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原故城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西南1.1公里。城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120万平方米。城墙全部坍塌,仅存北墙一段,长18米,基宽6.4米,残高1--6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09--0.13米,夯窝呈圆形,断面有较多陶片。城址内有厚1米左右的瓦砾堆积层,内含汉、唐、宋砖、碗残片及少数子母砖。曾出土有宋熙宁、崇宁铜币及元代瓷器。《读史方舆纪要》载:“平凉府东四十里,本汉阴盘县,后汉因之”、“后魏置平原郡治阴盘,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县属泾州。唐初因之,天宝初改曰潘原。”《太平寰宇记》载:“天宝八年(749)割泾州地的潘原县城为长方形。城址保存较差。对研究平凉地方史有重要价……[详细] |
苏家台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吊庄村西600米。是一处河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甘肃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网格纹,器形有尖底瓶、碗、罐、钵等;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夹砂红、灰陶,饰绳纹、篮纹,器形有单耳杯、罐、豆等。另外,该遗址曾出土陶祖、陶网坠;石器有斧、纺轮、石球,此外还有骨锥。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类型的分布、发展及其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
治平寺天圣铜钟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治平寺。寺院已毁,不知原址,仅存钟。抗日战争时期,钟移至东门楼,用为报警,解放初期迁至柳湖。1981年移宝塔院(现区博物馆)建亭保护。钟为北宋天圣七年(1029)铸。高1.7米,口径1.14米,沿厚0.85米,为青铜质,重约1500公斤,钟顶有兽首钮,口沿为连弧六角形,钟身有莲瓣纹、团云纹、圆形纹饰和“皇帝万岁”、“乘佐千秋”、“国泰民安”及当时地方官员名称及佛像、狮子、天王等图案,造型古朴,浑厚大方,图案形象生动,刻工精美。保存较好,对研究宋史和宋代铸造工艺有重大价值。……[详细] |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黑刺洼村西800米。包括黑刺洼和庙坪两部分,是一处齐家与寺洼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0--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墓葬。采集的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饰绳纹、篮纹,器形有侈口深腹罐、高领折肩罐、鬲等。另有石刀、石斧、石凿、骨锥等;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褐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有高领罐、马鞍口罐、圈足豆、鬲等。另外,发现有铜鼎、戈、蚌饰。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重要价值。……[详细] |
安塬坪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郿岘村西南15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常见黑彩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罐、尖底瓶等;齐家文化的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灰陶,饰篮纹、麦粒状粗绳纹,器形有罐、鬲等;周代陶片为泥质灰陶,纹饰多见绳纹,器形有鬲、罐,另有筒瓦。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
明代平凉宝塔位于平凉市城区,建于明弘治年间,为七级八棱锥状体仿木楼阁式砖塔,高27.54米,底部直径12米。其第一层南面有拱形塔门,上嵌“大明”石匾。经上各层四面有门和龛。出檐部分为砖雕斗拱,有云头花卉,上复琉璃瓦件,各角有曾头凤铃。圆形尖顶,上有铁铸宝刹。塔内设木结构楼板、楼梯,可供登临。整个塔体雕工精巧,绿瓦黄墙,金碧辉煌。登塔远眺,城区景色尽收眼底,是平凉城区主要风景之一。196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双拥路……[详细] |
瓦窑山遗址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下甲积峪村东南6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有陶窑、墓葬。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主要饰细绳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盆;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有少量灰陶,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鬲、盆等;周代陶片为泥质灰陶,多饰绳纹,器形有鬲、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古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
崆峒山塔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分布于崆峒山北台、中台之上,由道成和尚塔、怀睿和尚塔、灵峰塔、灵秘塔、普通塔、隐相塔、大彻塔等7处塔组成。其中道成和尚塔建造于民国时期,其余6座均为清代佛塔建筑遗存。崆峒山塔群是清代崆峒山景区佛教盛行、规模庞大、香火旺盛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陇东地区砖石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每座塔塔基四周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详细] |
别家沟墓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别家沟村东南200米疙瘩山上。是一处汉代墓和元代墓共存的墓区。分布在东西长1000、南北宽200米的山坡台地上。现存圆形封土数座,东西排列,夯筑,封土高5--13、底径12--30、夯层厚0.1--0.12米。清理1座小型汉墓,出土有灰陶罐、石刻人顶灯台、铁镜、彩绘镶铜边木器口沿、铜驽机、铜杓、黄釉陶罐等。墓区地面散见绳纹砖瓦块和元代瓷片。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汉代和元-古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详细] |
平凉隍庙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隍庙巷。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修。隍庙其余建筑已毁,寝宫位于隍庙建筑群中轴线的北端,座北向南,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166.17平方米。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