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昌吉州旅游

昌吉州旅游景点介绍

老满城遗址
  老满城遗址奇台居于新疆南北两路要冲之地,为巴里坤至乌鲁木齐适中之地,又是东经哈密进关内的门户,北通科布多,是归化商旅驼队集散中心,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军事和形势的需要,乾隆39年(1774年),在古城即今奇台驻扎满营和绿营兵,乾隆40年,修建老满城。老满城东西常650米,南北宽610米,呈四方形,开有四门,东门名“宾旭”、西门名“庆武”、南门名“景重”、北门名“拱枢”,四个城门兼优城楼,驻扎满兵,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6米。城四角有角堡,城门有瓮城,西城门及瓮城保存较为完整,存有一马面。该段城墙保存之完整在新疆也属罕见。……[详细]
犁铧尖关帝庙遗址
  犁铧尖关帝庙遗址犁铧尖关帝庙建于光绪21年(1896年)正是古城商业鼎盛时期,同时又是屯兵之地,为了确保边疆安定,消除0,大量清军屯守古城,关帝之神是民族英雄,军中之魂,军民祈求安定清除叛乱,由朝廷拨款于城中建起关帝庙,该庙香火不断,成为古城军民的精神支柱。民国年间,该庙成为调解商业纠纷之地,社会名流在此主持公道,决断民间争议。关帝庙寄托了民族精神,弘扬团结之风,至今古城民众念念不忘。关帝庙位于奇台县城中心闹市区,紧靠市区主干道。目前该庙基本完好,庙宇建筑高大宏伟,气宇轩昂,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属区级古建保护单位。该庙整体建筑完好,不变形,不走样,保持了原有的古朴大方的历史原貌。其格式风格独具风范,至今观者不断,是奇台人为之自豪的古建筑,随民心,造和谐。为增强民族自尊心,弘扬民族文化之难得……[详细]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
  吐呼玛克故城遗址契丹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这是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其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自称契丹人。公元十一世纪契丹国0为东西两大部,西辽汗国-向中亚迁徙。首领耶律大石号称百万大军,举部西迁扩疆辟土。契丹人吸收了中原文化,兴起城廓之邦,契丹人到达天山北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奇台一名就因契丹一词转化而成为“奇台”,由于人名转变为地名,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的契丹人建造的城廓,根据考古调查,结合吐虎玛克古城出土文物判断,该城建于十一世纪后期,使用时间不长,而后契丹人迁至西亚草原。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座辽代古城也叫“吐虎玛克”,是契丹语“城市”的意思,哈萨克斯坦的“吐虎玛克”建设成了西亚地区著名的城市。至今还有一个所谓“契丹”的部族生活在西亚。吐虎玛克古城位于奇台县城南5.5公里,古城乡果园六……[详细]
三清宫遗址
  三清宫遗址三清宫位于县城东门外水磨河高坡处,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名“疙瘩庙”、“封神庙”。因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而得名,由道教全真派弟子捐建。此后又捐建“斗母宫”,道家与佛家融合在这里充分体现,使人难辨佛道。1949年,斗母宫竣工,三清宫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到1964年,经过70多年的修建,三清宫已有相当规模。历史上,庙内香火旺盛,更有抽签、问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五月五赶庙会的居民川流不息。现存三清宫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殿平行并列,历-革期间被彻底毁坏,建筑如同一般平房,建筑风格不突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奇台石城子遗址
  石城子遗址汉疏勒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南,直线距离50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的山区,隶属半截沟镇麻沟梁村。该遗址地处前山丘陵地带,坐落在麻沟河沿上,其城址东依悬崖峭壁,南有麻沟河向东绕北泽黑沟流向新户梁,北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缓的丘陵与麻沟河、新户河相接,地势险要是该城的地理环境特色。因城内有露出地表的岩石,俗称“石城子”。该城呈不规则状,并不见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闭的城墙,只是依自然地势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东西长240米,南北长200米,古城东面为麻沟河绝壁深渊,古城三面筑城墙,东面依绝壁为天然屏障,城墙宽一丈,有角楼、马面,城内有一洼地,据考证是人工挖掘的类似于“井”的工程。该城只有西、北两面墙,北墙中段有一条南北向土墙。北、西两面土墙相对高度不过三米,其中北墙残高1.……[详细]
奇台药王庙遗址
  药王庙遗址药王庙建于光绪14年(1888年),正是奇台县城从老奇台搬至古城时,当时该县人口密集,瘟疫四起,前后两年经历了两次大的瘟疫,军队和商民都深受其害。为了扑灭瘟疫,古城内相继开张了很多药铺,内地郎中及药商奔赴古城,此地的药材生意十分火爆。内地的药材运抵古城再分售天山南北,本地药材经此地运往内地。民众祈求消除瘟疫,身体健康,建起了药王庙。随着药材生意的兴起,该庙成为药材行业的聚会所,维护药商的的合法权益。据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古城内有药铺二十余家,分为内科、疗疮科、骨科,既看病又售药。民国期间,药王庙办起医师学堂,分药剂师,药王庙在古城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庙宇修建的小巧古朴,集中体现了中医药传统的玄妙。庙堂内供奉药王孙思邈,锁定人心,驱邪避魔,利用传统文化凝聚汉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医传统。……[详细]
侏罗纪公园
  侏罗纪公园新疆吉木萨尔县是侏罗纪恐龙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龙的故乡。史料记载,1928年至1931年,我国科学家袁复礼教授带领中瑞西北联合考察队,深入吉木萨尔,奇台县等地的北部荒漠,共发现并采集了72具爬行动物化石。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新疆考察队,在吉木萨尔县境内的石树沟硅化木点附近的帐篷沟挖掘出一具恐龙化石。专家定名为苏氏巧龙,属蜥脚类恐龙,与马门溪龙属同一种类,目前保存在新疆地质博物馆。2006年8月26日,中科院在距离吉木萨尔县城200多公里的的恐龙沟1号坑中发掘出一具龙体长35米左右“亚洲第一龙”的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震撼了全国。侏罗纪公园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主要设施有仿真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翼龙类和鸟类;仿真原始古树、硅化林、假山、古河水系、历史漫步路等工……[详细]
东大龙口水库
  东大龙口水库东大龙口水库距吉木萨尔县县城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88°55′,北纬43°22′,该水库地处低山丘陵出山口处,最大坝高27米,坝顶长度668米,总库容10603立方米,水面面积96.5平方公里,现已基本完工。由于该水库离县城很近,且所处位置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和水面积大的优势,有利于开发游艇、划船等水上乐园项目。项目业主策划,将此地建为吉木萨尔旅游景区,拟将建筑库废料在库中心建湖心岛,在岛上修建仿唐阁亭、画廊和灯光工程等内容,建成一个供游人休闲度假、娱乐垂钓的场所。……[详细]
89、车师古道 AA
车师古道
  车师古道车师古道是连接天山南部吐鲁番与北部吉木萨尔之间的天山古道。开凿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因连接车师前部与后部,故称车师古道。具体路线从吉木萨尔县城向南,溯东大龙口河而上,经务涂谷遗址、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四道桥、五道桥、六道桥至琼达板,越山入吐鲁番境内的高昌壁,终至鄯善县的鲁克沁王城。汉初时,匈奴兵屡出古道,进入车师前部,与汉兵发生了五争车师前部之战争,迫使汉兵放弃车师前部。车师古道——是一条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这是西汉沟通车师前、后国之间的交接线;唐朝连接回鹘高昌狮子王冬宫和夏宫的通道。途中需骑马兼徒步翻越天山。历史上,车师古道一直是天山南北的交易互市,联接南北疆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对加强南北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合作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交通业的发展,现在古道上行人基本断绝,沿途的古……[详细]
90、北庭园 AAA
北庭园
  北庭园吉木萨尔北庭园位于新疆自治区昌吉地区吉木萨尔县境内,园区内有新疆首座侏罗纪公园,以突出北庭历史文化特色和侏罗纪恐龙时代为主体,是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旅游公园。北庭园占地10万平方米,东西长400米,南北250米,绿化率66%,由北庭历史文化园、现代文化园和侏罗纪公园三部分组成,分三期完成。2004年至2005年,乌鲁木齐建设规划研究设计院规划设计、投资1200万元的北庭园一期工程完成,园内修建了文化广场,浮雕墙、九莲厅、七彩廊、文化柱、音乐喷泉等。2006年,新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投资800万元的北庭园二期工程完工,新建了北城古城墙、钟楼、北庭故城复原图,岑参亭、古桥、风车、铜钱路、古灯、历史名人雕塑、人工湖、白色空间膜、冷饮广场等。由新疆景观设计院设计、投资10……[详细]
野马繁殖中心
  野马繁殖中心野马繁殖中心位于吉木萨尔向县城西北40公里的老台境内。准噶尔野马,又名普氏野马,蒙古野马,原栖息于蒙古和中国准噶尔盆地,现已见不到真正的野生种群。1985年、1986年和1988年间我国分别从德国和英国引进了普系纯种野马16匹,建立了此繁殖中心。目前已有三代150余匹,采用圈养加半放养两种方式。准噶尔野马属蹄目,马科,肩高124—140厘米,体长2米左右,体重约300公斤,该马一般头大颈短,毛色呈浅棕褐色,腹部和脚部色稍浅,蹄部和尾鬃为黑色,后小腿有一白灰色环斑,鬃毛直立,有一黑脊线由背至尾部,与家马的主要区别为额部和颈部鬃短而直立,无长鬃毛,头大体型较小,毛色较为单一。野马寿命25—30年,母马的育龄期长达15年。野马饲养繁殖中心的野马以苜蓿、谷草和玉米秸秆为主食,再配以玉米、……[详细]
五彩湾火烧山
  准葛尔盆地,是我国的第二大盆地,被称为“史前地质博物馆”。这里有美丽的五彩城,有大片的硅化木和恐龙化石。距离乌鲁木齐约250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的火烧山便是其中一景。火烧山和火焰山不同,火焰山因温度高而闻名天下,而火烧山是因为其山体颜色而闻名。火烧山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莎尔县境内,在国道216线k443处属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五彩湾景区,在乌鲁木齐市到阿勒泰市的216国道的路上,非常耀眼。其面积有10平方千米,西面是准东油田火烧山作业区,东面是五彩湾煤矿。火烧山与吐鲁番的火焰山不同,火焰山因温度高而闻名天下,而火烧山是因为其山体颜色而闻名,五彩城也是因为山体的颜色而有名的,火烧山与五彩城的不同点在于,这里连绵起伏的山丘不是五彩斑斓,而全是由烧结岩构成的一片赭红色。放眼环顾,几乎见……[详细]
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以北约12公里的护堡子。故城遗址在当地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九世纪以后属于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在此设置行尚书省。元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当时仍是北疆的重镇。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时候才荒废不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的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进行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珍贵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领的考察队和英国人斯坦因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负责测图。1979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进行过两次调查和测绘,在城西700多米处发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画。古城的规模十……[详细]
北庭西大寺
  北庭西大寺北庭西大寺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鹘佛寺,位于北庭都护府遗址之西1公里处,西临西河坝,东面有水池,周围地势平坦,现多已开发为农田。古寺为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遗址,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佛寺残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0.5米,东西宽约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为夯土台基,整个建筑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为残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面为正殿,其四周筑洞窟,两部分衔接成一整体。目前东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残迹,窟内残留有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若干。建筑材料为土木结构。宋朝初期,寺院兴盛。宋使王延德曾亲临“遨乐于其间”。1275年,高昌王东迁时,日趋衰落,十四世纪时,毁于伊斯兰教的-。西大寺现外观大部残毁,1979一1980……[详细]
大漠上的神秘怪塔
  大漠上的神秘怪塔1957年夏天,克里木以翻译兼向导的身份,领着中苏联合考察队一行八人,其中有一个名叫冬尕巴依,家住吉木萨尔二工河的哈萨克族人,另一个是名叫塔勒甫的吐鲁番籍维吾尔族人,他们骑着十二峰骆驼深入浩瀚无际的准格尔大漠进行勘测。一天,他们远远地看见了一个黄亮耀眼的神秘物体。等到他们走到近处时,才看清了拔地而起的这个黄亮耀眼的神秘物体原来是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圆锥形塔。从塔上闪射出一缕缕极强的光芒,苏联人在地图上作了标记,然后他们有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怪塔,继续前行。行至大约1公里处,考察队员又发现了第二个塔,再往前行,又是一个!他们一-现了五个同等距离的怪塔,如航标般地在苍茫、荒凉的大漠上熠熠闪烁着神秘的光线。走过神奇的怪塔,考察对象着西北方向又走了一段路途,他们便看见了一座红色的沙山横亘于……[详细]
瓮棺墓群
  瓮棺墓群1983年6月,吉木萨尔县北庭乡后堡子村村民在生产队规划的宅基地上修建房屋时,在距地表50厘米深处的地下发现了三处瓮棺群。其中,两具瓮棺分别高65厘米、30厘米,口径分别为25厘米、30厘米,陶质泥质灰陶,瓮腹部有网状花纹。据研究,这一墓葬群当属隋唐时期的突厥墓。据史料记载,隋末唐初在博格达以北活动的主要是西突厥。贞观四年,-厥颉利可汗败亡,于是可汗浮图城又变成了与唐朝相对抗的前哨阵地。突厥入侵中亚最早始于六世纪六十年代,而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均以可汗浮图城为中心,世代放牧、耕种,繁衍生息。突厥主要崇拜火,尊敬空气和水,颂扬土地,仅奉天为唯一造物主神,用马、牛、羊祭祀之。在中亚皈依伊斯兰教之前,不仅袄、佛并存,摩尼教、基督教也有一定地位,但以火袄教最盛。瓮棺葬俗为火袄教流行葬俗,瓮……[详细]
古坟梁墓葬群
  古坟梁墓葬群古坟梁墓葬群位于吉木萨尔县老台乡政府西北约500米处。其北为乡村道路,东西为农田,南临河沟,整个墓群坐落在地势较高的黄土梁上,占地约2亩。庙院内到处摆放着棺材,打开棺材盖,装的全是死尸头骨。其中一口棺材很特殊,整个用油桐漆过,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分外棺、内棺,做工考究。棺内装一男尸,头戴红缨帽,身穿官服,足蹬朝靴,但无文字记载属何职位。整个黄土梁上到处都是棺材,棺靠棺,棺摞棺,有的三四层,几乎所有的馆内装的都是死人头骨,没有尸身。有的三四个,最多的装七八个。据当地徐有仁老人回忆:破四旧时,光古坟梁上挖出的死人头骨最少不下五千颗。有人曾看到一死人头骨上牙床上还镶有两颗二鬼把门的金牙,闪闪发光。据传,同治年间战乱,惠徕堡毁于战火。杀死的人全部埋葬在这个土梁上,所以内装的全是人头。……[详细]
吉木萨尔的封堆
  吉木萨尔的封堆世界之谜麦田圈形大型石碓墓及记载神秘天猎现象的鹿石,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南约8公里的大龙口村内。封堆是用大小卵石夹黄土堆成。原高度为2米,现残高0.5—1米,直径54米。在封堆外环绕有石圈,外圈是用0.5米左右的卵石嵌入地表围城。在石圈外的西南部,还有2个小型石围,这2个小型石围是用1米大小的大型卵石在地表围城。大致呈圆形,直径分别为3米和4米。据当地老乡称,这类圆形石围原来有7个,环绕在石圈周围。对封堆外的石圈和石围,考古人员进行了清理,稍挖即见生土,未见现象。石圈外的小石圈,很可能是祭祀场所。对石圈内大型封堆,全部进行了发掘。堆积除卵石和黄土外,很单纯。唯在封堆底部发现一通长1.85米的鹿石。鹿石的出土位置正好在墓口至上约0.5米的封堆填土之中,出土时大致呈南北方向横躺着。墓……[详细]
喀依纳尔泉(翻滚泉)
  喀依纳尔泉(翻滚泉)在木垒县东北118公里处,鸣沙山以南的地方黄沙掀起整齐的波浪,在广袤的沙海中有一丛翠绿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向人们频频示意。在这身姿婀娜,青春洋溢的苇丛中有一泓碧水,牧人叫她“救命泉”,诗人称她“月亮泉”,哈语名字叫“喀依纳尔”,意思是沸腾翻滚的泉水。该泉水冒出地面时,似水沸之状,故有此名。翻滚的积水呈圆形,犹如一轮满月,面积约10平方米。泉水清澈见底,水从泉底向外喷涌而出,泉底纯净的青沙不断被冲成变幻无穷的花样。时而荷花朵朵、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微波荡漾,四个泉眼喷水弄沙在阳光下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犹如变幻无穷的万花筒。翻滚泉,又叫“黑水泉”,因泉吐黑水而得名。哈萨克则不因水黑而贬低,庄重地称之为哈依那尔,意思是“生命之泉”。千里戈壁,广袤旷野,一片翠茂的芦苇在徐徐清风……[详细]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位于木垒县东城乡四道沟,距离县城10公里,东西为河沟地带,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考古专家对四道沟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地层五、六两层为早期,距今3000多年;一、二、三层为晚期,距今2400年。1977年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两个探沟,6个探方,6座墓葬,100余件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锄、石纺轮、磨谷器、石杵、铜刀、笄,饰件有骨针、骨饰、有陶纺轮、陶盆等。在众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状似生殖器的石祖尤为珍贵。由于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人口增长缓慢。他们认为,生育是件神圣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后有一个神灵。于是他们用石头打磨出男……[详细]

缂傚倸鍊风欢锟犲闯椤斿槈娑氱矙椤㈣泛鈹戦悩顔肩伇妞ゆ梹鍔欓獮蹇涙晸閿燂拷13001937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偡闁秴绠柨鐕傛嫹 缂傚倸鍊风欢锟犲窗閹捐纾归柡鍥ュ灩閻鏌¢崶鈺佇ョ痪楣冪畺閺岀喓鈧稒岣跨粻姗€鏌¢崱妯荤叆妞ゎ叀娉曢幏瀣喆閸曨偒浼� 44010602000422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偡闁秴绠柨鐕傛嫹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