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印江文昌阁,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初名“澄清楼”。清康熙十七年(1687年)重建,更名“文昌阁”,后毁。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再建。印江文昌阁坐西向东,七层八角攒尖顶式,飞檐翘角,通高37.8米,占地面积64平方米。台基高1.5米。石库门,高2.5米,宽2.2米。门额石匾阴刻行书“江城砥柱”4字。一层天楼板正四边形藻井,楼面护以万字格木栏;二层建回廊;三层正面竖排行书阴刻“文昌阁”3个大字。各层皆有联、额,均为清代名书法家印江人魏祖镛撰书。顶层大梁饰八卦图案及题记建筑年代等。现保存完好。于1985年11月2日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的建筑结构,内圈斗木架,-封砖墙,木架与砖墙紧紧连接,相依为命。木架以柱头为核心,又八根柱子穿连成八角形。上下柱子的接头处,除锯衔口斗紧之外……
[详细]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1976年0印江县委决定在木黄建立纪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大字楷书,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设有护栏和台阶,占地720平方米。……
[详细] 敇赐碑的全称叫《敇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是梵净山值得一看的明代文物,此碑建于明万历46年,即公元1618年,是御僧妙玄奉神宗皇帝之命将梵净山金顶古佛道场重新鼎兴之后,由神宗皇帝下圣旨敕建的。执笔者为户部郎中李芝彦。户部郎中相当于中央朝廷的副部长。碑文全是楷书阴刻,共计1349个字,其中序文838个字,附文511个字。文章写得骈丽华美,气势汪洋恣肆;内容丰富详实,感情酣暢淋漓。是记录灵山佛教发展历史,确定灵山佛教地位的最权威、最有价值的资料,也是描写梵净山山川形胜的第一美文。 景点位置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
[详细]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1985年9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此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碑文节选:今宇内提衡方岳者,佥谓两间之巨镇,所以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