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昙石山文化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岗。“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原名“墰石山”,是福建省闽侯县城近郊的一座小山丘,东距福州市区约20公里。在福州话中,“墰”,即“海边礁石”之意,此山并不似北方名山大川巍峨险峻,只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纺锤……[详细]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在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殿内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现技法上注重质感和比例,形神兼备,雕刻精美洗练。展示了儒家现实生活气息的境界。形象丰满圆润,气质浑厚,衣饰简素,具有轻快流畅的特色。如此雄伟壮观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实属宇内罕有。殿内,悬挂重新复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书写的六面大匾额。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书写的楹联,金字熠熠,满壁生辉。移身殿内,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肃穆之情。门:棂星门亦称先师门。现存石构件属明代所建。六柱三开间,对称布局,每根柱脚用两块夹杆石前后对夹锁固。东西两翼墙上镶嵌着“江汉秋阳”、“金声玉振”联句石刻,花岗岩,长2.62米、宽0……[详细]
  陈太尉宫座落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原南宋嘉熙三年(1239)苏十五世孙陈庆封“都统伏魔太尉”,改名陈太尉宫。整座建筑由正偏殿、戏台、宫门组成,支承构件为拱斗叠接,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风格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系省级文物。……[详细]
  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该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原名越山吉祥禅寺,明正德时始改名华林寺,寺大殿今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当时,吴越国国王钱镠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拆除闽王宫殿,利用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修建“越山吉祥寺院”,内有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越山)为靠背。此后,后人又在附近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宏大。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详细]
  位于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罗星山顶。因位于马尾镇东南、马江北岸的一个小岛罗星山上,塔即以此山得名。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据《闽都记》称,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七娘岭南人,李氏女,有姿色,里豪谋强夺之,设计陷害其夫于罪,谪死闽南,七娘愤无可诉,尽卖家产,来到福建,捐资造塔,纪念其夫,日久塔毁。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徐渤倡议重建,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详细]
  圣寿宝塔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吴航镇南山。塔由华恩(柴桑)人林昂舍钱,法涧寺僧景休募众缘建造。宋绍圣三年(1096)始建,政和七年(1117)十月二十三日竣工。永乐十一年(1413年)三宝太监郑和航海驻舟师于长乐,助寺修葺,题额“三峰寺塔”。后寺废塔存。塔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塔,高27.4米,石结构。一层塔壁饰有佛教故事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塔身中空,内有石阶可盘旋登塔顶。二至七层各开二门,逐层错位。1981年9月2日,国家拨款维修,在各层走廊底部用钢筋混凝土圈固,开裂处用高压水泥灌浆,修补缺损构件,复原各层围栏,重新安装避雷针、电灯,仿宋代风格砌筑塔坪。1984年10月1日竣工……[详细]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是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很适宜远古人类居住。遗址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其中石器打磨兼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成型工艺以手制为主,兼有局部的轮制技术。陶器表面的装饰,具有加固陶和增添美观的效果,多出现在夹砂陶器上,泥质陶则多为素面。装饰方法,分为拍印、……[详细]
  •鼓山名胜之一,各种石刻,更有朱熹手迹。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境内,也是鼓山名胜之一。据记载,鼓山摩崖题刻共有180处,估计全山石刻不下3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喝水岩下石壁上刻的“寿”字,字径为4米,为南宋著名大书法家朱熹所书。纵观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自宋以来,名人笔迹荟萃于此,共有石刻549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68段,民国刻96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刻2段,另有疑刻152段。主要分布在灵源洞、石门、达摩十八景、绝顶峰、白云洞等处。灵……[详细]
  2004年下半年至2010年6月底,马尾区共投入1.05亿元,组织实施船政文物修缮一期工程:规划船政文化遗址保护开发范围,完成船政遗址修复保护和场馆建设;完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等处的展览展示;整治船政文化景点周边环境。船政文化遗址群被列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据了解,船政文化遗址群是整合了马尾造船厂至罗星塔公园1平方公里的环江地带和婴脰山的船政天后宫、天主教堂、前坡炮台等周边景点资源,并按功能性质划分马江古渡、马尾造船厂、马限山公园、婴脰山、旧满港区和罗星塔公园六个区。作为马尾区“五大战役”的工程之一,船政文化建设已投入接近2亿元。……[详细]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乌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竞秀,有题刻二百余处,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诗情画意。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峰,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李阳冰的篆书,宋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80多处,篆、隶、草、行、楷俱全,还有蒙文书刻。尤以李阳冰的《般若台记》为最著,全刻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径5寸,据《榕城考古略》载:这段题刻与处州的《新驿记》,缙云县的《城隍记》,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原刻在华严……[详细]
  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又名净光塔,乌塔是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用石头垒建的“贞元无垢净光塔”。塔身用青色花岗石砌造,外表略带乌黑,故名“乌塔”。乌塔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20世纪50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90年代又经修缮。塔身的墙……[详细]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详细]
  九头马名居 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有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俗称“九头马”。这里三座青山坐北,七溪灵水汇南,东西紫微照应,迎面万亩平畴,“龙潭晓瀑”比邻,“五峰岚横”来朝。其建筑选址独特,围“马”建筑别出心裁,民间流传着不少美妙的传说。 “九头马”由陈利焕父子历经数十载陆续建成。第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大部分建于道光(1821~1850)年间,最迟一座竣工于1872年前后。“九头马”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宽、南北深各120米,分5列。主体建筑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围墙,开放十多个门洞,设有望楼、枪眼。5列间隔着防火墙、夹弄,有框门相通。每列南面正中各设大门一扇……[详细]
  名山室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大洋镇。名山室坐落在“永泰第一山”——高盖山上,坐南朝北,架木结构,由大殿、灵龟洞、血盆洞、观音洞组成。名山室建于汉代,据传汉徐登、赵炳在山上麒麟崖壁下辟东西两石室,后得道飞升。唐文德元年(888年)建有道观,1926年重建。主殿名山室由悬崖覆盖,可容纳数百人,有东西两室,善男信女分东西入梦叩神。灵龟洞,有一长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图,是我国仅存“白莲菜”造像遗迹。“白莲菜”南宋盛行江南,“连社七祖”为宗门之祖,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物命,近于为善。有说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过。包括游观农务、牧女献糜、世尊诞生、太子纳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禅河大悟、习炼降魔、二商粥……[详细]
  时代:宋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万载县县城东北1000米处的龙河渡该桥横跨蜀江河面。此桥4墩5拱,由粗料石与灰浆粘合而成。桥高8.7米,长98米,宽5.5米,两侧有高0.9米的青石板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米,券拱跨径17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堍向上设30级石阶。此桥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辛王卒捐建,易舟渡为石桥。但桥未建成辛琗便过世了,其子辛衢(字鹏程)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告竣。其孙辛尚勤接着又加修了两旁石栏,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方告全部竣工。为修此桥,祖孙三代历经30年,耗资逾万,几乎卖尽田产。清祭酒(国子监主管官)法式善、清侍郎辛从益等皆有诗《题龙江桥图》……[详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老城区西南部。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建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筑罗城时,现存明清建筑约三百座。户院深三至五进,多至十一进,为封火墙建筑,俗称马鞍墙。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朱紫坊是近代,“海军世家”,是萨镇冰、萨师俊、方伯谦、方莹等海军名人聚居地。方伯谦故居清初营建于宋代朱敏功兄弟(三进士)宅址上,为三进一花厅,门前有照壁。首进厅营面阔5间,进深7柱,为穿斗式杠梁减柱木结构,双坡顶,大厅面积有100平方米。三进坐北朝南……[详细]
  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马限山东南麓及山顶。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七(公元1884年8月23日)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惨烈的此役让驻扎马尾港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七百多位将士壮烈牺牲。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是三处紧紧连在一起的与中法马江海战关联的文物景点。昭忠祠,落成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前后两进,内祀中法马江海战殉国736位将士英灵。1920年重修添建戏台、0、花厅、回廊等,并在西侧另建一座两层木结构追思阁供人歇息之用。1984年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烈士墓,位于昭忠祠南侧,为中法马江海战阵亡将士安葬处。马江海战一结束,沿岸军民自发组织……[详细]
  华林寺大殿坐落于福州市区北部的屏山南麓。华林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当时北方地区已经被北宋王朝统一,而吴越国王钱氏还割据福州,福州郡守--钱氏的臣下鲍樇让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祥禅院”。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赐额改名为“华林寺”。寺院原有殿、法堂、环峰亭、绝学寮等,但早已毁废,现仅存大殿。大殿单檐九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檩,四柱,平面略呈方形,单檐九脊顶,通高12.8米。外檐的斗拱是双抄三下昂,用材硕大,斗底四板形。梁前檐阑额都是月梁造,梭形柱,不施普柏枋,云形驼峰在梁枋上的运用,昂嘴雕作曲线形,风格独特,国内罕见。虽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但殿的主要梁架、……[详细]
  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闽侯县驻地甘蔗镇东南38公里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南侧。灵济宫庙堂大门外左侧为木构建筑式样“御碑亭”,高7.2米,由20多根大木柱立地支架,亭上盖青色小瓦,四角蚩吻兽头。据专家考证,该碑亭具有辽金时代北方木亭的风格,在南方能见到,实属罕见。木亭结构牢固,虽经500多年的风雨,但保存仍较完好。亭内的石制龟蚨背驮高大“御碑”仰首而伏。“御碑”是明成祖所赐,麻石质料,碑身高4.2米,宽0.6米,厚0.42米,碑顶半圆,上刻篆字“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碑文为楷书字体,由于由碑亭保护,碑文大部分字仍可清晰可读,约有720字。碑文两旁饰以蝙蝠图案,花样精美。碑下的龟座高1.4米,作伸……[详细]
  时代:五代至清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经过调查,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已确认的水下文化遗存共有8处,此外还有一批水下文化遗存疑点有待进一步确认。这些水下文化遗存的时代序列完整,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目前,在该遗址中采集的物品以陶瓷器为主,此外还有部分铜钱、漆器等。陶瓷器有青白瓷、青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以及陶器等,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种类有碗、盘、盆、盏、碟、瓶、罐、军持等。大部分产品为福建窑址生产,此外还有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江苏宜兴等窑址的产品。业内学者谈道,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所在的海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暗礁众多,海况复杂,长期以来留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