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红色旅游景点
红军长征时,总政治部曾设在遵义杨柳街天主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教堂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组成。经堂在北端,是一座“罗马式”建筑。学堂在南端,是一组庭院式平房建筑,木结构。这座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红军进驻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简称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组织、宣传、破坏、青年、政务等部和秘书处机关都设在天主教堂内。红军二渡赤水,再克遵义时,总政治部还在经堂内召开过营、科以上的干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分别在会上讲过话,向广大干部剖析我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讲解红军正确的作战原则。1978年, 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了彻底维修,在严格保持原貌的情况下, 改砖木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4年,又拨专款维修了天主堂学堂,作遵义会议陈列馆,是全国重点文……
[详细] 红军坝溪会师遗址红军坝溪会师遗址,位于今德旺乡坝溪村河边的河坪里,距德旺乡政府10余公里。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17师50团在甘溪战斗中掩护红军主力撤退,激战数小时,完成掩护任务后与军团主力失去联系,独自转战寻找红军主力。10月23日上午9时左右,50团团长郭鹏率部准备翻越木根坡去印江团龙,当上到半坡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嘀嘀嗒嗒”的问询号声,仔细一听,是红三军的号谱。郭团长立即命令司号员答号“我是50团”。号声一问一答,当号声对上后,郭鹏部便从半坡折回坝溪河畔,沿河往上行至坝溪宽敞的河坪时,两军胜利会合。50团的干战通过李达的介绍,得知接应他们的正是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时,大家都询问贺老总在哪里。贺龙快步上前和郭鹏等干部战士握手问候。五十团干战在困难中喜遇亲人,分外激动,大家热泪盈眶,……
[详细]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佯攻贵阳,红军主力趁国民党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急转向南,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经惠水、长顺、紫云、兴仁等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成功完成“四渡赤水”。进而,调虎离山袭金沙,实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经过长顺,在长顺境内14个乡、112个自然村寨沿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军标语和可歌可泣的红色事迹。 当年红军长征过长顺时,目前全县存留为数不多,且字迹清晰可辨,极具典型代表意义的红军标语遗址之一。在我们面前这一座普通民居的墙壁上,能清晰地看到两条红军标语:“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作战!红机、11”,“打倒不去抗日专来-中国工农红军的国民党!红机、11”。两条标语分别书写在房屋两面墙上,一条标语在岁月变迁、风雨侵蚀下,黑色的隶书字迹已然斑驳,另一……
[详细] 红军烈士墓惠水县著名的风景名胜“九龙山”下,矗立着一块高约6米的三棱形纪念碑,碑顶的一颗红色五角星闪闪发光,映衬着四周的苍松翠柏。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惠水,有9名伤病员掉了队,借宿在九龙乡岩脚寨一个名叫牙笑的苗族老乡家,不幸被当地土豪、保长罗子华发现。罗纠集30多名匪徒包围了住房。红军伤病员以病残之躯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后搏斗,但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匪徒们残酷杀害,并将尸体抛进岩洞内。解放后,根据当地群众的回忆,经过长期调查,终于惩办了参加杀害红军的凶手,并于1970年10月16日在马头关山洞内寻找到红军烈士的八具遗骨以及军用小刀、纽扣、私章盒等遗物。为悼念死难的红军烈士,经县委研究,将烈士遗骨葬于群蜂环抱的九龙山平台上并立碑纪念。每年清明,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干部群众都来此祭扫……
[详细] 革命烈士纪念碑:“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56年建成,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碑前广场宽64米,长34米,可容万余人)。台阶6层共58阶,最高一层耸立着高约30米的石碑,碑上刻着李子光用隶书书写的金光闪闪的“解放贵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顶端为两层,呈塔型,每一层都有四只翘脚,下刻半圆形石花和一枚鲜红的五星。碑座呈正方形,四面中间雕刻有一花环,花环两旁为系着的红绸,以一定的弧度伸向两边,边向下垂挂,两侧雕刻有齿轮、稻谷、麦穗组成的图案。石阶三重,分别筑有雕花汉白玉石柱、石栏,离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云托着的和平鸽两只。图案雕刻精美,意义深远:齿轮象征着工人阶级,旋转的齿轮仿佛带动着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稻谷、麦惠象征着农民阶级,同时也象征着人……
[详细] 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位于瓮安县城东北24公里处。擦耳岩山势险峻,一条羊肠小道,象干人头上的包头帕,盘旋在陡峭的山崖上。这条路宽只有0.6米左右,人行其间要擦耳而过,故得名“擦耳岩”。1934年10月1日,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在黄平、施秉突破国民党军的堵截,于10月3日进入瓮安老坟嘴。国民党瓮安团防队得知红军逼近,奉令赶到擦耳岩,借助天险堵截红军。谁知红军进攻神速,未开一枪就击溃瓮安团防队,生擒团防队长及10名乡丁,占领擦耳岩。次日,红军主力通过擦耳岩到达猴场。同年底,红一方面军一、九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亦通过擦耳岩险关。门票:免费对外开放。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行车线路:瓮安县城乘座开往金蒿村的客运班车,在金蒿村站点下车即可到达。瓮安至永和镇金蒿村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有25公里,瓮安至金蒿村发车时间:……
[详细] 红军干部团休养连是一个由中央红军干部的家属与部分老弱伤残人员组成的特殊连队,连长陈赓,政委-。干部连里有有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博古的夫人刘群先,李德的夫人萧月华,曾三的夫人,曾任国家副主席-的母亲邓六金等30名女红军,以及红军中的“四老”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2006年7月,老红军的后代重走长征路到此,陈赓将军的儿子儿媳、董必武的儿子儿媳等感慨万分,站在院子里抱头痛哭,并怀着对父亲无限的崇敬和思念磕了三个响头,缅怀老一辈革命家。门票:猴场会议会址等红色文化景区免费对外开放,游客在景区出示身份证或相关证件登记领取门票参观。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红军干部团休养连旧址等红色文化景区行车线路:公交车:瓮安县城乘坐4路公交车直达猴场镇猴场会议会址等红色文化景区,票价2……
[详细] 云贵红军桥1936年3月中旬,贺龙、肖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回旋战中从彝良奎香进入威宁的云贵乡和羊街镇,在洛泽河两岸和辅处、兴隆厂等处住了下来。在这里,红军宣传革命真理,打富济贫,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在各族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当地群众为红军提供给养,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作向导,与红军依依惜别。解放后,洛泽河两岸人民靠一铁索为桥以通来往,十分不便,年年均有失足溺水者。1986年6月,中央电视-事部摄制组在编辑宫军的带领下深入威宁县云贵乡洛泽河两岸采访,并把所摄片子提供给威宁县有关领导,片子反映了当地老百姓迫切需要修桥的愿望。为缅怀当地群众与红军的浓厚情谊,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发展地方经济、两岸两省交通部门商定共建“云贵红军桥”。1989年11月,大桥建成,并立碑纪念,使当地老百姓多年……
[详细] 中坝烈士墓中坝烈士墓位于中坝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0.5公里的后头坡,地处东经106°22′30,北纬25°53′,海拔1110米,距县城30公里,共葬有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50年,贵州匪患猖獗,当时盘踞在长顺县的匪首曹绍华是蒋介石任命的“贵州-自卫救-”司令,这股土匪,四处0淫、掳掠,残害百姓,是贵州最凶恶的一股顽匪。一九五0年十月初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0团二连一排将被击溃的曹绍华匪部中的一股顽匪追至中坝,在中坝经过3天激战将土匪全歼。战斗中我方牺牲7名战士,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只知道其中一名战士姓胡名宝刚,其佘未知。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将这7名烈士留在中坝,载入解放中坝的史册,让后人永远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1992年4月29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92)12号文将中坝烈士……
[详细] 毛泽东行居位于猴场镇西北1公里处下司社区,与猴场会议会址隔河相望,属原下司街傅氏宗祠,建于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为砖木结构四合大院。1934年12月31日毛泽东在此居住。现陈列毛泽东居室、警卫员陈昌奉居室等,复原和陈列了当时红军留下的“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标语。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在回忆中说:“这是长征以来,毛主席住过的最好的房子。”《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针对毛泽东在猴场的住房变化一事说:“这表明,毛泽东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毛泽东行居正厅是毛泽东生平展。右厢陈列的是瓮安籍贵州早期革命者,被誉为红色特工的冷少农和革命烈士舒保初,以及红军作家兼诗人陈靖将军的生平事迹,还有红军长征途中在瓮安建立第一个农民政权和第一支农民武装——桐梓坡农会……
[详细] 白岩关位于县城东7.5公里之崖山丫口上,建筑为古城堡式,整个建筑都用白棉石砌成。城楼长5.2米,高4.3米,城门高4.4米,宽2.3米,门坎高、宽约0.2米,拱门额宽0.4米,长0.9米。正中横行阴刻“白岩关”三个大字,右直行阴刻“光绪癸卯年”五字,左直行阴刻“知贞丰州事徐德修建”九字。关隘两边,依山修筑城垣,总长75米,墙身高1.6米,厚0.9米,墙脊有垛口十数个,间距约3米。1935年4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前梯队,与当时驻守白岩关的黔军常和笙部张红-生短促遭遇战,双方均有伤亡。该关附近有红军阵亡战士坟茔数座,当地百姓至今称白岩关为“红军丫口”。1987年11月2日,贞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贞丰县城——白岩关,途径s309省道,驾车约行驶15分钟,无门票。……
[详细] 习水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不久,数十万国民党军向遵义地区发起围攻,企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并在乌江以北、长江以南的川黔地区“围歼”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习水发起青杠坡战役,进行了长达62天的转战。青杠坡战役拉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红军化被动为主动、转败为胜的经典战例之一。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军伤亡3000多人,歼敌3000多人,红5团政委赵云龙等1000多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为纪念青杠坡战役牺牲烈士,陵园于1980年始建,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建有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馆群、战地医院遗址等。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地址:贵州……
[详细] 吴学礼烈士办报遗址营盘乡位于长顺县西部,总面积68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属山地地形。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全乡森林覆盖率为89%,空气清新宜人,可说是天然氧吧。革命烈士吴学礼曾在这里生长和进行革命活动。他创办的《大众报》是黔南最早的进步报刊;这里,曾是红军长征时驻扎过的地方,在松港村几面斑驳的民房墙壁上,当年红军书写的大红标语至今依稀可辨。那鲜红苍劲的字迹,像一簇熊熊燃烧的火苗,像一个毫不动摇的信仰,更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红军经过这里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村里的长者如数家珍。这里至今还保留着的一整套古法造纸术,见证着人类从文明走向文明的坚实足迹;走进这里,你会感受到在这里生生不息奋斗的人们的那种淳朴、善良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详细] 长岗红军医院旧址位于长岗镇堰塘村堰塘坎村民组,该建筑为木结构青瓦顶的三合院,坐东向西,面阔五间,通面阔17米,进深8米,东厢面阔二间,通面阔8米,进深8米,东西厢相同。这处旧址原是农民张洪安、张潘智的住房。木柱木楼两面水瓦顶,下部为木壁木门木格雕花窗,上部是篾条夹壁泥糊石灰粉墙,朴实淡雅。整个院落大小房屋共计18间,正面开房五间,较大的堂屋居中,堂屋大门两边,刻有活泼生动的小石狮一对。南侧有相连转角的瓦屋两间,北侧另造一栋四间木屋的厢房与正房呈丁字相接。这种奇特而简洁明快的房屋结构,当地人唤做异形三合头,也叫长五间带转角。现在北侧的厢房已拆除,正面和南侧的转角房屋还保存完好。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曾设立医院,救治红军战士和当地农民。……
[详细]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1976年0印江县委决定在木黄建立纪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大字楷书,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设有护栏和台阶,占地720平方米。……
[详细] 红六军军团部旧址县城红六军军团部旧址,座落在县城滨江街,是原大地主杨德和家的房子,是一座4进的四合院,前面临街是一幢三间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房子;第二进是堂屋,为一楼一底木质结构的房子;第三进是住房,为一楼一底木质结构的房子;第四进是住房,为二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房子。1936年1月9日,红六军团在肖克、-、甘泗淇的率领下,攻占江口县城,军团部、司令部、红军医院等机关驻县城,其军团部驻大地主杨德和家,因杨德和是个开明地主,对红军比较热情友好,受到红军的优待,并在其大门上帖出“不得伤其人,不得用其物”的标语。当晚,军团部在驻地召开师团干部会,研究休整扩军,打富济贫,迎接十八师归建等事宜,在当时是红军的军事指挥中心。……
[详细] 长岗镇位于仁怀市的东南面,距市区37公里。毛泽东旧居位于长岗镇中街西侧的街后,前有小巷直达街心,前后左右均为民居。该住所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坐南向北,四合院青瓦顶,占地面积114平米,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上厅面阔三间,通面阔8米,进深8米,东厢房一间,西厢面已被拆除。根据毛泽东时年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后期到现场介绍和有关党史考究,中央军委在这里共收发朱德、林彪、聂荣臻等同志的致电、命令共17份。中央遵义会议后,国民党蒋介石亲自到重庆坐阵指挥,连续三天派出飞机共28架轰炸军委驻地,丢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炸弹丢在上厅,打断正堂房屋后瓦角后打在中二房板腰上,未炸,第二枚炸弹丢在天井中,也未炸。……
[详细] 长岗马店会议会址长岗马店会议旧址位于长岗镇,前为长岗镇政府,后地名叫大山,左为黄家住宅,右为老堍油房。原为一山而建的前后两栋木建筑房屋,是驿站和居住紧连的场所,后一栋为面阔3间的青瓦顶房屋,前一栋为面阔5间出3厢房的青瓦顶三合院,占地面积2208平方米,后一栋木建筑和前一栋的堂屋及围墙、朝门均被毁坏。现在当年红军长征征战长干山时(今长岗镇)召开会议的石院坝较为完整,三合院除堂屋被拆除外,其余皆完好。据老红军张震、谢振华等回忆,1935年3月9日至12日,红一军团司令部在此房中住了4天,3月11日下午,红一军团在此院坝中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由聂荣臻政委传达遵义会议精神。……
[详细] 红军井在望谟县乐元镇包树村。此井原名冒沙井,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泉水干枯,群众用水十分困难。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宿营包树村时,为解决群众用水困难,红军指战员淘沙修井,将废井掘修一新,并在井旁栽下两棵柳树。井深3米,长1米,宽0.5米,四周用卵石砌成。至今泉水长年不竭,柳树长大成荫。前人有诗赞云:“水自清凉沙自沉,资源丰富利民生。红军到此重修掘,饮水不忘掘井人。”此后,人们称此井为“红军井”,此树称为“红军树”。望谟县人民政府1987年12月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谟县——乐元镇,途径X658县道,驾车约行驶1小时30分钟,无门票。……
[详细]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北街174号,故居座东向南,由门楼、过道、朝门、正房、对厅房、西厢、影壁…王若飞,贵州安顺人。中国0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安顺城北。中国0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安顺城北。1922年加入中国0,先后任豫陕区-,0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1927年5月当选为0中央委员。1931年任0西北特区委书记,在延安时期历任0陕甘宁边区党委-部长、宣传部长、十八集团军延安总部副总参谋长,0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0中央秘书长等职。1945年8月王若飞作为0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请示……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