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郾城文庙大成殿:郾城文庙位于老郾城城区黄河西路(现在郾城文化旅游局后院),古代时专供儒生聚学授书的地方。始称儒宫,为唐代元和年间溵州刺史高承兴建。元至正后相继扩建。明洪武三年改称孔庙。永乐年间又恢复原称。明清时代又修建了16间,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建景文书院于文庙西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曾经为郾城古八景之首,有魁星门、泮水池、 廊房、启圣祠、明伦堂、大成殿等。现在的文庙大成殿是一处带有元代建筑风格的明代早期建筑,据《郾城县志》记载:文庙大成殿系文庙的宫殿式主体建筑,在文庙北段中轴线上。目前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为纯木结构,坐北向南,为单檐歇山式构造,灰色和绿色琉璃瓦顶。其中升……[详细] |
![]() | 文庙,位于临颍县城东南隅,县第二高中院内。现存的大成殿高9.6米,殿基高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盖,黄色琉璃瓦插花,透花滚龙雕脊,色彩艳丽。鸱吻耸立,飞檐高挑,海兽仙人姿态各异,殿顶正中置一大宝瓶,光彩夺目。檐下铁马叮当,清脆悦耳。五踩双昂抖拱,彩绘藻顶,雕梁画栋。楹栏间雕绘山水花鸟,奇禽灵兽及二十四孝图,气氛祥和。殿前月台东西 22 米,南北 15 米,周围青石栏杆。踏垛中间青石雕二龙戏珠阶袱,长 3 米,宽 1 米。月台前两株桧柏,甬道两旁丰碑林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文庙始建于隋朝。乾隆《临颍县志》载:“康熙五十四年,风折庙柏,掘一古砖,得大业年字。盖城自大……[详细] |
![]() |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在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巨商筹金创建。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清朝初期,北舞渡镇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为了迎来送往、商贾联谊,两地商人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中国历史上的会馆,兴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国。蕴涵着乡音、乡情的会馆,以其人文气韵的独特,已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观。据现存碑刻记载,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北舞渡镇山陕会馆有春秋楼、……[详细] |
![]() | 赵伊坪、赵晓舟故居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关镇东街路北。赵伊坪和赵晓舟为亲兄弟,赵伊坪为兄长。赵伊坪(1910.7~1939.3),原名赵廉越,出生于郾城县城内一教师家庭。1925年,经彭雪枫介绍于北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从事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任鲁西北特委-部长、第六专员公署政训处秘书长、鲁西区党委委员等职。1939年3月5日,在茌平县城琉璃寺被日军杀害,时年29岁。1927年春,赵伊坪在其故居组织文化促进会。为避开敌人的追捕,他躲藏在仅容一人的楼梯下,以苇……[详细] |
![]() | 临颍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谯楼,又名钟鼓楼,始建于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景泰二年重修,位于老城县衙前,占地140平方米,为砖筑楼台式建筑。台高6米,平台东西长14.7米,南北宽9.5米;飞中拱门洞宽3.5米,高4米,深9.5米;架层楼高五丈,铸钟两千斤,增置鼓大十围,民兴寝之便焉。它是周边县市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7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青砖平台,拱门南面上方青石匾横额上写的“谯楼”二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拱门南面上方有“颍川古郡”阴刻石额一方。谯楼为青石阶、青石栏杆,平台上木质结构宫殿式楼房,双层飞檐挑角,四角铁马风铃,周围十根……[详细] |
![]() | 召陵岗南北宽约五公里,东西长约六公里,最高处高于附近低洼村庄约二十米,其地理形貌为豫中东平原罕见。众所周知,雪乃冬天阴雨天天降之物,而召陵雪霁却是夏夜晴空降雪,故此奇名。相传东汉年间,一召陵人夏夜黎明之时外出解溲,忽见天上皓月当空却银花纷降,地上远近一片洁白,一场大雪正纷纷扬扬漫撒在召陵大地,且地上已积雪盈天,树上枝条白花朵朵,银鞭串串,不时还有几条家狗在雪中嬉戏追逐,时隐时现。此人惊奇,随近前用手触雪,可仔细一看,地上、树上哪儿有雪的影儿。天明此人奔走相告,左邻右舍人人称奇,皆曰遇“仙景”也。据郾城县志载:宋高宗时,岳飞抗金抵郾曾驻扎召陵。一天夏夜黎明时分,有哨兵突然发现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详细] |
![]() | 苏进故居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苏进,生于1907年。1925年参加西北军,曾任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手枪团副团长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15军127团团长、44师师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总队长,红军大学参谋科科长,特种学校训练处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苏进根据党的指示在新疆迪化组织西路幸存的干部、战士训练,亲自撰写战例,编写翻译教材,为培训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任陕甘宁边区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苏进任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司令员、铁路护路……[详细] |
![]() | 陈星聚纪念馆是在陈星聚墓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位于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史料记载,陈星聚墓园建成于1889年,由于当时清政府念他“劳瘁不辞”,与台北建设相始终,特追封他为三品通议大夫,赐予他“御赐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园修建时间长达4年,占地约1650平方米,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1889年墓园落成时,墓前有华表、碑碣,墓道两侧为石刻造像,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猴等姿态各异。园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1958年和1965年,陈星聚墓两次遭到破坏,目前仅存一块完整的墓碑和一块断裂的神道碑。2007年9月17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的墓园亟待修缮保护》的文章引起了省委书记徐光……[详细] |
![]() | 《受禅碑》。三国·魏隶书 黄初元年(220)立。纵270厘米,横14 0厘米,22行,行49字。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受禅表》与著名的《上尊号碑》并立于许昌南曹魏故城汉献帝庙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庙久废。《受禅表》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临颍县城西北15公里繁城镇汉献帝庙址上,碑文内容为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详细] |
![]() | 舞阳故城位于舞阳县西城森林公园内,分内、外两重,现仅存南土城和西土城,西土城上面宽约18米,城基36米,城高约5米,在城墙上可见到10-13厘米的夯土层。外城为战国~汉的故城,城周长6.5公里。内城始于何时不可考,周长4.5公里。外城墙曾发现汉墓、汉印、魏布币等。城西北隅有樊侯城遗址,传为樊哙故居。城内西北隅的樊侯祠建于明代。南城墙东段打破商代遗址,东南文峰岗发现龙山遗址。东北门发现五边形下水道,细把豆等遗物,街头巷尾画象砖、石到处可见。城东南隅有狩猎画象砖和张楼汉墓之车马出行画象砖,张楼汉墓中还出土铜壶、剑、驽机、五铢钱、翡饰、井、灶、镜等文物。故城还发现唐代菱花铜镜、宋代扒村瓷碗等。据《史……[详细] |
![]() | 桃花岛庄园位于临颍县固厢乡北1公里107国道东侧,许昌以南15公里,属临颍县固厢乡,隶属固厢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管理,公司目前正全利打造田园生态类游玩景区。总占地面积6000亩地,采摘占地120亩,-占地2000亩,花圃苗木占地3000亩,特色种植800亩。未来再流转5000亩。空气清新、环境幽雅,花香鸟语,使人心旷神怡,是都市人放松心情、体验淳厚乡情的理想之所。交通极为便利,是集住宿、餐饮、娱乐、会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档度假村。1、餐饮温泉酒店:定位休闲,特色,品味为主题,以临颍城镇及周边城市的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主力消费群体,以家庭商务聚餐、周末度假的定位吸引消费者,通过多元化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舒……[详细] |
![]() | 湖南郭遗址遗址位于侯集乡湖南郭村南一个小型台地上,南面尚有一岗,名大岗。大岗之东、南两面均临故河道,东北面故河道现名洄河,又名裴王运粮河,遗址北部压于村下,经调查,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十五万平方米。遗址自西向东至洄河滨,地势渐低,地面上可以看到许多直径三到五米左右的灰坑,坑中灰土掺杂着兽骨、陶片、红烧土等。六十年代末,遗址中部被村民挖为土坑,烧土块等文物标本。使遗址破坏严重,文化层大量暴露,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红陶、彩陶、黑陶等,制法多盘筑法和捏制,黑陶为轮制,泥质红陶多素面。彩陶分红、白、黑三色,图案有网纹、白底酱色天象纹,纹饰与舞阳阿岗寺、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相同。陶鼎多夹沙红陶,体……[详细] |
![]() | 许南阁祠,又名许慎祠,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许慎路,为纪念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而建。走进许南阁祠,步上台阶,“许南阁祠”四个篆体大字赫然在目。走进庭院,便感受到一种肃穆的气氛,两边各立一块石碑,分别记述当年建造及修缮的情形。大厅正中,“文化宗师”的匾额下,许慎的画像前摆放着先生的牌位,两边陈列的是对许慎著作《说文解字 》的研究资料。站在这位文化宗师的享堂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后汉书 儒林传》有传,许慎曾任太尉府南阁祭酒等职,以所著《说文解字》十四卷而著称。此书是研究汉字的基本资料,为历代文字学者所推崇。清末,郾城知县敬重这位乡贤,于光绪二十八年建成此祠,……[详细] |
![]() | 东不羹城位于汝河与灰河交界处,地势险要,风景优美。从军事需要看,沙、澧、灰三河可做为天然屏障,城池就建在沙河南岸,依沙河顺势而建,略呈三角形。城周长5.5公里,现存高度1-1.5米,城内面积约7500000平方米。为防水患,在城墙西北角筑建长1公里的巨石大坝,河下为深潭,名曰“石墓潭”,传为楚平王葬身处。汉定陵县、魏定陵郡皆设于此。东不羹城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前后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的一座重要的边塞要城,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左传》记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此或其东城也”又“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东城也”。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试掘,在城西北部发掘出通过城墙的……[详细] |
![]() | 三晋乡祠位于沙澧两河交汇处漯河二中校内,原名关帝庙。漯河位居中原,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为方便联谊,晋商于清乾隆53年(公元1789年)修建了三晋乡祠,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当时三晋乡祠坐北朝南,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戏楼,非常壮观。20世纪初,随着朝代的更迭和交通方式的改变,漯河水运日渐衰落,三晋乡祠渐渐淡出了繁华。如今,三晋乡祠仅存大殿,为单檐歇山式构造,绿色琉璃瓦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晋乡祠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5年9月20日,沉寂许久的三晋乡祠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潮头,迎来了一个令国人振奋的时……[详细] |
![]() | 洄河石拱桥位于河南省郾城县城西北25公里的裴城镇裴城村内的小洄河上,此处古代为东西、南北驿道的交汇点。洄河桥由红色砂页岩砌筑而成,桥东西长8.3米、南北宽6.47米,桥拱净跨2.92米。桥拱由18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券面石边除二道凸弦纹外,其余均为素面,拱券与券基石中间由生铁和黏合剂填充,拱券两侧桥基以石磙作基础加固。桥面由青石板铺砌,原桥上两侧各有4个青石栏杆和3个青石栏板,现仅存2个完整的青石栏杆,1个完整的青石栏板。石栏板长1.65米、宽0.7米、厚0.12米,主题图案为“麒麟望日(月)”“人字”云,造型生动逼真。桥栏杆、栏板与主拱北宋建筑风格不同,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应为明代整修时修建。……[详细] |
![]() | 古城遗址位于源汇区阴阳赵镇古城村,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经省文物专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古城遗址为郾城县城所在地,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朝代更迭,古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绝大部分城墙早已被破坏,现古城遗址内城有城墙,高约2.5米,东西长约310米,南北长约280米,古城遗址外城约4平方公里,城墙已不存在。2003年省文物局组织考古队对古城遗址局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比较丰富,有春秋、秦汉、隋唐时期的陶器、铁器、铜器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详细] |
![]() | 裴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西25公里的裴城镇裴城村西南岗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50000平方米,是该区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遗址断壁上斗、壶、罐、樽等陶器残片。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遗址上大范围地分布有板瓦、简瓦等建筑残瓦。从文物标本综合分析,裴城遗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遗址北、东、南部断壁,西部干渠为基线,向外各扩3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向外各扩50米。……[详细] |
![]() | 凌云台遗址是一个平面呈圆角方形的台地,南北长125米,东西宽120米,高出地面4—6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从断壁上可明显看到灰坑、红烧土层、石器、陶器残片及人骨、兽骨。出土有完整的石锛、石凿、石斧等,陶器有鬲、豆、尊、瓮、罐等,陶器多为灰陶,纹饰多为绳纹,有少数篮纹和几何纹。综上分析,凌云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它对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生产生活及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6年6月,凌云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付庄遗址位于郾城县东北13公里姬石乡付庄东北200米的土岗上。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相传这里是春秋蔡侯和邓侯会盟的地方,称“会成台”或“桧圣台”。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3米,遗址文化层很厚,内涵丰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镞、刀、锛、斧、铲和钻头等。另有骨鱼钩、蚌镰和纺轮。生活用具为陶器,有泥质红陶、黑陶及夹砂灰陶,饰绳纹、蓝纹和方格纹,器形有钵、豆、盆、瓮、罐、壶等,属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6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