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诸公井亭位于东山镇西街。井成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东山居民用水发生困难,时里中父老倡议募金挖井,以解水荒。迨井建成,周围居民得益匪浅,为纪念创建父老和捐金者,命名“诸公井”,以志不忘。井亭建于清代。东山旧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将会”最为热闹。东山人称猛将神为“会”,非常信奉。据《畿辅通志》云:“刘猛将军,名承宗,广东吴川县人,元末,官指挥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后元亡,自沉于河,土人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有旨祭刘承宗于各省府州县,神因能驱蝗,且载在《大清会典》列为祭典,故代代相传,被民间供奉为“益民之神”。初东山欲塑猛将神像,苦不得其容,神乃显圣,作孩童……[详细]
  天福三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北市梢,从东向西由万寿桥、聚福桥和永清桥三座古桥组成,年代为元至民国。聚福桥为单孔石拱桥,其余两座均为梁式单孔。聚福桥旧名“富赢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集镇北市梢,东西走向跨于旱泾河上,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由乡人周文明、朱允成等募缘而建。是一座青石花岗石混彻石拱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置。桥心石上有八卦形浮雕,长系石上刻有莲花图案,题名石上“聚福桥”三字,拱券东内侧保存着“大元至正八年辰壬十二月辛卯吉辰鼎建谨题募人周文明朱允成”字样。字为楷书,分三行双线阴刻而成。拱券顶部两端分别刻有“富”、“赢”两字。桥全长1……[详细]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历史沿革:衙门旧址所在地书院巷是苏州城区南部的一条街巷。唐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宋起即称南园巷,后因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此,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巡抚衙门。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年之久,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末任巡抚……[详细]
  徐灵胎墓,在吴江县八坼镇凌益村田心里。徐灵胎,原名大椿,更名大业,后以字行,晚号回溪道人,吴江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又工文辞,通晓音律、水利诸学。所著《乐府传声》一书,颇受戏曲家重视。清乾隆三十六年(1171),徐灵胎第二次进京,不久与世长逝。次年春,归葬于吴江县越来溪黄字圩(今属吴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迁葬今址。徐灵胎墓坐北面南,为徐灵胎与其原配、继室、副室的四穴合葬墓。葬地临河,建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额“名世鸿儒”,柱上刻墓联两副,其一为“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土坟”。其二是“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1958年前墓被毁,尸骨和部分遗物复葬墓内,吴……[详细]
  普济桥位于苏州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因桥侧普济堂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国14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两端砌石踏步,南30级,北26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1986年因中孔顶部严重下沉,左右次孔向两侧推移,桥身变形下沉,出现险情,故进行拆卸大修,坚持保持原貌,做到修旧如旧。拆卸前对原桥进行测绘,外露石构件编号……[详细]
  瞿景淳墓位于虞山西麓赵家浜,墓枕山而建,面对尚湖,独居虞山两峰之间。原规模壮观,气势宏大,设翁仲、兽、亭、坊等石刻,亭内置御祭碑,后皆毁。1986年及2001年两次大修,渐复旧观。现占地约1600平方米,墓冢直径4米,高1.5米,围以罗城,外设拜台。墓道长达90余米,两侧置近年移立明代所刻石兽、翁仲等,冢后竖碑镌文“明赠尚书瞿文懿之墓”。瞿景淳(1507-1569)字师道,号昆湖。常熟藕渠人。幼聪慧,8岁能文。明嘉靖时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为人清廉刚直。曾奉敕往凤阳封郑王子朱载堉为世子,拒受重礼。倭寇犯江南,他从江南赴京见大学士严嵩,揭发总督胡宗宪坐拥重兵,御倭不力……[详细]
  徐家湾遗址位于塘桥镇花园村境内徐家湾。遗址原为一高地,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苏州博物馆和沙洲县文化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现墓葬13座、灰坑18处、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沟、灶台等。出土文物280余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余件。出土的器物有锛、斧、钺、刀、凿、耘田器、石球、箭镞、纺轮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坠等玉器,有豆、罐、鼎、壶、杯等陶器,还有彩绘石球(石弹)、彩绘石镞各一件,并发现红烧土、兽骨、稻谷等。出土的14颗稻谷经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化验分析,其中籼稻5颗、粳稻9颗。这种籼粳型稻谷并存的现象,同崧泽、罗家角等遗……[详细]
  文徵明墓文徵明墓,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文徵明墓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掩隐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柏树林中。墓前有一呈半月形的照池,犹如墨池,故墓地像一块端砚。墓地还有象征“印”的土丘、象征“墨”的石柱、象征“笔”的墓道、象征“砚”的青方石。墓道两边还分列着四尊石兽。墓前石坪居中处竖立着……[详细]
  城隍庙工字殿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城隍庙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苏州市景德路包括“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碑,清嘉庆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横四直图》碑)。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仪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庙之东西两翼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分别创建长洲县城隍庙、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一大建筑群……[详细]
  横塘驿站位于胥江和大运河交界处。是苏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苏州横塘驿站原是一座水陆驿站,为古代传递官府文书以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现仅存一亭,为清代建筑,其它馆、楼、庑、台已不复见。驿亭为原驿站大门,西南临水,呈平面方形,南北各辟一门,东西各开一窗,四角四根石柱,南门前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边题:“同治十三年六月”。为苏州古驿中仅存的一个。苏州横塘驿站目前除亭子外,楼、庑、台等已不复见,这座亭子是原驿站的大门,建于清代,面南背北,临水而筑。驿亭呈长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两根。六架梁,九脊板瓦顶。四周筑砖墙,南北各辟一门,东……[详细]
  唐寅园(唐伯虎文化园),即“唐寅墓园”,位于苏州市区西南,解放西路和西环路口。整个墓园环境优美,国内庭院规整,建筑朴实,景物清幽。唐寅园一进门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进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状元门,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创的字悬于门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据“桃花源记”自建桃花庵。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园内有清水磨砖贴面双阙式大门,刻有“唐寅墓园”四字,向北过东西门厅、石驳方池和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即为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组成的唐寅……[详细]
  尚志堂吴宅位于城区西北街,坐北朝南,三路四进。东为正路,现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3米,进深九檩13米。扁作大梁,雕有包袱锦“百蝠流云”。两山墙细砖贴面。厅前石板铺地,塞口墙檐下饰清水砖斗三升牌科和抛枋,南有双面砖雕门楼。厅北为一小园,花木茂盛。第三进为三开间带两厢楼厅,楼下轩有包袱锦雕刻。第三、四进楼厅间也有庭园,有亭、廊等建筑。第四进为堂楼。西路现存楼四进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门楼三座,砖雕甚精。原有敕赐石碑四块,1973年收存于苏州博物馆。解放初,尚志堂已散为民居。1954年,尚志堂中路归檀香扇厂作为厂房使用,东西两路仍为民居。1989年1月30日,檀香扇厂夜间遭到纵火,楼厅建筑被……[详细]
  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冯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国士”、“一时无两”。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详细]
  五丰德记面粉厂旧址,位于昆山市朝阳街道小澞岸社区小西门。昆山制粉工业化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有识的粮商张国梁等筹集资金于民国31年(1942)建集丰面粉厂,同年,五丰面粉厂于正阳桥建成开业。民国33年7月,五丰面粉厂迁至小西门新建三层楼厂房,扩大生产,单磨增至7部,日产面粉500包。现存的五丰德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四层砖混结构,建于民国33年(1944),建筑面积552平方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貌。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对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工业遗产就是这一影响的历史见证物。五丰德记面粉厂旧址是一处具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存,它给后人留下……[详细]
  叶楚伧故居位于周庄镇西湾街,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道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叶楚伧故居前后五进,1100多平方,是典型的苏州庭院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个仿明的格式。在周庄,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前厅后堂的格式,因为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必须分别招待,因此都是这样一个特色,叶楚伧故居也不例外,第一进门口木匾上的“叶楚伧故居”五字为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手迹,第二进为轿厅是叶家招待一般宾客的地方,墙上有一幅对联是这样的“青鞋布袜寒哉儒,内涵劲气雄万夫”,这是当年国民党-院长于右……[详细]
  五人墓位于阊门外山塘街775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墓门朝南,前临山塘河,壁嵌《五人墓义助疏》碑,时在崇祯七年,参加义助者有吴默、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瞿式耜等人。门后立双柱出头石坊,义风千古字额为杨廷枢所书。过石坊是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明间立五人之墓碑,高约2.2米,1981年整修时自墓门移至此处。东次间立《五人墓碑记》石刻和清代书条石10块,堂后即五人墓冢,一字横列,围以条石,东西长16.87米,南北宽6米,高1.35米。正面嵌五人名碑。五人基原已荒芜不堪,经两次修葺始成现状。五义士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详细]
  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建于1989年,座落在太仓市县府东街12号,馆内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书画珍品,及具有很高价值的30件远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仓西郊人,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书画院副院长和南京大学教授。1989年底,太仓市人民政府专门拨款建成了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是中国书画名家艺术馆之一,除了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其代表作品和明清书画珍品及出土文物外,同时还收藏有众多当代书画名家的佳作。历史沿革: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宋文治旧居现作为宋文治艺术……[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东28公里处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玉器中神人鸟兽透雕玉饰尤精湛。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详细]
   沈周墓,在相城区湘城镇沈周村西。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详细]
  印应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建华村,为一巨大土埠,高约3.5米,周长157米,俗称“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规模,设有石兽、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毁。今尚存“静海县开国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现立亭子一座,名为“印山亭”,居墓冢东侧,系本村邑人缅怀其而建。明弘治间桑瑜《常熟县志》载:“两淮安抚制置使印应雷墓,在尚湖南滨”。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印丞相应雷,南宋时敕葬堰泾河处尚湖之南,年祀辽远,墓旁地悉为他姓所侵。明天启间司成许士柔力为修复,重刻石法。”按其时所镌墓碑称,印应雷子德传,孙肖翁、述翁,曾孙振之俱仕元。传至三十世孙祖朝无嗣,遗命以赘婿徐应任之子嫡甥文学为嗣,岁时享祀。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