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铜山区旅游

铜山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汉王镇北望村,该址由三座古民居组成,又称“郝家大院”。总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间,房屋现存60多间,旧址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学家确认为徐州地区乡间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间,-、-、陈毅、粟裕、谭震林、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战役方案,并留下珍贵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总部由肖县南蔡洼村移驻铜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关于华野、中野休整两个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战役准备工作”的命令,华野于2月9日改编为……[详细]
  白家桥位于徐州市北约40公里的铜山区利国镇利国村,南北横跨于古老的运铁河上。该桥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桥,全长22米,桥面宽8.6米,中孔跨度5.5米,两边孔宽4.3米,桥体中高6.4米。桥拱采用纵联分节并置法,券成拱形。桥面石板平展光洁,坚实牢固。桥西侧残留有石座槽,推测应有石栏杆。桥墩条条拼缝间都灌有糯米灰浆,大的缝隙间还垫了铁片。桥墩的逆水方向砌成三角形,以分刹水势。整个桥砌筑精细,造型美观,庄重和谐,虽历经600余年,仍不错位,至今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自汉代以来,利国一直是我国铁矿石开采、冶炼的重要之地。白家桥的建造,就源于利国的铁矿业。为了将铁矿石外运,宋代即从利国监开挖了一条运河……[详细]
  向阳渠,位于柳泉镇微山湖畔。向阳渠始建于1970年,先后建成123华里长的一、二干渠。整个工程包括,中型翻水站5座、大渡槽5座、桥涵闸369处、隧洞5个,架设高压线25公里。向阳渠水利工程于1976年竣工。向阳渠的主体工程是5座“大渡槽”。大渡槽为块石结构构筑物,主拱劵形式为单向联排弧形拱劵。墩柱为独立基础,门形圆拱劵立柱。立柱上,为节省石材,砌作洞形圆拱劵,洞形圆拱劵与主拱劵上以料石衬砌平整后作为水渠的底面,两边砌石墙形成输水“渡槽”。向阳渠总体工程的轮廓是,一干渠在望马村与大冯村之间,至高皇庙村南。西端起于光山(旧称独松山,早年山上就一棵独立松树),其东端为小窑山。一干渠又称“群英渡槽”,……[详细]
  石户城遗址依山筑城,南面以山为屏障,另三面筑有城墙。东西城墙则顺着山阴向北延伸,北城墙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600米,残高城墙约1.5米,北城墙宽约40米,东、西城墙宽约30米,均夯土筑成。城墙外绕护城河,现在还能看出城濠的大体轮廓,濠宽宽约8-10米。辟三门,北门、东门、西门,今已不存。在城内发现楚国的“蚁鼻钱”和铜箭镞以及汉代筒瓦、板瓦、瓦当等残片。说明石户城至少建于战国时期。在城垣夯土上发现东汉墓葬。故推断城址下限应为西汉。据推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国曾夺取过彭城,这里有可能就是楚国的属邑。从城内残存的汉代绳纹瓦和大板瓦来看,这座城市在汉代……[详细]
  楚王山汉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铜山县夹河乡大刘庄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东西排列,现存5座。1号墓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约70米,顶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约8米,呈南北向的长方台,长43米,宽5米。墓道位于东侧的山腰部,高、宽各约2米,在墓门前向东伸延一条鱼脊状碎石堆,长约百米,为造墓时凿出石屑弃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东西沟,长约80米,宽约5米、深4米。当为防止山洪冲刷封土而作;2号墓位于1号墓北侧山脚下,为一椭圆形封土堆,其顶为长方形。封土底部东西长135米,南北宽约69米,高22米。夯层不明显,应为一号墓之陪葬墓;3号墓位于1号墓之东250米,亦为陪葬墓,封……[详细]
  燕桥位于徐州铜山区三堡镇四堡村燕营自然村。为徐州至南京古驿道上,南北向,横跨灌州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为青石质三孔石拱桥,长30米,宽7.6米,净高4.6米。桥孔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以中孔最大,单跨6米,左右两孔单跨各4米。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桥身金刚墙每块石料相互错开,金刚墙两侧各置一对吸水兽。桥墩迎水一面作两伏龟,龟首仰翘,作分水尖分汊水流,减少洪水对桥面的冲击力。另外,巨大的石龟还承受着桥墩的重量。为增加桥梁的稳固,拱券和桥墩各部分石料之间,均使用了腰铁,以增强砌石之间的相互拉力。桥面上铺青石,桥身中央微微高起,坡势平缓,以利车马之行。桥面上原有护栏,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