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旅游景点介绍
捞车河村位于我县苗儿滩镇,地处洗车河与靛房河交汇处。捞车河村因古朴厚重的土家原生态文化、俊美的山形水系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亲睐,因而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博物馆”、“土家原生态民居博物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省级生态村”、“湖南省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称号。捞车河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捞车河村现在保存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时期建筑34栋以及287栋具有特色的窖子屋,四合水屋,转角楼是土家族古建筑和特色民居的代表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2011年1月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捞车河村最具特色的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群,为武陵山区内少见。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整齐有序,景象壮观。全村200余栋民居中,有明代建筑……
[详细] 瞿家大院地址:龙山县里耶镇时代:清~民国瞿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三进式。是里耶古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宅院,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门八字墙敞开,院门嵌乾隆御赐“作赋名家”匾额。……
[详细] 李同发商号地址:龙山县里耶镇时代:清~民国“李同发商号”是当时湘鄂川黔边区第一大商号。辗转70余年,记载李同发家族荣光的却远不止于一道以其命名的街道。是著名的开明爱国商人李瑞林兄弟的商业铺面,商号名为“同兴恒”。意思是兄弟俩共同兴旺发达。本地人赞誉其兄弟情深,叫他们“李同发”。因为独到的商业眼光和仁义为先的经营方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发展成为湘鄂川边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号。商号拥有自己的船队、桐油作坊、商业铺面和占地20多亩的同发庄园,其流动资金在临近解放的1949年,达到了桐油万桶,换算成人民币,约在四千五百万元以上。“李同发”深明大义,在创造里耶商业发展神话的同时,还赈济灾荒、扶贫帮困、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1950年响应国家号召,为抗美援朝捐赠了一架战斗机(当时全国捐机的仅有……
[详细] 葛元记国药铺地址:龙山县里耶镇时代:清~民国里耶历史上最出名的“立生堂”国药铺,俗称“葛元记”它按处方发药,实行零包制(即一味药一纸包),药目齐全,质量上乘,服务周到,童叟无欺,在湘鄂渝边区享有盛誉。是里耶商人经商道德的代表性铺号。屋后有晒药坪和水井等。……
[详细] 升万茂染坊地址:龙山县里耶镇时代:清~民国……
[详细] 2017年8月底,国家民委公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龙山县洗车河镇洗车村是该镇继老洞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殊荣。洗车村是土家文化的原生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至今仍普遍使用土家族语。洗车村岔堤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复修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的土家摆手碑,洗车河三月堂更是湘西州五个大摆手堂之一。走进洗车河镇,好象走进一幅浓淡相宜的古画里。来到洗车河镇,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现代空腹石拱桥,在桥栏中镶嵌有古老的石雕团案,应该是古桥上面的构件,有建桥碑说明此桥建成于1997年。几座大桥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洗车大桥凉亭桥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洗车小河半龙线公路桥建于1976年,洗车大河洗他线公路桥建……
[详细] 达岚镇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未,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堡寨地域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总户数七十八户,总人口三百九十八人。该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风纯朴、景色秀丽,一条屋底潭小溪穿寨而过,堡后山顶的古战壕清晰可见。岩门古堡寨依山就势而建,红砂岩石墙基呈椭圆形状拨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等部位,无不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个堡寨依托山水,不同群组的塑造成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岩门古堡寨昭显着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
[详细] 明清时期,随着浦市商业的发达,各行各业大户纷纷涌现,最为出名的有吉、李、梅、曾、文、聂、龚、姚、福、苏、瞿、潘等多家富商,其资产多则百万两白银,少则也是十几万两,他们纷纵用赚来的资金建造毫宅。据考证,浦市仅“三井三厅”(注:当地俗称“天井屋”)就有124幢之多。李家的宅室占地20余亩,有12井12厅,并有后花园和游泳池(由于历史变迁,现已荡然无存)。明末清初,吉、李两大户毫宅建设气派:李氏在浦市下湾单桂巷的巷口处修建的“李氏宗祠”,气派雄伟;吉姓的“三座半”大院排列在镇街口的吉家头,蔚为壮观。这些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建筑风格整体风格气势宏大。青石岩凿成的门楼,红石岩雕就的横匾,显得格外气派。室内的天井,既通气透光又消水消雪。井面由青石板平砌而成,井底的下水道几百年来从不淤塞。较为突……
[详细] 潕溪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名沅溪书院,由苗族教育家吴鹤创建。吴鹤是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镇溪)人。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坚持在乡里设馆办学,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沅溪书院以为纪念。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州厅同知王玮在书院内设立义学,聘请常德龙阳举人龙升明讲学,高朋满座,人才济济,盛况空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书院改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起义,书院被毁。光绪年间,在外做官的徐凤翔为给家乡子弟营造读书环境,募集股金筹建书院,其中一股作为“文昌会”经费,仿照长沙岳麓书院规模建造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戊戌变法后,废书院设学堂,1936年,国民政……
[详细] 田氏宗祠位于凤凰古城沱江北岸老营哨内,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为凤凰县田氏族人捐资所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大门、大殿、中殿、戏台及房舍等组成。田氏宗祠建筑格局独特,做工精细,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宗祠类建筑,200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三潭书院坐落在凤凰县吉信镇之一山顶。主楼巍峨雄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落后是四合院,院中一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和课堂宿舍,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清同治十一年(1872)苗族乡绅吴自发(时任贵东兵备道)等捐白银8万两,筹建书院,命名新吾,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光绪六年(1880),吴自发归里省亲,登院运眺,见山下万溶江形成三个碧潭,即更名为三潭书院.书院占地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历史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别号诚斋)回乡探亲(吴系得胜营人),吴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故乡苗汉杂居,文化落后的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素质。清朝朝廷曾……
[详细] 凤凰文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最初是作为学校(当时叫学宫)修建的。乾隆《凤凰厅志》记载:“五寨司(元代凤凰称五寨司)向设土官,本无学校…康熙四十九年,偏沅巡抚赵申乔、分巡道孙调鼎捐建学宫学署…乾隆八年(1743年)令将各学宫从祀诸贤、诸儒神牌位次遵照太学成式书写字样,东西先后序次安设。至乾隆十八年,礼部核改,复奏定通行”。道光《凤凰厅志》记载:“学校王政之本也,立文庙以祀先圣先师,又学校之本也”。孔子被尊为先圣先师,所以祭祀他的地方称庙而不称祠。雍正十三年(1735年),凤凰厅通判何潜捐百金重修;此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十二年、五十年、嘉庆五年(1800年)多次进行扩修。道光十六年冬至十九年八月(1836—1839年),凤凰厅同知姚华左、总兵杨芳等地方官绅又筹集捐款……
[详细] 老司岩民居,湘西土家族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古丈县红石林镇,建于清代,为湘西保存较完好的土家族古代民居群落。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2-31。老司岩是酉水岸边废弃的一个古镇,其村寨为湘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家族明清时期的古代民居群落,昔为老司城通往外地的重要水码头,曾经有一度的繁荣时期。遗存有三华里长的石板路古街道、清代古井、店铺、3座四合院、花园、私塾,及清咸丰年间修建的伏波宫、石碑等。另有许多古代民俗文物,如纺车、米升、碓磨、桐油灯、三滴水床、箱柜等。其建筑中的石雕、窗棂、门楣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堪称古代土家族艺术之精品。老司岩因其东、北、西三面环绕酉水,自古以来便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经之地,且为八百年湘西土司王朝的军事前哨。明朝时期……
[详细] 依子卡崖墓群地址:保靖县迁陵镇、毛沟镇时代:宋……
[详细] 桐木垅古墓群地址:泸溪县浦市镇时代:战国~汉……
[详细] 羊峰古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石堤镇羊峰村,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总面积1156334平方米,是目前武陵山区发现最大的古城遗址。古城坐南朝北,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布局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街道、桥梁、古井等,布局严谨,保存完整,对研究武陵山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13年,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943处,永顺县“羊峰古城遗址”被列入其中。……
[详细] 保靖古军事屯堡群地址:保靖县复兴、-、葫芦、涂乍、阳朝等乡镇时代:明~清……
[详细] 高山坪古驿道,位于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由湖南省文物局2008年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古驿道长三十余公里,始建于明代洪武和万历年间,是朝廷与苗民冲突和苗汉融合的产物。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苗族地区的控制,驿道应运而生,以利于传递信息和运输军需物资。清乾隆和嘉庆年间,由于湘西地区爆发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事,驿道的军事价值对清王朝更显突出,高山坪古驿道便在此时得以拓展延伸。古驿道中途建有两个驿站,驿道在泸溪境内长度约为六十华里。据记载,这条驿道延伸至凤凰境内。“由高山坪经都歧,越三湾岭和三层坡,出永兴场,马路口到凤凰县城,共一百七十里。另一条山路由浦市上庵四里到岩边村,五里到蚂蝗溪,再五里到白溪头,十里到达岚,五里到都用,十里到合水……五里到踏虎。”根据资料显示,浦市至凤凰途经踏虎,在踏虎之前……
[详细] 老卫城是目前湘西保存较好,面积最大的土城之一,依地势走向筑土墙,图片显示了城墙的堆筑层。老司城是土著居民自治的土司所在,而老卫城是中原王朝控制土司和苗民等少数民族设置的军事设施。老卫城近长方形,面积达55万平米。这座土城依地势走向筑土墙,墙基宽10到14米,顶宽3米,残高4到10米。城壕系人工挖造,所取土均用以夯筑城墙,更提高了外墙面的高度。老卫城依地形开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分居住区、设衙署和墓葬区,“洗马池”、“跑马场”、“荷花池”分设于城内。……
[详细] 黄瓜寨乾嘉苗民起义旧址地址:花垣县雅酉镇时代:清湘西苗疆直至清初仍然动荡不安。湘西改土归流后,大批满汉官吏、营兵的“客民”中奸商富户涌入苗区,任意盘剥0苗民并侵吞苗产,苗民不堪肆虐,屡起反抗。其中乾隆至嘉庆年间,湘、黔、川三省苗族农民在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天半等领导下发动的“乾嘉苗民”大起义对近代湘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义期间,苗民义军凭黄瓜寨地势与清军多次进行浴血奋战,几捷几陷。起义失败后,原有70多户的苗族山寨不见人烟,留下血泪斑斑的瓦烁废墟。后经幸存者返乡重建,解放后才得以恢复寨貌。作为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战场遗址,1979年,州人民政府将黄瓜寨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苗民抗清的英雄壮举。……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