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登封市旅游

登封市旅游景点介绍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7时43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登封“天地之中”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测景台创立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详细]
登封中灵山
  中灵山地处郑州、洛阳两市交界地带,位于登封城西25公里处颖阳镇境内;位于洛阳龙门和登封少林寺两大著名景区衔接点上,各距40公里。此山自然景观独特,形似鞍马,故又称鞍坡山;夏季山上经常云雾缭绕、紫气东来,又称紫云山,山上有地方中空,踩上去咚咚作响,又名石堂山,山顶东有万丈沟,西有千仞涧,海拔1300多米,和嵩山相当。 中灵山景区拥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因传说中人类始祖女娲在此炼石补天、挖土造人,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山”。中灵山海拔1318米,奇洞飞瀑,秀色天成,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唐代诗人李白、岑参,宋代宰相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曾到此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消闲避暑。并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洛城三月乱莺飞,颍阳山中花发时,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的千古绝……[详细]
登封清凉寺
  清凉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登封市西南10公里的嵩山少室山清凉峰下,寺因山而得名。寺院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山门、东掖门、东顺山房等金清时期殿宇19间。其中大殿梁架特点保留了金代建筑特征,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 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详细]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大型文化演出项目,项目选址在距登封市西十公里的待仙沟,距少林寺7公里。由曾获得奥斯卡原创音乐奖的谭盾提纲艺术总监和音乐原创;由成功策划《印象·刘三姐》的著名策划人梅元帅制作;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任禅学顾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任少林寺文化顾问;著名舞蹈学家黄豆豆任舞蹈编导。《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规模宏大,音画一体,近600人的禅武演绎,少林僧侣的现场唱诵,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合成了中岳嵩山辉煌的交响。每天晚上8:00的定时演出,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水乐•禅境》、《木乐•禅定》、《风乐•禅武》、《光乐•禅悟》、《石乐•禅颂》五个乐章组成。水乐,溪山坐禅、踏水行……[详细]
嵩山少林寺武术馆
  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位于千年古刹——嵩山少林寺东侧700m处,北依五乳峰,南临少溪河,东距省会郑州87Km,西距九朝古都洛阳74Km,207国道从其东侧600m穿越而过。周围群峰荟萃,怪石嶙峋,溪水环流,古树参天。 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是由国家旅游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我国第一所面向海内外招生、培养武术专业人才、传播少林武术,集武术、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综合性涉外武术培训基地,隶属于河南省旅游局。占地面积50000㎡,建筑面积20000㎡,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风格独特。内有560余座位的现代化表演厅一个;建筑面积400㎡东西练功房各一个;建筑面积7000㎡,可容纳5000余看台的室外表演场---少林寺演武场一座;600㎡室外练功场(传统)一个;综合服务区少林武术宾馆是融商务、购物、……[详细]
南洼遗址
  时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约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对其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南洼遗址南临郑洛公路,向北约1千米即为君召乡政府所在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脉,东部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势开阔,有水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后西折汇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遗址地势较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现为农田。该遗址东南与仰韶时期的后孟村遗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为仰韶时期的颍阳遗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为修建水库及建房取土,将遗址中部破坏部分,其余保存较好。从取土形成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墓……[详细]
崇唐观石刻造像
  崇唐观,原名隆唐观,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而改名崇唐观,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老君洞前的逍遥谷中。观内老君石造像,青石质,通高2.8米,饰发髻,面部丰满,神态沉静,安祥自若,呈说法状端座于莲花须弥座上,须弥座上浮雕有伎乐,座上方刻有隶书铭文“大周隆唐观敬造元始天尊像并左右二真人,长寿二年十月十五日毕功谨记”。长寿为武则天年号,即造像的年代为69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君石造像,由于有确切记年,使其更加珍贵。2006年5月,崇唐观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永泰寺塔
  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11公里永泰寺,建造于唐代。该塔为单层十三级密檐叠涩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塔体高通24米,壁厚4.8米。青砖黄泥垒彻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南面辟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要至塔室,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据碑文记载,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塔西南50米处有金大安元年(1029年)建造的方形双层砖塔,高3米余,塔刹已毁。塔东北约150米处,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造的砖砌-塔1座,高约6.18米。永泰寺位于塔的西南方,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12年),以后屡有修建。现存多为清代建筑,建筑面积989平方米。2001年6月……[详细]
109、会善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积翠峰下,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之名刹。会善寺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会善寺坐北向南,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赠。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造掖门……[详细]
法王寺塔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山坡台地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年),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建筑多为清代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顺山房、厢房等。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高35米余,空心,全塔用灰砖黄泥垒砌而成。塔为密檐式,第一层塔身砌成平直壁面,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40米余。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鼓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为现存密檐方塔中的上品,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塔檐以砖叠涩层层挑出,挑檐之外轮廓又层层收分,至上部几层急杀向内,最上以短短的塔刹封顶。法王寺塔群共有唐代砖塔四座及元“月庵海公圆静之塔”、清“弥壑澧公和尚之塔”。登封法王寺……[详细]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郊嵩山南麓峻极峰下的书院村。现立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大门外西侧10米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刻立。该碑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通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丹。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2001年6月,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城岗古城址
  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登封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城址,年代为距今3550~4450年。王城岗及阳城遗址发现于1975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城堡2座以及奠基坑、窖穴、灰坑等遗迹。遗址内还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陶器多为砂质或泥质,灰陶较多,此外还有棕陶和黑陶等。城址内已发掘的供水设施,设计科学、系统复杂,是研究古代城市供水的珍贵资料。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龙山时代的城市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文物局)……[详细]
净藏禅师塔
  净藏禅师塔坐落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会善寺山门的西坡之上。唐天宝五年(746年),净藏禅师逝于会善寺,之后建塔埋葬,这是中国最早的八角形砖塔。塔为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单层重檐,高约9米。塔身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下层为须弥座,其上塔身各角均立有凸出壁面呈五角形的倚柱,柱头承托一斗三升斗拱,两柱之间用人字极。塔的正南开券门,内辟八角形塔心室。塔身背面嵌有塔铭一方,其余各面镶嵌有假门窗。塔身之上为叠涩檐一层,其上置须弥座和仰莲各一层,以火焰宝珠收顶。此塔的斗拱只在天龙山北齐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与其它绘画0现过,实物则属罕见。净藏禅师塔为研究唐代的木构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国家文物局)……[详细]
登封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南20公里石道乡西南2.5公里处的龙泉寺村,因寺西一眼四季不涸的“龙泉”而名。该寺始建于北朝,坐北面南,占地面积1720.4平方米,现仅中轴线建筑山门、千佛殿和西配房六祖殿、东配房大成紧那罗王殿等明清以后建筑4座347.89平方米。山门,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硬山式灰筒板瓦覆顶,出前廊。大成紧那罗王殿位于山门后东侧,坐东面西,1999年复建,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硬山式小灰瓦覆顶。千佛殿,又名大佛殿,位于寺院最后,坐北面南,因殿内东西南三壁嵌有443尊砖雕佛像而得名,是寺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为悬山式灰筒板瓦覆顶。另外,寺院有碑碣6品,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龙泉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详细]
登封大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岭,含抱如椅。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丰园形大门,位嵩山顶端为“嵩门”,是登封八大景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上党郑大原游览中岳,观罢此景,曾挥笔赞曰:嵩门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中秋。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祗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古人诗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至为确切。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国位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在护国寺左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更名功德寺。玄宗开元时(公元714——779年)更名御容……[详细]
登封南岳庙
  南岳庙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街中心,始建于金,明、清两朝重修。院落坐北朝南,原有三进院落,现存府君殿(正殿)、财神殿、三官殿、火神殿、龙王殿、三星殿等。府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顶脊两端置大吻,正脊上端置狮子驮宝瓶,脊两侧饰砖雕龙凤戏牡丹等图案。檐下一周施三踩斗拱。前墙辟旧式棂门槛窗,木柱石础。殿内墙壁原有壁画。中央神龛上部绘飞鸟、花卉,梁上饰以游龙为主的彩绘。殿内正中悬一匾额,楷书“位配南岳”四个大字。殿前有高大的月台,东西长18米,南北宽8米。此殿梁架与殿顶木架为金代构筑,是河南省境内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17、测景台
测景台
  测景台是测量出日影,验证时令季节和计年的仪器。这个台建在嵩山之南十多公里处,离禹都阳城遗址一公里多。台分两部分,一部分周公测景台,这个台用青石制作,有台座、石柱两部分。石柱为“表”,台座为“圭”,石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周礼》载测景台、周迹也。“土圭之法,测土深,日景以求地中”。土圭系泥土制作,与表成直留,日中测量日景。测景台因系文王的次子周公姬旦营东都洛阳时在这里开始研究的,所以这个台的后面建有“周公庙”、内祀周公。这里距东径113.55度,北纬34.40度,当时正是地中。历史上的天文学家、历法家都在这里作过研究,制定了实用的农用历法。……[详细]
许由故里
  箕山,又名许由山,位于嵩山之南15公里处,颍河从中穿过,与古阳城隔河相望,是一处极好的风景旅游胜地。古人有云:箕山高大四绝,平顶截壁,若城垣四周,若箕宿四胜,离之距方,晴霁开朗。 箕山峰顶平坦,土地肥沃,呈东北西南向,形如簸箕,故名箕山,长约2000米,宽约500米,呈长方形,又名方山,远望如枕,俗名枕头山,东北部有许由冢、刘秀寨,西南端有王莽寨,中西部为乡办林场,绿林葱郁。箕山腹内为一大溶洞,山阴多处外通。 许由庙许由庙亦称徵君庙,位于箕山北的山愿之上。左有虎头崖,右有馒头坡。庙建何时不详。据传原为一座规模庞大的庙祠,庙门有石阙一对,名许由阙。《河南府志》载:“许由阙系朱宠所建,至明有知县侯太、付梅重建。”朱宠乃汉代颍川郡太守。今阙不存,唯庙在焉。 许由庙现存庙堂一所,正殿三间硬山式出前檐……[详细]
119、石淙河
石淙河
  石淙河在登封市告成镇东约3公里处。石淙河汇聚成潭,两岸崖石陡峭形如刀切,崖下潭水洞黑,深不可测,以其形状取名车箱潭。嵩山东南,玉女台下的石淙涧,就是石淙会饮之处。两崖石壁高耸,险峻如削,怪古嶙峋多姿,大小别致。涧中有巨石,两崖多洞穴,水击石响,淙淙有声,故名石淙。石上青苔满布,涧水清澈见底,上空莺歌燕舞,水中群鱼戏游。碧水潭中有个大石头,独出水面,平整如案。登上石顶眺望,周围是水,四面环山,红日映染河水,微风徐徐扑面,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大有人在画中之感。古时称石淙涧为水营山阵、天中胜景,每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人们捎带酒菜,登水中石上,猜拳行令,饱览胜景。史载大唐天后武则天多次来石淙河寻欢作乐。周久视元年(700年),她领皇太子颖(唐中宗)、相王旦(唐睿宗)梁王武三思等许多贵族显臣,到石淙河……[详细]
登封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因站立峰顶可眺望九朝古都洛阳而得名),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禅寺,元朝以后又复名永泰寺,变称永泰禅寺。也有人称永泰寺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变得来的呢?寺与庵与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