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杨官寨遗址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发掘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详细]
  石泓寺石窟又称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市富县城西65公里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唐、宋、元、明历代断断续续建造了一千余年,最后建成石如刀切,分布于东西长约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个洞窟。主洞前有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房。楼前接寺院,院门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额。1号窟,窟平面呈长方形,近窟后壁及左右两壁处辟有坛基,去基正面为释迦、老子、孔子造像,窟壁有明嘉靖年间(1796年~1820年)题记,记载此窟为“三教洞”。2号窟,窟平面为长方形,坛基上为一佛二弟子像,窟东壁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旁有题记,“宋开宝二年,李庭宝造释迦牟尼佛、菩萨共三尊”。西壁有宋开宝二年的……[详细]
  西安事变旧址包括张学良公馆、止园、兵谏亭和新城黄楼,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五号)。民国21年(1932年)建,系东西排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为机要房,中楼是客厅和会议室,西楼系张学良居室(在三楼)。“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团、张学良与杨虎城、南京代表团在此举行三方会谈,达成“六项协议”。会谈期间,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下榻于东楼。1986年12月,公馆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止园】在西安市青年路中段北侧。为民国19年(1930年)杨虎城购置清代庙产而建的公馆,原名仁王院、十方院。初建成时,为纪念他从胶东、豫东作战凯旋,取“紫……[详细]
  秦王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秦王墓为明代13代秦王家族墓地。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史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今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详细]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成陵是宇文泰的陵寝,宇文泰(507-556年)一名黒獭,代郡武川鲜卑族人,曾参加六镇起义军,占据关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并拥之,授大丞相。次年宇文泰废并杀之,建立西魏,立元宝矩为帝,设都长安。从此宇文泰-长达20年,556年卒。子宇文觉继位,追为文帝,号墓为陵。成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小学院内,南距富平县城11公里,东距宫里镇政府170米。地理坐标东经109°081′,北纬34°51′,海拔高度530米。周围坡形地带,原封地因陵周围历代居住建宅无法考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为文帝成陵题写陵碑。1956年4月29日,富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成陵为县……[详细]
  神德寺塔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城北步寿原下的半坡上。据《耀县志》载,“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凤凰集祋祤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寿宫于此。后其地亦因此名步寿原。仁寿四年(604)在步寿原龙华寺建大像阁,在照金山东峰建神聪寺,又名神德寺。大业三年(607)四月,大德法师沙门僧晖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灵塔。”塔为砖塔仿木密檐楼阁式结构,通高35米,底围25.04米,内径2.9米,八面八棱九级,斗拱挑角,密檐环围,凋刻精美,建筑风格雄浑庄严,观赏价值极高。塔身逐渐收缩呈弧形,塔身中空,原有木梯可盘旋而上,塔正门面东,高两米、宽1.26米,青石门楣上线刻一佛二菩萨,门框南北两面分别线刻持弓箭和宝……[详细]
  唐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该陵为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唐贞观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史载有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详细]
  鸠摩罗什舍利塔俗称“八宝玉石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户县的草堂寺内。鸠摩罗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于相国之家,罗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库车。因他少时聪颖过人,被称为“鸠摩罗什”,意思是“神童”。他7岁时当了和尚,12岁游历西域诸佛教国,以精于佛学闻名。吕光在383年破龟兹,征服了西域30余国,得鸠摩罗什和2万多峰骆驼,载着西域的珍宝文物而归。386年,吕光回到凉州,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藏。随这而来的鸠摩罗什就住在武威,讲经说法,传播佛教达十七八年之久。401年,姚苌之子后秦国王姚兴灭后凉国,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奉之如神,让罗什住在陕西草堂寺译经-,他临死时说:“所译经典,要是没……[详细]
  大秦寺塔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楼观台旁的大秦寺遗址内大殿的东侧。大秦寺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七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景教”,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国,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景教寺院为“大秦寺”。据碑石记载,唐贞观九年(635),景教传达教士阿罗本率教团来到唐都长安,请求传教。唐太宗对该教的入传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并给予了礼遇和恩宠,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朝廷遂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为此时所建,由于初唐几代皇帝对景教崇信和保护,该教发展迅猛,一度流行全国各地,曾创造了一个“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详细]
  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灞桥街村南侧,灞河河床内,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河流改名灞水。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巨型桥梁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独特。灞桥位于西安向东的交通要道。灞桥东岸的灞桥镇一带,古代有潼关路、蒲津关路和蓝田路三条要道交汇,潼关以东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都要通过这座桥梁进入长安。灞桥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关卡。桥头建有驿亭,设置亭尉盘查过往行人.夜间断绝交通以保证安全。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详细]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详细]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和东、西、北三侧围沟各一处,调查勘探家庙遗址一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组,砖、石墓志铭24合。 墓地东、西、北部均有围沟环绕,形成长321、宽273米南部敞开的南北向长方形墓园。墓葬群位于墓园正中偏北,墓地中轴延长线正南500米处为吕氏家庙“吕氏庄阁云寺”故址。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贯鱼式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则按辈份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详细]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上,地处秦汉时杜县东部,东距西汉宣帝杜陵约6公里,西北距西汉长安城约40公里。2008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航天管委会基本建设中,发现该家族墓地,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目前已有许多重要斩获或突破。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700多件彩绘陶甲士俑和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鎏金银、错金银青铜器,有着重要学术意义。墓地阶段发掘几项主要成果1.墓园布局该墓地规模大,规格高,主从分明,序列整齐,时代自西汉中晚期延续至王莽时期,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地核心区域是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墓园,东西长约195米,南北宽约159米,由甲字形……[详细]
  香积寺善导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上的香积寺内。善导(公元613——公元680年),也称光明和尚,是山东临淄人,自幼出家,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间,大力宣传净土信仰。相传曾著有《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很受长安僧俗的尊崇,信徒甚多,圆寂后,门徒为他建塔以示纪念。净土宗教义于公元八世纪传入日本后产生很大影响,他们尊祟善导为高祖。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净土宗信徒不断前来善导塔朝拜。1980年5月14日,在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之际,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在香积寺举行法会活动,以纪念善导大师,从而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寺为唐代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中……[详细]
  鸿门寺塔据《横山县志》记载:“响铃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如果记载属实,那么就是陕西境内唯一的元代佛塔,因为另有记载说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我似乎更倾向于明成化年间,因为陕北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与长城和战区有关,大多修建在前沿,方便军民祈祷平安。因为龙的实际有效控制范围没有抵达榆林一带,明代以前榆林一带没有佛塔,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都是明代之后修建,而塔湾这一带就是长城大边和二边的经过处,所以我倾向于明代修建。响铃塔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元代佛塔是个亮点,如果明代就很难有机会在陕西众多的明代佛塔中突围而获得国保的参评机会,所以目前文物方面订的建造年代是元……[详细]
  常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北12公里处的高庙山村,由三个大型窑洞宅院组成。即由主人常维新三子常均和四子常俊继承的中心宅院、长子常英继承的后山窑洞宅院及次子常耀五子常杰继承的东侧窑洞宅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常维兴仿刘家峁姜氏庄园兴工,后由四子常俊修毕。2007年6月公布为榆林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氏庄园的中心宅院整体布局由下院和上院两套四合院组成,上下院建筑组团两侧对称筑有长排窑洞横向展开。大门前用块石帮畔,高3.4米,宽4米,长80米,左右两端设拱形洞门,沿坡而入。大门柱梁枋檩起架,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瓦覆顶勾头滴水,墀头水磨砖……[详细]
  报本寺塔 位于今武功镇武塔村,塔在寺内。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报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渊故宅改建而来,由释家住持、掌管。寺内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报本”,故取名“报本寺塔”。报本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基地面积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层高十余米,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势雄伟,高耸云空。每逢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视……[详细]
  玉皇后土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七约15公里大池埝镇西原村。庙殿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庙原供玉皇大帝,现神像无存。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正殿、戏台。共有建筑9座46间。占地2895平方米。正殿、献殿均为筒瓦包沟。前檐梁均加彩绘。建筑结构紧凑,气势宏大,保存基本完好。玉皇后土庙座北向南。此庙山门无存,现存献殿、正殿、戏楼以及两殿之东的玄帝庙献殿和正殿,之西的三义庙无存。庙内现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补修玉皇后土庙并建玄帝庙及葺理山门、戏台碑记》载:“玉皇后土之庙,由来久矣。其创建之时无缘考据……天顺七年……[详细]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陕西汉中的略阳县城东南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据洞内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阳县志》所载:灵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它以两个天然的大洞穴著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曾泛舟嘉陵江,……[详细]
  汉云陵位于淳化县城北8公里铁王乡大圪埏村西处,是汉武帝爱妃、汉昭帝之母赵婕妤(勾弋夫人、赵太后)之陵墓,云陵又称“阳陵”、“思合墓”、“女陵”。史书记载很多,且详尽。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括地志》记述云陵:“陵在云阳县西北五十里”(指唐云阳县,治所在今泾阳县境)。《三辅黄图》又记:“昭帝母赵婕妤云陵,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关中胜迹图志》记:“钩弋夫人墓在淳化县北三十里。乾隆《淳化县志》记载;“旧志昭帝发卒二万人筑陵,号云陵,自汉始元迄今一千七百六十余年,遗冢巍然,俗呼大疙瘩(音)”。史书记载与云陵的现状相印证,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