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商丘市旅游

商丘市旅游景点介绍

民权双塔
  民权双塔位于民权县双塔乡总成寺旧址上,为左右并列的两座密檐砖塔。西塔是宋代建造,平面六角形,高10级,虽采用了朴素简洁的手法,但外形仍然秀丽而稳定。东塔是明代重建,大致与西侧宋塔相似。双塔前立有明代重修总成寺双塔碑,由碑文可知,双塔建于宋天圣以前(1023年)。而东侧的塔,则为明万历七年(1579年)在原地基上仿照宋塔形制重建的。……[详细]
庄周陵园
  庄周墓位于民权县城东偏北约25公里老颜集乡唐庄村东。墓地有石碑1通,高约2米,宽约0.75米。碑上部为圭形顶,下有长方形碑座。碑身正中楷书“庄周之墓”四个大字。原墓冢被平掉,新近又封起一个园锥形的墓冢,高约1,8米,周长5米左右。陵园内碑林有石碑108块,为各级领导、中外专家学者、海内外庄氏宗亲颂扬庄子而立。庄子为道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详细]
63、江淹墓
江淹墓
  江淹墓位于民权北关集西6公里岳村西。墓前原有明成化年间重修的江文通墓碑一通,现墓碑已残,唯“醴陵侯”三字依稀可辨。江淹(444~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人,据现存《江氏族谱》所载,江淹为当地江集村江氏的第十七世祖。他一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在中国历史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个直言敢谏,不避权贵的政治家。他的诗赋有《别赋》、《恨赋》为后人所称道,今存有《江文通文集》四卷。……[详细]
李馆地道战旧址
  李馆地道战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民权县城东北34公里处的北关镇李馆村。素有“鲁西南大门”之称的李馆地道,开挖于抗日战争时期,旨在保存力量,打击敌人,坚持持久战。李馆地道以本村为前站中心,南连任庄等5村,东沿故黄河大堤直通汤水口,北与曹县10余个村庄相连。地道全长约25公里,在地面以下1.5米左右,高1.7米,宽1米,可容纳1.4万余人。地道内挖有供人出入的洞口、流通空气的气眼、召--议和保存武器的密室,还有可以打击敌人的转盘、-眼和置敌人于死地的陷阱、防止敌人烟熏和放毒的卡口及通向田野以备进攻和撤退的突口等设施。这些地道设施,在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如今,李馆地道大部分保存完好,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详细]
营郭遗址
  营郭遗址位于虞城县南35公里营郭集,面积20万平方米。遗址上原有火神庙、地藏庵、建吉寺、三义阁、泰山庙、李银观等庙宇,各有大院和数十间楼台殿阁。间植古槐翠柏,前后连成一体,形成一片古建筑群。后代庙废,只剩建吉寺,后重建堂楼三间,耸立在4米高的营郭台上,是该县南最高的一所建筑,周围七、八里可望见。1978年经初步试探,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石器、蚌器、骨器和彩陶等多种陶片。另外有墓葬、房基、灰坑、窑址等,内涵极为丰富。据实物分析,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并含有河南龙山文化及商、周、汉、唐等诸文化遗存。此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6年列为省阶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周龙岗遗址
  周龙岗遗址位于睢县蓼堤乡周龙村北面,地势较高,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文物层度约2米。1978年试掘,上发现灰坑6个、残陶鬲、陶盆、陶罐等。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发现灰坑6个、残陶窘1个和一些文化遗物。并采集到一些殷商时代的文化遗物和两片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片。灰坑内有陶、石、骨、蚌器和兽骨、草拌泥、红烧土块等遗物。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之,一部分为泥质黑陶、磨光黑陶和细泥红陶。另发现有“蛋壳陶”片。纹饰主要为篮纹、方格纹、绳纹-纹,有饰镂孔。器形有深腹罐、鼎、甑、小盘、碗、壶等。该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在周龙岗遗址中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遗迹。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我国古史中所说的夏代。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睢县发现多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详细]
炎帝朱襄氏陵
  炎帝朱襄氏陵,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之陵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朱襄氏是众多炎帝的别号之一,炎帝朱襄氏所生活的时代远早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朱襄氏陵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 据《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吕氏春秋》和《路史》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寰宇记》“陈有株邑,盖朱寰之地。”据《柘城县志》载:“朱襄氏之陵在县城之东,久淤。” 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8、夏姬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姬墓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夏姬就是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她不仅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古代五大艳后之一,更堪称中国古代色伎双全的第一“迷人尤物”,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太平寰宇记》卷十二记载:“夏姬墓:在(柘城)县东北二百步。”而《天下名胜志》云:“夏姬墓,在(柘城)县界,即陈株野之地,皆传闻之讹,未曾深考故耳。”《柘城县志》亦有记载、考辨。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夏姬在柘城成婚、生子、外遇当是史实。2000 年,包含夏姬墓在内的旧北门遗址与柘城故城遗址、邵园汉墓一同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徐堌堆汉墓群
  徐堌堆汉墓群,是西汉时期的古墓葬,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境内,徐堌堆汉墓群包括:徐堌堆、朱堌堆、沈堌堆、三陵台、老君台。位于商丘市梁园区西部王楼乡,自2000年开始申报,2010年7月经过专家历时三年的严格审核、考究后,最终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式名称。“国保”单位,堪称“国家文化名片”,厚重梁园拥有了第一处“国保”单位,是梁园人的骄傲。……[详细]
宁陵葛城遗址
  葛城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详细]
丁堌堆遗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宁陵县程楼乡丁堌堆村西北100米处,今存长宽各50米的上堌堆一座。面积约45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支洪远曾率领地、县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钻探,文化层分三层﹕第一层,深一米许,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层,深2米许,含有黑色和灰色绳纹陶片;第三层,深3米许,含有方格纹、含有篮纹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遗迹。文化层厚约3.7米,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抗大四分校旧址
  抗大四分校旧址,位于永城市西南30公里李寨乡麻冢集。由校址、校部、银杏树三部分组成。1938年夏,为深入敌后抗日,彭雪枫同志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于9月29日从豫南确山竹沟镇誓师东征。1939年1月,到达豫东永城、皖北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开始点燃了中州大地的抗日烽火,开辟了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1940年3月,在其随营学校的基础上,报请党中央和抗大总校批准,改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兼校长,副司令员吴芝圃兼副校长,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育长先后为刘作孚、刘清明、方中铎,支队领导成员任教员。学校在永城共办两期,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近2000名。1941年5月中旬,抗大四分校随部队转移到皖北等地学习,至1945年11月结束,共办六期,抗战已取得胜利。抗大四分校……[详细]
穆氏四合院
  穆氏四合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内,是商丘古城保存比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为清代穆炳坛家族的宅院,穆炳坛是清代归德府城内的富商,也是当时商丘古城内的“七大家、八大户”之一。现为商丘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穆氏四合院是明清时期商丘古城“七大户”之一的穆炳坛家。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筑群,有房舍80余间。现存中宅院和堂楼院,有房28间,只有当初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中宅院正房5间,进深3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青砖小瓦,五脊六兽,为歇山式建筑。前有过厅3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窗隔栅皆为木雕透花图案,设施古朴秀丽。堂楼院与此雷同。穆氏四合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座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形制而建,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 在……[详细]
大圣寺石塔
  大圣寺石塔位于夏邑县城北约十三公里李集镇张庄村东,大圣寺之南侧。2001年元月,当地群众在此取土时发现。大圣寺石塔塔体较小,现有高度240cm,全部以青石雕凿砌迭而成,为单层石结构塔,整个塔座在一块不规则的石板之上,塔基为双层顷弥座,束腰为八角形,雕有莲花等各种图案,座上有三层石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为鼓形,上有六角飞檐塔顶。塔上锥刻“归德府夏邑县长仁乡纪村大圣院”“宏教大师僧判之塔”以及立塔人,大圣院位持明监大师等十多个僧人名字,立塔时间“大德元年十月初一日立”“石匠张林,石宽”等铭文计68字,此外,又在塔之南侧34cm处有一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残碑一块为重修大圣院捐资碑。大圣寺石塔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氏寿坊
  杨氏寿坊位于夏邑县桑堌乡吴寨村南100米段沟南岸,始建于康熙十年,牌坊是朝廷旌表武进士福建诏安营守备刘超凤之妻、一品夫人杨氏。2010年7月10日一场龙卷风把寿坊摧毁,随着一声炸雷,一只六斤重的金龟从古牌坊下随风卷起落到村民刘丕峰家院中,第二天吸引不少周边村民前来观看。为保护文物古迹,2014年,夏邑县对杨氏寿坊进行整修。杨氏寿坊有石牌坊一座,石碑一座,青石质。高约5米,阔7.54米。正门阙横额正面书“北堂眉寿”、“诰赠荣禄大夫人刘超凤妻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坊康熙癸巳年四月”;背面横额亦刻“北堂眉寿”4个楷题大字。正门楼两根中柱刻有对联一副,横额双面花鸟兽禽高浮雕图案生动活泼,细腻丰富,技法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详细]
夏邑青铜寺
  青铜寺位于河南省夏邑县歧河乡青铜寺村,又名清同寺、青桐寺,现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存大殿建于清代,硬山式结构,面阔三间,前檐坊上刻有10余幅《西游记》故事木雕,殿内塑有佛、十八罗汉像,东西两壁绘有佛经故事画,大殿前墙嵌砌4通明清时期重修青铜寺的石碑。青铜寺作为豫东地区佛教圣地,香火旺盛、香客云集,这几年尤其热闹,来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纷至沓来,给这座古庙增添不少活力。青铜寺庙最初见于唐朝,多次修缮,最后的一次大修应该是道光年间,乡间豪绅、周围香客把青铜寺修建的极具规模。青铜寺改成一段时间的小学,那时还存有一个大殿,以及后面上百颗柏树郁郁葱葱,愈发显得大殿的威严。现在青铜寺小学就在寺院的东边。……[详细]
睢县东关清真寺
  睢县东关清真寺位于县城东关,始建于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占地60余亩,房屋百余间,是目前豫东地区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古建筑。1947年,睢杞战役时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大将曾把指挥部设在这里,使这座珍贵的民族古寺增添了革命色彩。寺内建筑呈明清建筑风格,有大殿、卷棚、望月楼、水房、讲堂、女寺、善堂、花园等建筑,多为青砖绿瓦,飞椽花壁,木雕装饰,建筑工艺精湛,气势恢宏。睢县东关清真寺位于位于县城东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朝中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豫东地区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古建筑。其建筑独具匠心,宏伟壮观,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是回族人民讲经、祈祷、斋戒与聚会的场所。1947年,睢杞战役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大将曾把指挥部设在……[详细]
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
  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2通)时代:元、清地址:虞城县营廓镇大周庄木兰祠内……[详细]
天主教南堂
  天主教南堂时代:1924年-1948年地址:商丘市睢阳区中山南二街34号1924年2月16日,西班牙神甫陈明礼由开封来到商丘,在商丘县城平等五街、中山南二街27号成立商丘教区。以后又先后创办了虞城、宁陵教堂、朱集教堂、夏邑、永城教堂。在创办教堂的同时,教区还在商丘县城内先后开设了婴儿院、男、女修道院、诊疗所和光启小学。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商丘县已成了教务活动的中心,成为天主教商丘总堂。总堂为教区主教座堂,是教区主教、神甫执教奉神所在教堂。总堂除负责商丘县城内教徒的宗教生活外,另有若干神甫在总堂处理教区事务。在规模和神职人员数量上属教区各天主堂之首,在教务、行政、外事、经济等方面均为全区天主教的核心机构。 商丘总堂经过不断建设,其规模设施十分可观。到1949年时,占地14亩,有砖瓦房屋210间……[详细]
梁王陵墓群
  西汉梁王陵墓群现已发现汉墓大小18座,其中更以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及王后墓的规模最为宏大、最为著名。梁孝王墓位于永城东北34公里芒砀山南脉保安山东侧山腰,距山顶约15米。梁孝王名刘武,汉言文帝次子,初封代王,后封淮阳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改封为梁王,史称梁孝王,死后葬此。其墓斩山为椁,穿石而藏,墓门向东,墓长56.62米。梁孝王王后墓:纵深21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墓内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客厅、卧室、壁橱、粮仓、冰窖、马厩、兵器库、厕所(最为人击节称奇的是其中有实物为证的、在中国最早使用的、雕刻精美的石制坐便器)。黄泉道:在梁孝王墓和王后墓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名曰黄泉道,是梁孝王和王后死后灵魂幽会的通道,据称后人所谓命归黄泉或黄泉路之说即源于此。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