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七分校大凤川一大队队部旧址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大凤川新庄台,东距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部旧址2.5千米。旧址分布在大凤川新庄台以北,依山而建,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30米,分布面积约7800平方米,现存窑洞50余孔,分前后三排,第一排石箍窑20孔,第二排石箍窑18孔,第三排窑洞10余孔,保存基本完整。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于1941年7月成立,以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组建,1943年奉命西渡黄河,由山西兴县迁到华池县东华池村,1943年6月1日开学,1946年6月20日结业,历时三年多。彭绍辉任校长,学员5200多人,下设三个大队。一大队于1944年4月由合水老城镇迁到东华池,后移驻华池……[详细] |
桥儿沟积善桥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杨兰沟自然村,明代所建。桥长20米,宽3.6米,高8米,占地516平方米。该桥采用红砂岩条石砌贴,黄土桥面,拱券式桥洞,桥洞高6.7米,宽3.3米,桥墩两头以石峡为依托,基础坚固,桥底外侧凿有圆形石窝,深0.15米,直径0.3米,桥外侧有宽50厘米,高5米的石砌护墩。桥旁残留圆额石碑一通,上 书-“积善桥”,碑为明天启七年(1627)重修碑记。该桥建筑历史悠久,为甘肃境内少有的石拱桥,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独特工艺,是研究明代桥梁的实物依据。2012年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详细] |
二将城城址位于华池县山庄乡二将城子村。原名“第二将城”。城依山而筑,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00米,宽约200米,面积6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高5米,基宽4米,顶宽1.5米。夯层厚0.2--0.22米,南、北两面开门,已塌毁。据《宋史》记载,公元1032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权,都兴庆(今银川),屡侵北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正、副经略安抚使,于庆历元年(1041年)5月到职,掌管环州(今环县),庆州(今庆阳)军事要务,训练军队,广筑城寨,对付西夏入侵。该城即此时建筑。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宋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
新堡庙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悦乐镇新堡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多次修复,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由玉皇楼、菩萨楼、三阴宫、偏殿、小配殿、大配殿分前中后三院组合而成,共9处22间。新堡庙布局科学合理,造型小巧别致,时代特点明显,石刻浮雕、砖雕技艺精湛,保存完好,是研究陇东地区清代建筑形制、布局、彩画、雕塑的实物依据。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配殿东墙外侧以东10米,南至玉皇楼南墙外侧以南30米,西至西侧配殿西墙外侧以西10米,北至菩萨楼北墙外侧以北10米。……[详细]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从1943年到1946年,仅在华池开办一期,学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多人。彭绍辉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校部旧址背依东华池砖塔,面临“花池水”,被誉为“陇上小延安”……[详细] |
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抗战期间培养人才的阵地之一。1942年2月,抗大七分校奉命由山西省兴县李家湾迁至华池县东华池。有学员3000多人,他们一面学习,一面种田,学员自己修建了大礼堂、俱乐部、研究室、会计室等设施。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军队烧毁。该校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为抗战胜利和陕甘边区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旧址现存石箍窑洞30孔。……[详细] |
兰沟门遗址位于华池县五蛟乡五蛟村东南1公里。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居址夯筑圆台体,半地穴式,中间有一圆形坑,直径0.5米、深0.45米。采集有泥质红陶素面敛口钵、夹砂红陶绳纹侈口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分布和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
碾子塘遗址位于华池县怀安乡碾子沟门村东北500米。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7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暴露有灰坑、陶窑和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细绳纹喇叭口束腰尖底瓶、素面敛口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分布和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
曹家山遗址位于华池县五蛟乡吴塬村槐树庄自然村曹家山,遗址长约480米,宽约240米,面积约11.5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2米。遗址地表暴露多处灰层、烧土层,地面散落大量陶片。2011年12月2日,入选甘肃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