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市旅游

宝鸡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鼎盛于唐,因安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而成为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塔初建时名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后因地震倒塌。1579年扶风县佛教徒募化钱财,重建真身宝塔,历时30年。将原来木塔改建为八棱十三层砖塔。该塔建造的极为壮观,高47米,1至12层共有89个佛龛,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斗拱,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塔底还有题额,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由于年久失修在1981年8月24日因阴雨连绵宝-塌,仅留半个塔面危立在残台破砖之上。1987年,国家拔款重建法门寺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的发现了石……[详细]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岐山是周室发祥之地,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典故……[详细]
  先秦陵园博物馆位于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该馆的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8月的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2007年9月经宝鸡市政府同意改制为国有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隶属于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先秦陵园博物馆所在地雍城秦公陵园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2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秦国在这里不仅完善了奴隶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经过19位秦公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了基础。雍城秦公陵……[详细]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部的陵源上,距火车站仅1公里左右,始建于元末明初,为著名道士张三丰修道处。《明史·方伎》记曰:“太祖敬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2)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古时民间曾有“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的说法,言其观之高,若置身于金台观玉皇阁前平台上,居高远望,景象绝佳。金台观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现有玉皇阁、三清殿、八角亭、三丰洞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十月初十为金台观庙会,有秦腔等地方戏表演活动。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金台观古建筑,后又将此建为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市博物馆属于地方性历史博物馆。历年来共收藏文物14100件(组),以……[详细]
  千古要地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褒斜道.历史  褒斜道位于汉中市北50千米,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褒……[详细]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详细]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东面隔河,与贾村原相望,金陵河由此向南流注于渭河。遗址中心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于1959年、1977年、1985年作过多次发掘,共发现房屋32座,窑穴15个,墓葬439座,生产工具、生活用具1700余件。房屋里为方形圆角的土坑。房内地面是先铺一层姜古浆,然后抹一层草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房内有瓢形火塘,塘旁一洞内有大量的白色草灰,当是保存火种之用。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的墓相互紧挨,有的墓上下叠压,距地面深浅不一,是当时一个氏族的公共墓地。葬式是仰身直肢,头向西北(或西)……[详细]
  李茂贞墓唐秦王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其陵墓位于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距宝鸡市区2.5公里,与夫人葬在一起,为“同茔异穴”。一号地宫为李茂贞墓,分为南北两段,两侧均设有耳室,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陪葬物;二号地宫为夫人刘氏的墓。文物考古部门从2001年开始对大唐秦王陵进行勘测、发掘,3年来共清理出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735件,精美的铜器几乎全部鎏金,十分奢华;还有一些带有浓郁佛教气息的陶器,如陶经幢、石经幢、-金刚。墓区保存完整的端门建筑十分罕见,尤其是仿木结构的砖石端门,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砖砌端门。门上“二人轿子图、八人轿子图”的雕刻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发现,为研究……[详细]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现存造像大部分为隋唐时期建造。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龛较多。两处共有12个洞窟,6座佛龛,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佛像体量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宫所刻,高5.5米,极为珍贵。南崖上有9个摩崖造像龛,内凿佛像,体量较小。此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内外还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题记、刻经5处。慈善寺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冼炼,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详细]
  石鼓山墓群时代:西周早期地址: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之后,省、市、区三级考古文博单位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详细调查与全面钻探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保护范围:东至断崖,西至断崖,北至断崖,南至石嘴头四组与张家沟地界交界处。建设控制地带:东临茵香河,西临巨家河,北临西宝南线,南到石嘴头四组与张家沟地界交界……[详细]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的南部。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秦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长达300余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城址的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城内布局严整,道路纵横交错,现已发现三处大型的宫殿区。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围墙等组成;殿堂都是土木结构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3号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达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宫院,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最完整……[详细]
  净光寺塔净光寺塔位于眉县县政府大院内,建于唐代晚期。该塔高22米,为楼阁式7层砖塔。据传,原塔初建为木塔,后改为砖塔,塔身为十三级,在古建筑中如鹤立鸡群,高耸入云,故名“凌云塔”。由于年代久远,历史上经多次地震和长期风雨侵蚀,塔的上部坍塌,塔身始向北倾斜。在明万历年间修复时,降为七级(即现状),此后又遭几次大地震的破坏,塔身更加倾斜。近年来,倾斜速度加快,严重偏离重心,已被列为濒危古建筑,政府拨专款,采取抢救措施,已开工纠偏。自塔倾斜后,人们即称其为“斜塔”,原”凌云塔“名,反少有人知。现存古塔身高20.44米,塔基呈方形,周边长4.41米,为七级方形实心楼阁式砖塔,造形独具一格,其结构在国内……[详细]
  太平寺塔位于陕西省歧山县县城西端原太平寺旧址内。太平寺塔因建于太平寺内而得名。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变。太平寺塔塔身砖砌,为楼阁式八角八层,高三十多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拱。第二层塔身下设有平座,以上各层只有假平座。平座下所施斗拱较檐下斗拱每面增加两朵。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端庄塔身一至七各层塔檐均为五铺作出两跳斗拱,八层塔檐均为单跳斗拱,九层塔檐则用砖叠涩出檐。塔身的二、三、四、五、六、七层各层每面均用砖砌出隐柱,柱头有平枋,把每面分为三开间。在二、四层的正东、西面正中间辟有券门洞,……[详细]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麟游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皇家宫苑遗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经过修葺后,改称为“九成宫”。遗址内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4米。并发现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遗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皇家宫苑的形制、规划以及建筑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详细]
  雍山血池祭祀遗址时代:秦—汉地址:凤翔县柳林镇半坡铺村(血池村)、沟南村、尧奠村保护范围:血池遗址所处的三条山梁,东至夯土台以东水泥路与北斗坊村北连线,南至北斗坊、尧奠村、半坡铺村北半山腰一线,西至半坡铺村东北半山腰向北延伸至建筑区外扩170米,北至与夯土台以北连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斗坊村北南北向自然沟,南至北斗坊村、尧奠村、宝汉高速、半坡铺村以北沿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130米,北至西北角与雍山道观以南连线。2018年,雍山血池祭祀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血池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珣碑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石碑村西。杨珣(667-717),唐相杨国忠之父,被追赠武部尚书。碑嵌于硬山顶砖碑楼内。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6.67米。其中碑身高3.18米,宽2.19米,厚0.65米。天宝十二年(753年)立。圭额篆书“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由李隆基书丹。碑文隶书26行,每行57字,记杨珣门阀家世及生平德行。碑阴有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题记。碑旁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杨珣墓碑一通,高1.98米。2006年杨珣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时代:商、西周赵家台遗址属仰韶文化。赵家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东北9公里的孔头沟(河)东岸的台塬上,遗址位于村东,岐蒲公路从遗址北面穿过。现为土场,因长年取土之故,土场上留有大量的陶片、砖块,断崖上有陶窑、灰坑。面积2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层厚度0.5—1米,距地表l—1.5米,目前已清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发现西周时期大型陶窑两座,其中1座陶窑占地面积60余平方米,另清理灰坑6座,出土了一些陶罐和大量陶片。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时代:1941年位于宝鸡长乐塬的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在抗战期间曾闻名海内外,支撑了整个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也是宝鸡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这里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抗战期间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区域内现存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工厂、申新纱厂办公楼、乐农别墅、薄壳车间四处历史遗迹,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地址:宝鸡市金台区宏文路新风巷7号保护范围:(1)窑洞车间:窑洞坡顶向北延伸100米,洞口以外10米。(2)申福新办公楼:现址四周外扩5米。(3)乐农别墅:现址四周围墙内。(4)薄壳车间:东侧至对面车间5米,南至宝十路北侧,西、北至旧址本体外扩5米。建设控制……[详细]
  杨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眉县马家镇。遗址面积不详,文化层厚1米以上。1983年发掘三座土坑墓,出土陶器钵、罐、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杯等,石器有斧、铲、球等,共存35件,属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存。地表散布有西周灰陶绳纹鬲、罐、盆残片。1972年在一灰坑出土铜鼎一件,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口沿内有铭文4行27字,属西周初年成王时器物。2006年杨家村遗址作为周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桥镇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出土了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石器和破碎的白灰居住面。该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把中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遗址被盗墓分子严重盗扰,地表遗物较少,这里出土了数件可辨器、基本可复原器、可复原器和两件完整器,三件石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