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光禄坊刘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光禄坊28、30、32号。建于清代。自东而西并列四座毗邻,其范围东至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街,北至大光里,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为福州市区最大的单姓住宅。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后数易其主。清道光年间为“一胎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兄弟改建。四座大院一字排开,皆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硬山屋顶。临街六扇门,入石框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庭院,上庭院为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厅堂,明间为厅,次间、梢间为房,从后厅堂、后天井而至二进、三进。四座大院隔墙相邻,小门相通。共有12间大厅、48间厢……[详细]
  辛亥革命前敌指挥部旧址位于鼓楼区于山上,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进,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党人起义,设“前敌指挥部”于此。后曾辟为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福州市博物馆。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为万寿亭,乾隆二年(1737)更为今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起响应。大士殿后山九日台可俯瞰福州城,是当年扼控清军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点。同年11月9日,起义军占领于山,设前敌指挥部于大士殿,总指挥部则设在花巷(现基督教花巷堂内,2013年7月被教会私自拆毁)向清……[详细]
  欧阳氏民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清初为某盐商住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欧阳瑸、欧阳玖兄弟购置后重修,一度典卖给他人,又经欧阳瑸四子欧阳勣赎回,后由其十二子欧阳推居住。欧阳推,曾是建筑工程师。主座第一进建筑面阔3间,进深7柱;第二进建筑面阔3间,进深6柱,穿斗式木构架。主屋建筑两边封火墙上有泥灰塑圆月,月内“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为全市仅有。西花厅由坐向相背、围墙相隔的前后两座组成,占地400平方米,沿中轴线从北往南为书房、覆龟亭、前后花厅,具有大、奇、精、巧等特色,汇聚了整座宅院的精华。书房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2柱。中间为厅堂……[详细]
  故居位于宫巷北侧24号,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中国新闻总社、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曾设于此,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在此设大理寺衙门。道光间,为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所购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终。故居气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动空间宽广,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见,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房屋坐北朝南,毗邻三座,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临街设6扇大门,木构架,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致,墙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进,第一进南面照墙上堆塑獬豸,为明代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设覆龟亭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东墙外花厅……[详细]
  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天皇岭南麓,年代为清。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间,原名天皇寺,俗称上殿,是南涧报国寺之一部分。坐西向东,面积约1000余平方来,祀高爷(道教神灵黑、白无常)和五灵公。原来主要建筑三进,四面围墙,六扇大门朝东,首进为前殿,中间为戏台、酒楼,后进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为厂房。今保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戏台,有四根石柱和四块长方形石栏浮雕,台顶藻井、天花绚丽,斗拱、驼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两边酒楼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偏殿也独具特色。现为社区文化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详细]
  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于山西麓坡地上挖基,却掘出一颗五彩宝珠,故将塔命名为“报恩多宝定光塔”。附属的寺庙亦称“定光塔寺”。其实,这是王审知事先策划的。他派人暗埋珠宝,再公开挖掘出来,这样可为塔取个好名,可聚人心,可让闽王是孝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详细]
  泉山摩崖题刻,也称冶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冶山(泉山)。泉山,又名冶山、将军山,史载为闽越王无诸(越王勾践的后裔)的都城所在。摩崖石刻刻于清到民国。冶山顶有“越壑桥”、“望京山”等景名题刻,皆陈衍书;另有黎元洪书“洛社遗风”、“杨树庄书”、“剑胆琴心”等刻石。山上“山阴亭”题刻,旁署“唐刺史裴次元建,昆陵刘溥修,侯官张国治书,闽侯欧阳英重修”。还有“唐裴刺史球场故址”、“一曲”至“九曲”等石刻共50处。另有“冶山古迹”题刻镌刻在冶山西侧护坡墙上四块0.60米见方的花岗石上,楷书,横刻,为清代福州郡守何如莲书。保护范围:冶山全山。2018年,冶山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详细]
  朱紫坊萨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朱紫坊22号。系萨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临河沿,前后五进,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为木结构,明间开六扇门。第一进前有天井,由大石条铺成,三面环廊。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左右次间皆用楠木门扇,隔扇、窗扇精雕细刻,斗拱、驼峰各种图案,保存完好。东侧走廊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花厅后有10扇楠木精制屏风,刻有108种图案。二进、三进均为七柱三间排,双坡顶,天井两旁有披榭。四进、五进转为坐西朝东。四进为三间排双层藏书楼;五进面阔三间,进深七……[详细]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共有三进。建筑师、作家林徽因也在该故居生活过。冰心的故居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详细]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谦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扛梁减柱木构架,双坡顶,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厅堂,两侧厢房,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进前厅正面挂有双龙贴金“诰封盒”,厅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两侧是披榭。第三进为双层楼房,上为藏书阁,下为课读的地方。东侧有花厅,原有鱼池,花圃已改建为住房。进与进之间有围墙相隔,过道以复龟亭联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峰泰山庙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龙峰社区简介:明崇祯三年(1630) 始建,历代有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山门、披榭、二殿、戏台、两廊、拜亭、大殿、临水宫等组成。大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屋面,殿内供奉温康两都统及十二元将(即十二生肖)等神祗,两廊有保稷、五谷、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绘及泥塑。二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两侧墙壁上默绘有清代包括台湾府在内的福建十府两州都城隍壁画。保护范围:四面围墙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龙峰泰山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宫巷刘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末为刘冠雄居住。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东侧的跨院组成,建筑面积1308平方米。门房在民国期间被改造为砖构的二层。主座前后三进。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带前廊,次间廊柱之间有木制栏杆。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第三进建筑为朝北的倒座三间排。东侧的跨院分为前后二院,前院由北面的花厅及南面的园林组成。整座花厅的花格门、窗棂、隔扇均用楠木精雕细刻,上有几百种图案、几百幅花鸟虫鱼,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所有窗户都是双重,冬夹纸,夏蒙纱。……[详细]
  黄巷郭氏民居,又称侍郎第。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福州名士郭阶三购此屋重修。郭阶三有五子,一个儿子中进士,四个儿子中举人,故有“五子登科”之称。面积2100多平方米,为面阔五间三进院落式建筑。主座轴线上前后三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临街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第二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山面),柱子特别粗大,梁架抬梁与穿斗兼并,脊檩、前后挑檐檩用五开间整根通长檩子,建筑用材与建筑结构实属罕见。第三进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为花厅。三间排厅堂一座,有假山、鱼池、花亭等。……[详细]
  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黄巷东段北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积2000多平方米。郭柏荫为郭阶三次子。郭阶三的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故该故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1991年市政府挂牌保护。该故居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2月郭柏荫故居门头房挂上了“五子登科”牌匾。“五子登科”牌匾的字仿咸丰皇帝的字题写,体现郭家家族文化和科举世家身份。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临街大门六扇,两侧有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大门有仪厅,两侧为门房、轿房,穿入石框大门有天井、回廊。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宽敞,青石柱础……[详细]
  闽王庙附属碑刻(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庙内,唐天佑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敕刻。庙原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宅第,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祀。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置于花岗岩覆莲基座上,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对研究唐末五代史和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庙内还存有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等碑。906年,唐天佑三年哀帝李柷敕刻。1988年,对闽王德政碑的裂痕进行化学材料灌注,加固碑座,维修碑亭。现辟有王审知事迹陈列。1961年,作……[详细]
  大光里陈氏民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及民国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一进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双坡顶,马鞍墙。二进主座面阔三间;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等。2013年,大光里陈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民居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位于福州市区于山戚公祠内。1933年10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投降--政策和围剿红军(在战斗中遭红军沉重打击)的决策,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协定,停止军事行动,划定军事分界线,恢复双边贸易,释放在福建的政治犯,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组织的存在与活动,互派全权代表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准备。协定的签定,既为红军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解除了十九路军领导人的后顾之忧。11月20日,他们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详细]
  补山精舍始建于宋朝,是寺僧接待达官贵人的客房。它是建在榕寿岩上,岩石上有多处题刻。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1933年秋,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反蒋“闽变”。补山精舍在万岁寺东侧,从法雨堂东边过圆门,即进入补山精舍。补山号称于山第一峰,补山精舍建于榕寿岩上,木结构单层歇山顶,与一般传统建筑不同的是木构件尺寸都很小。榕寿岩是一块巨石,在岩隙间生长着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岩壁上镌有一个大“寿”字,字径2.20米,是清代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有人为榕树做寿所刻,这块巨石也因此得名榕寿岩。岩前小坪为避暑休憩佳处。补山精舍东面围墙外为戚公祠。围墙……[详细]
  陈衍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文儒坊大光里简介:原有四个区,现仅存老屋五间、东面二层的楼房和厨房等。陈衍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为刘铭传在台湾开疆拓域及管理、建筑等贡献了很大力量;一生著作众多,主要有《石遗室诗话》、《福建通志》等。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陈衍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朱紫坊陈兆锵故居位于福州鼓楼区朱紫坊(门牌48号),建于清初,嘉庆及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三进,门头三间排的木构房,从门头厅入石框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厅用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前厅的正面的壁坊上挂有慈禧太后赠赏“浩封盒”,两旁厢房门窗户扇皆为楠木加工而成。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同样隔为前后厅,前天井两旁有披榭。从二进西侧有小门通第三进石门,有天井,三间排厅堂。厅里有一块石块形似-,传说的-穴就在这里。2013年征收之后,空置。2018年5月造访该故居,正在进行大修,预计10月份完成修复。老建筑爱好者“走失的科文”在第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