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广福桥位于七都镇隐读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地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江苏省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之桥由当时江苏省吴江县和浙江省乌程县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合建,从桥上题刻中可得知,当时由95人捐银99两4钱。桥拱形单孔,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全长17.4米,桥顶宽2.34米,桥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广福桥拱券的砌置方式颇为特殊,采用了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所谓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错缝连接,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详细]
  樊村泾遗址在太仓城厢镇樊泾村小区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2016年1月,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发现。经过2016年初至2017年底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出的大型仓储遗存、居住基址、道路、桥梁基址等,系元代太仓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出土150吨元代中晚期精美龙泉窑青瓷器、瓷片,数量惊人。对补充元代龙泉窑青瓷标型器和建立元代龙泉窑青瓷标本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枢府瓷、元青花残片、青瓷点褐彩器,是苏南地区瓷器标本的重大发现。“樊村泾遗址”元代瓷器仓储遗存发掘出土的残瓷器主要是在遗址区域中转过程中的损耗品,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详细]
  苏州铁铃关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抚御史尚维持为抵御倭寇而建。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因此,枫桥铁铃关也是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铁铃关现……[详细]
  楞严经石刻位于吴中区光福镇司徒庙。狮林寺位于光福下绞村凤凰山西麓,相传建于南宋。当时,香火极盛,庙宇宏大。清乾隆帝至江南巡视到玄墓山,途径狮林寺小憩,手书狮林寺御额。光绪年间,住持定元法师时曾中兴一时,后日渐衰败。民国期间尚留金刚殿三间、大雄宝殿五间、观音殿五间、飞锡堂三间以及厨房等用房二十余间。文革初期,殿宇遭拆,惟有两部石刻还完整无缺:一部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一部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楞严经》全文67000多字,分别刻在84块青石上。每块青石长0.95米,宽0.33米。平均每块刻字800左右。--刻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详细]
  中和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王家庄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全用花岗石砌筑路。中宽2.65米,堍宽3.05米,长18.50米,高3.70米,跨度5.50米。两桥台各有一拱形汇水孔,上有眉额,南为“波月”、“媚川”;北为“悒秀”、“梯云”。两侧桥联分别为:“北胜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贯文风”;“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桥侧刻有“重建中和桥”字样。桥柱刻有“不许灌桥”等警示文字。除文字外,桥心石刻有轮回图案,桥耳刻有八仙图案,桥梁石两侧刻有卷草纹饰,美观典雅,独具匠心。北侧对联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此联上联中的“红梨渡……[详细]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座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这里树木翠郁葱茏,环境肃穆幽静。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故墓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时改立“王晓庵先生之墓”碑,为阳文楷书,碑高108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花岗石材质。道光十四年春,在江苏巡抚林则徐的赞助下,重修陵墓,增建墓门,其上门额题曰“南服英贤”,又缭以周垣,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详细]
  戒幢律寺位于苏州阊门外虎丘路西园弄18号。别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徽九华山西园寺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园寺。……[详细]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古镇社区典当里。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家当铺集明清时期徽派、苏派建筑……[详细]
  瓶隐庐(翁氏丙舍)属于翁同龢墓附属建筑。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谢家浜,本是翁氏先人墓庐,翁同龢晚年因力主光绪亲政变法被慈禧削职归里后隐居于此,直至病逝。丙舍,指墓庐,翁氏丙舍为清同治年间翁同龢及其次兄翁同爵所建,背虞山面尚湖,内有屋舍、庭园、假山、池塘、茅亭、树木、颇具山水园林格局。初创简陋,后渐扩充。丙舍翁氏另称为“瓶庐”、“瓶隐庐”,据传取守口如瓶不谈政事或如隐瓶中深居不出之意。原正门由山前塘入,门楣上有翁氏题额“翁氏丙舍”。沿塘路有坐北侧屋三间,靠东之厢房用来接待宾客,陈设简雅。南面有正屋五间,内置几椅,供其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朝服像。靠东为翁氏起居室,题额“紫芝白龟之室”,室外园庭有古柏……[详细]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位于吴江市区东门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为62孔,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并各立着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明成化年间重修。关于易石重建后垂虹桥的孔数,也有多于62孔之记载。如清乾隆《吴江县志》所载明钱溥《重修垂虹桥记》记为该“桥袤千有余尺,下开七十二洞“;成书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陶宗仪所撰笔记《南村辍耕录》载:“吴江长桥七十二……[详细]
  陆慕御窑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原陆慕镇御窑村),由两座姊妹窑组成。古砖窑为清朝晚期,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据调查曾为清皇室烧制过金砖。窑为双窑连体窑,南北座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更为科学合理,此种渗水系统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独有。窑内呈圆锥形,底面直径6.70米;拱形窑门,宽2.42米,高3.05米;圆柱形烟囱,直径1.00米,高4.25米。1984年,它成功烧制了传统金砖,此后为故宫、天安门和国内外宫殿庙宇及古建筑维修烧制了大量……[详细]
  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进入上方山森林公园大门左拐,至山脚拾级而上,便到了楞伽塔院,而楞伽寺早废。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所建,因“树因之最,无过起塔,崇福之重,讵甚建幢”,故“在郡城西山顶上营造七层宝塔,以九舍利置其中,-外重,石椁周护,留诸弗朽,遇劫火而不烧,守诸不移,飘劫水而不易”,塔铭由司户严德盛撰。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的。其后虽经历代修缮,然结构至今仍保持为宋代风貌。塔用砖砌,七层八面,塔刹早毁,重修时仅以葫芦形结顶,残高约二十三米。全塔挺拔玲珑,比例适度。塔底层边长2.4米,原有副阶环绕,早已圮坏,仅有高约2米的……[详细]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详细]
  仲雍墓在城区北门大街西侧的虞山东岭之上,墓坐西朝东。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个墓区占地约216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径4.5米,高约2米,外设罗城和拜台,内竖明、清间所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刻三通。墓道沿山势曲折而下,长达400多米。自北门大街上山,依次有清乾隆年间所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三座。在第三座石坊前构筑了两座对称的石亭和瞻仰草坪。仲雍,又称虞仲,史传为陕西凤翔人,商末周太王次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让国避位与兄泰伯同奔荆蛮,共建勾吴,泰伯为君,泰伯死后,仲雍继为吴君,传说卒葬虞山。墓始建无考,梁简文帝撰《虞山招真治碑记》曾云“远望仲雍而高坟萧瑟”,唐《吴地记》记载“仲雍、周章并葬……[详细]
  潘世恩宅位于城区临顿路钮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称太傅第。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进,后部园林仍以凤池园为名。如今园已废毁,尚存住宅三路四进,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历史沿革:潘世恩历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载,官至三公,位极人臣,为清代汉臣中所罕见。潘氏一族高官显宦多,为清代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号称“贵潘”,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誉。潘世恩是其中官阶最高、任职最久的一位。留馀堂作为潘世恩故居,有一定历史价值。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清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及第,曾先后任工、户、吏部……[详细]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有古松园。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人物。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详细]
  吴晓邦旧居位于太仓市沙溪镇白云路。吴晓邦旧居为西洋式两层小楼,建造于1927年。1927年至1928年,吴晓邦回家乡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乙部任教时在此居住。2000年,吴晓邦旧居开放,有吴晓邦生平事迹展。吴晓邦(1906~1995),沙溪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第二、三、五、六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等职。吴晓邦青少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1938年1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1945年6月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后在晋察冀军区、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教授舞蹈。1949年6月加入中……[详细]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年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大门朝南在体育场路8号,后门朝西在锦帆路。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详细]
  江苏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苏州古城内道前街170号。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为朝廷三品大员,俗称臬台,其地位仅次于巡抚(抚台)和布政使(道台)。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则徐来苏接任江苏提刑按察使,时年39岁。民国时期江苏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苏高等法院占用,救国“七君子”曾在此与当局展开斗争。近年来进行修缮,今为市级机关使用保管。明清之际苏州城西南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设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为按察分司,后专门治兵备事宜,称兵备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来,清初兵备道移驻太仓,雍正八年江苏按察使自江宁迁苏州,改兵备道署为提刑按察使衙门,俗称臬台,主管省内司法刑狱,咸丰……[详细]
  志仁里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角阊门内下塘,东接仓桥浜,西至浒溪仓,全场166米。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志仁里是一处民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