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回洛仓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个隋朝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回洛仓内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每个仓窖储存的粮食在50万斤左右,整个仓城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可谓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详细] |
位于洛阳市西郊史家湾村东的台地上,东西宽约270米,南北长12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南部断崖下的涧河由西南向东北环流而过,隔河与王湾遗址相望,相距不足一公里。该遗址没有进行过发掘。据勘探得知,在遗址东部距地表0.3米以下,有大面积的居住面,土质坚硬,夹以杂物,该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约40米。从台地上和断崖中暴露出的灰层中,发现不少陶器残片,陶片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沙灰褐陶。纹饰有线纹、弦纹、宽带纹、三角纹、粗、细绳纹、蓝纹、斜格纹、乳钉装饰及彩绘等。可辨器形有小口尖底瓶、豆、钵、盆、罐、杯等。还采集到石斧、石刀等遗物。在遗址北部缓坡道路处,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路土面二层,土质细末呈……[详细] |
寺河南遗址位于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东北,瀍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西临沟,北、东两面临瀍河,南接邙山丘陵坡地,土质疏松,土色黄红。2000年8月1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1月13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寺河南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273米,面积84563平方米。遗址区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遗物有石斧、大口罐、钵和少量白衣彩陶片;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有大口罐、瓮、高领罐、卷沿罐、器盖等;另有少量东周时期的盆、鬲残片。从采集到的遗物分析,该遗址的年代从仰韶文化延续到周代,但以龙山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 寺河南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详细] |
邵雍故居又称邵雍祠堂,位于洛阳师范学院以北,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故居。大门原本的朱红已脱落,门上横书“安乐窝”三个大字,邵雍自号安乐先生。大门右边黑色的牌子上写着“先贤邵康节故居”。邵雍故居在北宋末年已衰落,到金代被改为“九真观”。直到明朝景泰年间,河南知府虞廷玺将其修复,清代亦有复建。然而保存至今的也只有“皇极书阁”三间,其他建筑四间以及明清碑石数方。邵雍初到洛阳穷困潦倒,在洛河南岸搭建一个草棚居住。后在司马光等人的支柱下,才购得这30余间房屋。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他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初迁洛阳时,生活颇为艰难。他在洛河……[详细] |
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进门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硕大的山门,高耸的钟楼,三间大的头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桥”,左右对称的迎旭阁、横霞阁及两孔石窑。东面窑里的石雕佛像,额题是“何须面壁”,两侧挂着“莫向他山借石,还来此地做人”的一副对联,所含禅机耐人寻味。西面窑额题“圣泽日新”,窑内有一股清泉流出,经石桥绕向前院,注入东西汤王池。窟后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汤王殿及东西厢房。台上栽植数株银杏树和“扭筋莲花柏”,游人可在此尽享前人留下的余荫。观音寺中还有汤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无论旱涝,始终如一,堪称一绝。位于汝阳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圣王台村北坡,又称下寺。北临……[详细] |
金山庙位于洛宁县陈吴乡洛宁金山庙村,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对其重修。该庙宇坐北朝南,现存大殿、耳房、石狮、门楼、石碑等。大殿面阔五间,悬山式,柱子均为石质,檐下五踩单昂斗拱十一组,其中柱头科六组,平身科五组,昂面为扁五角形,蚂蚱头呈龙头形,使用了减柱法,金柱直接穿过五架梁,整个大殿雄伟壮丽,殿东有耳房一间,耳房前有“建立广惠,龙王两廊廡碑记”碑通。大殿正东四十米有一座石质门楼,高4.3米,上盖为整块石雕歇山式,雕有简易椽头。门楼上设有门楼,上有石匾,正面刻“金山神门”,落款为嘉靖年间“敕赐”等题记,背面刻“背靠洛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在金门山下元皇庆年间建,明万历年间修,康熙十四……[详细] |
洛宁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20多处,主要分布在洛河两岸乡(镇),另外,河底、东宋、下峪等乡(镇)也有分布。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禄地遗址、西王村遗址、唐坡遗址、坡头遗址、古村遗址和寨子遗址等,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最大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厚层一般为1—3米。多年来,考古专家和学者曾多次对遗址进行过调查和挖掘,发掘陶器器形有:鼎、罐、鬲、盘、澄滤器、小尖底瓶、红陶钵、彩陶盆、高领罐、三足器、陶纺轮和陶环等;质属有夹粗陶、细泥红陶、磨光黑陶、夹砂粗细红陶、灰陶和泥质陶等;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细绳纹、粗绳纹、附加堆纹和彩绘等。石器有:刀、斧、铲、镰、刮削器等。这些陶器、石器具有显著的仰韶、龙山文……[详细] |
新庄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西北,黄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东西两面临沟,北临黄河故道,南部与丘陵台地相连,土质疏松,土色褐黄。1975年7月28日,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庄遗址面积约61394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可采集到丰富的仰韶和龙山文化遗物。 在遗址北部剖面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采集的遗物主要有陶片、兽骨、石器等;采集的石器种类有石斧、石刀,采集的陶器种类有彩陶罐、敛口钵、敛口罐等陶器残片。该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时期遗址。 新庄遗址分布范围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明显,是研究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详细] |
马东村泰山庙位于马店乡马东村,为清代建筑,整体建筑坐北面南,现仅存卷棚式前殿、献殿、正殿和后殿,山门和戏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学校时被拆毁。前殿、献殿和正殿分布紧凑,且前殿与献殿呈垂直布局,较为特殊。前殿为一卷棚加歇山式建筑,筒板瓦覆顶,面阔三间,一斗三升斗拱二十四朵,平板枋下设垂花柱,整个建筑活泼灵动。献殿为面阔三间的六架梁带前廊卷棚式建筑,檐下有斗拱。正殿面阔三间,七架梁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精美,檐椽外加飞椽。正殿北二十余米为后殿,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结构建筑。上述建筑屋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脊上饰浮雕花草等图案。前殿内放置碑刻四通:清乾隆41年的泰山庙官地碑、光绪11年的重修泰山銮驾……[详细] |
北冶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北冶村,2007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洛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分布范围广,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40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山面水,南部紧邻村道,北为居民区,在地表散布窑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出土标本较多,制作工艺水平也较高,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2003-200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新安县文管所联合组建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布5×5㎡探方17个,加上扩方面积共揭露314平方米。其中T8中发掘的横橄榄形烧窑,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该窑平面呈橄榄形,东西长,由操……[详细] |
洛出书处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书就出在这里。该处,现在洛书之标志---刻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两通遗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龙头山,山南有紫盖寺遗址及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其相邻为仓颉造字台;其西为灵龟负书处之玄沪水,至今,在悬崖峭壁上刻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碑址在千亩淡竹包围之中。类别:石刻时代……[详细] |
高平陵是三国魏文帝曹丕长子魏明帝曹睿及其皇后一一明元郭皇后的陵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工业区茹店村东南700米处的霸陵山下,据(《三国志.魏书.明帝记》)。曹睿,字元仲,生于建安10年(公元205年),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黄初七年五月丁巳即皇帝位,帝位15年,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丁亥卒于嘉福殿,时年36岁,癸丑,葬高平陵。该陵地现尚存有陵冢封丘,及附属的司马沟、战沟、曹刘庄等,分布范围较大,其面积约1.5平方公里。魏明帝安葬于高平陵后,年幼的曹芳继位为王。这时,已是三朝元老的司马懿渐生不臣之心。10年后,司马氏乘曹芳亲率文武大臣到高平陵祭祖之机,突然发难,控制了……[详细] |
新安城隍庙位于新安县魏郡大街广场西13号,坐北朝南,现存大殿1座,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8米,四面起坡,面覆绿色琉璃筒瓦及黄色琉璃筒瓦,后檐共八攒斗拱:二攒转角斗拱,二攒柱头科斗拱,明间二攒,补间、次间各一攒平身科斗拱,斗拱为重翘重昂七踩斗拱,歇山式建筑。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可以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城隍庙是古代供奉和祭祀城市的守护神“城隍”之地,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百姓对城隍神奉祀尤谨,新安城隍庙历代屡有修葺和扩建,……[详细] |
林森桥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新生村洛河滩。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修建,1936年2月15日开始动工,1937年8月建成。该桥南北走向,桥长380米,桥面宽近7米,是洛阳至韶关、界首、至嵩县的公路通过洛河的重要桥梁。1940年洛河涨水,将桥北段冲毁100多米,同年10月修复,1941年完成通车。1944年5月日军进犯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属工兵13团团长方松龄为了阻止日军前进,于5月7日现场监督将林森桥炸毁。现存明代残石拱券一孔,四角翘起的小亭一座。林森桥作为洛阳桥梁史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古代桥梁的设计、构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2007年……[详细] |
程氏旧宅北靠崤山,南临渡洋河,占地20亩,共有宅院5座、祠堂1座。该宅是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敕封骁骑将军程福亮的故居,程福亮是宋代名人程颢、程颐的第二十二代孙。程氏旧宅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建筑布局以祠堂为中心,由5座宅院组成。西侧有两处宅院,保存较好:一处为二进院落,前由面阔5间的正房、面阔3间的厢房和院门组成,后为绣楼;另一处为三进院落,属四合院布局。东侧有3处宅院,破损严重。在这些宅院门前,有石鼓、上马石、照壁等丰富的建筑及雕刻。绣楼为砖木结构传统建筑,共3层5间。第一层为砖拱结构,无梁,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为木制楼板。类别:古建筑时代:清地址: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公布时间:2006……[详细] |
十方海会普同之塔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白河镇五马寺村塔坪组。为密檐式六角古塔,共七层,每层高1.8米,高12.6米,该塔正面镶有塔志铭,上刻《十方海会普同之塔》嘉靖壬寅(1542)。塔上有陶制原殿式门楼,卷尾龙吻,坡脊均为简瓦饰状。其密檐每层各方均有八个升状陶斗,托起十一个陶拱。其上又以十二个陶制小斗托起十二根卷尾椽。上层以34×34厘米方砖为密檐。第二层塔身有六个原殿式门楼,两厢四扶式格子门上有陶门环,花卉浮雕,连花状浮雕门钉。第三、四层塔门为扁方形,被隔为三个长方形门洞。五—七层只有门洞而无门楼。其上以两层斗拱形出方砖密檐,塔身为实心,塔顶为平面,该塔依山势而建,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砖雕工艺……[详细] |
中原清真寺位于洛宁县回族镇中原村,始建于清代,现存有山门、南北耳房、南北厢房、献殿和正殿。山门坐西朝东,面阔一间,硬山式建筑。南耳房面阔三间、北耳房面阔四间,南北厢房均面阔六间,硬山式建筑。南北耳房和厢房木结构均为早期构件,砖墙后翻修。正殿和献殿均为坐西朝东,面阔均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寺内现存古碑三通:光绪九年“重修清真寺碑记”、清咸丰八年“修清真寺碑文”、光绪十四年“创修清真寺扇屏门楼碑记”。中原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每座建筑砖、木结构雕刻精美,做工精良,彩绘书画生动逼真,色泽古朴而华丽,凸显了中国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对于我们研究古建筑地域特色及伊斯兰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详细] |
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明清时附近还有一湖泊和一庙宇(现已废毁),塔、湖、庙交相辉映,形成了当时河南府城内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景点位置洛阳市老城区老城东南隅东和巷东端……[详细] |
下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小庄村西河东岸二级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分布范围广,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在地表发现有较丰富的陶片等遗物。遗址周围的断崖上暴露有大面积的灰坑,包含物较为丰富,文化层厚度3米左右,遗物有泥质陶和夹沙陶,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灰陶、红陶、褐陶和彩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素面等;可辩器形有罐、盆、钵、豆等遗物。从采集的标本可见,下村遗址从新石器的仰韶、龙山以及周汉时期都有遗存,证明此遗址持续之长,为研究中原地区各时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5年12月新政〔1985〕194号公布为新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1月13日公布为第三批洛阳市市级……[详细] |
位于瀍河区下园街至东关大街入口处之北侧,碑正中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字。由东关大街北侧原文庙旧址处迁此。碑为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书丹,洛阳县令郭朝鼎刻立。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等载,东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偕南宫敬叔由鲁(山东曲阜)适周(洛阳),问礼于老子(即李耳,时为周守藏室之史),学乐于苌弘(周大夫)、学鼓琴于师襄。并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法度),察庙朝之度。终而叹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此表明当时洛阳仍为传统文化及礼乐制度的中心。孔子回鲁后兴私学,发扬光大了儒学。该碑保存完好,现为洛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地址:洛阳市瀍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