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旅游景点介绍
连五坊清真寺位于会宁县新添乡新添村连五坊社东山脚下。连五坊清真寺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清真寺外墙底边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康节墓位于会宁县新添乡彭湾村河沿社盖家岔庙儿坪。康节墓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陇西川乐楼位于会宁县杨集镇陇西川村街道。陇西川乐楼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乐楼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阴山遗址位于会宁县汉家岔镇阴山村。阴山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瓦窑岔社大岔湾,南至干柴沟(牛门洞街道向北1.3Km处),西至铁木山顶,北至汉岔村圈儿社。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馒头山烽燧位于郭城驿镇郭城驿村。馒头山烽燧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准点,向四周各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沈家屲遗址位于丁家沟镇沈家屲村沈家屲社西山梁。沈家屲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刘永奇耕地,南至沈屲村庄,西至郭世元耕地,北至陈子华、刘建强耕地。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吴氏家族墓位于柴家门镇鸡儿嘴村十里铺社南莲花坪。吴氏家族墓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寨子墓群位于柴家门镇北二十里铺村寨子社东山半山腰祖厉河台地上。寨子墓群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新建妇幼保健院,东至紫薇山,北至现代路,西至G247线。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详细] 金鱼公园位于白银老城区中心地带,它因山势地形呈金鱼状而得名,是一块集娱乐、休闲、晨练、纳凉的风水宝地。公园依山而建,山水相映,动静结合,绿树成荫,景色宜人。与全民健身广场和嘉垣广场浑然融为一体。喷泉、雕塑、亭台、楼阁、湖水、长城、宝塔、绿荫、鲜花相映成趣。 用时参考随意交通 市内乘坐9路公交车即可到达 门票 免费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东山路……
[详细] 一条山战役纪念馆建成于2009年,位于景泰县人民公园中心,占地面积1548平方米。纪念馆展览分强渡黄河;景泰激战;军民鱼水情;征战河西四个单元。馆内共有图片、图表300多幅,实物30多件,真实地再现了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的红30军、红9军在景泰境内辗转作战14天,经历大小战斗10余次的革命历程。……
[详细] 分布于白银市的靖远、景泰,兰州市的永登、安宁、红古,武威市的天祝、古浪、凉州、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张掖市的山丹、甘州、临泽、高台,酒泉市的肃州、金塔及嘉峪关市。跨越7个市15个县区,全长1200余公里。是防御性军事设施。另外,在甘南和临夏两州境,也有区域性长城,约200公里,不与主长城接,自成体系。亦是地方防御性军事设施。 省境长城之走向,西起嘉峪关,向东经酒泉、金塔,然后东南行经永昌、再折北至民勤,又折南而下经武威、古浪,东向入景泰,过黄河至靖远,沿河南岸东北向,出黑山峡入宁夏。是为主线。另一条复线,自武威凉州区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分出,向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庄浪河,纵贯永登全境,至兰州西固区之河口,沿黄河而下,经安宁入兰州,又东北行,过桑园峡,达靖远,与主线合而入宁夏同心县。其中永昌至民……
[详细] 北城滩城址位于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西南3.5公里。地处黄河上游交通、军事的险关要隘。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55米。黄土夯筑城垣,夯层厚0.12--0.14米。墙基宽5.8米,残高3.3米,顶宽1米,南设城门,并有凸形瓮城,门外即为波涛汹涌的黄河。瓮城城墙夯层内夹有小砂石层,夯土层厚0.14米,夹砂层厚0.03—0.04米。城的四角都有墩台,北墙、东墙各有马面三个,西墙有马面两个,城内有道路、房屋遗迹和盆、罐、瓶、莲花纹圆瓦当残片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有重要价值。……
[详细] 牛门洞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乡牛门洞村。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墓葬、灰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陶片为泥质、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橙、黄、五彩纹、鱼纹、鸟纹、圆圈纹、漩涡纹,器形有盆、碗、罐等;半山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多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锯齿纹、水波纹、葫芦纹,器形有罐、钵、盆、瓮等;马厂类型的陶片为夹砂红、灰陶,饰粗条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编织纹,器形有瓮、壶、单把筒形杯、石臼、石祖等。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
[详细]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东北2公里。又名红罗寺,窟凿于红砂岩崖面上。创建于唐,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原有6窟,现存1窟,为平顶式,坐东向西,窟内有石雕一佛一菩萨和唐代造像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力士、天王、十八罗汉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方有木结构小阁一座,出檐处为斗拱木雕,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楼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龛一处,距地表高2米,内有浮雕残迹,配殿和山门毁于清同治年间。窟前留有残碑半块,高1.1米、宽0.81米,残存133字,记载石窟建立经过,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两通,阴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红砂崖上。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唐代泥塑艺术有重要价值。……
[详细] 靖远钟鼓楼位于靖远县城中心。原名谯楼,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现存建筑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积约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楼修于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门连通南北大街,楼为三层五楹,楼东西面宽5间(20.8米),当心间宽3.2米,楼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顶,从第一层起,楼内设木梯可上三层。拱门南额阴书篆刻“瑞丰”二字,为张云锦所书,北额题“天枢”,传为知县李志学书,楼上有邑人陈国钧撰书一联“此亦天枢,众星环拱;严然砥柱,万壑朝宗”。1987--1990年多次……
[详细] 红山寺石窟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共和村西300米。又名开元寺,据载:元至正十九(1359)年凿窟修殿,明万历十二(1584)年扩建,清乾隆二(1737)年创建窟前木建,古建筑大多已毁,现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凿门阙,进深8、宽6米,券顶,门宽2米,崖前木建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卷棚顶殿堂建筑,窟内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保持基本较好。对研究石窟建筑形制和佛教史有重要价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平川区西北部的共和镇境内,省道308线可直接到达。红山寺亦名开元寺,因座落在红岩石山上,故称红山寺。据寺内石碑记载,红山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明弘治扩建石窟,修大雄宝殿,万历十二年(1584)扩建东西殿、法王殿、岳山楼苏武庙等建筑。乾隆二年(1743)创建窟前木建筑。清……
[详细]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团结村。潘育龙,靖远人,清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其墓冢以南120米处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宽7.55米。三门四柱,明间面阔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坊顶正中竖匾篆文阴刻“敕建”,横匾阴刻楷书“赐镇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龙石坊”。明间正面横批阴刻楷书“输忠间外”,背面“书锐争先”。次间面阔1.55米,横披左“恩荣”、右“褒封”。明间天额浮雕有二龙戏珠,背有丹凤朝阳。两中柱内侧刻对联一幅“千里川役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石鼓上刻花草、凤鸟、鱼、狮、豹、鹿、麒麟等。……
[详细] 关川道堂位于白银市会宁县头寨镇马家堡村关川河东南岸台地上,现保留两孔窑洞和门前院子,占地面积约525平方米。两孔窑洞座东面西,洞口阔3.1米,进深10.5米。窑洞门面用青砖砌就,仿木结构莲花垂柱造型。洞口青砖包面,进深2.3米,左洞为传教时所用,右洞为生活所用。左洞砖拱上正中从右向左书“东道发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砖阳刻“书”形图案,洞门两侧有对联,上联“古庄思远祖”,下联“静室讽遗经”。该遗址是清代乾隆年间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居住、传教之地。……
[详细] 仁和张氏民居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原发裕堡堡内,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张雄旧居,曰“积德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东,均为砖土木硬山顶结构。东西长294.5米,南北宽173.9米,占地面积51330平方米。西主居为两坡水飞檐、深门浅窗三间,面阔8.7米,通进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单坡水四明柱飞檐倒座三间;单坡水七明柱单檐南北厢房各六间;门房两间;西南角有木结构卷棚顶两坡水绣楼二层六间;砖雕照壁、砖门楼及仓房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张氏民居为了解清代民族经济贸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详细] 甘沟驿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甘沟驿村三社祖厉河东与当地一条小河的交汇处,遗址呈四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40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遗址北临小河,西临祖厉河。遗址西现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墙系黄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宽6米,内高5米;外城墙高7-9米。南、北面城墙明显可见两个马面,北面城墙坍塌严重;东、西城墙明显可见一个马面。城门南北对开,南城门有瓮城。城内现有当地群众修建的庙宇,城内其余地方荒芜。地表可见青花瓷片。据《会宁县志》记载,此城筑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明代驿城,是会宁通向靖远的一处重要驿站,为研究会宁地方史志的重要史迹。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