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 > 桐城市旅游

桐城市旅游景点介绍

61、半山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阁
  半山阁,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当代古建筑专家单七元、罗哲文、郑孝燮曾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加赞赏,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吴汝纶,字挚甫,一字挚父,清代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详细]
左忠毅公祠
  左忠毅公祠位于桐城市区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纪念左光斗的专祠,简称“左公祠”。现左公祠占地面积1027.27平方米,分前进、中进和后进三部分,均为木构架建筑,建筑格调较高。左光斗,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使。他为官力谋国事,匡扶正义,清直敢言,颇有政声。天启四年,因-魏忠贤阉党致祸,下狱致死。崇祯帝即位,为其冤案昭雪,追谥“忠毅”。左忠毅公祠与啖椒堂相连一处;祠堂是家乡人为纪念明朝佥都御史左光斗而兴建的;啖椒堂则是左光斗的故居。左忠毅公祠原为三进,粉墙小瓦,大屋檐,朱门深凹,门石相对。曾因年久失修,前进毁坏,近几年经过文物部门的保护和修葺,已恢复了原貌。该祠前、中、后三进均为木结构建筑,中进是大殿,三开间,大殿为七架梁加前后破架。啖椒堂原是三进式老式建筑……[详细]
63、孔城老街 AAAA
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孔城老街不仅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其规模也是首屈一指。孔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三国时东吴属地。传说吕蒙曾筑垒于此,故《桐旧集●孔城》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宋史●李显忠传》载,……[详细]
姚元之旧馆
  姚元之旧馆,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学内。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进士,画家,官至左都御史。其旧馆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称为“前院”。后楼后,有长方形院落,称为“后院”。整个建筑长45.75米,宽20.48米,总面积为936.96平方米。前楼面积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构架保护完好。楼分五开间:明间长6.7米,宽4.25米,面积为28.48平方米,两侧次间,均长6.7米,宽3.9米,面积为26.13平方米,两外侧为稍间,均长6.7米,宽3.85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长19.75米,宽1.7米。砖铺廊面,石砌廊边,前后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汉白玉柱础,础上为鼓形,下为六边形,雕刻四时花卉图案……[详细]
吴樾故居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自幼治学严谨,勤奋自励。光绪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学堂,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两江公学,协办《直隶白话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二十八岁。时哀世凯督保定,……[详细]
桐中石柱刻
  桐城中学石柱刻,峭然耸立该校园东侧。柱为方形麻条石,高4.32米,边宽0.34米,顶部呈锥形,底部设基座。石柱四方,竖行阴刻两组铭文,东西两方刻魏体,字体端庄,文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南北两方镌篆书,运笔流畅,文曰 “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石柱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邑人书法家方守敦、方寿衡为之题书,意在激励学子,立志高远,奋发向上,成为国家梁柱。“文革”中,石柱被砸断,基座被撤毁。1982年,桐城中学八十周年校庆时重修,保持其原貌 。……[详细]
67、六尺巷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尺巷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详细]
桐城烈士陵园
  桐城烈士陵园,在市城区西门外求雨岭南麓。烈士塔前身为“桐城烈士墓”,原建于北门钓鱼台山顶。1962年,桐城县人民政府改“烈士墓”为“烈士塔”,并移建于今址。烈士陵园的整体布局,依山面城,坐北朝南,总面积为30000平方米,四周筑乱石围墙,其中一条4米宽林荫道,通向35级宽阔台阶,直登塔台。塔台呈长方形,面积1700平方米,周环水泥钢筋栏杆,边沿 植以翠柏。基台为正方形,面积130平方米,四周亦环以水泥钢筋栏杆。烈士塔高10米,方体梯形。正面镌刻“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东侧镌“光荣归于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西侧镌“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永远为人民所景仰”,系书法家愿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凯帆手迹,均行书阴刻。塔后身10米处,为塔台后壁,中嵌水泥质弧行塔碑一座,隶书阴刻碑文。烈士塔……[详细]
69、后乐亭
后乐亭
  后乐亭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左侧,是一座四柱八角飞檐式亭阁建筑,左侧屹立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土、无产阶级革命家、桐中老校友黄镇同志纪念碑,其铭文为安徽省级老干部、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匾额“后乐亭”系黄镇亲题。黄镇(1909--1989),祖籍桐城(今属枞阳),为桐城中学-毕业生,后就读于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0,历任红军兵团宣传部长、政委等要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国后,转入外交战线奋斗了二十七年,先后担任我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和驻美国联络处主任。后又转到宣传文化战线,曾担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中央文化部部长及中顾委常委等职。黄镇曾先后于1958、1980、1988年三回母校视察工作,并赠送了创作于长征途中的珍贵革命史料《长征画册》,募款设立校友……[详细]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0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详细]
落凤窝风光
  清桐城父宰相张英、张廷玉的祖茔地,坐落于桐城市嬉子湖镇境内,名之“落凤窝”。张氏祖茔海拔为24米,墓地长18米,宽9.5米,面积为171平方米,大坟隆起,高达1.1米。高碑耸立出土高为1.07米,宽0.2米,厚0.04米.碑正中阴刻大字云:“明张氏四世妣慈寿胡太君之墓”,上款阴刻“陕西布政司参政孙淳立”,下款阴刻“保和殿大学士十世孙张廷玉重修”。张氏祖茔,背依雄山,形似凤凰;近旁两山相峙,状若凤翼,故名“落凤窝”。面临松湖,松山为“笔架”,松湖作“砚池”,湖中左有一大一小水岛,称之为“印墩”。湖上则小船来来往往,夜则渔火星星点点,张氏祖茔因之拥有“日有千人唱喏(作揖,指双手划桨),夜有万盏明灯(指渔火)”之胜景,游人来此揽胜,络绎不绝。地址:桐城市嬉子湖镇境内乘车路线:安庆市乘坐大巴至桐城下……[详细]
72、藻青山
藻青山
  藻青山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是安徽省长江以北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我市孔城镇,距桐城市区18公里。四周桐梓山诸峰环抱,层峦叠嶂,其山孤峰突兀,挺拔峻峭,山色秀美,妙趣盎然;古“桐城八景”中“桐梓晴岚”一景便出于斯。山顶建筑鳞次栉比、亭台楼榭风格迥异;大雄宝殿、藏经阁、拜佛堂等大有可观。全山掩映在碧翠葱笼之中,远望孔城河,如白练横于山下,古有暮雪之誉。山中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登山览胜,诵经拜佛,令人心旷神怡。此山香火旺盛,盛名远播,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距藻青山南四公里处,坐落着江北第一老街——孔城老街,明、清古迹比比皆是.著名的桐乡书院即位于中街,现主体建筑朝阳楼依然保存完好.老街建筑风格古朴苍劲,沿街皆是木制0穿枋屋、画廊雕栋,依稀可见昔日繁华。街面有数千条青石铺成,……[详细]
73、投子山
投子山
  投子山位于市区北约二公里,亦名凤凰山,盖因其山形若凤。相传三国时吴将鲁肃兵败后将子投此为僧,故名投子山,山中有寺,即名投子寺。投子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是皖北著名的佛教禅院。投子晓钟乃桐城老八景之一。现山中存有投子禅寺、德柏庵、赵州桥、接官亭、钟楼等建筑。地址:市区北约二公里……[详细]
74、文和园
文和园
  文和园位于龙眠乡双溪村,是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陵园。1755年,张廷玉寿终正寝,归葬于此。1995年起,安徽省和桐城市有关部门先后拨款对之进行全面修复,整个陵园分墓区和享堂两个部分。墓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石狮、石虎、石羊、石马鳞次栉比,文俑、武俑、龟跃相对排列,石香炉、石供桌、石烛台陈列墓前,苍松、翠柏、银杏绿树成荫。享堂内陈有张廷玉座式绣像、香炉、供桌,两则悬有张英、张廷玉亲笔楹联。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廷玉墓地清代石雕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桐城市龙眠乡双溪村……[详细]
75、三道岩
三道岩
  三道岩风景区位于桐城市陶冲镇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景区内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分下岩、中岩、上岩三层。下岩一帘瀑布从空投下,飞珠泻玉,其声数百米可闻;中岩怪石嶙峋,飞泉喷射,化出一道长虹;上岩从岩头跌落,形成数迭瀑布,似雪帘披垂,洒珠如玉。岩上,春朝秋暮,云雾缭绕,阳光衍射,形成五彩绚烂的光环,谓之“神光”。瀑布壮观,风物秀美,令人乐而忘返。这里曾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红色之旅”纪念地,花果园纪念碑和彭年水库见证了这段历史。享有盛名的王屋寺及塔墓群、江皋墓、狮形山遗址等是三道岩景区独特的人文资源。三道岩的第一站是江皋墓,传为新近发现之古迹。江皋墓在江大路旁山中,步行不远即可找到,封土、墓碑均完好,张廷玉铭文也清晰可辨。中书“皇清诰授通奉……[详细]
朱光潜故居
  朱光潜故居,位于桐城中学西隅,原有专石结构房屋三间,两坡屋顶,青砖墙壁。抗战期间,美学宗师朱光潜曾在此居住。朱光潜(1897--1986),系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美学大师,同时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朱先生学贯东西,知识渊博,造诣精深,尤以他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严谨的学风,为世人树立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光辉形象。朱先生生前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委员和顾问、北京大学一级教授。700余万字的著作,由安徽省出版社出版成煌煌20巨册《朱光潜全集》传世。……[详细]
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与总兵达洪阿协力防守,三挫英军。毁英船,俘英军百数十人……[详细]
  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位于桐城市文庙后院西庑内。该展览以黄梅戏塑造了严凤英,严凤英发展了黄梅戏为主题,共分五个部分。通过五百余幅照片,上百件实物、资料和音像,全面介绍严风英从唱草台戏走向黄梅戏大舞台的不平凡的艺术生涯,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严凤英在黄梅戏艺苑里的辉煌成就。小知识:严风英(1930--1968),桐城市罗岭镇(今安庆市宜秀区)人。从小牧牛放歌,拜老艺人严云高为师,漂泊卖艺。1953年她调到省黄梅戏剧团,步入黄梅戏艺术殿坛。在省黄梅戏剧团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主演过五十多个剧目,其中《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等被拍成电影。她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攀上辉煌的艺术高峰。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严凤英以很高的评价。毛主席看……[详细]
桐城派陈列馆
  桐城派陈列馆位于公园路“告春及轩”内。该馆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为主线,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师承关系为顺序,纵线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学交流、学术贡献为块面,横向展开,汇文物精粹、历史遗存、著作版本、学术研究于一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深入浅出,融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以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进而弘扬桐城文化,建设现代文都。该馆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及研究古代文学史的窗口,为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青睐。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详细]
80、讲学园
讲学园
  讲学园,位于桐城市区北大街讲学园巷内,为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设帐讲学旧址。方学渐(公元1600年前后在世),字达卿,号本庵。其长子大镇为明万历年间著名理学家,曾孙方以智更是称颂古今的一代人杰。方学渐自幼聪颖,10岁能文。及大,潜心理学,阐明经义,后同诸名士游,学日精,名益高,以布衣为诸生祭酒二十余年。讲学于桐川秋浦间,筑桐川会馆,从游者数百人。为人乐善好施,年七十五卒,学者私谥明善先生,祀“乡贤祠”。著作有《迩训》、《心学宗》、《崇本堂稿》等65卷存于世。……[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