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晋江市旅游

晋江市旅游景点介绍

  梧林近代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为旅菲蔡氏华侨在20世纪30年代回乡建造的西式建筑,由朝东楼、德鑨楼、顺意楼组成。 朝东楼,1930年建,三层钢筋水泥西式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由主楼、回向辅楼、右侧穹顶门楼合围而成,二楼有廊道连通,上下楼有木楼梯可通达,建筑面积92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52平方米。德鑨楼,1932年建,前带单突规科林斯柱外廊的三层钢筋水泥西式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82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4平方米。顺意楼,1938年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西式红砖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占地面积250平方米。 文物保护2020年11月,梧林近代建筑群被列入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朝东楼、德鑨楼、顺意楼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102、江上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上塔,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明、清代遗迹,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由下部的六角三层仿楼阁式石塔及上部的九层幢式石塔组成,层层收分,通高12.5米。江上塔,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郡守蔡善继始建;清咸丰四年(1854)观察使庄俊元利用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的部分构件重建。塔身由下部的六角三层仿楼阁式石塔及上部的九层幢式石塔组成,层层收分,通高12.5米。底作须弥座,各向宽3.44米,西向设台阶。坐落于晋江南岸,为古代船舶进入晋江水域的重要航标。 保护范围以塔心为中心点,东向外延伸50米,西向外延伸50米,南向外延伸25米,北向外延伸55米至江……[详细]
古檗山庄石刻
  古檗山庄石刻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具体地址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古檗山庄系清末民初华侨黄秀火良 营造的园林式家族陵园,面积1.7万平方米。营建时函请海内名流、书法家题咏。现存题咏石刻有楹联11幅、匾额9方、古檗山庄全景图1方及民国6年晋江公署立碑记1方,还有诗、词、联、跋、赞、题记等178方。1991年4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檗山庄位于东石镇檗谷村的古檗山庄,系旅菲华侨黄秀烺于清末民初,耗资银元25万两兴建的豪华山庄墓园。山庄占地1.7万平方米,整体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讲究对称,中轴线依次布置为山门、正门、半月形水池、黄秀烺家族茔墓10座,5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分立东西南北四……[详细]
衙口施氏大宗祠
  衙口施氏大宗祠又称浔海施氏大宗祠、浔江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钱江村(衙口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背倚万寿宝塔,右挹闽海碧波,左襟灵秀余脉,前布池塘七口,状犹七星拱月。并与鳌城、狮峰隔瀛侧对,互为鼎立,灵秀钟毓,蔚为大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整座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中轴线由照墙、前埕、大门、中埕、前厅、后埕、后厅组成,左右有两廊,左边有火巷隔开,还有一列厢房。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有1740多平方米。规制之宏大,雕琢之精巧,乃泉郡屈指可数。……[详细]
  俞大猷墓,在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北。坐南朝北,砖构,外包三合土。白石墓碑阴刻楷书“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墓两侧尚存石将军1对。原有石马、石虎、石羊等均被毁。1986年,发现墓志铭1方,志额篆书:“皇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由晋江市博物馆收藏。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干部扩大会议旧址——洪祖正故居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干部扩大会议旧址洪祖正故居位于晋江市英林镇埔顶寮村路沟路3号。1947年1月12日,中共闽浙赣区党委作出《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的决定》。随后,全省各地区纷纷开展爱国游击战争。同年8月28日,区党委总结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失利的经验教训,并作出《闽浙赣人民斗争特点与闽浙赣人民游击战争的指示》。1947年11月到1948年1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英林镇埔顶寮村洪祖正故居召开干部扩大会议。集中学习刘少奇在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黄国璋在会上传达省委“八二八”指示精神,许集美、朱义斌、郑种植分别总结泉州中心县委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隐蔽根据地”、“党的建设”等方面工作情况和经验。会上对工作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和具体分工,同时决定把中共沿海区委划归闽中地委直接领导,并改称为中共运伙……[详细]
菲律宾华侨职工运动领袖许立故居
  菲律宾华侨职-动领袖许立故居位于晋江市龙湖镇石龟村长声路32号。许立(1905~1971),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石龟村人。1925年移居菲律宾,并投身菲律宾、印尼华侨职-动,1926年加入共青团,参与组织菲律宾华侨总工会,1929年出席上海泛太平洋职工代表大会。1930年4月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转为共产党员。1933年9月被荷兰印尼当局驱逐出境,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任中共石狮永宁区委书记。1935年重赴菲律宾,任菲律宾抗日反奸大同盟主席,创办抗日刊物,发动华侨捐款捐物,多次组织华侨抗日义勇军、慰问团回国参加抗战。1942年3月创建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在抗战中功勋卓著。1946年再度回国,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侨务委员、中共中央--部二处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详细]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安海镇十九间郑厝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十九间郑厝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兴胜社区枋皮巷7号。1945年4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扩大干部会议在安海镇十九间郑厝召开,会议讨论国内外形势,传达中共福建省委发出的《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第二次指示》精神,整顿组织,部署任务,同时成立中共晋江县工委。会议播下的革命火种,大大推动了泉州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十九间郑厝是菲律宾华侨郑拱照于1917年所建,是一座两层楼的罗马式红砖洋楼,当时,洋楼里的建筑材料、灯具乃至大部分的家具都是从菲律宾运回的,所以安海人都称它为“番仔楼”。据说,这是晋南二县第一座华侨建筑的洋楼,如今只剩一楼一层。十九间郑厝自抗日战争以来就成为我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地点,仅这个革命家庭就为我党孕育出10名优秀的地下党员,为革命作出了牺牲和贡献,2007年6月,安海十……[详细]
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
  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位于内坑镇砌坑村御里路29号。1933年8月,中共晋南县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尤大斧在砌坑村尤氏宗祠成立赤卫队,共有19人,掌握-和鸟-19支,尤大斧兼任队长,这是晋江市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在此基础上,翌年4月,尤大斧、吴永乐在中共晋南县委领导下,组建晋南武装队,拥有15人-。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即红二支队)支队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率30多名精干游击队员转战晋南时,在南安岭兜与中共晋南县委研究决定,将晋南武装队扩编为晋南游击队,队长尤大斧,政委傅文煌(后叛变),副队长王美,政治部主任王村生,拥有50多人-。扩编后的晋南游击队在晋南地区发动群众,镇压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和不法奸商,积极开展“五抗”斗争,击退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详细]
金井革命烈士陵园
  金井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区。为纪念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光荣献身的59位烈士的英魂,1955年金井烈士陵园筹建完工。陵墓分组整齐排列,每座墓前立着一方白色花岗石墓碑,上刻烈士的英名和牺牲时间。陵园对面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烈士遗照和生平事迹介绍,具体地展现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每年清明节前后,机关干部、解放军官兵、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前来举行悼念活动。烈士墓前,时常摆放着人们敬送的花圈、花束和清香,人们用各种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深切缅怀先烈不朽的业绩。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112平方米。陵园四周筑有围墙,呈全封闭式。正面居中是一座拱顶大门,门柱两旁有毛泽东手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大门两侧有大幅毛泽东语录。1997年8月,金井烈士陵园被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详细]
晋江市革命烈士陵园
  晋江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东北角。为缅怀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武装斗争牺牲的老游击队员、在抗日战争中视死如归的民族斗士、在解放战争中英勇捐躯的解放军官兵、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取义的志愿军战士、在保卫祖国海疆战斗中牺牲的边防军战士,1958年春烈士陵园开始筹建,成千上万的各界群众怀着对先烈无比敬仰的心情踊跃参加义务劳动,主体工程于1959年秋竣工。此后又陆续安置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身殉职的英雄儿女,目前英烈堂共安息着201位革命先烈的英灵。多年来,各级政府多次拨出专款对陵园进行修整,增添配套设施,同时设置管理机构。1996年12月,在共青团晋江市委的倡议下,各界群众自发捐款64多万元,装修了英烈堂,整修了纪念碑,绿化了陵园。晋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6.5亩,建有纪……[详细]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位于泉州市晋江内坑镇五峰公园内。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支成立,揭开泉州近代革命新篇章。尔后中共晋南工委、泉州中心县委擎旗播火,革命烈焰燃遍戴云山麓、晋水两岸,铸就“红旗不倒”的历史丰碑。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以来,革命先辈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用鲜血乃至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动人传奇的斗争故事,在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2007年12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在内坑镇五峰公园落成。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展馆面积1000多平方米,拥有浮雕、多媒体、图片和实物展示等各种表现形式,分三个展区,由“泉州建党工农运动”、“红四军入闽武装斗争兴起”、“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详细]
蟳埔蚵壳厝民居群
  蟳埔是位于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一个小渔村,宋元时期,这里就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村子里随处可见蚵壳墙、红砖墙的闽南古民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60多栋。蚵壳厝曾是蟳埔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说蚵壳并非本地所产,它是宋元时期古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被当地人使用在建筑材料上而变成这样;住在这样的蚵壳厝里面通透舒适、冬暖夏凉,外墙美观粗犷。这里祖辈生活着因独特服饰与头饰被人们亲切称为“蟳埔阿姨”的蟳埔女,千百年来造就了别具风格的蟳埔女习俗,保留了蟳埔渔村原生态的闽南民居特色,形成了典型的蟳埔传统民俗文化村落。……[详细]
靖海侯府
  靖海侯府即施琅纪念馆-施琅将军的故居。古大厝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承袭明代简朴大方的建筑风格,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典型清初闽南建筑。晋江市深沪湾畔的衙口村,原称浔海,因清靖海侯施琅在家乡建将军府,声名显赫,故相沿成为俗称。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过人,善于带兵,且“习海上事”,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将领。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后,施琅于清廷力主收复台岛,痛斥放弃台湾的谬论,率军渡海征台,收复台湾。施琅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因此而受封为“靖海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卒于任上。清廷为表彰其功勋,敕建祠于故里,后代有重修,于今保存较为完整。祠宇三进,砖木结构,黑柱红檐,庄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轴线上序列排开,严整肃穆,两侧以长廊相连通,组成了一……[详细]
115、庆莲寺
庆莲寺
  庆莲寺,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新店村雁山北麓,初建莫考。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初为双层亭阁,上层供观音菩萨,下层立碑,额曰“高山仰止”,故初名“高山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僧行勤募化修茸,始改今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得四方善信的随喜襄助,在赖素姑的主持下,得转初、会泉诸法师的帮助策划,拆卸旧址,扩大鼎新,建成单檐歇山式三开间二进,并增建护厝等。自此庆莲寺初具规模,慕道渐众,僧众躬耕作业,形成农禅并重的传统。1956年又再次修缮寺宇,增建厢房以及创建普同塔等。1966年寺院毁废,1987年,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宏船法师倾钵资重建,寺院得以修整一新。1993年,向愿法师秉承宏船法师遗愿,入主庆莲寺,并开始着手对寺院进行扩建,按照佛教丛林制度制定了寺院的……[详细]
南来北往“第一山”
  在通往清源山弥陀岩的石径右侧,也是首个山腰平台,竖立着一方“第一山”碑刻,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笔迹。这方“第一山”碑刻,最初是立在旗峰下妙觉岩的,还有一段南来北往的曲折经历。有人知道它是从别处摹来的,但不知是何人所书,以及该墨迹如何被带到清源山的。北宋有个书画家,名叫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襄阳漫士,号海岳外史。居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晚年居住在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举止癫狂,人称米癫,平生爱石如命,见石就拜,“米癫拜石”曾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与蔡襄、苏东坡、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他从汴京乘船南下往扬州赴任。沿河两岸一马平川,到盱眙县,只见城东有座山,称南山,便舍舟登山凭眺。一上山,顿觉耳目一新,连声……[详细]
围头战地文化渔村
  祖国大陆距金门岛最近的渔村,由围头村和“八二三”新村组成的战地文化区、滨海休闲区、渔业风情区和旅游服务配套区四个区域,地理位置凸显,历史背景独特。每到炎炎夏日,海边嬉戏、休闲消暑的人们享受着习习海风的吹拂和惬意的欢乐,这里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详细]
沿海妈祖史迹
  陈厝顺济宫:修建于明代,系单体式双坡硬山顶建筑,方位坐北朝南。镜面墙为砖石混合结构,水车堵上的彩绘精没,翘脊上的剪瓷堆贴异常精美,大门前的台阶为明朝时期遗物。庙内中央供奉妈祖神龛,两旁有一幅清代楹联:“涉利大川万里帆墙依觉路,灵分湄岛千秋濯□奠围江。”神龛上方有一清代本村迁台族人所献的牌匾,上 书-“世沐恩波”。庙宇的前埕中有两根旗杆石。保护范围:东、西、北至巷,南至埕。萧下天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历代数度修茸,1992年依原址、原规制重修。坐东南向西北,歇山顶。主体建筑天后宫是座三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建筑,石雕、木雕装饰精美。保护范围:东、西、南至巷,北至路。后山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民国多次重修,近年重新翻建。三开间两落。保护范围:东、南至巷,西、北至路。……[详细]
潘湖佛教造像塔
  潘湖佛教造像塔位于池店镇潘湖村中路南区12号旁,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潘湖佛教造像塔系四角形佛教造像石塔,分塔基、塔身与塔刹三部分。塔基由长条石砌成,分九层,逐层内收。塔身分五层,下部刻有文字,上部四面各有佛教浮雕像。塔刹为圆柱形。该塔为晋江保存比较完好的佛教石塔,对研究清代佛教造像石塔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2月5日,潘湖佛教造像塔被公布为晋江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详细]
紫星佛教石刻
  紫星佛教石刻位于紫帽镇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紫星佛教石刻刻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坐西北朝东南,石刻中间竖刻“阿弥陀佛”,两旁刻--多行,字体楷书,计211字。该石刻对于研究闽南地区的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2月5日,紫星佛教石刻被公布为晋江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东、西、南往外各10米,本体北往外3米。……[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