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旅游

贵港市旅游景点介绍

方氏家族墓群
  方氏家族墓群(包括:光禄大夫方伯猷夫妇合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河口村河口屯祖禁岭简介:方氏家族墓群位于上渡镇河口村河口屯祖禁岭。墓群由16座墓葬组成,其中14座墓葬呈南北走向排列,墓向为坐西向东。其余2座在墓群西面30米外,墓群北面三座墓堆较大,其中一座有墓碑,刻有“皇明诰赠夫人品衔方--公二配党氏老孺人之墓”。党氏墓据石碑记载于道光年间重修。整个墓群于2009年2月再次重修。坟茔、墓圈、拜台为水泥盖面。墓群南北长96.8米,东西宽19.5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方--,字昭,湖广(湖南、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今武昌县)人,其先祖食邑河南开封,为平南方氏族之始祖。约生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父讳克俭,母吴氏。有兄弟三人,长曰经纬,次名--,三名经武,全家随父曾迁……[详细]
韦邦相墓
  韦邦相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上石村石马屯西南面50米岭坡上简介:该墓位于平南县上渡镇上石村石马屯西南面50米处的岭坡上,为明嘉靖修正庶尹韦邦相墓,馒头形墓坐西北向东南,乾隆版《平南县志》命名为“邦相山”。墓外形为三合土结构,有坟珠、墓圈、拜台、神道、后土、墓碑,碑文尚可见;墓门外有神道,神道两旁各残存有石马(缺头)、石羊各一对(石底座),基本保存明朝的官阶墓葬特征。韦邦相后裔于2004年对墓进行了维修。现墓地呈长方形,长72.9米,宽15米,面积1093.5平方米。韦邦相墓是我县现存少有的明代规模宏大的古墓葬,墓主人身份清楚,族系源远,墓葬时间明确,基本保持原貌,对研究我县地方史、明代墓葬规制等提供实物依据。韦邦相,字君泽,号二峰,是平南县劳莫里(今寺而乡一带)人。生……[详细]
明解元宾继学墓
  明解元宾继学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南鎮平田村新胜屯村中间简介:明解元宾继学墓位于平南镇平田村新胜屯。墓坐北朝南,由坟茔、墓圈、拜台和后土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长17.6米,宽8米,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墓虽历经五百多年,中有兵燹人扰,同治十二年和一九九二年重修,至今还保留有墓顶珠、碑碣的“五云头”盖顶和碣边框石等遗物。现状是砖石结构,表面抹水泥砂浆。宾继学,原籍平南县大新镇人,明正统三年(1438年)戊午科解元,是平南历史上的第二位解元,官至吏部文选司主事,《平南县志》赞其“在官廉介不阿,铨法为之一清”。是平南历史人物。会守内艰(母丧),卒于家,葬于平南镇平田村前。为研究岭南地区明代墓葬的形制,历朝人口的迁徙(据有关史料记载,宾氏族是迁徙入平南历史最悠久的外来族群之一)……[详细]
营盘黃氏民居
  营盘黃氏民居营盘黄氏民居,位于思旺镇花石村营盘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黃云俊出资建造,历时四年完工。民居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面宽55米,纵深36米,面积为1980平方米。主轴线建筑为四进,前座面宽五开间,二、三、四座为三开间,左右对称建廊庑,砖木结构,小青瓦盖面。前座为大门,明、次三间的瓦面略高出两开间的瓦面,悬山顶,正脊饰博古架,中间灰塑花鸟纹,门墙彩绘花鸟壁画,二座为三开间,抬梁穿斗组合木构架,硬山顶,脊饰同前座,山墙彩绘花鸟壁画;三、四座面宽为三开间,硬山顶,脊饰同前座,门墙、山墙皆彩绘花鸟壁画。营盘黄氏民居,具有典型岭南民居建筑风格,对研究我县清嘉庆年间的民居建筑提供实物依据。时代: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地址:思旺镇花石村营盘屯西面村边以民居坐向为正面,前墙向外延……[详细]
郭家祠堂
  郭家祠堂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马练乡九槐村八屯简介:祠堂位于马练乡九槐村八屯。该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年)。祠堂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三进三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盖面,琉璃脊饰。祠由门厅、中厅、正后厅及左右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式建筑,面宽12.9米,进深30.1米,面积约390平方米。门厅大门上方灰塑有“郭家祠”楷书凸字,中厅门上方有木牌匾“慕義可風”。后厅有“為善家樂”字的木雕神龛,檐墙有壁画,壁画以花鸟瑞兽、人物诗词为主,瓦檐有雕花。该祠具有清代岭南地区祠堂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郭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据《郭氏族谱》记载,村场附近有九个山头环绕,乾隆初年,郭家祠出裔孙郭如松、郭如柏两兄弟艰苦创业,修德行善,为村民办实事,铺路建桥等。发绩九十九万担租谷,……[详细]
慈边陈氏宗祠
  慈边陈氏宗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山镇慈边村中简介:慈边陈氏宗祠,位于平山镇慈边村,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宽20.6米,深33.6米,面积692平方米。主建筑二进三开间,右边建廊庑、阁楼,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盖面,前座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钟钮纹垂脊饰,山墙内壁有光绪石碑9通,围墙入门左侧有民国示禁石碑1通,后座为砖卷无梁架山墙,钟钮纹垂脊饰,有木雕神龛。山墙门墙均有彩绘壁画。陈氏宗祠具有清代岭南地区祠堂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陈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据史料和碑记,祠堂的建造由来旺陈公之第十六代祀孙陈履安、陈文轩(都是太学生,官位六品)和第十七代祀孙陈鸿谟(外迁大安古城村,癸卯举人,知县)三人倡导组建,……[详细]
中团谢氏民居
  中团谢氏民居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镇隆镇富藏村中团屯51、52、53号简介:中团屯谢氏民居,位于镇隆镇富藏村中团屯,是谢雄于同治年间建造。民居坐东向西,平面呈长方形,后抹两角,面宽40米,深30米,面积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砖石木结构,小青瓦盖屋面,主建筑二进三开间,两廊前置,中有天井,前有灰塑花鸟照壁,两廊硬山顶,镬耳封火墙,左廊为出入大门,右廊为过道,前座硬山顶,船形脊饰,垂脊翘首饰灵芝草;门额有牌匾,阳刻楷书“都阃府”,檐墙彩绘花鸟壁画。后座为单坡瓦面楼阁,硬山顶,马面封火墙。主建筑右面附有天井,廊庑,左面附建有花厅、厨房(花厅、厨房已毁)。民居房屋众多,复杂,结构严谨,因地制宜,不求对称,对研究我县清代民居建筑及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民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详细]
学垌润亭潘公祠
  学垌润亭潘公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山镇榄垌村学垌屯北面村边简介:学垌润亭潘公祠位于平南县平山镇榄垌村学垌屯,由潘氏三世祖名淙淋号润亭,于清光绪十五年建造。祠堂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面宽18.8米,纵深18.8米,面积约353平方米。以主建筑二进三开间为主轴线,左右对称附建廊庑,主建筑前后两座,砖木结构,砖卷无梁架山墙,硬山顶,小青瓦盖面,正脊两端饰博古架,中间灰塑花鸟,垂脊饰钟钮纹饰,檐墙彩绘壁画。左右廊庑砖木结构,穿斗抬梁组合梁架,硬山顶,镬耳封火墙。前座内墙嵌有民国时石碑四通,后座敬祀祖先牌位。该祠具有清代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潘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7月3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5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埠赞绪公祠
  新埠赞绪公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雅埠村新埠屯村中简介:郑氏赞绪公祠位于上渡镇雅埠村新埠屯,重建于清光绪3年﹙1878年﹚,由郑氏世守公后裔五房头的子弟出资修建,祠堂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面宽10.8米,纵深34.2米,面积约369平方米。前座外墙上彩绘花鸟壁画,雕花压檐板,小青瓦盖面,明间抬梁式梁架,内墙上有花鸟壁画,堆塑花鸟和多宝架脊饰。中座明间抬梁式梁架,正脊堆塑花鸟和多宝架脊饰,内墙顶绘卷草花纹带。中座左右山墙,墨书“族规”、“劝学警句”。后座明间抬梁式梁架,原是供奉郑氏祖宗神位。该祠堂具有清代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郑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7月3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5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溪头坤德石桥
  溪头坤德石桥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丹竹镇赤马村溪头屯南面200米石桥河上简介:坤德石桥,位于丹竹镇赤马村溪头屯南面石桥河上,始建于清道光八年。用本地产的石灰岩条石彻筑而成,桥面铺页岩石板,桥为单拱,拱挎距6.8米,南北走向,长40米,宽3.8米,桥面距河床9米,桥南头10米处立有建桥石碑一通,碑石刻成殿堂式,碑文已风化漫灭,往南有一段页岩石铺古道,残长50米,宽0.5米。坤德桥是妇女民誉出资建设造的桥梁,是丹竹往白马圩、过藤县的古道,从建桥以来未曾经过重修,保存基本完好,对研究我县清代的桥梁建造工艺和妇女的乐善好施,济人利物的传统文化提供实物依据。据桥旁碑记记载,该桥为一女性倡议建造,由她的孙子李寅冠及族人出资修筑。以女性命名的桥名称,在我县古代建桥史上尚属首次发现,这对研究……[详细]
平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平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县城东面500米城堭岭风景区内简介:平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平南县城堭岭顶,是平南县人民为纪念平南县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直至平南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而建立,始建于1977年3月,平面呈正方形,碑高10米,碑台东西长38米,南北宽30米,坐北向南,水泥、钢筋结构,碑截面为方形,整个碑为剑形,分为两截,碑顶为四角攒尖,碑身南面竖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北面竖书“平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为三级大台基,方形,碑座面积向上递减。平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绿水灵渊古泉
  绿水灵渊古泉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乡下石村龙潭屯东南面。简介:绿水灵渊古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上渡镇下石村龙潭屯,距县城15公里。为一处明代起有记载的古泉,绿水灵渊古泉有公潭母潭之分,潭宽约40米,长约100米;母潭有二泉眼,泉眼泉水冒起水面高约30厘米。大者宽2米,小者宽1米;公潭有小泉眼7个。母潭深,公潭浅,母潭深约40米。泉北面100米处的山坡上有绿水庙,明万历建,绿水灵渊古泉保护完好。-建了2个抽水机站抽水灌田,长吸不竭。绿水潭之外与渌水潭相连的还有大腰塘,其水面宽与绿水潭差不多。绿水灵渊古泉对研究我县古泉提供实物依据。……[详细]
273、司马第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第
  司马第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寺面镇罗泉村良山屯柴狗岭南面半坡上简介:司马第民居位于平南县寺面镇罗泉村良山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依山而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宽44米、深50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民居以主座四进三开间为轴线,左右为附屋基本对称。前座门前有地台,垒石而成,石墙上用花岗岩石砌成的码头步级。二座硬山顶,明间为抬樑式樑架结构,小青瓦盖面。檐板雕花,格子窗花。檐墙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鸟壁画。屋脊和外墙上堆塑山水、人物、风景画。三、四为主人起居之所。左右附屋各有花厅、花基、廊房。民居建筑独特,是研究清代建筑工艺和艺术的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袁醴庭墓
  袁醴庭墓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六陈镇邦机村四芽屯鹿鸣岗西北面半坡岭上简介:该墓位于平南县六陈镇邦机村四芽屯鹿鸣岗西北面半坡岭上,距县城40公里。该墓坐东南向西北,墓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砖坟,墓葬堆直径1.5米,高1米。起墓墙,青砖绕砌,墓碑镶于墓堆后墙正中,坟前砌墓门,长方形,长5米,高1米,亦用青砖砌成,坟前草坪开阔,可容纳百人拜祭,碑高184厘米,宽43厘米,厚17厘米,字体楷书。墓右前侧,平放殘神道碑一通,该碑原为袁珏父袁表章而立。袁醴庭为清代广西历史、艺术和科学名流,其诗文流传于世,他的诗文对研究广西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平南县志》载:“袁醴庭号珏,少有才名,清嘉庆五年庚申恩科举于乡,越二年壬戌成进士,历官教授,范模以正,不随流俗,擢翰林典簿不赴,专事著作,成一家言……[详细]
275、都坡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坡塔
  都坡塔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安怀镇高茘村都坡屯南面500米的都坡公路旁简介:都坡塔位于安怀镇高茘村都坡屯,距县城9公里,为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塔,都坡塔原名五帝殿,俗名文笔,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正六边形,占地面积20平方米,塔身通高8.93米,塔基用石砖砌,塔基高1.17米,拱形塔门用石砖砌,塔基上砌青砖,高5.46米,砖面至屋顶高2米。塔前后有圆形窗,支撑塔顶瓦面为伞形的杉木构件。中轴木直径约20厘米。轴木顶上开六榫头,六条枝架木接榫,向六个角斜伸出,在六条支架上,分六个方向,每排上七条行条,十块桷子。轴的中部凿三个扁方孔,穿三条扁方木,引向六角。轴下末端有一条横梁,横梁直径约12厘米。花蕾型的轴头距樑25厘米,并设有座到樑上,塔顶分六角盖筒瓦,分结六条二级飞脊。今尚存石刻神像……[详细]
上巷古火葬场
  上巷古火葬场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安怀镇蓝田村上巷屯西面烧人坪简介:该火葬场位于平南县安怀镇蓝田村上巷屯烧人坪岭上,距县城15公里,1988年普查发现的,面积约100平方米。现存一处火葬坑,宽约2米,长约3米。据蓝田原村长卢成文介绍,该地方在当时,人死了不论汉族或少数民族一律火化,烧人坪便是这里的古火葬场。这里原有两个烧人坑。这个火葬礼场是上巷下巷等4、5个村共用的,葬俗是:谁家人死了,便通知兄弟、亲戚各户,每户挑一担柴来参加葬礼,尸体要在天亮前抬到火葬场等候各户挑柴来进行火化仪式。这古火葬场的使用时间最少在17代人以前,估计在明万历,迟到清道光年间,据史料记载,明宫清官府禁止火葬。是研究我县火葬历史的实物资料。火葬本为印度丧制,随佛教入华而行于我国。佛教自东汉始传华,盛行于……[详细]
三边总制坊
  三边总制坊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丹竹镇白马圩东南面的白马双英纪念馆内简介:三边总制坊位于丹竹镇白马圩东南面的白马双英纪念馆内,为纪念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而建。一九八六年冬,由平南县人民政府、县政协,丹竹镇人民政府联合拨款,在白马圩原状元庙一侧重建“总制三边坊”。坊按明代牌坊式样而建,现为水泥钢筋结构,由三个捲檐屋顶组成,开坊门三个。中坊坊柱距5.5米,左、右两小坊坊柱距各为3.25米,坊基宽约为4.40米,坊柱为0.45×0.84米,坊通高为13米。坊正面:中坊上格镶嵌大理石,内刻有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克清“总制三边”四个题字,字体为行书,坊背亦言。左、右两小坊上格镶白釉瓷砖,绘画二幅。左画面岸上杨柳摇曳,二人同舟,船夫撸浆,袁崇焕伫立舟头游雁洲图;右画面战马奔腾,袁……[详细]
郭县古城址
  郭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河口村院郭屯北面浔江岸边简介:郭县古城址位于平南县上渡镇院郭屯浔江岸边,河口河绕其右。面积约100000平方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00米。城址是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有唐代特征的遗物,在该古城址范围,不论浔江岸断层、村边和旱地,到处是瓦砾。在这里采集到的遗物除五铢钱外,还有莲花瓦铛、布纹大瓦和实心碗足彩釉破碗等。2006年由区考古所熊昭明同志为配合长洲电站工程对城址局部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唐代的不少遗物。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林县古城址
  武林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武林镇新贤村贤化屯白沙江与西江交汇处以西简介: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武林镇新贤村贤化屯距县城20公里。城址的街道分中央街和上街、下街。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在遗址上采集到汉以后各时代陶瓷片和明“武林街”碑刻一通,碑现存朱氏祖祠内。长90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字体阳刻、楷书,字径28厘米。对研究晋以后各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据平南县志载:“晋穆帝时分苍梧郡猛陵县地”。“元和志去:龚州永平郡武陵县地”。《平南县志》张志载为“武城县,乃武林县改为武陵县。武林县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年(425年)改武城县为武林县,赵宋赵匡胤开宝五年(972年)省武林县,武林县地归平南县辖”,武林县在历史上存在547年。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详细]
武郎县古城址
  武郎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马练乡新河村东面简介: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马练乡新河村东面约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该址的南面发现有引大同江水修筑现在已开辟成稻田,长约0.5公里的护城河,二次调查,在河段村靠近大同江南岸的中心小学周围的水田田坎的断层上发现有大量的唐代陶片和彩釉陶片。村民耕作中发现完整的彩釉实心足碗。武郎县从建县起至废置止,共存376年,比大同县存在的时间还长37年。对了解和研究唐宋时期我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据《平南县志〉记载“武郎县在县治北,前临驼礼江(即今大同江),唐永隆二年置(682年)宋嘉祐二年(1058年)省”。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