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旅游

嘉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吴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来龙桥村吴家浜自然村,北临吴家浜,现已填掉一部分,西南为河,东为田与村庄。据出土文物判断属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面积约33000平方米。1981年试掘发现,地层堆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扰乱层,厚约30—40厘米,发现少量的近代砖瓦和青瓷片;第二层为文化层,分上层与下层,上层约5—18厘米,土色呈灰褐色斑点与第一层有较明显土色界线,有较少细碎陶片与小块碎红烧土,下层厚约5—20厘米,土色与上层无明显差别,土质上下不同,发现少量的碎小陶片和小块红烧土,烧土中带有芦苇印痕;第三文化层的土质厚有10—40厘米,和第二层土质有明显不同,并沾有草木灰,出现很多牛骨、牛……[详细]
  三步两爿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利民行政村(原石佛寺自然村)东南角,据地方志记载为明建,由聚秀桥和常丰桥相连组成。其中聚秀桥南北走向,常丰桥东西走向。聚秀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6.21米,桥面宽2.27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6米,矢高3.61米。桥两侧有石栏板,南北两侧分别有石阶11级和10级。桥拱券石上刻有“聚秀桥”,东西两侧刻对联“摷梅花洲之去脉,镇禅仗沙之分堤”、“波影射双龙井眼,河源通一鉴山泉”。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北坡与常丰桥东坡相接,南坡与溪岸道路贯通。常丰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4.8米,桥面宽2.53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5.2米,矢高4.15米。东西两侧分别有石阶……[详细]
  马厩庙大桥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南北跨于赵泾港上。明代已有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重建。三孔石拱桥,全长39米,宽3.1米,中孔矢高5.2米,拱跨10.1米,边孔矢高2.8米,拱跨6米。石桥采用薄墩连拱技术,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南北各有石阶37级。设条石栏板和方形素面望柱,石桥最高处栏板设计成靠背式,既加固了桥身又便于行人憩坐。栏板石和望柱与地栿之间以铁质构件铆合,构件间浇以糯米汁。石桥正中千斤石浮雕漩涡纹。有桥柱联4对,西侧边“扬帆东驶柽联三泖口,驱车南望遥指九峰巅”,中间“南狩渡景公庙貌至今称马厩,西区沿大易塘名终古属赵泾”;东侧边“半月偃赵泾五坊门户,长虹环马厩三县交通”,中……[详细]
  西水驿碑位于嘉兴市区斜西街西端环城西路西侧、京杭运河环城段东岸。坐西朝东。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连三吴,旁及江右”,驿站建立较早。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于嘉兴城西门建安运站,至宋发展为嘉驿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兴路水驿站。明初称西驿站,后屡毁屡建,宣德年间重修,万历七年(1579),扩建起厅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为排班鸣炮,迎送过往官员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师晖亭,以迎候乘驿命官员和外国使臣。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水驿设施之完善,传递、招待功能之齐全,反映出嘉兴城当时的繁华景象。1998年于西丽桥东堍建筑墙体……[详细]
  云岫庵座落在鹰窠顶山腰,海拔150米,庵名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名句,形象地点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初,建庵伊始,即供奉观音大仕。一千多年来,庵曾五废五兴,明代中叶为鼎盛期。当时普陀山屡遭倭乱,曾有僧尼渡海前来避难。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难以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于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后因走漏消息,善男信女闻风而来,故云岫庵有“夜普陀”之称。1993年,海盐县人政府批准云岫庵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庵重获新生。现有殿宇73间,占地11亩,1993年,省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云岫庵为宗教活动场所,赵朴初为云岫……[详细]
  长安闸包括上闸、中闸、下闸、水澳和长安坝。是中国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长安闸始建于唐代,北宋形成复式澳闸。长安闸是宋代江南运河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枢纽,是大型船舶平稳顺利进出上下河的重要水工设施(上下河水位高差1.5-2.0米)。水澳分为上澳和下澳,是为上闸室和下闸室输送水、储存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大型水塘。据考古发掘表明,现残存遗址为南宋时期。长安坝,即老坝,建于元至正七(1347)年,用人、畜力量拔船过坝,进出上下河,是现在长安镇拖船坝的前身,清中期后逐渐废弃,现仅存遗迹。现存文物本体除宋堰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三闸、元坝(老坝)均能确认其位置,基本格局尚存。现各闸均改建为闸桥,闸墙闸门柱……[详细]
  双魁巷位于秀城区东北部,紧靠古运河,全长54米,宽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筑形制。双魁巷建于1917年,当时绍兴宋传箕在“洋关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此建有嘉兴海关故称“洋关”)购置一亩土地建造此巷,隐喻“鸳鸯”和“一花双魁”。据说宋原计划开设青楼,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过街楼,下有砖砌券门,巷内共有楼房26间,分列两侧,门户相对,格局一致,均系砖木结构,门楣上还有浮雕图案等,门面为二门二吊窗,窗棂为花格装饰,东侧房屋之门梁为方木,西侧房屋之门梁为圆木,阴阳、凹凸之别,以便于识别。双魁巷建筑艺术粗犷中带有精细,紧凑中保持整洁,具有明清江南水乡的“一街一河”、“人……[详细]
  徐志摩旧居位于海宁硖石街道干河街38号,名“安雅堂”。据载房建于1926年8月,是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而建造的。旧居为二进加厢房中西合壁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通面阔13米。前厅及厢房底层有中式廊檐,抱头梁、罗锅椽,雕梁画栋,雅致玲珑。厅内地面铺彩色水泥地砖,是当时从德国进口的洋货,颇为美观。门为落地隔搧。木结构楼梯。考究的多重阴角线天顶装修。厅堂与天井间,也是落地隔搧出入,天井上用中式梁架结顶,细部施蝙蝠香草如意浮雕,周为玻璃窗,清新明亮。第二进有露台。维修后,旧居内部布置徐志摩生平及文学历程陈列,并据其表妹回忆,复原他与陆小曼的婚房、书房“眉轩”及张幼仪房间等,于1999年10……[详细]
  海盐海塘(敕海庙段)位于海盐县,年代为明、清。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又称“鱼鳞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东部沿杭州湾一带。此段海塘南至南台头闸北侧,北至城北路口,长约2300米,是钱塘江海塘的重要构成部分。鱼鳞塘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创筑,用以抵御海水入侵。黄光升修筑的鱼鳞塘采用五纵五横的条石叠筑方法,底部开槽打桩,一二层五纵五横作“丁”字形排列,三四层五纵四横递减,跨缝相叠至十八层。南接海宁,北连平湖。历代增筑,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对海塘进行维修。现海塘为重力式鱼鳞石塘,大部分为双盖鱼鳞石塘,塘底有木桩,塘外向海中有护坡、“丁”字挑水坝,塘上有防浪墙……[详细]
  施家墩遗址位于海宁长安镇兴福村。属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于1973年省文管会调查时发现,并对土墩进行局部清理,出土了原始青瓷豆、罐、簠等30余件遗物。历年来采集的标本有印纹陶片和夹砂红陶的鸡冠耳、牛鼻耳等。2009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施家墩遗址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后获知,遗址中心墩大部分为封土,从东侧断崖来看,厚度超过4.6米,近底部的夯土层内含有零星的战国硬陶片,结合1973年的考古收获,推测中心墩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型土墩墓。遗址中心墩周围为良渚文化墓地和生活区,表土层厚约0.5—1.0米,文化层厚约0.6—1.2米。施家墩遗址的发现和调查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