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市 > 东平县旅游

东平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辞海》、《中国水利志》均有载。该坝位于东平县境东部大清河与大汶河分流的地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县城出发,沿大清河东行20多华里,一座大坝蓦然跃入眼帘。整个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砌得十分精密,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坝分三部分。从南向北依次为: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互为利用,互为保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从整体上看,既有都江堰的原理借鉴,又有自身特色。最南端的主石坝呈南北向长443米,自身又分三段,北边一段叫玲珑坝,中间一段叫乱石坝。南边一……[详细]
  楚霸王项羽墓位于旧县乡驻地旧县三村东。传说为项羽头颅墓。据《史记•项王本记》载:“项王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谷城,即今旧县乡。原墓规模宏大,占地为60亩,封土高达10米,直径约300米,前有一冲沟,宽20余米,深3-4米,名霸王沟。墓区原有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但多在文革中被毁。所幸墓穴未被毁,现有有字残碑一块,被凿去三分之一,尚余碑文曰:“楚霸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汉寝于今草迹斑。……王……[详细]
  司里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佑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详细]
  理明窝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桥墓群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梁氏墓群位于老湖镇大望山、小望山之前梁林村西部,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地位于山前坡形地上,三面环山。墓地基本呈长方形,南北320米,东西240米。梁氏家族墓地始以宋至道三年(997年)梁氏家族以五代时天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为祖茔,后“父子状元”颢、固和“祖孙三丞相”适、子美、焘及其后代卒后均葬于此,延续至明清。此墓区原规模较大,坟茔百数,其中御坟7座。碑刻林立,石像生众多,有成对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麒麟等。原有林墙、林门,城墙高3米多,墙四周设有角楼,林门位于正南,气势雄伟。但墓葬、碑刻多数于“文革”中被毁,辟为苹果园。现存梁维忠墓碑、……[详细]
  东平故城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常庄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接山镇金马山南面,古民居以梯形依山势而建,向东西方向延伸。常庄现存传统建筑共30户500余间。村落三面有护城河与古寨墙环绕,如今依昔可见,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50%,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堪称“鲁西第一民居群”。2010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苍邱,银夏谢,赶不上常庄后山坡。”这句在接山镇常庄流传很久的谚语经常被当地人念叨。意思是说,苍邱和夏谢这两个接山镇的村庄,因田地肥沃、村民富裕而被赋予“金银村庄”的称号,但是和常庄一比,就逊色了,可见常庄曾经在接山镇人眼中的富庶。明朝初期,常氏家族自洪洞-县迁到现在的常庄建村,……[详细]
  东平戴庙闸位于戴庙镇戴庙村南,为220国道必经桥梁。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光绪五年《东平州志》载:“戴家庙闸,在州西40里,安山闸北30里,明景泰五年建,西邻安山湖,旧有进水二口,曰安济,曰私沟”。为运河上的重要漕闸之一,其作用是调节运河水流,控制漕船荷载,保障运河的畅通。原桥宽5米,1973年修建220国道时在原坝基础上增高加宽改为石桥。增修时改为长10米、宽5米、高4米的石桥。由于220国道的通过和常年河水淤积,原闸大部分淤积地下。戴庙闸北侧为戴庙村,是闻名齐鲁的水旱码头,称“不夜镇”。清代,运河堡房中有“第十堡戴家庙”,戴庙闸上设闸官1人,闸夫数名。2013年10月10日,东平……[详细]
  尚书林位于东平县梯门镇。年代为明。明代兵部尚书王宪及其家族的林地,有东西两处林地,相距500余米,俗称“东王林”“西王林”。东王林是皇帝敕谕为王宪修建,以安葬王宪建茔,现存王宪神道石像生、神门、华表及王宪墓碑等石刻文物。西王林是王宪的祖茔,有王宪祖父王海、父亲王智的墓葬,有王智神道石像生、谕祭文墓碑、诰命墓碑等石刻文物遗物。附属文物王氏祠堂位于梯门镇梯门村内,是祭祀王氏家族先人的一处明代建筑。座北朝南,面阔3间,起脊、灰瓦顶,立山建筑。2013年,尚书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簎山汉墓群位于东平县东平街道,年代为汉。2015年6月23日,簎山汉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华岩洞石窟造像位于梯门镇西沟流村西北凤凰山之阳,是山东地区较为有名的一处佛教造像石窟,现为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系自然石洞稍作加工而成,一进一处两洞口,呈“凹”形,俗称“牛鼻子洞”。洞宽3米,高3.5米,洞长近50米,造像分布在洞内两边石壁上,共有浮雕造像大小近百尊。造像内容有三佛像、西方三圣像、菩萨像、天王像、十王像和罗汉像等。佛像穿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不同手印,菩萨像衣着华丽,缨络繁缛,面部丰圆饱满,雕刻细腻。其中位于洞口南壁的关羽像,身着盔甲,一脚下踏,一脚横置,双手握披巾抚于膝部,长鬓垂至胸前,仪态威严,豪气冲天,右边周仓持青龙偃月刀侍立。十八罗汉像,或站或坐,或卧或侧,有的手持……[详细]
  蓆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蓆桥村村南的汇河故道上,因传说宋真宗过桥时以草席铺垫而得名。清光绪年间的《东平州志》称蓆桥的始建于宋代。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经过此处,据传宋真宗经过此桥时以草席铺垫,蓆桥因此得名。金代大定年间、明嘉靖年间蓆桥曾获重修。1921年、1934年蓆桥曾两次被维修。20世纪50年代后,山东省交通厅又对蓆桥进行数次维修加固。蓆桥为石质联拱桥,总长约107米,其中主桥长21.7米,主桥东、西各有一段引桥,分别长25米和58米。桥高3.25米,桥面宽5.6米,以石板铺成。有三个孔,直径7米。蓆桥桥东有一处周、汉时期的遗址,此处曾出土陶豆、鬲足等遗物。196……[详细]
  银山石刻位于东平县银山镇,年代为北朝、宋、清。2015年6月23日,银山石刻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前山西屯大队部位于东平县梯门镇,年代为1975年。2013年10月10日,前山西屯大队部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平安山闸位于商老庄乡东平湖南堤北侧、潘孟于村南,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光绪五年《东平州志》载:“安山闸,在州西12里,靳家口闸北30里,明成化十八年建,西邻安山湖”。为运河上的重要漕闸之一,其作用是调节运河水流,控制漕船荷载,保障运河的畅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增修该桥时在原桥基础上将桥面增高加宽成为石桥。现桥长7米,宽5米,东西燕翅长13米-31米。由于位于东平湖内,现仅能看到原闸身上闸槽、凸石等一部分。闸南安山集为当时运河岸边的重要的集镇。清代,运河堡房中有“第一堡安山镇”,安山闸上设闸官1人,闸夫数名。2013年10月10日,东平安山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详细]
  东平国故城位于东平街道宿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300米。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特别是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3米以上,东西长180米,宽15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为研究汉代城池建筑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表明当年城内曾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历年来从群众动土的断面上考查,可知文化层厚度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文化层大致分三层,中层的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主要有灰陶路钉砖、简瓦板瓦、泥质五铢钱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铁质的锄……[详细]
  阳谷邑故城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南部,王古店村东。是商、周时期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100余米,文化层近5米。文化层内遗物十分丰富,裸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骨、蚌及陶器残片等,曾出土戈等兵器及生活器物残片一宗。战国时,鲁、齐和鲁、楚曾在此会盟。2015年6月23日,阳谷邑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