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和战国时期。 2001年发现。2006年、2007~200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发掘。遗址包括齐家文化遗存和战国墓群。其中,齐家文化堆积层厚1~3米,属于常山下层类型,发现了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发现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墓地由59座墓葬和祭祀坑组成,以大型墓葬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辆,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银器、玻璃器和玻璃态材质的器物。 马家塬遗址是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详细] |
圪垯川遗址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闫庄村,仰韶时期遗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21年发掘清理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汉、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包括墓葬88座。仰韶文化各期聚落组成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窖穴、灶址、灰沟、活动面、环壕等,其中居址区、制陶区、墓葬区等功能分区完备。仰韶早期史家类型环壕聚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发现3道环壕,中心区为1处广场,围绕广场呈向心状分布3组房屋计100余座。圪垯川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玉权杖头和大型钺的发现,对证实该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和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21年12月被国家文物……[详细] |
宣化冈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是我国的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学派最大拱北和宗教活动中心。主要建筑由苏菲道堂、宗教领袖墓地和相关防卫设施组成,是一处伊斯兰建筑文化和汉族传统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多重功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园林式宗教建筑群。宣化冈是历史上哲合忍耶回族教众反清起义失败后的复兴发展中心,见证了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和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实物。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详细] |
下城子城址位于张家川县恭门镇下城子村西1.5公里。是一座土筑古城。俗名“凰翔府”,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2--6米,基宽5.2--5.5米,断面呈梯形,夯层厚约0.08米。北墙开门,宽4、高5米,墙内侧文化层堆积厚2--7米,并有房基。地表散见绳纹、布纹砖瓦及脊兽残片。采集有汉代铜镜、铁铧、陶器及宋代瓷器等。并有宋绍圣四年(1097)《重修武安君祠堂记》碑1通。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地方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
碉堡梁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梁山镇杨渠村西南1公里。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暴露有红烧土遗迹、窑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有黑彩平行线纹、变体鸟纹彩陶片,器形有碗;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平行带纹彩陶片,器形有单把壶、钵、盆;齐家文化泥质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锥刺纹,器形有双耳罐、折肩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
长沟墓群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乡杜家村东北300米处,南以长沟为界,北以瓦窑沟为界,东到山顶,西临张华公里。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数被盗,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边约为1米,最大墓葬底边约为8米,在盗洞口散见大量得绳纹灰陶片,在编号M2的墓葬的到洞口有人的头骨、股骨,动物的牙齿、铲足鬲及漆皮。在发现得30余座墓葬中,有2座积炭墓。积炭厚约30厘米。此墓群的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详细] |
苗圃园遗址位于张家川县龙山镇西川村西1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暴露有灰坑等遗迹。曾出土有彩陶葫芦瓶、绳纹尖底瓶、夹砂深腹罐、细劲壶、盆、圆底钵和碗等30余件完整陶器。多夹砂红陶,彩陶次之,彩陶纹样有鱼纹、宽带纹,多黑彩。另采集有研磨器、石斧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以及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