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龙华寺,俗称-寺,位于姚安县城北12公里的光禄镇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龙盘旋,山仞重峦突兀,此山民间称龙华山。龙华山,郁郁葱葱,栗树、茶树、菩提树、苍松翠柏,竞相耸立,高峻挺拔,龙华寺就在险峻的丛林之中。龙华寺原址名卧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间,蒙诏世隆时期)据清郡人河南光山县蔡龙松所撰《重修龙华山-寺碑记》载:“一日夜间,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聪即结庵于此,勤修戒律,开山创寺,后人称为古刹。”13世纪时,蒙古兵灭大理国,相国高泰祥殉国,其女菩提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于卧佛庵出家,将出生时印度僧人所赠的菩提树籽植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长良好……[详细] |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在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详细] |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因此又称“渊公塔”。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塔西有水目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规模宏大。现保存明代铜钟及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壮观的塔林。……[详细] |
真庆观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区白塔路与拓东路交叉路口。明永乐初年,道教长春派创始人,谪滇“高道”--刘渊然,即居此观阐道。刘渊然(1351年~1432年),江西赣县人,道号体元子,道行高深,明洪武间朱元璋召至师宗,赐号高道。永乐初年任道录司右、左“正一”管道教事。嗣因得罪权贵被谪至昆明。在龙泉观阐教。其门徒“殆百余人”。门徒中蒋日和、邵以正是名闻全国的“高道”。其中,邵以正是昆明人,号止止道人,又号承康子,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赐号“通妙真人”。正统十年(1445年)整理校定5305卷的《正统道藏》传世,在道教学术史上有相当地位。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刘渊然受召回京,得封“冲虚至……[详细] |
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内,居坡面西,背依滇池。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哈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为郑和。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不久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0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认。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详细] |
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西侧1千米,地处龙山东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东,俯瞰螳螂川,与“天下第一汤”遥遥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寺内建筑现存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等。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古寺,这是上世纪40年代初,建筑学家梁思成游寺的观感。该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坐,观音、大势至两菩萨左右胁侍),壁后“华严三圣”(释迦中坐,文殊、普贤胁侍)木雕像,1956年经全国佛协副会长周叔伽鉴定,乃宋代遗物。据此可以认定,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曹溪寺早期情况,文献中未见提及。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叶禅师道成重修寺宇后,请留居寺内的杨慎写了《重修曹溪寺记》(……[详细] |
黑龙潭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大研(丽江)古城北隅,象山西麓。黑龙潭由象山石灰岩溶地下水和玉龙雪山麓洪积扇地下水形成的涌泉,纳西语称“古六吉”,意为“九龙水”,又称玉泉,汇集成潭。清乾隆二年(1737年)于潭畔建龙神祠,乾隆帝曾题“玉泉龙神”匾额。潭畔建有三重檐的得月楼及五孔石拱桥锁翠桥。黑龙潭古建筑群是古代有名的道观,相传为汉代黑水祠所在地。黑龙潭由两组道教建筑群构成,隐于绿荫深处的龙泉观称为上观,临于碧潭深水黑龙宫称为下宫。此外,黑龙潭里还有三株久负盛名的古树,即唐梅、宋柏和明茶。黑龙潭过去一直以此厅水胜潭和希木为主要特色,并称黑龙潭“四绝”。前后两池池水相通,中间以石桥为界,左边是浑水潭……[详细] |
赛典赤·赡思丁墓有二处:一处是位于昆明北郊松华坝马耳山马家庵村的真身家;一处是位于昆明城东民航路五里多小学内的纪念家。真身家呈长方形,面南背北,下部砌石,上部封土,高1·8米,长2·6米,宽1·4米。墓有前方为其子纳速刺丁墓,墓形相同。清咸丰以前,墓下有石垒台基,四周有护栏,并建有清真寺、八角亭,植有巨柏,还有二三十家回民种田守墓。自成同年间(公元1856-1873年)回民起义后,守墓回民被杀,寺、亭、墓也遭毁坏。1987年,赡思丁父子墓得以修复,重立墓碑。为供人们凭吊,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688一1693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又在当年通京的古道上建了一座纪念家。咸丰年间,墓……[详细] |
瓦石僰人悬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长安乡瓦石行政村棺木崖和白虎岩上,与四川省珙县僰人悬棺相同。棺前为林凤河瓦石段。由于大量朽坏脱落,现悬棺3具,复制4具后计7具,民间传说为何姓“白人子”墓。明代以前遗物,石上凿孔,插入厚木,棺凌空横置木上,任凭风吹雨打。挂于数百米悬崖绝壁上,是神秘和求知的象征。目前悬棺虽然经过部分整理,但原貌基本尚存。2000年,已由奥地利王妃出资进行保护。从山下仰望万仞绝壁上的悬棺,给人的绝非是神秘和震撼的感觉。僰人的消亡僰人——亦称都掌蛮。在历史上长期活跃于川滇黔三省的交会的“叙南六属”之地(即今宜宾兴文县、长宁县、高县、珙县、庆符县、筠连县、昭通威信县、盐津县),自古以……[详细] |
金龙桥又名梓里江桥、梓里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位于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和古城区之间金沙江上,东连永胜,西接鹤丽,东距永胜城150余里,西距丽江城约80多里。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长江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龙桥是万里长江上架设较早,而保存至今的铁索桥,曾有“万里长江只一桥”的称喻。铁索桥飞架高峡深谷,凌空垂悬于金沙江激流之上,犹如彩虹卧波,金龙腾空。桥西岸为巍峨险绝的高山,若刀劈斧削般的绝壁逼临金江;桥东岸为梓里坡,山势较缓。此桥自建成起讫20世纪50年代末丽华公路树底桥建成通车之前,一直成……[详细] |
地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世科村后山梁建设时间唐天宝二年(743年)特点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庙宇简介该寺坐东向西,依山建成七进五院,共有建筑物23幢,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物样式分为三类,其中由西至东分别为山门、过厅(附厢房)、文昌宫(北附翠微楼)、大宝殿(附厢房)、观音殿、斗老阁、瑶池楼、戏楼为抬梁架重檐歇山顶殿宇,其余建筑物均为穿斗架硬山顶平房。这些建筑物多数用材粗大,且不事雕琢粉饰,既给人以高大雄奇的印象,又处处显示出粗犷古朴的韵味,是保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集中了保山乃至整个滇西汉族地区自元、明以来,保山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宗教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具……[详细] |
来鹤亭 由石屏东正街出城,直往东去约2公里,可见一个小村,层屋依山而建,层层环绕,名叫小瑞城,村子最高处雄踞着两幢檐翘角,亦显古旧的房屋,最高一幢的东面依偎着一个檐角高翘,琉璃金黄、造型别致的亭子,这就是被前人誉为“一海共三山,风光聚一亭”的来鹤亭。 据说,小瑞城原名未束岛,是异龙湖三岛只一,来鹤亭原称海山亭,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异龙湖水面广阔,烟波浩瀚,有三岛九曲之胜,清朝康熙年间,外地到石屏任知州的王光鼎,仰慕异龙湖山水美景,泛舟游湖,欣然登上海山亭,游玩赏景,当他走下海山亭时,忽见一为身着青衣,腰插玉笛的秀才,坐的亭台石桌边,独自饮酒,秀才见王光鼎走来,便相邀同饮,王光鼎见秀……[详细] |
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详细] |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孟连宣抚司署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当时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寻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连设置木连路军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始建孟连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辖区广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贡象入京,受封宣抚司世职。乾隆二十九年(1……[详细] |
石屏文庙文庙位于石屏县城北正街三号,座北朝南,通面阔33.75米,总进深140.33米,占地面积4257平方米。文庙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重建。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并刻“石屏州庙学记”碑以记其事。明嘉靖二年(1523)至天启五年(1625),对文庙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清初顺治元年(1644),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又主持进行了全面修缮,使文庙面貌焕然一新。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地震而并未受损。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坊,通面阔31米,进深3.88米,通高13.5米,正中一间宽4.25米,进深……[详细] |
筇竹寺位于玉案山,是一座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历史久远的佛教寺院,因有“筇竹传奇,犀牛表异”的神话传说故名。元初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开昆明地区汉传大乘佛教讲宗传播先河。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为保护寺院财产颁敕圣旨,筇竹寺声誉渐高。寺院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主体建筑四进三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依山布局。山门为两面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二间7.2米,内塑密执金刚两尊。山门左前方有钟楼一座,占地22平方米。进入山门为矩形小院,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孔雀杉二株,其围需三人合抱。天王殿亦两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内塑四天王及弥勒佛。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为“回”字形天……[详细] |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丽江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间(公元1277--1294的),当时为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纳西语叫“刺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宝山。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那时宝山州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详细] |
秀山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秀云山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相传汉之田勾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千百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爱护与完善,遂成为林木丰茂、文采斐然、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主要包括:涌金寺、清凉台、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土主庙(田勾町王庙)、万寺宫和白龙寺,山内生长着宋柏,元杉、明玉兰、茶花,也被称为秀山“四绝”。普光寺现存殿宇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清凉台原名清……[详细] |
八塔台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驻地东十三公里处珠街乡董家村,珠江上游南盘江东岸,五台山脚。山脚下伫立着八个形状不一,相依相伴的土堆。地处缓坡地带,由8个相傍而又独立的椭圆形封土堆组成,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据清咸丰二年《南宁县志》称,“八塔台在城东……汉诸葛武侯建以镇地脉。”这里说的意思是,当年诸葛亮挥戈征南至曲靖南盘江流域“七擒孟获”,在这里筑土设点将台,形似塔基,且有8个,便称“八塔台”。其实,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看,“其旁(指滇国)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珠街八塔即是支书所称的“劳浸、靡莫”聚居地。1977—198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曲靖文化管理部门配合下,对八塔台古墓群……[详细] |
位于云南省南部建水县临安镇南40公里坡头乡,明清时有彝族纳楼茶甸长官司。光绪九年(1883年)因内部争议分为四土舍,民国初改为土知州,为纳楼茶甸长官司副长官普氏衙门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于村制高点,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1平方米,有照壁、操场、大门、大堂、前院、后院,依山而升。厢房、耳房、书斋左右对称。三进四合院有房七十余间。大堂高大,雕刻精细。纳楼长官司署位于云南省南部建水县临安镇南40公里坡头乡,明清时有彝族纳楼茶甸长官司。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因内部争议分为四土舍,民国初改为土知州,为纳楼茶甸长官司副长官普氏衙门之一。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建于村制高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