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旅游景点介绍
伦珠曲典寺 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有一座山势高耸,气势磅礴的旧宗山城堡遗址,它就是闻名于境内外的日土鲜拜卡遗址。这座古老的城堡遗址,随地势而兴建,规模宏大,高大雄伟,瑰丽壮观,历史悠久,如若没有被历次的战争中惨遭劫难,那么完全与拉萨的布达拉宫媲美。从今日苍凉的遗址中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在日土宗,最有名的寺庙首推伦伦珠曲典寺,伦珠曲典寺是日土县境内唯一一座寺庙,位于日土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是由日土旺巴资助,不丹喇嘛贡列和格鲁派喇嘛元旦加措于公元1600年共同创建,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时间与拉萨色拉寺相当。它坐落在形同卧象的山顶上,亦称扎西曲林寺。这座古老的寺庙依山就势,楼台殿宇,玲珑典雅,建筑布局和形制极富特点。伦珠曲典寺在西藏属于格鲁教派,主供佛及具有代表性的佛是弥勒佛(弥勒佛、未……
[详细] 遗址位于日土县日土镇德汝村境内的甲维主峰(海拔6223米)西北两条沟汇合处下游,向西出沟口至219国道。堡寨遗址由干砌石墙、戌堡、村落、农田等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其石构建筑内存有大量箭头和箭杆。现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村落遗址和墙体基石遗址。……
[详细] 遗址位于日土县多玛乡多玛村内,“侠”意为沼泽地。戌堡背靠高耸入云的藏卡尔大石山,坐落于西边伸出的灰白色岩崖嘴顶上。石山相对高度约20——30米,遗址由防御墙、石砌碉楼等组成,用块石拌泥砌筑石墙,约长200米,墙高1——1.5米左右;当中有南向北的一条长约50多米通道,最窄处宽约2.5米;戌堡东西两头工事成环形,宽约40——70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占据阿里通向新疆和日土东北部地区的咽喉,工艺粗糙。在戌堡背面有一条通向山顶的通道入口处,依山修建了1座碉堡,高约4米,存有许多堆积雷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戌堡内外存有铁质箭头。……
[详细] 在多玛乡多玛村境内,位于著名的绕协圣洞东南5公里。座落在北靠郭孜红山,朝南面对郭孜草坝,其西200米处是郭孜温泉。土堡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与现代土坯建筑结构有些相似。其底层为石砌墙作基础,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长方形土块筑其墙,墙宽约0.5米,其土质与当地草坝上的土质相同。据当地长者讲,此土堡的真名叫巴姆卡尔,是《格萨尔王传》中的著名女将巴姆所建。他们记事时(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四间没有顶棚的房屋,墙高约两根帐篷杆(即3米左右),现只剩南墙残迹,高约1.4米。……
[详细] 霍巍教授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一期发表的《西藏西部文明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指出,在日土县境内发现了一处古墓地。这处古墓地位于日土县日土区一条名为阿垄沟的山沟内,阿垄沟,是日土县境内阿不兰热山的一条山沟,这条山沟位于日土镇前行政所在地南面,沟前是县城通往日土镇热角村的乡间公路。沟口距日土镇约800米,沟宽20-40米,大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高度4400米。石丘墓葬分布在两侧冲积扇上,地表为砾石层,无植被覆盖。墓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墓葬总数在100个左右。石丘墓葬的形制,是在地表向下挖掘浅穴或不挖墓穴,葬入骨殖后用大石垒成墓框,其上用大石块垒覆,形成石丘。石丘高度约1米、直径约2米左右。死者葬式有屈肢葬、乱骨葬及火葬,屈肢葬中有男女合葬、母子合葬的习俗,部分尸体由于当地干燥的自然……
[详细] 在热帮乡境内,位于涝布湖(即芦布湖)西端南岸一级台地上,其南为东西走向的大山,其紧临湖水,石山和湖水间徒步勉强通过,果热岩画便在此处,山脊上有个不起眼的石构防御工事遗址,古墓群在其西边的山凹内。墓群座南朝北,依山傍水,大体呈东西顺序排列,其下方3座,中间一排为5座。从被人掘过的痕迹看,中间最大的墓室约20平方米,墓葬的修筑方式为向下挖掘约1米深坑穴,用片石砌成墓框,尸骨入殓后用土和片石垒覆,形成方形石丘墓,高约1米左右,其余墓较小,其中下方、上方和两边的9个墓仅有少量石堆。……
[详细] 位于日土县乌江村境内,坐落在班公湖的北岸,石窟开凿在一高约10米左右的砂砾崖面上,顶部已为流沙所覆盖。石窟口朝西,平面略呈方形,进深3.5米,高3米。窟顶为穹庐顶式,顶部中央绘以莲花纹。窟内残存有壁画痕迹,可惜因现代牧民在洞内烧煮烟熏形成严重污染,仅可分辨出大约图案。除洞口两侧,其余三壁可分为上、下两层图案;上层为形制比较简单的曼荼罗,下层绘有佛教杂宝以及可能是礼佛听法的场景,一排八个人,皆盘坐于地,面朝一个方向。八人的服饰除服色有异外,完全相同,皆头戴宽沿帽,身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衣领、袖口、裙边皆镶有深色宽边,长发披肩,双手藏于袖内,洞口两侧的壁画可以辨识出的图案一组为古代歌舞的场面,舞者三人一排,身着袖口、衣边带镶边的长袍,脚穿长靴,散发披肩,扬臂起舞。另一组图案绘制在洞口的下方,表现……
[详细] 在多玛乡境内,位于曲嘎尔羌羊圈东南约200米的沙地上,分由北向南三处石圈和石堆,每座石圈的面积约30平方米。其南湿地边上由10个石堆组成的石圈,不排除曾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中丧生的将士埋于此地。在戍堡所在岩石咀南侧有两个石框,东西长约7米,南北宽约4米。片石和石块埋于地表,因遭破坏不仔细辩认,难以发现。列石是指古人竖立的长石、石圈、石堆、石框等遗留的石构遗址。石框一般是指片石或块石按一定方向排列成行埋于地表,经清理可看到一种石构线条或图案。石圈一般是指用石块堆砌的椭圆形或略呈方形的列石遗址。其中规模较大的石圈在上曲龙“鸣鼓沙山”以北沟谷平坝上。……
[详细] 日土镇上曲龙西约3公里处的开阔平地上,南北排列成行的大小石堆11个,其最大占地面积约20多平米,小的10平米,其石取自北边的沙石山上,除了石堆周围再无其它遗址遗迹,当地人称门卓(即门杜尔),难以确定其墓葬或防御工事。……
[详细] 达贡亚贡地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多玛乡行政所在地以南约2公里处,海拔4670米。岩画发现地为一东西向山沟的尽端,在近山腰处有一天然岩荫,岩画绘在岩荫顶部的岩面上,距地面1.8米。达贡亚贡地点属岩荫岩画,调查发现的6组画面分布总长度为8米。岩画的制作方法为涂绘,颜料为红色矿物质,属赤铁矿类,图像呈深红色或棕色。绘制方法采用平涂的方式,个别图像亦用线条勾画轮廓,笔调粗旷、随意,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岩画保存完好,所绘图像清晰可辨,由于岩面粗糙不平,具有较强的吸水性,部分图象显得干涩,局部形成灰白。……
[详细] 曲嘎尔羌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多玛乡行政所在地东南方向约4公里处,海拔4560米。岩画发现地处在一近东西向的宽谷北侧山脚下,在洞口朝东南的一个天然洞穴发现三组画面,洞穴距地面高约20米。曲嘎尔羌地点属天然洞穴外的露天崖壁岩画,该洞穴可能曾有人类居住,岩画分布在洞外高出地面2-20米的岩壁上,岩画粗糙呈黄灰色,。该地点岩画保存较好,图像大多清晰可辨。岩画的制作方式为涂绘,使用红色矿物质颜料,少数图像因年长日久呈深褐色,造型方式为以线条勾画图像,所绘线条粗细不一。部分图象有重叠或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为多次涂绘所致。……
[详细] 日姆栋岩画该地点位于日土县日松乡行政所在地东南方向1.5公里处,海拔4380米。岩画发现地属麻嘎藏布东岸的山前地带,新藏公路沿河东岸穿行于河谷之间。在山脚基岩的节理面上发现数十组岩画,高出地面0.5-9米。……
[详细] 过巴卧左岩画该地点位于日土县热帮乡左用湖以西约20公里处,海拔4430米,岩画分布在距湖面500米的山脚基岩节理面上,距地表4米。岩画属旷野露天崖壁岩画,刻有图像的岩面朝南,表面较平整,呈黄褐色。岩画保存完好,但有相对早晚的重叠打破现象。从画面内容的造型风格、制作方法等方面看,表现放牧场面的一组图像可能最早,其画面特征与日土县境内多处岩画相同,可能其制作年代属早期金属时代;而装饰有双涡纹等动物及以线造型的人物,从打破关系看应相对晚于前述的一组图像;画面中年代最晚的事上组图形,即以藏文和宗教符号为主的内容,推测其年代应是吐蕃王朝之后,其中金刚杵等图案甚至有可能属近代之作。……
[详细] 芦布湖岩画该地点位于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以西约8公里处,海拔4360米,岩画分布在属卢布湖东北岸的湖滨山前地带,山脚基岩为硅质岩,岩画的大小高低不一,高出地面约1-5米。……
[详细] 康巴热久岩画该地点位于日土县扎普村以东约15公里处的一条山谷中,山谷呈近东西走向,谷宽5公里,岩画分布在山谷北侧崖壁上,距地面高1米左右,海拔高度4620米。属旷野露天的崖壁岩画,仅发现一组画面,刻在高60多米的峭壁底部,壁面朝南,表面有一层黄褐色的钙质物,岩石为灰色的硅质岩。岩画保存较好,有少数图像因岩石表面钙质层的脱落而残缺不全。岩画的制作方法为凿刻法,使用较尖利的金属工具在岩石上刻出图像的轮廓线乃至细部及装饰纹样,线条一般较细,刻痕不太深,同样也使用凿刻工具凿出图像的整体轮廓,构成剪影式造型。……
[详细] 布显岩画该地点位于日土县扎普村以西约40公里,海拔4420米。岩画发现地属湖滨阶地,在阶地前缘有基岩出露,岩画刻在岩石的节理面上,距地面高1.5米。属旷野露天岩画,仅有一组画面。刻有图像的岩石较粗糙,呈灰褐色,保存完好,仅有个别图像因风化比较模糊。岩画的制作采用通体敲琢的方法,在岩画上能够敲琢出图像轮廓及其细部,构成剪影式的图像。制作方法、表现的动物种类都与日土县境内的下曲龙、鲁日朗卡、阿垄沟等地点的岩画比较接近,推测其年代大致属早期金属时代。……
[详细] 塔康巴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乌江村境内,在那布龙地点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海拔4720米。岩画发现地为一条近东西向的山谷,谷地南北两侧山体露有硅质岩,岩画分布在北侧的岩石节理面上,高出地面5-10米。塔康巴地点为旷野露天岩壁岩画,调查发现的十多组画面分布在高5米,长约20米的岩石面上,刻有岩石的岩面均朝南,表面粗糙,呈褐色。该地点岩画大部分保存较好,仅有少数图像模糊。塔康巴地点岩画的内容十分丰富,画面图案的内在联系相对较强,在造型技法上个表现风格上都颇具特色,从对个体形象的刻画看,较为注重的是各类人物形象,而对动物的刻画则显得简略。对人物的刻画除在体型姿态上各有不同,服饰亦有所别,说明岩画创造者不仅对不同人群的特征有所观察,还能够通过主观认识去予以表现,从而使得塔康巴岩画具有浓烈的社会生活色……
[详细] 那布龙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班公湖北岸的一条山谷中,南距乌江村约60公里,海拔4800米。发现岩画的山谷呈西北-东南走向,山谷两侧的山体基岩为硅质岩,岩画分布在东北侧山脚岩石的节理面上,高出地面1-8米。那布龙地点为旷野露天的崖壁岩画,共发现7组画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图像清晰可辨,个别图像因风化较为模糊。岩画的制作方法为敲琢法,用尖利的工具在岩石上敲琢出线条,勾画图像的轮廓,有少数图像采用在轮廓线内通体敲琢,形成剪影式图像的方法。敲琢的痕迹一般较深,在1-4毫米之间。构成7组画面的单个形象有近40个,绝大部分为动物,其种类有牦牛、羊、鹿、驴等,以牦牛的出现频率最高。除动物形象外,还有少数人物及神灵的形象,人物多为狩猎者。岩画的题材主要是表现狩猎和与狩猎相关的野生的动物群。除了表现狩猎和动物的画……
[详细] 阿垄沟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日土村南侧,海拔4370米。岩画发现地为古老的沟口洪积扇地貌,岩画刻在地表较大的石块上,石块多呈不规则状,一般都在岩石朝上的一面凿刻图像,画面面积多在1平方米以上。阿垄沟地点岩画为旷野露天的地面岩石岩画,共发现有20余组画面。岩画的制作方式与鲁日朗卡岩画基本一致,用尖利的工具在石面上敲琢出形象,其造型方式亦有用线条和通体敲琢的剪影式两种,以线造型的图像较少。……
[详细] 鲁日朗卡岩画该岩画于日土县日土村以西约2公里处,海拔4270米。这一带属于班公湖南岸的山前地带,山体基岩多为硅质岩及超镁铁岩,岩画分布在山脚岩石的节理面上,距地面高度为1-20米。鲁日朗卡岩画属旷野露天的崖壁岩画。共计有20组画面,所有岩画图像均用敲琢法完成,造型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用尖利的工具在岩石上敲琢出若干小凹坑,由这些小凹坑构成线条,用线条勾画图像的轮廓、形态;其二是敲琢出密布的小凹坑形成剪影式的图像形态,细部则用线条表现。两种造型方式构成的图像中以线条表现的居多,剪影式的图像略少。……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