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旅游景点介绍
1934年6月19日,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到达枫香溪,当天下午在此举行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决定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军中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建立秘密基层组织,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停止“肃反”,扩大工农武装。枫香溪会议会址位于德江县枫香溪镇枫溪村洞青组,又为红三军军部驻址。枫香溪会址纪念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2平方米,前为石板砌院坝,有三道龙门及围墙。“枫香溪会议会址”文物系列还包括:红三军参谋处旧址,红三军保密局旧址,红三军医院旧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红三军参谋处旧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红三军参谋处旧址位于德江县枫香溪镇枫溪村洞青组。该址现属“枫香溪会议会址”文物系列,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此休整时临时征用的民房为……
[详细] 荆竹园咸同起义遗址位于思南县瓮溪镇老店子村西。清咸丰十一年(1861)春,号军建大本营于荆竹园,择险要处筑碉卡、围墙、战壕、营垒,于平坦处建房屋、粮仓、马场及作坊。驻此8年。在老教主刘义顺指挥下,攻打铜仁、思南、印江、德江、江口、凤冈、湄潭、绥阳等城池6从而推动乌江中下游农民起义运动的迅速发展。同治七年(1868)春,楚军统领席宝田兵分两路,用洋枪洋炮“排列施放”,攻陷荆竹园,焚毁“营垒20余座,茅房瓦房2万余间”。遗址内今存四大卡门、几处壕沟和谷米灰烬、刀、矛、陶钵、瓷碗等。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梵净山金顶古庙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它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在明清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佛教名山,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其中在新老金顶间主要有承恩寺、镇国寺、九皇洞、通明殿、观音殿、释迦殿、弥勒殿及《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等碑文,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德江煎茶溪古墓群位于德江,类别为古墓葬及历史人物墓。德江煎茶溪古墓群为第一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虎渡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松桃县城33公里,属湘黔边境地段。遗址在河岸边山脚平地上,面积3000平方米。经鉴定:该处为新石器时代文体遗址。1982年列为省级保护单位。1962年至1984年间,在遗址附近三公里范围内浅土层下,曾掘出汉代的虎钮镦于、铜镜、铜铎、铜铣和唐代的“阆州之印”等文物。1980年6月,松桃虎渡口震惊全国。当年在文物普查时,在虎渡口采集到磨光石斧及夹沙陶片,经省博物馆鉴定为省博物馆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由此可知虎渡口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繁衍。传说在修建虎渡口大桥时,由于河水异常湍急,筑桥工匠一直无法立好桥墩。就在工程一筹莫展之时,筑桥工匠看到一只老虎驮着虎崽成功的渡过了河,便顿时灵机一动按照老虎渡河的线路,成功的建造虎渡口大桥这里也因此得名“虎渡口。”虎渡口位于贵州……
[详细] 省溪司土司衙门,座落在江口县双江镇镇江村省溪村民组,距县城5公里。据史料记载: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省溪由诚州刺史杨再思八世孙再西率子政强开辟,元十九年(1282)正式建置省溪军民蛮夷长官司,至今已700多年。到明朝末年,衙门城池已具相当规模。对衙门盛景《铜仁府志》记载:“南俯大江,北连梵净,东带小江(桃映河)西界提溪。岗连叠嶂,翠竹虬松。芙蓉开五脑之仙峰,水道通四方之舟楫。其司亦大可观也。”可见,当初衙门的景观是相当不错的。司城座西朝东,背靠云景山,面向太平河,城围约七、八百米,四周筑有土石围墙,墙高约3米,厚约一米,多数地段墙基仍清晰可见。围墙东、南、西三方建有城门,城门高约3米,宽约2米,城门上分别建有门楼。东门(即正门)两侧各修一道小门,供居民平时进出。东门位于现古楠木树前约1……
[详细] 坝梅寺又名承恩堂,位于梵净山西麓半山腰,海拔1100米,扼西南朝山要道。位于距江口县城50多公里的德旺乡坝溪、梅溪之间,故名坝梅寺。寺内原有一口大钟,钟声一鸣,数十里皆闻其声。坝梅寺始建于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敕封皇庵。明崇祯十年(1637年)寺僧杨首宣用银买坝梅山地,是梵净山境内佛教建筑最早最大的寺庙之一。其四周围墙又分内墙、外墙两层。寺院占地面积十余亩,殿宇内有正殿七间,僧寮房数十间。寺产(田、山林、地)遍及周围15公里多,时有“坝梅寺谷子”之美称。寺产丰富,有常住僧人50余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十二月,贵州省巡抚郭子章平定杨应龙叛乱,战火蔓延到梵净山区。坝梅寺遭劫难,寺院毁尽。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帝朱翊钧之生母李太后倡导修复坝梅寺,并整修坝梅寺至金顶的……
[详细] 龙泉寺位于梵净山黑湾河入山门约千米处的原始森林河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金頂古佛道场南路朝山接引殿,是梵净山重要觉庵之一。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龙泉寺,如今100多米长的钢筋水泥桥横架黑湾河上,一座巨大的弥勒大金佛向中外游人敞开着胸怀,大雄宝殿金壁辉煌,庄严肃穆,一侧的圣水观音金像美仑美奂,占地数千平方米的佛文化研究中心,显示出这里的佛源渊博。寺后山体磅礴,古林连接天宇,寺内有从缅甸请来的数尊玉佛,姿式各异,慈祥庄严,栩栩如生,宝殿上敬塑的释迦佛、如来佛、弥勒佛、慈祥、宽容、庄严、肃穆。莲花台内站立的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倾洒甘露:祝愿人间吉祥幸福。该寺凭据着独特的风景名胜,以及朝谒的优越位置,吸引着许多香客和观光者前往拜觐,是休闲、旅游、度假、疗养的最佳之地。……
[详细] 水源寺位于江口县太平乡快场村对面的田坝上,距金顶18公里,坐南朝北向梵净山,面积10亩。据传,初建时寺庙分前后两进,均为四合院,四周建有土墙,房屋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因兵乱而燹毁。光绪元年(1875年)由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殿房一栋、厢房两栋,规模小于原来寺庙。解放后该寺改作学校,70年代失火被烧毁。水源寺是梵净山四十八大脚庵中最重要的寺庙之一,繁华程度及寺产、影响比个别皇庵还大,是湖广香客沿沅江而上朝拜梵净山的必经之地,堪称朝拜梵净山的东大门。由于从这里上梵净山是梵净山古道中最繁忙的,故来此朝拜、食宿的香客特别多,清徐訚《梵净山记》中记载的“三郡朝偈,岁如蚁聚”指的就是这里。这里常住的全是尼姑,香客中在这里食宿的女性较多,故有“水源寺女子”之称。……
[详细] 香山寺,位于江口县城三星路南面红庙岩西侧县图书馆前面,座东向西,原叫观音庙,建筑年代不详,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1883年11月)更名为香山寺。香山寺分前后两进和数栋厢房,包括空地,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是一个寺庙建筑群。第一进为大佛殿,大殿是连三间大木房,面阔15.3米,每间5.1米,进深13米,中堂两列为五柱十一瓜借瓜冲顶,两山两列为八柱八瓜。中央供奉观音菩萨像,是僧尼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第二进和两边厢房为禅房,是僧尼平时读经和生活的地方。前后两进四周以6米多的高墙围绕,与外界隔开。高墙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门,通往外面的厢房。正殿两边的数栋厢房,主要用来接待客僧及餐饮起居。香山寺不仅是建立较早的一个寺庙,在佛教传入梵净山的初期,也曾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寺庙。据梵净山多数寺庙的墓塔和碑碣记载,……
[详细] 兴隆寺位于梵净山东麓的江口县桃映乡匀度村翁达河(现新寨火车站)西面600米处的一座小山丘顶部。据传:兴隆寺历史悠久,原寺建在现在的寺庙左侧约1000米处的山坡腰部,站在现在的寺庙位置能清楚地看到原址老庙遗址。原庙址占地面积数庙,是七柱木房,大三合院,有常住僧人弘法。寺庙置有田产、山林、园地。有关寺庙兴建弘法史事,刻有七方石碑记载,七方石碑仍然存在(其碑被当地民众用于镶嵌水井利用),房屋早毁。其碑文阴刻字迹被水泥浆填糊,字、文无从辩晰。其寺志灯传史迹无从考证。民间有有关寺庙僧人弘法故事传说。1998年,由当地居士邓银珍、罗会德、吴安顺、吴国安、王世德、夏翠莲、吴安均,吴国东等人承头,将寺庙移迁兴建于此。现该寺庙占地面积约半亩地(荒山),分前殿、正殿。二殿房屋均用水泥砖砌成,高丈余。前殿供有弥勒……
[详细] 万佛寺,位于闵孝镇老街中心,座北朝南,面积二千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历经几朝几代,先后遭受兵灾、火灾以及文革-运动,现已破烂不堪,当时的原貌己荡然无存。但从从残迹中,当时的雄貌还依稀可辩。根据查找有关资料,听取了解放前是该寺理事之一的80岁的老人朱志学先生的介绍,该寺是在1749年由首土揭元龙等人发起修建的,道光十年(1837年〉至光绪27年〈1901年〉又由邱厦泰等捐资和募化、进行维修和管理,始有此完整的寺院。万佛寺是用石条砌成牌坊式的大门,门头是竖匾一块,用石雕琢双龙抢宝的花纹中书有“万寿宫”字样,周围是用青砖砌成六米高的围墙。整个寺院是一楼一底青瓦木房,从结构上看别俱一格,做工精致,结构合理,气势雄伟,一进大门建有亭阁式的戏台,座南朝北,戏台前面横梁两端雕……
[详细] 位于江口龙井阁旁三星之一香山顶上的弘庙,是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由僧人杨四和尚从大佛寺分拨出后主持修建的,因围墙涂红色,故也称“红庙”。弘庙原建筑形式:四周是围墙,墙高8米,墙内是五柱西瓜木房为正殿,两边有厢房,墙内、墙外房屋涂红色油漆。一个大门进,四合大院。进大门的右边有一块大石碑,碑高1.7米,宽0.9米,碑文记载着弘庙建造承头人及捐募功德事内容。弘庙原是祭拜孔子“文昌庙”,是祭祀孔夫圣人的庙堂。凡是想升官、求学、发财、奔仕途者,都要首先看好日子,带上祭供品,来到弘庙求拜孔夫圣庙、菩萨诸神,求得到保佑,心想事成,一帆风顺。据传,凡来拜过孔夫圣庙的香客,多数实现了愿望,一传十、十传百,江口弘庙“灵验”声望闻名遐迩,凡过往客商、信众,慕名而来,登城内“星”山,虔诚朝拜,香火十分旺盛。1958年……
[详细] 位于江口县闵孝镇官坝丁家坪的罗蒋寺,坐西朝东,海拔一千余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此地建成寺庙,据说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感动了当朝皇上,其寺由皇帝赐名为“罗蒋寺”。罗蒋寺香脚广阔,是梵净山东南线上,湖南、铜仁、玉屏、三穗、镇远、岑巩方向香客来朝拜弥勒古佛道场梵净山的重要脚庵,是梵净山麓重要脚庵之一。丁家坪,土地肥沃,此地地形山脉发源于梵净山,山势连绵起伏,群山巍峨雄奇,蜂蛹而至,汇集于此,归穴此处,恰似二龙抢宝,面山有虎山作侍卫,左右两条常年不枯的溪流如玉带环绕,此地古木参天,四季花开不断,位居此地,居高临下,放眼前方,山峦起伏,秀峰层层,景象气象万千!壮丽山河,令人心旷神怡。风景、风水极好!此处未建寺庙之前,一位叫常宗的得道高僧看到此地地形时说:“此地可成福佑一方的佛门圣地……
[详细] 位于闵孝老街后街下段转角位置的万寿宫,占地面积约700m2,四周封火砖墙高出整个屋脊3m,外形看似桶子屋。入大门的第一进是院坝,约300m2的院坝一色细钻青石板铺就;殿堂、院坝分为三级三进,第二殿地势略高前院坝60公分,是一幢五柱四瓜,中柱高1丈九八寸的大木房;第三殿地势略高二殿60公分,原为七柱五瓜,柱头均采用三尺多大的原木,成料后是上下一般粗,有二尺八大的柱头,一色的一尺四寸宽的梗料川坊建成第三级殿堂,进深8米,分中左右三间,每间开间约5m,两边齐墙,装板整齐,川坊和封檐上均雕刻龙凤、花卉、百鸟图案,工艺精湛。中堂敝开,鼓形石磉墩。上殿殿堂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祖等佛神像。上殿中堂两列前栋挑首处的短川坊上镌刻浮雕“双凤朝阳”,右川坊上图案现今保存完好,左川坊上图案毁于文革破“四旧”时期。进入大……
[详细] 大坪兴隆桥、大坪红军标语。兴隆桥位于大坪乡大坪村包勉村民组南,村民募建于道光八年(1828),东西向,跨河溪。单拱石孔桥,长16米,宽4.4米,净跨7.4米、矢高3.5米。桥西有建桥记事碑,1936年1月,红六军团长征经过包勉村时,在桥西北岩壁上用红色横向书写“严密保护组织”标语,故又名“红军桥”。大坪红军标语位于大坪乡大坪村包勉村南。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大坪时,16、17师在包勉附近同国民党柏辉章的部队激战后,在村南的岩壁上用大红横向楷书“严密保护组织”,长4米,每字0.5见方,落款为“四先工作队”,字迹隐约可见。……
[详细] 滑石营遗址。据《明宪录》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明朝远在滑石设置了滑石江巡检司,时属湖广竿子坪长官司,明正德元年(1441)滑石江巡检司裁撤,设滑石江哨,后改为滑石营。清嘉庆年铜仁协右军守备署改驻滑石。当时分防滑石右军守备署驻有守备1名,干总1员,把总一员,额外委员1员,守兵163名。清光绪九年(1883)右军守备署移驻江口后,滑石降为讯,仍驻有干总1员,守兵26名。在明清在此驻军的数百年间,滑石营建有大量的军事设施,当时建的滑石营屯墙有方圆数千米长,高3米,宽0.8米,用块石砌成,并建有数个屯门。是明清时期铜仁的军事重镇。……
[详细] 伏魔庵遗址位于和平乡遥山沟村新龙寨村民组东北的伏魔山顶,面积400平方米,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山门坐南向北,进山门后,沿石阶而上,东西山顶建有四合院建筑,由正殿、后殿、厢房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西面山顶建有两座小庙,均以块石砌成墙。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主持和尚被驱走,伏魔庵无人管理,建筑大都已垮塌。……
[详细] 刘简能、李宜合葬墓。刘简能、李宜合葬墓位于瓦屋乡克兰寨村西南400米处,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坐南向北,为石围土封合葬墓,呈双圆丘形,高1.8米,平面长6米,宽3米。墓以厚约0.1米的整块石板镶砌成长方形石室。墓碑为龛合牌楼式建筑形状,整个墓碑犹如一栋建筑外观,顶部前置葫芦宝顶,碑身刻有蝙蝠、花草、暗八仙、如意等浮雕图案雕刻图案。生平记事碑保存完好。据记事碑载:刘简能为清同治元年(1861)进士,官至直隶知州。刘简能、李宜合葬墓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石雕工艺,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详细] 徐以暹墓。徐以暹(1606--1699),字赤海,铜仁人,明崇祯九年(1638)中举,官广东潮州府知府。后任广西按察院副使,清初,以暹参与南明抗清18年之久,南明之后,晚年家居杜门,拒见有司。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7月(1699.7),寿94岁。墓地位于漾头镇茶园山村黄家村民组东北,占地面积30平方米,土封石围,呈圆丘型,高1.7米,底径3.8米,墓园周围砖墙,占地40平方米,碑面向西北,中书阴刻楷书“明中宪大夫广西桂林副使显考徐公赤海府君之墓”字样。徐以暹墓是研究明代铜仁地方史的重要见证物之一。……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