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张家大院白河古民居——张家大院位于白河县卡子镇友爱村七组,宅院分上、下两院,相距300米左右。均建于清中期,两院座东北、向西南,座落在界岭河畔,汉白公路对面。下院宅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为两幢各一进三座院落,两墙相距80几分,形成正文形整体,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分为大门、前庭、中堂、后室,甬道及两个天井,两侧有厢房。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房屋以西至5间两设封风墙,院外观看,封火墙木林立,飞檐以龙、凤等为主要造型,简洁别致栩栩如生。檐下施水墨彩侩,回廊、栏杆、窗棂均为镂雕,大门为石雕门坊,额题“振否鼓家”四字。大门两侧高3。64米的石门壁上,左雕刻“两岸绿杨一湾芳草即此是江……[详细]
  袁氏家族墓地位于周至县侯家村乡东风村马营村西,年代为元末至清。墓地共分为四个墓区,分别为狮子坟、袁家坟、路边坟、四碑坟,总面积12万平方米。狮子坟位于马营西,袁家坟位于马营南,路边坟位于马营西南与狮子坟相距60米,四碑坟位于马营西南,据该村约1200米。墓地原有封土、石碑、石羊、石狮、石望柱,大多已无存,墓地已辟为民居和农田。现存遗物散落村内,有墓碑2通(马营袁氏先茔墓次碑、马营袁街寰墓碑)、残碑首一件、方形碑座一件、龟趺一件、石望柱座一件。袁氏先茔墓次碑,青石质,首身分离,碑首、碑座已佚。碑身高237厘米,宽78厘米,厚23厘米。碑阳阴刻楷书碑文,其内容为袁氏家族墓的形成过程,首题为“袁氏先……[详细]
  威武堡位于横山县塔湾镇塔湾村威武自然村东北约200米处,杨小川沟口的东山畔上,西与塔湾隔河相望,相对高约70米。城址所在的山体,平面呈长条状,地势平缓,东西北三面环沟,只有南部与其他山体相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城址所在地,位于二边线上,西距大边约9公里,现城墙砖石虽拆,但土基尚存,从残存城墙可见,墙体为土石夯筑,现存西城墙长约200米,高约0.5-3米,宽约3.5米;北城墙长约250米,高约0.3-2.5米,宽约2米;东、南墙已毁,南、北城门尚在,破损严重;城址内尚存东、西两处墩台,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1-13厘米。现城址内植被茂……[详细]
  陕甘宁边区农具厂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温家沟村。陕甘宁边区农具厂成立于1939年2月,7月正式投产,吴崇陵任厂长。农具厂建厂初期,以铸造犁铧等农具为主。从1940年3月起,改为以制造农业机械为主。在大生产运动中,该厂的翻砂股股长赵占魁是边区特等劳动模范,边区大规模地开展了“赵占魁运动”,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1943年初,该厂改建为留守兵团兵工厂。先后生产了10万多颗木柄手-,保证了前方的需要。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农具厂迁往子长县十里铺,改名为工艺实习三厂,并分出工艺实习四厂。1947年3月后,工艺实习三厂和实习四厂改为战时编制,转战陕北。当年7月,在山西临县恢复建厂,改名为……[详细]
  邓宝珊司令部旧址—桃林山庄位于榆林城南3公里金刚寺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军第21军团团长、晋陕绥边区司令邓宝珊坐镇榆林,为防日军飞机轰炸,将其作为总司令部驻地。后又在金刚寺旁辟建窑洞数孔,作为邓宝珊的居住和待客议事之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之题写了“桃林山庄”的匾额。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曾先后派陈奇涵、南汉宸、袁任远、萧劲光、王震等多次来榆在桃林山庄与邓宝珊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邓宝珊的女儿邓友梅,在三原县上中学时便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因患肺病来榆疗养。仍尽力为党工作,公开斥责国民党积极--、消极抗日。1947年3月12日,邓友梅病故,被安葬在桃林山庄的山岗上。邓……[详细]
  化子坪黑泉驿石窟位于化子坪镇黑泉驿村,距县城40公里,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石宽8米,深9.7米,高4.5米。窟内残存8尊较完整造像。窟室内有两根连接窟顶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头残缺),面部线条简单。右边石柱上方开龛,龛内雕有观音菩萨1尊,头戴高花冠,宝缯飘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观音袒胸露肘,有腕钊,胸饰璎珞,披络腋,披帛从右肩飘向后方再绕右膝,下著裙。娥眉微竖,鼻梁隆起,朱唇锁闭,有毫光。左手拄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手牵巾。右脚弯落在台座上,左脚轻踏莲花。侧身坐在长方形的台座上,显示出神态温柔而飘逸的样子。窟室右壁上方残存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l尊观音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详细]
  望仙宫位于陕西武功县小村镇的下雷村北约200米处的土崖上,处于渭河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交接处,又叫烧台庵,或者烧香台。现存元三清殿、明玉皇阁、明古钟、清文昌宫,清《重修望仙宫》碑,以及高十多米的,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藤,至于柱础、门墩、老砖和古瓦,俯拾皆是。望仙宫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功县保存比较完整的宫、观建筑群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存、清幽的环境以及神奇的传说,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前来寻古访幽、踏勘觅胜。关于“望仙宫”一名的来历,一说是唐太宗在此曾与显圣的老子谈经论道,后李耳腾空而走,李世民望仙远去;一说是汉武帝来此敬求灵丹妙药,期望长生不老,老子赐药后升空……[详细]
  位于南城门内东侧的书院门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因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讲学的宝庆寺难以容纳,故将其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成为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坐北面南,院内有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和东西号房等建筑。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院内西北部建“斯道中天阁”(1965年因漏损拆毁)以祀孔子,明天启六年(1626年)陕西巡抚乔应甲毁书院。清康熙、乾隆时重修,建“精一堂”等,至光绪初年,书院初具规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又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88年西安师范在院中轴线以东建四座二层硬山式教学楼。……[详细]
  李颙墓位于周至县二曲镇八一村。原有墓地190平方米,周筑土墙。封土圆丘形,直径约3米、高约3米。“文革”中封土、石碑皆毁。1976年后在原址划定800平方米作为保护范围。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颙(公元1624年—公元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县人。清初著名理学家,与孙奇峰、黄宗义同称清初三大名儒。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陕西总督鄂善以“隐逸”把李颙推荐给朝廷,皇帝批准召用,但他以患病托辞不受。十七年(公元1678年)举“博学鸿儒”时,礼部又以“海内真儒”举荐李颐,朝廷派-至其家敦请,他仍坚辞不应,并以-,以至自刎表白不做官的决心。此后,……[详细]
  响水堡位于横山县响水镇响水村西南部,与镇政府的相对高度为78米,古城北临204省道。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置响水寨,属绥德卫。位于二边线上,西北距大边22公里。成化二年(1466)巡抚王复迁往黑河山,改名平邑堡。七年(1471)平邑堡泉水干涸,用水困难,延绥巡抚余子俊又迁回响水寨,改为响水堡。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明万历六、七年间重修,砖砌牌墙垛口。据榆林府记载,“响水堡有东、南、西三门,楼铺14座和砖砌牌墙垛口”,清在响水堡设都司,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胡绍祖重修城垣,城周3里许,东门叫岳山寺门,南为望斗门,西为渊亭门,另有小西门。据《横山县志》记载;城内原有建筑祖师庙、九龙堡、……[详细]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长乐门北侧昌仁里小学内。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为祭岱宗(泰山)而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万历十年(1582)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都有扩充修葺。东岳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祭祀“岱宗”而修建的。“岱宗”亦称“岱山”,就是今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系我国著名大山“五岳”之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迷信神鬼,而统治者又借神道以设教,认为“山高有灵”遂修筑庙宇、塑造神像,进行祭祀。泰山古为东岳,居五岳之首,故各地修建东岳庙尤为普遍。此庙原来的建筑规模很大,正山门朝南,东、西有偏门,北门通往现在的东一路。庙院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厢房,中间有大殿、中殿和后殿。大……[详细]
  山河堰位于山青水秀的褒毂口,是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原灌溉南郑、褒城两县部分地区,现在使用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的。其堰头有三处,可截住褒河水用于灌溉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河堰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现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寻找到汉代的遗迹。地点: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红旗村……[详细]
  五凤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蒋村镇五凤村村北。遗址范围东西约4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遗址东、西、北三面断面均可见明显的文化层堆积,多在3米左右,个别地点深度达4米,其中尤以东部断面最丰富,暴露的遗迹有房址、灰坑、陶窑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地面经过火烤或拍打,平整坚硬;灰坑形制有筒状、袋状、锅底状;陶窑暴露有火烧结块。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及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线纹、篮纹、附加堆纹及彩陶,可辨器形有敛口缽、宽沿盆、喇叭口尖底瓶、平沿缸、敛口瓮、折沿罐等。建筑材料残片多为绳纹板瓦、筒瓦及夔龙纹、云纹瓦当残片。从现场踏查情况看,晚期遗存多分布于山岗顶部,而……[详细]
  楼观台位于周至县楼观镇东南3公里处的终南山北麓。传说周代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后尹喜迎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相传后来秦始皇修庙于楼南,汉武帝建宫于楼北。史载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植树10万余株,迁民300余户来此。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又大肆修葺,使这里成为道士聚居之所。唐太宗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此处为“宗圣宫”,次年奉道教为国教。唐玄宗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并大加营建,使这里成为当时道教的圣地。唐以后屡遭兵火,宋至清代都曾修葺,但都未能恢复唐时的盛况,清末至民国时期,其中心渐由山下宗圣……[详细]
  密严寺密严寺位于南郑县圣水镇王家营村,原名治平庵,一九九四年九月改名密严寺。据《南郑县志》记载;“志平庵始建于明朝初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十二年(1906年)两次重修,宣统三年(1911年)再重修”。寺院构件为悬山式格调砖石结构,飞檐翘角,兼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全采用石础石柱石梁石廊檐石桅杆石楹联石浮雕等装饰结构,是陕南规模教大,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寺院建筑群落,具有教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寺被汉中市政府于2000年8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政发[2000]32号)该寺院座南朝北,原纵深三进五院,五十六间,殿堂楼阁布局严谨有序,占地面积743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一九……[详细]
  红二十九军革命旧址时代:近现代地址:西乡县私渡镇潘坝村、骆家坝镇回龙村、骆镇村、张家坝村保护范围:(1)竹园子陈浅伦烈士故居:故居本体外扩5米。(2)马儿岩红29军军部旧址:①马儿岩红29军军部旧址:原老君殿旧址外扩5米。②红29军革命烈士纪念碑暨烈士陵园:现有纪念碑及附属建筑四周外扩5米。③回龙村红色记忆展室:现有红色记忆展室建筑本体。(3)回龙村刘传璧烈士故居:故居本体。(4)张家坝中共西乡特别支部旧址:旧址本体外扩5米。建设控制地带:(1)竹园子陈浅伦烈士故居:A区四周外扩10米。(2)马儿岩红29军军部旧址:①马儿岩红29军军部旧址:A区四周外扩5米。②红29军革命烈士纪念碑暨烈士陵园……[详细]
  渭南鼓楼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详细]
  白家遗址〔概况〕白家遗址为七八千年前老官台文化,遗址在县城东北渭河北岸油槐乡白家村南。1958年普查土地时发现,曾经多次发掘。据80年代初发掘了解:北半部为村庄所压,南部一部分被渭河冲毁,面积共约6万平方米。现存3000平方米。地层堆积较单纯,第一层厚20厘米,为近代扰乱层。第二层厚80至100厘米,土色为棕灰色,较松软。第三层厚40厘米,土为黄灰色,较松软。〔出土文物〕遗物多数从第二层发现。在一处墓葬中有14岁男孩骨骼一具,脚下随葬品有小罐、小杯、石斧各一件。还发现生产工具有通体磨光的石铲、石斧和骨矛头。生活用具有夹砂红褐陶制的器物,器多内黑(或灰)外红(或灰褐),器具有三足钵、圈足钵、三足……[详细]
  塬向东南斜伸出一把利刃,刀头朝天,刃上挑着一块骨头。这块硬骨头就是石堡寨。独独天生一方巨大的岩石。一面陡坡,三面绝壁,山脊孤石俨如堡垒。鬼斧神工。依山就势,岩体缺口砌以石块,筑高连成雉堞。看起来较为整齐的寨垣,如骨头粘带的一层肌肉和筋腱,便是山寨的韧劲和弹性。固若金汤。这这块骨头当地人叫做石堡(音补)。南北狭长,唯一的寨门位于南端,上窄下宽,门洞居中南开,如同一个倒写的凹字。寨院榛芜,石窑委圮,圪针丛生。北端最突出的是两座碉台,大的一座是寨内制高点,小的据守西北寨角,俯扼进寨的唯一山径。石堡山东面陡临黄河大峡谷,古寨高悬,长河如带,船影无踪,恍惚时光停滞。“凤游何处古台空,长江缥缈无际。石头城……[详细]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位于西安市陕西省人民政府周边及新城广场上,建成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镇守西安,修建了秦王府。明末李自成攻入西安,占据秦王府并在此成立大顺农民政权。历史上的秦王府城规模宏大,建有承运殿、存心殿、承庆宫等宫殿房屋863间。清朝开始秦王府逐渐衰落,清雍正年间,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用来修建庙宇。至此秦王府已基本消失。到后来残有的建筑也被拆除另作他用,如今只留下东、南、西、北几段城墙。南面城墙是四面城墙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在新城广场上,现已砌砖修复。东西两段相距30米左右。东面城墙紧邻皇城东路,南从省政府幼儿园起、北至西安市体育场西门止,两段保存较好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