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旅游

来宾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武宣文庙即孔庙文庙,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黉宫”、“孔庙”。位于武宣县城南街一巷,是广西仅存两座专门祭孔的庙宇之一,武宣县最早兴学立教之地(不久也将成为华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199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共投资2500万元修复和完善,已经完全恢复原貌。文庙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朱--墙,占地5000平方米。布局讲究,中轴线由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组成,还有礼门、义路、戟门、左右厢房、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东西两庑、东西斋和武皇殿等附设建筑,富丽……[详细]
  年代:南宋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二沟村南面约500米红水河中心的蓬莱洲蓬莱洲系红水河中的一座孤岛,宋理宗景定年间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移治至此。在蓬莱洲南畔东端石壁上有一方象州故治修城碑,碑高2.33米、宽1.79米、字径0.11米,共219字,系摹颜欧体。书法遒劲,刻工精致。碑身饰云龙纹,碑无题额,无撰文人、书丹者及刻工者姓名,亦无刻碑时间。碑文清楚,纹饰清晰,无风化痕迹,保存完好。碑文内容记述了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南宋王朝为抵御蒙古军队对西南防线的进攻,广西经略使朱祀孙遵贾似道之命,率部修筑蓬莱洲象州州城的经过。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从阳寿县(今象……[详细]
  年代:西汉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大乐镇岭南村西南面800米处的丘陵上岭南汉墓群是桂中地区为数不多的一处大型西汉古墓群。1981年自治区文物普查时发现。主要分布于象州县大乐镇岭南村东、西、南面,由115座汉墓构成,总面积为1098065.74㎡。墓葬封土堆呈半圆形,直径多在5-10米之间,高1.2米以上,大多数古墓封土完好。1985年对5座墓葬进行抢救发掘,出土了施釉陶钵、陶纺轮、铁器、五铢钱等器物。陶罐的纹饰有直线纹和方格纹,花纹美观大方;纺--小略有不同,开台算珠,多数为素面,有的有两道直线纹饰,制作精细。这些文物为后人了解象州古代文明进程提供了依据。岭南汉墓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详细]
  王二东汉墓群是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今发现的最大的东汉墓葬群。1981年10月自治区文物队普查时,探明汉代墓群共34座(其中2座属象州县地域),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形为丘陵地带,黄粘土质,墓葬封土堆直径4-11米,墓高0.8-1米。1992、2007年先后两次对6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罐、陶碗、陶屋、陶壶、陶钵、井亭、熏炉、灶、灯、纺轮、铁釜、青铜碗壶、石球等50多件陪葬器物。出土的陪葬器物对于研究广西社会发展史及金秀瑶族自治县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出土器物现藏金秀瑶族自治县博物馆。2000年7月19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莫氏祠堂位于土司衙门东侧20米处,占地147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毁于兵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祠堂分前、中、后三进,祠门院前竖立巨幅照壁,左右为门房,门楣上分别浮雕“本支百世”“列国一同”八个大字。进门房是大院。一进是正门;二进为正厅,两侧分别设有客房,前后镂金花窗,工艺精巧,装饰豪华;三进安放莫氏历代宗亲牌位。祠堂整体造型与衙门相对称协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莫氏祠堂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遗址南至南沙湾三沟,北至象州镇二沟,西至柳州河东岸,东至方家坪旧屋东北冲槽,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层高约1~1.5米。可见螺蛳壳、蚌壳、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夹砂陶片、石斧、石奔等石器,石器多呈扇形、舌形、三角形。该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分布在最北面的新石器时代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原称三清阁,后改称三界庙。位于衙署右侧、翠屏山右山脚下,坐南朝北,由五座建筑物构成,雕工精美,这些建筑均为珍木构架。庙门廊檐以两根石柱支撑,石柱高5.6米,柱脚为青石盘,进入大门,便是戏台。戏台下为四方院落,可供观众看戏。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殿中央有神台,置三界公等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场所,种植的松柏、石榴已经有300多岁。整座三界庙占地3亩。三界庙已于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香客众多,香火极为兴旺。……[详细]
  陈鸿庆住宅建于1870年,位于东乡长塘村,座东向西,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为30亩,房屋88间,属青砖,泥砖,木料,青瓦等综合结构。整座建筑群布局合理,具有传统的南方古代建筑群的特色,建筑构件装饰雕龙画凤,游鱼花鸟,卷草缠枝等彩雕图案,栩栩如生。整座建筑现仍属其后裔居住,所以建筑体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能体现出武宣县古民居群,民族传统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以故居主体建筑四周围墙墙基为基线,向四周外延5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外延15米范围内。……[详细]
  帽合山岩画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岩画东西宽约8.7米、高约2.2米,用红色颜料绘成,画面以人像为主,还有马、龙、星、鸟、怪兽、云形、圆圈、似文字符号等图像。根据岩画人像装饰及头顶的盘状包头分析,岩画可能为当地瑶族所绘,岩画内容与宗教祭祀礼仪有关,绘制年代学界倾向于明代。马山岩画仅见一阴刻的手掌印,生动形象。……[详细]
  白虎山石刻白虎山石刻在河里乡村后面的白虎山崖上。刻有“吉星”2个宋体大字,字高1.7米,宽1.5米,笔势苍劲,题写者何氏,刻石年代未详。据《迁江县志》(民国版)对此石刻的记载:“土人以其形如虎,恐于河里风水有碍,特刻‘吉星’二字于山之峭壁,字体大若三尺有奇,因而更名吉星”。……[详细]
  武宣将军第,亦称刘氏古庄园。位于河马乡莲塘村,始建于清嘉庆6年(公元1742年),占地面积1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沿武宣至平南二级路到东乡华乐路口往河马方向沿柏油路走右边田间可见。其共有清代、民国两处庄园。清庄园位于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住宅在莲藕塘的下方,故名下莲塘村,又称莲塘寨,距县城31公里,距国家2a级自然风景区百崖大峡谷公路1公里,背靠金龙庙。古庄园整体基本保存完好。古庄园按照中国传统的四合式院落的平房建筑,呈长方形布局,座北朝南,采用九厅十八井,分为主、副、人行巷道三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格式建造,首厅门前设大院,两侧的房屋与主体的九厅十八井互相通连。房屋系青砖、青……[详细]
  韦天强故居年代为民国,位于东乡镇平岭村民委上平岭村。韦天强故居为武宣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仙城书院位于武宣县城黔路42号,年代为清。仙城书院为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宣近代建筑(包括刘炳宇庄园、郭松年庄园、黄肇熙庄园)位于武宣县东乡镇河马村委下莲塘村、桐岭镇石岗村委雅岗村、二塘镇樟村村委樟村,年代为民国。武宣近代建筑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位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合隆村南0.5公里处的麒麟山,有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地——麒麟山人遗址,也被称为“卡姆头洞”(壮语)。这个洞穴在1956年的一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中被发现,当时科研团队在里面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粗糙的石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这些发现被记录在1959年3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刊物上,由贾兰坡和吴汝康两位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在论文《广西来宾麒麟山人类头骨化石》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他们的研究,麒麟山人化石属于一个男性老年个体,属于新人类型,而遗址则被定为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揭示了在距今3.6万年前,兴宾区的远古人类已经存在,并在这里居住、活……[详细]
  武宣北门城楼位于县城老北街北门上,俗称北楼,城北门亦称尚武门。北楼始建于明代初期,原武宣县城在今县城东南二十里的旧县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议迁今治,先筑土城,到成化年间改为砖墙,城墙高二丈、宽一丈三尺,周围二百九十三丈,炮台十一门、垛口七百五十八门,四周濠沟宽一丈五尺,深四尺。明宣德六年正式迁县城即今址,县城建有东南西北城门楼,前清在各城门楼设兵马司,各门楼驻兵10名。明崇祯八年(1635)年把二帝庙神位迁入北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知县翁年伦把北楼作为县义学,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为养济院以栖流犯,同时义学中止。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民国初年在北楼设民团局,民国二……[详细]
  白虎山摩崖石刻位于忻城县古蓬镇凌头村周安屯,年代为明清,白虎山摩崖石刻为忻城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溯河码头遗址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的岭南镇溯河码头,位于市城西北 3公里处,南靠红水河。此处曾是忻城、迁江县交界处。水路上至都安,下达梧州、广州等商埠。这里曾成为合山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 2013年 6月 19日列为合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 12月 8日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独鳌山摩崖石刻位于象州县中平镇良山村,年代为清。独鳌山摩崖石刻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山韦公祠位于金秀县桐木镇太山村太山屯,年代为清。高山韦公祠为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