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红色旅游景点
红军遗址红军遗址,这里原是江西会馆,1936年1月8日,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至康东北长征经过这里,二军团直属队和五师就驻扎在朱家场街上,六师驻扎在一山之隔的前光屯,当时叫覃王屯,贺龙、任弼时等军团-就住在这座会馆里,这座会馆就成了当时的临时指挥中心。红军在这里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只是惩毙了大地主郑尔昌和他的任朱家场伪区长的儿子郑道生。红军走后留下了少数伤员,其中两位不幸遇害。现改为朱家场中心小学,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还有颇为壮观的樟树群,共有高大的古香樟十五株,而且排列整齐,树龄在百年以上,大家试试,要几个人牵起手才能抱住,另外还有近二十株较小的香樟树。……
[详细] 地址:思南县城安化街处旷继勋故居位于思南县城安化街,总占地面积为500M2,为三柱二瓜木房二栋,有正房三间,陈列室四间,接待室三间,马房一间,厨房一间,厕所二间,汉白玉半身塑像1尊,石门、牌坊和围墙等。现有烈士遗物有清代时期的象牙筷子1双,木床1张,民国时期药瓶1个,民国时期的肚兜1个,钱包1个,印章1枚,酒杯1个,棉背心1件,以及袖标、印章、行军锅、花瓶等。另外还有旷继勋烈士生平在革命各个时期的照片数十张以及中央、省、地各级领导题词的匾牌等。……
[详细]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万丈坑红军烈士墓在龙家镇光辉村一溶洞旁,距县城82公里。建于1956年8月,墓座西北,向东南.细錾青石精砌。长4.7米,宽3.2米,高2.1米。前墓壁前顶部正中,雕一五角星徽,凸出描红,星徽下方.框立一长方形青石墓碑,镌刻红军烈士之墓6个描红大字;墓前有石台阶2级.周围有水泥栏忏。此外,墓的左、右、前方,有纪念石碑5块,记载着红军战士牺牲经过和人数等。1982年12月10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在该墓竖文物保护标志。……
[详细] 九庄红军坟位于九庄镇西门村共和组祖师观山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3月29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过乌江进入息烽,4月2日红一方面军右路军三、五团驻扎在九庄,遭-飞机轰炸100余名红军干部战士遇难,1968年九庄中小学师生在知情人谢文清的指认下,清殓烈士遗骨,合葬于祖师山上。墓为方形,水泥砖砌,墓长宽均为4米,高1.8米,墓前有一百余平方米的水泥平台,边缘为青石堡坎。清明节各界人士均到些扫墓,是九庄的爱国教育基地,对研究红军长征历史有较高价值。……
[详细] 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位于老城西南,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巍峨险峰,可以鸟瞰各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80年,该处遗址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2月18日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于28日拂晓再占遵义城。红军与敌激战于红花岗、老鸦山一带,经过一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十团参谋长钟伟剑英勇牺牲。这次战役史称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详细]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位于仁怀市鲁班镇街东场晏家堡。1935年3月15日,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鲁班,与-中央军吴奇伟部相遇发生激战,红军伤亡较大。1953年,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仁怀县(现改为仁怀市)政府在晏家堡修建烈士公墓土坟一座,1967年改建为有墓坊的陵墓,安葬145名红军遗骸。1983年扩建并更名“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000平方米,2000年建起了纪念塔,塔高14米,宽12.6米。……
[详细] 钱壮飞烈士墓,原在后山乡梯子岩,1977年8月,迁葬张家垭口公路侧,石裙土封冢,前立三层台碑,碑正文铭“钱壮飞烈士永垂不朽”。碑右刻对联竖2行,联为:“先辈遗志似日月,经千秋万代照青史;红军精神犹江河,行五湖四海挽狂澜。”碑左落款为:“0后山乡委员会、金沙县后山乡人民政府。”钱壮飞烈士纪念碑位于沙土镇东面,钢筋混凝土结构。1990年0金沙县委、县人民政府兴建,碑记载烈士生平事迹。……
[详细] 中共中央负责人遵义寓所在遵义新城古式巷。是一幢一楼一底洋房,距遵义会议会址约1公里。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的部分负责人在这里住宿和办公。楼上3间自左至右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住室,楼下右边一间是博古的住室,其他几间住医务人员和警卫人员。1964年由遵义会议纪念馆进行复原布置,并对外开放。……
[详细] 南泉山烈士陵园黎平县革命烈士陵园1966年兴建,1990年由黎平县城东迁至县城南面的南泉山半山腰上,占地面积7366平方米。黎平县革命烈士陵园安葬有13位红军战士和3位解放军烈士,并立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石碑高20.1米,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刻有毛主席“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和“死难烈士万岁”的题词。……
[详细] 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遵义市红军街,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404.4平方米,全部为商业用房,可使用营业房176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恬静舒适,是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
[详细] 红七军军部旧址 位于县城主大街古州中路西侧。1930年4月30日,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率红七军攻克古州城(现榕江县城),军部就设在这里。这里原为清代古州总兵署,又称镇台衙门。现为陈列馆。陈列展出反映红七军战斗历程的实物、图片和其它的文物。后院有一株古榕树,枝叶繁茂。……
[详细] 红军亭红军亭——亭楼品酒忆长征。红军亭位于三穗县良上乡,距离三穗县城30公里。这里有一柿子树叫做红军树。那是1934年9月26日红军团任弼时、肖克、-的部队长征在剑河县与敌人激战一天,27日转到三穗县良上宿营,过巴治、岑松、施秉到龙里,绕贵阳过思南上遵义。在这里停了十多个小时,几个战士又累又饿,见树上结有鲜红的柿子,就摘下来送给伤员吃,却被军团长严厉的批评,当时军团长就写一标语贴在这树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乡亲们就把它叫做红军树。红军走了,却给这里留下了很感人的故事。红军亭于2002年修建,离红军树1里左右。建筑面积约一亩地,亭高1.2米,亭底宽5.4米,亭子的顶端一颗闪闪的红色五角星跃然眼目,亭上的碑文记载着红军长征过良上的艰辛历程,刻叙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红军纪念碑是红这精神的……
[详细]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位于遵义老城杨柳街28号,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红军进驻遵义后,总政治部机关设在老城杨柳街的天主教堂内。这个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沙布尔兴建。主要建筑有经堂和学堂两部分,占地面积13555平方米,四周修有围墙。峻宇雕墙,颇为富丽。红军进驻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简称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组织、宣传、破坏、青年、政务等部和秘书处机关都设在天主教堂内。为了发动群众,红军刚入城,总政治部即在经堂内召开过群众大会。参加开会的有泥水匠、木匠、石匠、裁缝、篾匠、打草鞋的、卖小菜的、商店老板、行业的师傅、学生、教员等一二百人。在红军总政治部领导下,通过群众代表的认真讨论,决定很快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回山乡革命委员会、赤色工会、政治部保卫游击队等各种……
[详细] 创强小学遗址1934年,在0黔桂边委的帮助下,由黔军西路纵队司令王海平资助,将原保国民小学扩建为创强小学。0党员赵世同、黄唤民、韦荆莉等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学校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1941年被-军拆毁。……
[详细] 烈士陵园位于荷城办事处土桥村,朝向东南,原址在穿心寨,1957年建,1968年3月迁至现址。陵园内葬有解放水城时牺牲之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和其他烈士等,计70余座墓。此陵园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之基地。……
[详细] 周逸群故居为四合大院,座北朝南。正屋前有石板铺满院坝,两旁辟有花圃。整个故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现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交通在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地区电视台对面。门票10元景点位置贵州省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
[详细]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市内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前临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人民不忘长征途中在这里牺牲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1953年,市0确定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山上,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从桑木桠也移到小龙山。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经过40年来的维修整理,现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镌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预宽2米见方。……
[详细] 54年春,绥阳县委-魏炳芬,副-马常贤率领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及群团部门近十人组成的工作组,到旺草区的广大乡蹲点,依靠党支部,以党团员为骨干,发动群众试办初级合作社。期间,县委宣传部干部汪太昕写了《晨光、农园、杨家寨三个合作社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文,署名“0绥阳县委宣传部”,寄住《贵州工作》和《新黔日报》,被贵州省委选中送党中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和常识。毛主席把标题改成《合作社的政治工作》,同时写了300多字的“编者按语”。毛主席写道:“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值得向每个党和团的县委、区委和乡支部推荐,一切全作社都应当这样做。本文作者懂得党的路线,他说得完全中肯。文字也好,使人一看就懂,没有党八股气。在这里要请读者注意,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修,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
[详细] 抗日英烈纪念碑民国3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建,又名得胜碑,立于县城东门口。碑体系将文庙石牌坊上一粗长石柱改制成,为方形。碑高5米,每方宽0.5米,建有碑座。碑正面刻有抗战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大字,背面阴刻有国魂纪千秋,左右两面阴刻有序文。现此碑掩没于东门口护城河南岸一私人宅基下。……
[详细] 红军强度鸭池河天险纪念碑鸭池河——乌江之上游,清毕路(321国道)的咽喉要道,水深流急,两岸峭壁,史称“天险”。1936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的率领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勇敢机智地从古渡口(今鸭池河铁桥下1公里处)强渡成功,进占黔西。2月5日,贺龙、肖克、关向应等在黔西县城新川祖庙贺龙驻地召开重要会议(史称黔西会议),决定大黔(西)、大(方)、毕(节)地方实施战略转移,开辟革0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滇川黔革命委员会人民政权。为纪念红二、六军团长征时强渡鸭池河,1985年,黔西县人民政府在鸭池河左岸小箐坡头(距今国家级旅游资源东风湖风景区2公里),距当年红军渡河约2公里的321国道盘山公路边修建纪念碑。碑体以混凝土浇制,白色马赛克贴面。第一级3.……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