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旅游景点介绍
福昌寺位于巩义市米河镇高庙村。东临米河第二初中,南距高刘公路50米,310国道200米,北紧靠延长山延长寨100米。 该寺创建于唐,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重修。建国后,修建郑州市33中时,拆毁部分建筑,60年代,修水渠时,和尚塔一座被拆毁。1958年大炼钢铁时,寺院内的唐朝古钟被毁。70、80年代,曾作为米河二初中教师宿舍、伙房占用。2001年高庙小学扩建时,寺院建筑遭严重破坏,后佛殿、藏经楼等建筑与前佛殿北墙隔开分两部分进行管理。2005年,地藏殿内由寺庙保护员高亮等新塑了地藏王菩萨,观音殿内塑造观音、文殊、普贤塑像。 该寺座北向南,面积4500 ㎡,原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等,现存山门、前佛殿、东西厢房、厨舍禅房、地藏殿、伽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51……
[详细] 启圣阁又名春秋阁,位于巩义市芝田镇益家窝村西北。西临,东距山根20米,南北为伊洛河冲积平原。由柱上楹联可知此建筑最晚建于清嘉庆癸亥五月四日,该区域原为伊洛河重要渡口,原巩县八景之一。启圣阁所在地原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大王庙,大殿内供奉河大王黄守才,启圣阁是河大王庙的附属建筑北配殿,也-秋阁,内供奉三国关公。1935年秋,洛水大涨,将大殿、南配殿等冲毁殆尽,只有关公殿(启圣阁)屹立不动。关于启圣阁的创建年代,久来难以考证。2011年巩义市文物部门在大运河申遗对沿岸的考古调查中,新发现了碑刻三块:《创建启圣阁麟经殿福财禄贵寿喜并建增神祠碑》、《江苏山阴县陆扬州府扬河通判张公神道碑》、《墓表》,从这些碑刻的内容记载可证,启圣阁应为当时的扬州通判于嘉庆十一年(1806)所建。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启圣阁……
[详细] 涉村东大庙位于巩义市东南山区涉村镇后村。东有五指岭,西为金牛山,南靠嵩岳,北依盘龙山,西南方向后村河向西流入坞罗河,俗称“四十五里倒流河”。涉村东大庙又称金山寺、中岳后庙、后村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由庙里宋代宣和二年(1120年)的石供床,推测创建年代最晚为宋代。明清时期多次维修。三十年代末,巩县芝罗二校(芝罗乡第二中心学校)在此驻扎;1945年,八路军撤退后,国民党县大队李清彪、王殿臣等在该庙内设公堂刑场,破孩-许多革命人士,被老百姓称为阎王殿;建国后改为巩县十八皖校;文革后期,由于各村建校,学校分开,后村学校继续使用;八十年代初学校迁出。现为后村宗教活动场所。庙坐北面南,东西宽58米,南北长36米,面积2000平方米。庙院横长,现存山门、戏楼、关圣殿、中王殿、圣母殿、卢医殿、三官殿、祖师……
[详细] 白河瓷窑遗址原名巩县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白河、铁匠炉村一带白河两岸台地上。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1千米,面积约500万平方米。1951年发现,2005年4月~8月,由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发现灰坑50余个、沟3个、窑炉3座,文化层厚3~4米,出土大量的白釉、酱釉、青釉、黄釉等瓷器,并有少量三彩片,器物类型有碗、盘、盆、水注、执壶等,还出土有大量的匣钵、支烧、垫饼等。时代从北魏延续到唐代晚期。白河瓷窑遗址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盛唐时期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陶瓷史和经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刘镇华庄园位于巩义市东北15公里河洛镇神北村。庄园座落在邙岭(当地称这一段为神都山)南麓,俗称邙山头。山北是浊流滚滚、奔腾咆哮的黄河,山南是清流潺潺,岸柳如荫的伊洛河,可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向东2公里便紧依著名的河洛汇流处,此处古称“洛汭”,是“河出图,洛出书”的地方,相传伏羲氏曾经在此演绎八卦。附近还有我国九大石窟之一的巩县石窟、隋唐洛口仓遗址、滩小关遗址等众多历史景观。庄园座北朝南,依神都山自然地势,将建筑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分为办公区、主宅区下院东、西院、主宅区上院、祠堂区一、二进院等6个院落,计有石砌窟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规模宏大,富丽豪华。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水电设施齐全,是一处具有超前化的花园城堡式庄园。庄园的主宅区建筑在神都山山腰……
[详细] 青龙山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距巩义市区20余公里。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恋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渡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是巩义第一丛林。据寺内碑载:“东汉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腾,竺法兰始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所以称慈云,是说佛之慈心广大如云,荫庇整个世界。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它经受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贞观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曾—度荒废。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历代都有修葺。极盛时期殿堂栉比,金碧辉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纷……
[详细] 凉水泉景区是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景区金银花满坡,松柏满山岗,一派山原野趣。凉水泉景区面积为3.14平方公里。观赏特色在于可以浮戏远眺、听涛声、看二花。主要景点有二花、松涛、浮戏远眺亭、听涛亭、二花亭、碧立银花、教练坑、天井坑、黑风洞。用时参考建议3小时交通1、巩义火车站:在火车站乘坐(河洛康家—雪花洞景区)的区间直达旅游公交。2、巩义:在市区桐本路乘坐(巩义市区—雪花洞景区)的旅游直达公交。门票景区门票:55元/人【折扣】30元/人。身高1.2-1.4米儿童,60-69周岁的老人、学生凭有效证件。【免票】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门票,70岁以上的老人、现役义务兵、记者凭有效证件。景点位置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新中镇……
[详细] 汇馨芳香世界有500亩浪漫温馨的薰衣草玫瑰观光园区,集体验式休闲观光、鲜果采摘、园林绿化苗木繁育、餐饮娱乐(垂钓)、婚纱摄影、婚庆典礼为一体。汇馨芳香世界以“香”为主题,契合古老神话河洛“香神”为主要文化背景,既浪漫又神秘。汇馨芳香世界位于古老而神秘的伊洛河畔,是一个脱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享受美丽芳香艺术和田园生活的天然圣地。在这里,花香四溢,每年5月-10月,绵延如浪的薰衣草花海,踏步生香的各色玫瑰等,各种花卉竞相开发,争奇斗艳只为等待有心之人的倾心留恋。薰衣草开放的时候,和心爱的人来这里享受一次浪漫的约会,漫步在薰衣草、玫瑰花园之中,沉浸在烂漫的花香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还可以领养种植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以及在瓜果成熟时进行采摘,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播种与收获的乐趣,果蔬的品种有番茄、……
[详细] 永昌陵位于巩义市西村镇以北,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陵墓。陵东邻其父赵宏殷宣祖永安陵,西靠其弟赵光义太宗永熙陵。据说永昌陵是赵匡胤自己选定的。他在拜谒父母的陵墓之后,登上角楼感叹时光飞逝,于是拿出弓箭往西北方向射去,并告知大臣箭落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皇堂”,并命名为永昌。永昌陵保存较好,陵台高约15米,东西南北各辟一门,四门外各置石狮1对。陵园南门之外、石狮之北有镇门武士一对;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2对。南门与乳台之间的神道东西相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现存37件,缺东侧的驯象人1件、藩使2件,西侧的控马官3件、藩使2件和武将1件。另外在永昌陵还能看到宋陵中唯一一个羊首瑞禽。还有两个造像颇为奇特的武士:两个武士的头都很大,一个戴着巨大的头盔,连耳朵也遮住了,撑着武器站姿歪斜;另一个身材高大……
[详细] 永厚陵位于巩义市区,永昭陵西北约200米的地方,近巩义市中医院,为宋英宗赵曙的陵墓。宋英宗本与皇位无缘,因宋仁宗无子,才成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陪葬陵墓有高皇后、吴王颢等,据说杨六郎杨延昭的陵墓也在其中。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很不起眼的一座,陵台残高15米,底呈正方形。陵前石刻尚残存16件,其中最精美的为东边仅存的一根“望柱”。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神道两侧的石刻尚存46件,其中东侧的24件,西侧的22件(缺驯象人和藩使)。这46件石刻虽在,但保存较差,有的只剩半截,有的被割去头部,石象、石狮的鼻子、嘴巴都有很大的破损。地址:郑州市巩义市新华路,永昭陵西北约200米的地方类型:古迹陵园/墓地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全……
[详细] 永裕陵位于巩义市西南的八陵村东南,是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的陵墓,建于1085年。八陵村有两座陵墓,为八陵陵区,东为宋神宗永裕陵,西为宋哲宗永泰陵,分别被称为东、西陵。东陵以狮子石刻最为精美,西陵则是石象出众,即当地人所说的“东陵狮子西陵象”。永裕陵南神门两侧的两座石狮雕刻堪称完美,两者相对而视,张口怒目,威武雄健。狮子脖子上挂着铃铛,并系有一条铁链搭在背上,腿部肌肉感十足,大步向前,充满活力。这也是宋陵石狮造型中最成功的作品。永裕陵呈“覆斗形”,底边略为正方,原本有两层台阶现已不复存在。陵前余存17件石刻造像,皆精美无比,连外来使者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一头卷发,连胡子都是卷的,手上捧着献给神宗的礼品。墓西北为神宗向皇后、朱皇后、陈皇后和徽宗王皇后的陵墓。这些陵冢都还可识别,各陵前的石雕像也……
[详细] 兴佛寺位于巩义市河洛镇七里铺村委东北1000米的莲花山顶上。南依横岭,北临黄河,邙岭青葱,风景如画。该寺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关于其建寺原由在《重修兴佛寺创建配殿山门功成碑记》碑文中可略有所见:“兹为往来通衢要路,去大河未远;洪波巨浸泛滥无常,当建兴佛寺于山上,收敛风气,砥中流而过险阻,俾居者有平土之乐,行者无道阻之患。”兴佛寺原有山门、十王圣殿、大雄宝殿等,今仅存大雄宝殿。清康熙13年扩建地藏十王殿,清康熙56年重修,乾隆11年建钟楼,以后屡次增修。历经数百年,寺内建筑渐遭破坏,山门、钟楼、配殿等,均在“文革”前被毁。现仅存的大雄宝殿,座南朝北,东西长11.2米,南北深8.20米,硬山式青砖结构,小青瓦屋顶,前后檐下置砖雕仿木斗拱和砖瓦椽头出檐,殿内系砖砌圆形拱顶,俗称“无梁殿”。……
[详细] 赵公桥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南5公里的北山口镇北官庄村西南。原名柏沟桥,明正德年间(1506-1522)始建,明崇祯八年(1635)赵景星进士父子改建为单孔青石拱桥。赵公桥高11米,面宽4.5米,长20米,南北走向。桥下为单孔圆形拱券,孔高9.7米、宽4.30米,深4.03米。桥面两侧立石望柱、栏板,栏板上浮雕有二龙戏珠、双鹿闹孝、犀牛望月、龙、麒麟、人物故事及花草等图案。此桥仍在使用,其雕刻技法精湛,造型生动,题材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桥梁史和古建筑的宝贵资料。1987年3月4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杨树沟景区地处河南省省会郑州西部,距巩义市34千米,距郑州约68千米。景区于2008年6月份开建,如今已具备基本完善的基础设施。景区游览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张金保书记为主的红色旅游;一是以自然风光、休闲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旅游。 景区开发了中原地区大型“真人CS”对抗基地(已经投入使用)、徒手逮猎场、空中滑索,中原首家大型房车基地,拓展训练基地等精典项目。景区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较高。方圆十公里域内植物种类达590种,野生花卉达68种,树类以栎树、青檀、山楂、黄栌居多,在茂密植被间有杜仲、二花、连翘、柴胡、羊角叶、何首乌等几十种中草药。金秋季节,叶黄果红,满眼丰收景色,初霜过后,黄栌叶红,呈现“满山霜叶红胜火”的壮丽景观。……
[详细] 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巩义市南30公里涉村镇上庄村,主体建筑为丁、李、田三家祠堂,均座北向南,面阔三间。丁家祠堂居中,李家祠堂居东,田家祠堂居西,原有青砖灰瓦房20余间,现存14间。1944年,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开辟嵩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钧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先遣队进驻巩县境,司令部设在上庄,丁家祠堂是司令员皮定钧、政委徐子荣和副司令员方升普、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等的办公室,李家祠堂是皮定钧住室和作战研究室,田家祠堂是徐子荣、方升普和郭林祥住室,特务连也居住在祠堂中。司令部所属政治部、司法科和电台等单位,分居在3农民家里。先遣支队在此指挥了琉璃庙沟、大冶、黑石关、缑氏等200多次战役,歼敌3500余人。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
[详细] 时代:汉中国汉代冶铁和制造铁器工场的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铁生沟村。是已知的汉代冶铁遗址土物最丰富的一处。年代约当西汉中晚期至东汉。遗址中发现炼炉(高炉)、锻炉、炒钢炉、退火脱碳炉,以及烘范窑、配料池、房基、铁器、铁范、铁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处古铁矿坑道。研究表明,这里是一处冶炼生铁、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处理)、制造铁器的综合性工场,生产的基本环节是:炼铁、铸造、脱碳退火;或炼铁、铸锭、炒钢、锻造。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三”铭文,推测这里应是汉代河南郡所辖的第三号制铁作坊。位于巩义市老城西南29公里处。铁生沟村群山环抱,矿藏丰富,南侧为一处规模较大的西汉冶铁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20米,总共2.16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断崖上,裸露出不少炼渣、矿石末、烧土和黑灰。在冶炼场……
[详细] 时代:北宋宋陵采石场:宋陵,即宋代皇陵,位于西京巩县(今巩义市)境内。以今芝田镇为中心,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在此范围内,按照埋葬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大陵区,即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义陵区、八陵陵区、回郭镇陵区。宋陵所用石材,多取自今偃师市南部山区。现存的宋陵采石场遗址,位于大口乡四道沟沟口附近的二条山谷内,谷内石壁上,可以看到因采石所造成的断面以及大大小小的采石坑。另刻有采石题记六处,字迹多剥蚀难辨,仅有三处保存有宋代年号。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宣祖(太祖之父赵弘殷),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勋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北宋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东约6度。每座帝陵域内有帝陵上宫、后陵、帝陵……
[详细] 稍柴遗址处于巩义市芝田镇稍柴村委西150米处,坞罗河与伊洛河交汇的台地上,地势较平坦。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000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前身)在调查夏文化遗址时,发现这处古文化遗址。1960年、1963年先后两次发掘面积共690平方米。清理房基5座、灰坑45个、墓葬7座,出土陶、石、骨、蚌等各类遗物500余件。从出土的遗物和地层叠压与打破关系来看,稍柴遗址可分为四期,其中稍柴一、二、三期相当于二里头一、二、三期文化,稍柴四期相当于郑州商代二里岗上层文化。近年来,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勘探,确认该遗址早在仰韶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龙山、新砦期、二里头、商、周至汉代一直延续不断,以龙山、新砦期、二里头文化遗存为主。现遗址地表多为……
[详细] 我国夏代早期聚落遗址——花地嘴遗址坐落在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水峪沟。遗址位于较为平坦的台地上,其东有老犍脊,南有猴山等嵩山余脉,西面紧临东泗河与伊洛河交汇外,北边断崖下为水峪沟自然村。花地嘴遗址最早是在1984年发现的,当时它不叫花地嘴遗址,因它所处位置的土地归水沟村民所有,所以定名为“水沟遗址”。现《中国文物地图集》上仍登记为“水沟遗址”。1984年开展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保管所组织业务人员到实地调查,在北部断崖和西部台地上均发现有泥质灰陶陶片、灰坑等文化遗存。由于在此东边还发现有泥质红陶陶片,所以,按其性质,将其界定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由于当地村民都把这块地叫花地嘴。为了更确切的表示遗址位置,1992年以后,就把原来的“水沟遗址”更名为“花地嘴遗址”。文化性质的界定也由原来的仰韶、龙……
[详细]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公里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河两岸,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该窑始烧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产。三彩制品以瓶、壶、罐、碗、盘、炉、灯等器皿为多,另有一些马、象、狮、小儿骑马等动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构件等。器皿造型端庄秀丽,玩具传神逼真。胎质细白,多施黄、褐、蓝、绿、白色釉,晶莹光洁,色彩斑驳灿烂。有的还以刻花、贴花等技法做出装饰花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目前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黄冶三彩窑址在迄今发现的唐代烧制三彩器的窑址中,时代较早,产品质量好,深受欢迎。该窑烧制的三彩器常出土于洛阳、西安等地的唐代城址和墓葬中,并远传到日本、朝鲜……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