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徐义庄祠(阁老厅),在宜兴市宜城镇茶东新村内。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老厅为宜兴著名历史人物徐溥的宅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厅内所藏的明刻“楚颂碑”等刻石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后历任户部、吏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为首辅。徐溥为官较久,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帝,有“四朝元老”之称。阁老厅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徐溥告老回乡后建的宅第。……[详细]
  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进入上方山森林公园大门左拐,至山脚拾级而上,便到了楞伽塔院,而楞伽寺早废。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所建,因“树因之最,无过起塔,崇福之重,讵甚建幢”,故“在郡城西山顶上营造七层宝塔,以九舍利置其中,-外重,石椁周护,留诸弗朽,遇劫火而不烧,守诸不移,飘劫水而不易”,塔铭由司户严德盛撰。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的。其后虽经历代修缮,然结构至今仍保持为宋代风貌。塔用砖砌,七层八面,塔刹早毁,重修时仅以葫芦形结顶,残高约二十三米。全塔挺拔玲珑,比例适度。塔底层边长2.4米,原有副阶环绕,早已圮坏,仅有高约2米的……[详细]
  梅花书院位于广陵路248号,为明清扬州书院唯一幸存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花书院初为嘉靖年间广储门外的湛公书院,雍正十二年(1734)盐商马曰琯独力重建,用今名;首任主事为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巡盐御史李宗羲移梅花书院于东关街疏理道巷口官房内,同治七年(1868)盐运使丁日昌迁至左卫街(广陵路)今址重建。现存大厅、两幢小楼及长廊,厅堂楠木架构,前沿有卷棚,东侧门上嵌有书法家吴让之“梅花书院”石额,1990年大修并重建砖雕门楼,2010年于旧址建“中国·扬州书院博物馆”。书院是一种私人教育机构。初始于唐代,到宋代渐趋成熟,明清逐渐向官学化发展,到清末改为学……[详细]
  洪保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由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洪保墓地处祖堂山南麓三阶台地的最上层,空间较为局促。因此,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墓园保护区的面积只有1300平方米。根据专家论证会的建议,新方案中墓园的规划面积有所“扩容”,同时保留了墓穴原有中轴作为墓园的空间轴线,尽可能维持了原有墓穴的空间感。洪保墓园利用所处台地的高低落差,设计出三层“观光台”——从下至上依次是入口广场、墓道入口平台和观览平台,形成不同空间层次的游览空间。底层的入口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观众可沿台阶登上二层的墓道入口平台,在此可以欣赏到墓道入口……[详细]
  煎药庙村西晋家族墓地于2015年6月由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三家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细致调查、勘探、发掘,该墓地共发现9座西晋时期贵族墓葬,全部为带斜坡墓道的前后室砖室墓,形制结构完整,是目前所见全国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西晋墓群。由于煎药庙墓地保存完整,未受盗扰,随葬品摆放位置明确,出土了金银器、铜器、铁器、瓷器、玻璃器、漆器、石器、鹦鹉螺、玳瑁等随葬品300余件。同时,南方青瓷与北方酱釉瓷器在墓群中共出,特别是青瓷谷仓、扁壶的发现,反映了西晋时期南方青瓷的北传,以及以南北商品的流转为代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新河煎药庙西晋墓地作为全……[详细]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详细]
  汪精卫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38号。该建筑建于1938年,西方现代建筑风格。该房产原为褚民谊官邸,1940年汪精卫搬迁至此,1944年汪精卫病死之后,由国民党战地服务团接受。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张群,因此距西康路33号当时美国大使馆仅数步之遥,于是即把此处改为美军军官俱乐部。褚民谊(1884-1946)著名业余昆曲家、国民党元老、日伪汉奸。汪兆铭(1883-1944),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精卫”呼,籍江西婺源。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1922~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员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汪精卫……[详细]
  救生会旧址位于镇江西城区西津渡古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京口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等十五人力“劝邑中输钱,救涉江复舟者”,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康熙四十七年(1708),救生会购得西津渡昭关晏公庙旧址,建屋三间作为会址,即现址。旧址临街为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正门上置“救生会”石额,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朝北有院落和连廊。救生会是古代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员的社会慈善机构。京口救生会,专司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京口救生会,打造救生红船,实施救生事宜。该会成立后持续活动长达200年之久,在我国水上救生史上以……[详细]
  红梅阁位于常州市红梅公园内。建于北宋年间,后遭兵火,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重建,改为飞霞楼,明代恢复红梅阁名称,现存红梅阁是清代重建的。在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唐末属水田寺,后归荐福寺,传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隶天经观,南宋末毁于战乱,元代重建道观,元贞元年(1296)改名玄妙观,并建飞霞楼于观之东北。元末飞霞楼毁,明代在楼旧址建红梅阁。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阁为木制,上下两层,斗拱翘角,结构精巧,造型壮丽。四周广植红梅。每当冬末春初,梅蕾独放,灿如烟霞。该阁建于2米高之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拱……[详细]
  南京天隆寺塔林是佛教南山律宗中兴初祖古心和尚和古林寺、天隆寺历代祖师的安葬地。古心是中国佛教律宗南山正宗隋、唐以来的继承者,明、清乃至近代律学研究的开拓者。古心圆寂后,其全身塔即建在天隆寺后玉环山上。明万历皇帝亲笔题赞:“瞻其貌,知其人,人三昧,绝六尘,昔婆离,今古心。”古心和尚对佛教律宗的重兴功不可没。天隆寺始建于明初,原名极乐庵。明宣德年间,寺僧弘升奏请赐额“天隆极乐寺”。据清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二十六日寺庙册籍记载,计开江宁所属12寺,天隆寺名列第三。该寺原有金刚殿、天王殿、佛殿、毗卢阁等建筑,有基址1200平方米,田地山塘13000多平方米。天隆寺塔林的塔多为四面或六面石刻,分塔……[详细]
  仲雍墓在城区北门大街西侧的虞山东岭之上,墓坐西朝东。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个墓区占地约216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径4.5米,高约2米,外设罗城和拜台,内竖明、清间所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刻三通。墓道沿山势曲折而下,长达400多米。自北门大街上山,依次有清乾隆年间所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三座。在第三座石坊前构筑了两座对称的石亭和瞻仰草坪。仲雍,又称虞仲,史传为陕西凤翔人,商末周太王次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让国避位与兄泰伯同奔荆蛮,共建勾吴,泰伯为君,泰伯死后,仲雍继为吴君,传说卒葬虞山。墓始建无考,梁简文帝撰《虞山招真治碑记》曾云“远望仲雍而高坟萧瑟”,唐《吴地记》记载“仲雍、周章并葬……[详细]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详细]
  宋子文公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极阁1号始建于1933年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期间。抗战胜利后重建。宋公馆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公馆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曲尺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宋公馆底层用毛石砌造,显得极为坚固;上面两层用砖砌,表面采用弹涂工艺粉刷而成,立体感极强。公馆最为特别之处是其屋顶,颇有农舍风味,远望上去仿佛是用茅草盖成,所以俗称其为“茅草屋”。宋公馆的入口处设在二楼的西北面。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摆设各不相同。既有西式布置,又有中式陈设。宋公馆既是宋子文全家的居住场所,又是国民党上层人士频频密会之地。1936年12月12日,西安……[详细]
  平倭冢记碑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置海安县西场镇文化站前院半亭内。此碑原立西场东郊串场河边“平倭冢”前,清代移至镇后街惠民寺大殿东壁。民国30年(1941)冬惠民寺毁于火灾,而此碑独存,里人将其埋于土中保存。建国后,先后为中共西场区委、西场文化站等单位保护。1982年3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江苏省文化厅拨专款,由海安县文化局在西场镇文化站前院东壁建半亭,设护栏,置碑罩,将刘公平倭冢记碑安置亭中,妥为保护,以垂久远。碑高196厘米,宽88厘米,碑基高36厘米、宽92厘米,碑文为正书,26行,每行45字。碑额题“刘公平倭冢记”,两行,篆书,双鹤祥云纹饰,碑体四周为忍冬纹饰。此……[详细]
  徐州韩桥煤矿旧址位于贾汪城区南部,总占地面积约4.2公顷,分为原韩桥矿区和夏桥矿区两部分。其开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清光绪八年(1882年),南京侯补知府胡恩燮在贾汪掘井建矿,由此揭开贾汪煤田开采历史,1933年有始凿夏桥矿。至2001年11月和2008年2月,夏桥矿、韩桥矿相继关井,历经130余年。留有厂房面积约3平方公里,占地约10.82平方公里。后夏桥矿地面工业建筑部分被拆除,一些民国时期水塔和日伪时期房屋、碉堡等建筑得到保留;韩桥矿地面各厂房、井口等功能性建筑保存完好。该旧址见证了近代煤矿工业的发展,曾是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能源供给,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曾是当……[详细]
  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位于海安县东大街。民国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故居的东北隅,有一处西式的小洋房,那就是当年韩国钧先生的会客厅,著名的“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韩国钧退隐之后,就久居在此,深居简出,潜研书法,修史编著,里人称这座建筑为“小花厅”。1940年6月28日至9月13日间,新四军驻苏北部队为了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挑衅,连续战斗,赢得了郭村保卫战和营溪战斗的胜利,攻占了黄桥、姜堰两苏中重镇,控制了苏中东西约二百里、南北数十里的广阔地区。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却坚持反共,不甘失败,结集重兵,开赴黄桥,准备与新四军决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陈毅和粟裕在作好黄桥决战准备的同时,按照“有理、有利……[详细]
  楚王山汉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铜山县夹河乡大刘庄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东西排列,现存5座。1号墓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约70米,顶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约8米,呈南北向的长方台,长43米,宽5米。墓道位于东侧的山腰部,高、宽各约2米,在墓门前向东伸延一条鱼脊状碎石堆,长约百米,为造墓时凿出石屑弃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东西沟,长约80米,宽约5米、深4米。当为防止山洪冲刷封土而作;2号墓位于1号墓北侧山脚下,为一椭圆形封土堆,其顶为长方形。封土底部东西长135米,南北宽约69米,高22米。夯层不明显,应为一号墓之陪葬墓;3号墓位于1号墓之东250米,亦为陪葬墓,封……[详细]
  江南水师学堂遗迹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江南水师学堂遗迹1890年南京市中山北路江南水师学堂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月16日开设,校址在南京下关仪凤门内,占地45亩。主要为南洋水师输送人才。学堂设总办一人;提调、监督、文案等职员十余人;中外籍教习十余人;附属工厂工人及乐队、杂役等60余人。学堂制度参照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每科又分头、二、三班,每班派一教员专课。课程分堂课、船课。学生入学后进入三班,专门学习英语等基础知识,升入头班后方才教习专业知识,包括天文、海道、御风、布阵、修造、汽机、演放-等。学生还必须学习《左传》、《战国策……[详细]
  抗大五分校旧址位于盐城市解放北路盐中巷1号的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1941年新四军所属抗日军是政大学第五分校成立于此,陈毅兼任校长,刘少奇曾一度住此,并为学员作报告。旧址为原省立盐城中学教学楼—正北楼,建于1913年,为一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东西长40.6米,面阔九间,上下共22间,进深9.5米,楼梯在楼的东西两端,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1986年旧址辟为纪念室,楼前立有刘少奇半身雕像。抗大五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于1940年11月在盐城成立,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抗大五分校开学后,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详细]
  潘世恩宅位于城区临顿路钮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称太傅第。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进,后部园林仍以凤池园为名。如今园已废毁,尚存住宅三路四进,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历史沿革:潘世恩历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载,官至三公,位极人臣,为清代汉臣中所罕见。潘氏一族高官显宦多,为清代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号称“贵潘”,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誉。潘世恩是其中官阶最高、任职最久的一位。留馀堂作为潘世恩故居,有一定历史价值。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清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及第,曾先后任工、户、吏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