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内江市旅游

内江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永庆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东北隅重龙山上。地处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为宗教活动及游览场所。永庆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续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庆时多次培修。寺前有石牌坊,上为“重龙古迹”,两旁有联曰:“双鹤横江,缅仙吏遗踪,百尺楼头寻鹤架;重龙绕郭,踵名贤旧址,三台渡口望龙门。”牌坊背面上 书-“西蜀名刹”。两旁有联曰:“倚汉凌云,洵是西方法界;闻掬水,分明胜地曹溪。”牌坊后是“文命诞敷”牌楼,其后是永庆寺天王殿,殿后有重檐八角亭楼。传为宋代修的“来鹤亭”,亭后建有普陀殿。殿后有大旱不竭的“天池”。天池后是大雄宝殿,右侧有月池。典故万丈青山插……[详细]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由山门、正厅、戏台、左右厅、东西厢房、青石院坝组成。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山门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式门罩建筑,上 书“王氏祠”;正厅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厅前为五级阶梯式踏道;正厅屋顶脊饰为两条直径约0.3米粗、相向对峙的龙,双龙之间是一座用青石雕刻、高约2米的六角形宝塔,塔座为莲花,塔身雕龙刻凤,造型精巧。戏台为斗拱木结构,雀替、台沿上有大量镂空或深浮雕人物、龙兽、花饰等图案。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其飞檐、脊饰、封火墙、石刻、木雕、塑像保存完好,代表了清朝中期精湛的建筑艺术水平。古韵盎然的山门为六柱五间四……[详细]
  甘露寺位于资中县城西22公里的甘露古镇东郊的广济山中。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该寺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风貌,寺山门石坊上至今保留着明代刑部郎中邑人孙宏轼题名的“资中第一禅林”横额。197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露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临沱江。寺侧的西岩,旧传系唐代高僧无几-处,岩下有泉,可以疗疾,寺以此得名。明正统十二年(1447)僧人明义曾对其殿堂补修,清乾隆初年和嘉庆六年又两次培修。明代中叶全盛时期,前后五重殿堂,房舍数十间,占地面积8130余平方米。最早的寺山门离古镇很近,可见,当时全寺规模相当的大。清嘉庆年间,资州……[详细]
  般若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三溪乡松柏寨,寺始建于唐朝,被誉为“川中胜景”,因曾珍藏全国仅三部《般若经》之一而得名。历史上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庄严清净,寺庙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达百余人,后因战乱、历史原因,寺庙损毁严重。松柏寨·般若寺被誉为川东圣景之一。系清朝咸丰年间甲辰科举人张德元、郭肇林、李世猷等倡建,属高桥镇般若村管辖,其寨墙周长十里三分比当时的内江县城九里三分还略高一筹。寨内以七山、七堰、八景闻名。寨墙、寨依然遗迹犹存,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般若寺位于松柏寨东北面,始建于唐肃宗和代宗年间,经过宋咸淳时的扩建,明万历的重修,直到清代才具有七大殿、两偏殿的雄伟规模。现存藏经楼部份已修……[详细]
  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历为州、郡、专署所在地,其县城中心偏西的新正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现俗称“清代一条街”。全街格调一致,整齐美观,古风浓郁,省内罕见。曾受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专家考察团的好评。1985年,当时的四川省建委就将其列为了全省重点保护的古街区。2007年,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间),此街房屋原系廖姓等三家产业。清末,留学日本的邑人李继尧,受变法维新、实行新政的思潮影响,留学返乡后,便积极劝说富绅廖姓等三家亲戚仿效成都巡警道周孝怀,为推行清廷“新政”,修建劝业场的作法,将全街房屋按统一格局改建成40余家店……[详细]
  资中县罗泉镇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钟氏宗祠”。钟氏宗祠四周环境优美,其建筑形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坐西向东,由门厅、正厅、戏台、左右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5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至今还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飞檐、脊饰、石刻、木雕等构件,祠堂的风火墙至今清风犹存。走进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韵盎然的山门。山门是牌坊式门罩建筑,4柱3开间,门宽5.7米,高10.2米,上 书-“钟氏宗祠”、下书“俊绣船山”;门枋左边书“宝德”、右边书“锡福”,实为钟氏宗祠最具特色的代表建筑。进山门为戏台,木结构,歇山式屋顶,抬梁式……[详细]
  威远煤矿小火车·黄泥段窄轨铁路,被誉为“蒸汽时代的工业景观”、“深山里的活化石”。四川省威远县黄荆沟镇出产优质煤炭。1910年,英国人带着煤矿开采技术来到黄荆沟,拉开深山小镇煤矿开采的序幕。1958年,原威远煤矿历时两年,建成全长7.2公里的窄轨铁路。1961年,该矿先后从石家庄动力机械购进10余台小型蒸汽机车,开始了深山开通小火车的历程。威远小火车,每个车皮载重8吨,与之配套的铁轨轨距76厘米,时速仅15公里。据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威煤最鼎盛时期,黄荆沟火车站曾有过10列小火车,每列小火车上挂有20多个货车车皮、5节客车厢和4节平板杂货车,每天运行4至6趟,是威远煤矿2万多矿工、家……[详细]
  民国初年,威远新场一带的“地火”现象引起地质专家的极大兴趣,开始在曹家坝、新场、卡房店一带勘探。1940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队到曹家坝火井坡钻探,这是首次使用现代技术在威远县境内为找“地火”开钻的第一口井(威1井)。在二叠系阳新统地层中发现微量天然气和卤水。建国后,国家加快了找油找气的步伐。1956年,在威1井南偏东18.56米处钻威基井。后不断勘察深钻,发现有气藏和油气结构。196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质队到威远复钻威基井,出现漏气、井喷,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系获得工业气流,也是国内首次在最古老的地质结构层发现气藏。后又在二叠系阳新统发现新的气藏。这显示出威远和四川盆地有良好的天然气……[详细]
  老君山位于镇西镇境内,由大、小老君山、寨子岩、河口水库等组成,距县城22公里,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奇丽险峻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大老君山自隋威远建县以来就是威远与荣县的界山,为西周时周武王封周荣公之地,又名荣德山。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唐末五代道士陈抟(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从唐宋以来就已成为道家的-之地和风景名胜之地,清乾隆《威远县志》称为“老君丹灶”,是威远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丽,方若削壁,高矗云表,有华山之险。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曲折小道,攀登时须手脚并用方可。山西南面崖壁上刻有四则题诗、四龛唐宋造像、三通……[详细]
  内江钟鼓楼位于城区中心,它的建筑规模极小,但历史内涵极为丰富,被称为内江“袖珍博物馆”,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在内江县署(现市中区政府)大门前,“筑台卷洞,上构谯楼”(古代城门上用以高望的楼)。天顺六年至万历年的150年间,谯楼先后二毁二修。崇祯年间(公元1634年)续修,“楼下有门为通道,楼上悬钟定昏旦。”故又称钟楼。明甲申(公元1644年)楼毁。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建,为邑胜景。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谯门顷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此后兴工重建,规模宏峻。光绪年间,楼毁于火后复修。内江谯楼的命运,正如朝代的交替,在数百年间几起几落。……[详细]
  云霞古刹石牌坊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造,2007年6月15日被评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牌坊保存完整,造型端庄,斗拱繁复,图文并茂,雕凿精妙。云霞古刹牌坊坐南面北,红砂石质。整座牌坊由50余块石料砌筑,三门四柱五楼,通高10米,面阔8米,坊座四柱基座前后分别置两只石狮、两头石象,中门坊额前后分别阴刻“云霞古刹”、“恩沛佛门”行楷大字。牌坊上部置“圣旨”牌位,坊身前后计有题记11则、楹联4副、诗15首以及深浮雕、透雕戏剧故事、动物、花卉图案20幅,这些诗文的作者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和文人,如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王果题书两侧门边联“石龙曲卷萦洄水;野鹤斜盘澹宕云。”两侧门额左为“风清”,由……[详细]
  佛尔岩大佛位于威远东联镇境内弥陀寺内,为晚唐摩崖造像,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像高11.82米,连基座通高13.42米,倚北面南站立于莲台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裸肘,右手长垂,左手托莲花于前胸,面容方正丰硕,两耳垂肩,慈眉善目,庄严古朴。据说佛尔岩大佛、荣县大佛、乐山大佛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佛教徒的有意为之,便无定论了。虽然乐山大佛、荣县大佛更高大,但它们都是坐佛。佛尔岩大佛是立佛,系省内最大的接引佛——阿弥陀佛。《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按佛教的说法,它代表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大佛背靠岩石,左右两边的山脉像扶手,整个连起来活像一把椅子,……[详细]
  南华宫是广东客家先民修建的会馆。客家先民因为躲避战乱,在唐代末至宋代末期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江西、福建,继尔发展到广东定居下来,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客家人为了生活相继来到了广阔的西蜀大地四川安居,他们带来了古代汉人的饮食生活文化及风俗习惯,为了凝聚同乡力量,增强同乡族人的关系,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6年)在四川遍地都修建了不少的‘-场所’,来祭祀桑梓大神。在移民居住多的地方,这些场所几乎每个场镇都有,在这些场所里一般供奉着佛、道、儒神像,还在墙上刻画中国古代名人事迹典故,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限进行舞台演出,成为重要的移民活动场所,其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不等的规模,……[详细]
  资中罗泉会议会址位于罗泉镇观音沱街,原是基督教福音堂,建于清嘉庆13年(1808年),座东向西,占地面积564平方米,建筑面积290.12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的歇山式屋顶与西方古典式门窗相结合的建筑。胡范渠书院为罗泉会议筹备会议会址,座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2528平方米。当年同盟会党人龙鸣剑和川内各路哥老会首领20余人聚集罗泉井,先在进步青年学生胡范渠家的钟鼓楼上举行预备会议。当天晚上,再在胡范渠家对面的福音堂召集各路人马举行正式“攒堂大会”,即罗泉会议。会议统一了起义的指挥和行动,为四川保路运动由和平-转为武装起义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证。罗泉会议举行一个月后,起义烈火便燃遍了全川,……[详细]
  三元塔,座落在内江市城南四公里处沱江右岸的三元山上,始建于唐,明末倒毁。一座汉安古城(内江)不能没有塔,因而三元塔倒毁后,即有修筑高寺塔之举。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三元塔,据《内江县志》戴:“十里绅士罗良存、邹彦藻、陈资望、刘忠元等,复呈请邑令顾文曜捐资,倡首粮户乐住,翻尊故址重修,凡十层、高八丈八尺。”嘉庆二十年(1815),邑人艾荣松刻石作序曰:“内邑人文,本朝(清)远逊前代之盛者,由北塔之不复也,而大小二洲为江水刷削,不知作堤以护之故也。塔不复则前无曜,堤不筑则后无枕。”把人文衰败,官运不亨皆推之为塔之不复修也,故邑人呈请建塔,以正内江风水也。三元塔,为大型青砖砌成,塔身为八面体,塔……[详细]
  老君山自威远建县以来就是威远与荣县的界山,为西周时周武王封周荣公之地,又名荣德山。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唐末五代道士陈抟(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从唐宋以来就已成为道家的-之地和风景名胜之地,清乾隆《威远县志》称为老君丹灶,是威远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丽,方若削壁,高矗云表,有华山之险。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曲折小道,攀登时须手脚并用方可。山西南面崖壁上刻有四则题诗、四龛唐宋造像、三通摩崖碑和三则题字。摩崖造像中保存完好又富有代表性的是太上老君及侍者力士造像。其中佛道合龛造像在四川极为罕见。题诗以清末翰林、荣县诗人赵熙的一首最……[详细]
  报恩寺位于东兴区白合镇报恩寺村。建于元,明重建。占地3705平方米,四合布局。现存观音殿、大雄宝殿、玉皇殿、经堂和左厢房。大雄宝殿正梁有“大明永乐十三年建殿”墨书。殿完好,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三穿八柱。玉皇殿,建于乾隆年间,长25.6米。现存明代石碑三座:一为明弘治五年立,高3.5米,宽4米,厚0.2米,碑额刻有花纹图像,碑中刻“西蜀报恩禅林”六字,碑文记有建殿经过;二为明宣德7年立,高1.8米、宽1.2米、厚0.16米,碑额刻“白云山报恩寺”7字,碑文述建碑经过;三为邑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张应登题的诗碑,是行草珍品。白云山岩壁石刻,有赵贞吉题字,刻于明万历年间。……[详细]
  东兴区高梁镇清溪村一组的普陀崖上,有一处长约15米、高约5米的石壁,石壁上有近300余尊雕刻精美、布局合理的摩崖造像,历经风吹日晒后,看上去依旧雄伟壮观。普陀岩在当地又被村民称为“狮子山”,和它紧紧相连的两座山峰,当地村民分别称其为“大锅盖山”和“小锅盖山”。在大小锅盖山的崖壁上,也零星地分布有一些摩崖石刻造像,它们和狮子山上的摩崖造像共同构成了清溪村里的摩崖石刻造像群。作为摩崖造像中一颗闪耀的明珠,普陀岩摩崖造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而被列入了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村民文学才柴山地,南至清溪村1社曾凡成柴山地,西至清溪村8社村民雷世东自留地,北至清溪村8社公路外侧。建设控制……[详细]
  鹭澜洞崖墓群位于四川省内江城区东桐路张大千纪念馆山脚下。明清以来鹭澜洞历为内江著名的名胜古迹,被誉为“中山胜景”。墓共六座,一洞内尚存完整的汉代石棺两具,仿木结构雕刻,装饰风格颇具地方特色。其余洞内外石壁刻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张船山、罗赐卿、文天祥、刘承佑、胡薇元、黄云鹄等唐宋以来历代书画名人诗文、对联30余幅,正草隶篆俱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崖墓群是内江也是沱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汉墓群,其石棺型是四川乃至全国罕见。保护范围:东至1号崖墓向东外延200米,南至东桐路石砌堡坎基脚,西至6号崖墓向西外延100米,北至崖顶树林边沿。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详细]
  罗世文故居位于威远县向义镇解放村罗家湾。整个罗家大院占地约1万平方米,原为罗氏宗祠,又名“六一堂”,是中共四川省省委第一任书记,著名革命烈士罗世文同志的故居。该故居坐西南向东北,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正堂:穿逗式梁架,4穿用9柱,面阔3间15.8米,进深1间,8.8米,通高8米,已经垮塌;素面台基1.2米高,垂带式踏道6级。前堂: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阔3间14.9米,进深1间6米,素面台基0.2米高。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