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同文书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尔利陶理、吴恪矩等经清政府同意创建于城外土桥,命名为“埠阆小学”。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选择城内南门口甘棠湖畔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定名为“同文书院”,为江西省第一所教会书校。教授内容除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外,还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长库思飞在该地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三大坛唐开元古钱,他把这些古钱拿到美国换得巨款,加上美国教会本身筹集的一部分钱,建教学楼(今九江二中实验楼),并更名为南伟烈大学,以纪念其父。1917年停办大学,集中精力专办九江南伟烈中学。1929年,“南伟烈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1……[详细]
  永镇廊桥(清代):永镇桥,江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江西安远县西部的新龙乡永镇村,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该桥桥长38.5米,面宽4.33米,桥上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它在石质桥墩上架于杉条木,多层横跨桥孔,而别于一般石拱桥,是我国古建木作技术在石拱桥中的巧妙应用。此桥远眺彩虹飞渡,近看亭阁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奇妆异色。永镇桥属长廊式木构瓦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2台2墩3孔,墩、台用花岗岩条石、石灰沙浆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称鹅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纵横交错组成悬臂梁。桥面用杉木条纵向平铺。悬山顶二坡双重檐长廊,长29.8米,出檐0……[详细]
  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大批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批珍贵文物。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构思奇妙,多样而统一,这与道家总体思想宇宙观是分不开的。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处,有条不紊,形成一个奇妙的有机总体,这个总体就是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模式。即以三清宫为一个中心(无极),前后两殿象征阴阳二极(太极),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各部景点建筑物向四面八方辐射,并与自然景观巧妙的交织在一起,相互因借,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突出地体现了道家宇宙观。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即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详细]
  山背遗址位于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距县城63公里,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一种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专家所说的山背文化遗址,是指在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总称。山背遗址主要分布于跑马岭、养鸭场、金鸡岭、长窝岭、风洞嘴、杨家坪、刺毛窝、荷树窝等8处丘陵山坡上,面积约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聚焦之地,距今约五千年,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学样本。山背址文化遗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宋·宝福院塔位于琴江镇东城区。该塔是一座江南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有典型的大宋风格,可绕平座穿壁而上塔顶,登临远眺,远近山川、江城风貌、尽收眼底。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详细]
  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逢渠桥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境内第三座宋代古桥,系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经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论,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桥名由当时的县令钱鍪书写,拱底“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桥,住持沙门梵言句当。惠耸题”桥拱另一侧的石头上又写“张仲舒妻雷氏舍此桥,愿罪孽消除,福寿0”,此外,桥基上还有几十个字,主要记载张氏子孙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此桥的捐款数量。……[详细]
  时代:唐类型:石塔古墓葬及石刻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杨岐行政村简介:乘广禅师塔及塔铭,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建塔立碑,坐落在上栗镇杨岐行政村。乘广禅师为唐代高僧,容州(今广西容县)人,姓张,十三岁出家,初至衡阳,依天主想公,三十岁,至洛阳从荷泽会公受法。后来到萍乡杨岐山传教,始创“广利禅寺”。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乘广禅师圆寂后,由甄叔禅师住持,在“广利寺”之右侧修建舍利石塔,保存至今。该塔仿古代木构建筑风格。塔高2.73米,塔基两层,四面有浮雕佛像,力士、怪兽等,塔檐厚实,出檐深远。塔前有唐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为乘广禅师撰写的碑文。清乾隆年间对左……[详细]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详细]
  五府山银铅矿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五府山镇塘里村,村域内山形地势陡竣,植被茂密,古良河水量丰富,是江西东北部武夷山北麓区域一处唐、宋时期的银铅开采、冶炼遗址。五府山银铅矿遗址位于塘里村北面,俗称“上、下梨子坑”的东侧山体上,分布范围约1.5平方公里,由唐、宋铅银矿采区、冶炼遗迹、-居址三大部分构成。代表性遗迹有唐代铅矿采洞16处,宋代银矿采洞24处,炼渣堆积2处,-居址遗迹2处。出土有大量铅、银炼渣和近百件唐宋时期的壶、罐、碗等-用瓷器残片。五府山银铅矿遗址是中国第一处先后开采铅银两种贵金属的矿山遗存,其使用“火爆法”地下采矿,运用了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采矿配套技术设施,尤其采用先进的……[详细]
  时代:三国三国东吴古墓遗址坐落在吉水县郊的三碗斋,是1991年8月京九铁路施工中发现的。考古专家们称为江南第一墓。古墓呈凸字形,墓室用灰-线纹花纹砖于平地垒砌,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组成,-封土高10余米,整个墓占地900余平方米。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120余件随葬品,有铜、铁、陶、瓷、石质器皿。文物中有极为珍贵的“人物神兽青铜座灯”、造型优美的“青铜雌雄朱雀”、“青铜白虎”,这些在江西均属首次发现。其中的一套“青瓷茶具”,在全国也是目前发现的一套最为完整的茶具,另外还有一些青瓷饭灶、粮仓、厕所,以及青瓷造型的猪、鸭、鹅等日常用品和家禽。尤其让人感到惊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