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寺:一说铁佛寺。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镇。此为南岳保存最完整地五大丛林的佛教建筑。寺始建于南朝陈光大末年(568),系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创建,至唐已为南岳著名的十方丛林。明末毁于战火,清光绪二十一年(1886),由默安和尚等重建寺宇,奠定现存规模。寺坐北朝南,占地10969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等3进。天井左右有厢房,两翼有禅堂、祖堂、寮房、功德堂、香积厨等。寺宇布局紧凑,寺周环以围墙。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天王殿、大雄宝殿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前后出廊。结构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单檐硬山顶,小青瓦,檐下施卷棚。封火墙爪角飞翘,墀头饰堆塑,正脊施镂空琉璃通……[详细] |
伍若兰故居始于建清代光绪年间,属于衡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见证革命烈士--伍若兰成长的重要纪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故居是一栋627.4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天井式民居。因房屋年久失修,疏忽管理,屋内杂草丛生,部分屋基频临坍塌。后经伍若兰烈士亲属十余年的奔走呼吁,伍若兰故居修缮保护工程终于在5月25日全面启动。耒阳作为湘南起义的指挥中心和主战场,起义军移师井冈山的首发地可以说居功至伟。今年恰逢湘南起义90周年,市委高度重视,罗琼书记多次调度,希望相关单位和负责同志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底气、带着任务去积极作为,既要对耒阳的历史负责,又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对耒阳的未来发展负责,既要对得起……[详细] |
咸塘高桥又名龙溪河五拱石桥,位于衡南县咸塘镇高桥村组,为半圆拱连拱石桥。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嘉庆十六年(1811)修葺。东西走向,横跨于湘江支流龙溪河上。长约96米,宽5.6米,五孔等跨,净跨10米,拱高约8米。桥身以红砂石构筑,拱券内壁分别嵌有清雍正丙午(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建桥碑记和捐修碑,拱券石外侧浮雕花卉、卷草、八宝、铜钱等,构图精美,桥墩处高浮雕镇水护桥甲士,栩栩如生,其中一甲士头侧刻有造像纪年。桥面以红砂石板铺筑,两侧施石质栏杆,栏杆距桥面边沿35-40厘米。每侧栏杆立48根望柱,柱高60厘米,柱头呈圆球状,桥端柱头为瑞兽圆雕。栏板高40厘米,素面,其中一栏板镌“……[详细] |
大源窑址位于衡东县甘溪镇大源村,属衡山窑系,时代宋、元。窑址分布在大源村境内桂公祠、窑背岭等9处台地上,有4处发现马蹄形窑。文化堆积厚1—8米。各窑的产品有分工,有的以烧制碗、碟、杯、壶为主,有的以烧制罐、壶、黑釉盏为主,有的以烧制大件缸类为主。该窑产品有碗、杯、碟、壶、盏、盏托、罐、坛、瓶、炉、缸、网坠等。胎色有砖红、青灰、瓦灰、深灰等。釉色有酱、褐、绿、青、黄、米黄、淡黄、黑、棕红等。装饰工艺有粉地彩釉绘花、釉下彩绘花、釉下粉彩绘花、印花、刻划等。粉地彩釉绘花习见于壶、炉、坛腹部,有牡丹、菊花、草叶纹等。印花有菊瓣、牡丹、梅花、水波纹地莲花鱼纹等,吉祥语有“福”、“福寿嘉庆”等,主要见于碗……[详细] |
培元塔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常宁市宜阳镇大立村。此为隽秀潇洒的湘南风格的砖塔。清同治《常宁志》载:“岁同治壬戍唐君义渠……慨然以斯举为己任,邮寄邑诸君子,倡议建造。众亦踊跃从事,遂择地于邑西之罗汉石,鸠工庀材,经始于甲子,越丙寅告竣。”由此证明此塔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于同治五年(1866)竣工。因与崇文塔对照,故名培元塔。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7级8方,通高36米,底边长6.14米。塔基为青石构筑,高0.86米,南面施垂带踏跺。塔身为青砖砌筑,各层四面设券门。首层南门额阴刻楷书“培元塔”。两侧施文曲星浮雕,上下镌莲瓣、八宝图案,东、西、北门额分别为:“迎紫气”、“邑青口”、“洪恩至”,周施……[详细] |
原名望江楼,原为耒阳古城之通津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五十八年复修。之后,屡经修葺。该楼为砖木结构,四层八面,建于青石基座上,座高2.9 米。墙厚0.8 米,通高约27 米,一至三层为青砖砌筑,各面开窗,一层北向有拱门,门上竖额“环秀楼”,为明学者解缙题写。四层为砖木结构,每面开窗。上三层外环以砖护栏,栏下施彩绘。楼内有木梯可达各层,各层施藻井,屋面均按八卦图形构筑,此中含有“天人合一”之意,在古代建筑中尚不多见。翘檐上饰石雕狮、鹿、豹、麒麟等瑞兽,檐柱上端饰木雕彩狮戏球,形态生动。花窗上所饰人物花卉浮雕,制作十分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2 年5 月19 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大历五年(770年)为避兵乱投郴州舅父崔玮,来到耒阳。《旧唐书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均载:甫客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归,令尝馈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卒。葬耒阳。37年后韩愈迁谪过耒,吊杜甫,留下了“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的诗句。杜甫墓在省重点中学耒阳市一中校内。墓封土为圆形,径5米。基砌麻石,高50厘米,上堆封土,通高1.5米,正面麻石镌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上款署“景定癸亥夏孟”(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四月,1263年4月),下署“县令王禾立石”。墓前立有1940年薛岳撰《重修杜公墓》碑。墓后有古石碑座,惜碑已失其所在。……[详细] |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掷钵峰下,为南岳著名寺庙建筑之一。在掷钵峰下,距半山亭五里许,绕过磨镜台,沿公路而下便是。此寺创建于南朝,最初的名字叫般若寺。至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佛教禅宗七祖怀让和尚在此宣讲“顿悟法门”之学说,故此寺又被称为“天下法院”,宋朝改名为福严寺。福严寺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十分古雅,寺内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等古香古色的殿堂。寺外的山岩上有三生塔,塔中埋着福严寺开山僧慧思和尚的遗骨。寺东有一口方形的石井,井里有清泉涌出,井壁上有“虎跑泉”石刻,泉旁有镌刻石碑,碑文记述着当年慧思祖师开辟道场的轶事。清《南岳志》载:寺为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天台宗……[详细] |
南台寺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此为号称“天下法源”的寺庙建筑。清《南岳志》载,寺为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海印禅师创建,寺侧有海印所书“南台寺”石刻,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唐天宝二年(743),禅师八祖希迁(石头和尚)居此,辟为道场,之后著《草庵歌》、《参同契》,对缓解当时佛教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希迁的法嗣又开创了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广布天下,故南台寺有“天下法源”之称。日本僧人道元曾来中国求法,受戒于曹洞宗第十三代法孙如静。从此南台寺即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故常有“礼祖代表团”访南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僧梅晓和尚自称是希迁42代法孙,曾来南岳虔祖拜……[详细] |
2003年以来,石鼓山上陆续发现了摩崖石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自那时起,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对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据考证,石鼓山山体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露天“摩崖石刻”。据统计,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岩壁上以及朱陵后洞内外,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40余处,其中唐刻3处,宋刻7处,元刻3处,清刻9处,年代不详刻石21处。许多石刻仍保存完好。这些石刻刻工精细,包括隶、楷、行、草等,书体繁多、流派纷呈。石鼓摩崖石刻跨越1000余年,大部分记载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历石鼓山的感悟,其中还有不少官吏为官任职的记事,保存较好的石刻有“西奚谷”、“江上清风”、“蒸湘”、“介崖”、“高山流水”以及部分记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