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陇南市旅游

陇南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文县文昌楼文县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最为耀眼的是文昌楼,又称“魁星楼”,成为千秋阴平标志性象征,小城春秋的见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楼位于文县城东南角,雄踞10多米高的古城墙系明代初年所建,其造型雄伟、工艺精巧,蔚为壮观,为古建筑之精华,被誉为“白水江上第一楼”。文昌楼,坐北朝南,面临浩瀚大江,昂首万里云天,为木石结构的塔式楼阁,共三层,一二层为四角,有阁有廊;第三层为六角,有穹窿式阁厅。门雕窗花,精细玲珑,绚丽夺目,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楼的四壁镶嵌有古史题材的绘画,楼顶用彩陶琉璃瓦覆盖,楼角上悬着风铃,风吹穗摆,铃声悠扬,悦耳动听。文昌楼上有许多文联、匾额。王紫瞻先生撰写、书法家侯正……[详细]
  哈达铺红四方面军长征旧址位于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由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部旧址、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旧址、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旧址3处院落组成。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部旧址位于哈达铺镇下街村318号,始建于1913年,坐北朝南,为当地传统四合院形式,院落南北长32米,东西宽14.7米,占地面积472.75平方米,由正房、东西厢房及两层前厅组成。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哈达铺镇下街村205号,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形式,院落南北长23.7米,东西宽16.4米,占地面积410.4平方米,院落北侧为临街两层前厅,西侧为西厢房,南侧接巷道有一处后门。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哈达铺镇上街村,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坐北朝……[详细]
  吴玠墓景区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阶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存这里。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园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I.53米,厚0.3l米碑额下面纂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正文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七十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十门……[详细]
  永宁区苏维埃政府及红十八师驻地旧址位于陇南市徽县永宁镇岳王村,距离县城约20千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6处院落、16处单体建筑及岳会英烈士墓组成。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为徽县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制,其中1号院为永宁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其他院落均为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八师驻地。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长征到徽县休整时,第六军十八师政治部及其所属部队进驻永宁镇岳王村。岳王村村民岳会英等积极参与供应站工作,给红军筹集粮食等军需物资,并同反动势力积极开展斗争。9月23日,在第六军十八师政治部及其所属部队的帮助下,永宁区苏维埃政府在岳王村成立,岳会英被推选为政府主席,张秀玉、樊正海、林珠宝等多人为委……[详细]
  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遗址现存3处,为飞龙峡栈道遗址、石门沟口栈道遗址及三镢崖栈道遗址。现存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飞龙峡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石门沟口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详细]
  合作化桥位于陇南市文县石坊镇石坊村,原名广济桥,始建于清代,1950年代因广济桥残破无法使用,1955年文县政府决定在广济桥原址拆除旧桥,按原貌重建一座廊桥。该桥为木构伸臂廊桥,桥跨伸臂由247根10多米长、1米多粗的圆木材以30度插入白水江两岸石墩构成,伸臂10层,从下往上层层伸向江心,荷载桥梁受力。桥廊由桥面、廊臂、廊顶及凉亭构成。桥面长31米,桥面宽3.8米,桥面距河面11米。该桥是文县境内跨度最大、结构独特的伸臂廊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桥体基座东侧以东20米,南至桥南……[详细]
  梓潼文昌帝君庙位于宕昌县沙湾镇上堠子村。始建于元,明代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前、后殿,前殿由山门、东、西厢房、过庭组成,皆土木结构。前殿面阔三间(7.5米),进深二间(5.2米),“人”字梁架,硬山顶,檐下施斗拱,内壁两侧绘人物故事画,前、后开门;后殿面阔四间(12.5米),进深10米,歇山顶,三架梁,殿门正中檐下斗拱施彩绘,内壁彩绘人物故事画。东、西厢房面阔各四间12米,一面坡顶,檐下饰彩绘和花纹木雕。过庭面阔三间(7.5米),进深6米,硬山顶,东屋内立“梓童文昌帝君庙记”碑1通,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七月三日重建之事。山门由三台阶构通,门两侧各……[详细]
  徽县清真寺姆拉楼位于陇南市徽县城关镇东关村,现存姆拉楼为民国三年(1914)重建,三滴水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一层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每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逐层内敛,建筑通高19.86米。一层檐下施五踩斗拱,昂用凤头昂和龙头昂,二、三层檐下均施透雕挂落及牙子板等,刻工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南方建筑元素,为近代民族建筑之佳作。姆拉楼西侧立有明代万历年间徽州进士马负图撰刻《重修礼拜寺碑记》碑1通,清道光四年《清真寺建修庙房碑记》1通。1990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姆拉楼东门外侧以东3米,南至姆拉楼南墙外……[详细]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秦州长道人,其故里在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湾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周进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时隔16年之后,由嫡孙秘书郎王永锡护灵柩归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时任宰相的王仁裕门生李昉撰文,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通长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额篆“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详细]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代,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立3主,统治386年,南北朝时曾统辖陕、甘、川三省边境六郡十八县。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百顷城”。该位于仇池山,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绝,三面环水,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所据,面积约4.8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有石碾槽、铜戈、匕首、驽机、镞和釜等。原城址已夷为平地,但现存遗迹对研……[详细]
  象龟寺位于陇南市西和县兴隆镇马家庄,根据庙内“重建象龟寺序”记载,最近一次维修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建筑面积1764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三院,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建有山门、前大殿、财神殿和菩萨殿,两侧配殿。共计单体建筑12座,寺内保存民国时期碑刻2通。象龟寺是西和县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建筑装饰繁复,特色鲜明,多以花卉、鸟兽、园林、山水雕刻为主,工艺精湛,凸显出当地工匠高超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情趣。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厢房东墙外侧以东15米,南至菩萨殿南墙外侧以南5米,北至牌坊北侧底边以北15米,西至西厢房西墙外侧……[详细]
  佛爷崖摩崖造像位于陇南市徽县水阳镇姚家山村。石崖坐东朝西,高5米,宽8米,崖面浮雕造像共计18尊,均位于一座浮雕的仿帐形大龛内,居中为4个并列开凿的大龛,每龛内一坐佛,龛外诸小龛内浮雕胁侍菩萨像,帐外两侧各雕1尊-力士。佛爷崖摩崖造像在风格、题材、组合、雕刻技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隋唐时代特征,在人物装饰方面又呈现出浓郁的陇南地方特色,对于研究唐宋时期陇蜀之间交通线路、佛教信仰、石窟艺术的交流传播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1990年被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摩崖造像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祐3年(1316)秋建。由龙首、碑身、龟跌三部分组成,碑高3.5米,宽1.3米,厚0.42米.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祖孙三代六英,为建立和巩固元朝政权所创的丰功伟绩。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该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极高的价值。……[详细]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大李家村南200米。分布在北峪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房址、红烧土和窑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宽带纹、蛙纹、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弧壁圜底钵、卷唇折腹盆、敛口鼓腹平底罐、双唇口尖底瓶和陶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桔黄陶和夹砂红陶片,以彩陶为主,纹样有施黑彩的大圆圈纹、漩涡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碗、罐、盆等。另采集有磨制石刀、锥、环和骨锥、笄。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与马家窑两种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详细]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东起大南峪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关,向西进入至武都,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尤以望关石猫梁遗址最为典型,并有路碑见证。 该遗址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100米处的石猫梁山垭上,为古代康县至武都的客商通道。东面斜坡石路上开凿有石台阶,现存二十级,长11米,西南坡上有石上开凿台阶路和石砌路基本长20多米。山垭上现存半截石碑,残宽20厘米,商90厘米,厚18厘米,字迹大部分可以辩认,其中有“……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内容。……[详细]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详细]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礼县西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的西汉水北岸山坡上,北与鸾亭山遗址隔刘家沟相望,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千米。遗址自东北向西南由雷神庙、大雪坪、小雪坪等组成,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史前和两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部分陶窑、灶坑、动物坑、房址、城墙、建筑遗迹等200多处。文化层厚约0.5-2米,采集有仰韶晚期、周代、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陶片,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西周晚期秦人城址。礼县西山遗址史前遗存的发现,尤其是龙山早期遗存的发现,对全面认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徽县酒厂旧址位于陇南市徽县伏家镇伏镇村蔡庄社,占地20万平方米,由大门、综合办公楼、3间制曲车间、酿酒一车间、六层粮仓等组成。大门及苏式建筑风格的四层综合办公楼建于20世纪60年代,制曲车间分为原粮库房、稻草库、踩曲房,酿酒一车间为原宋明老窖及陇南春酒老车间,现存老窖池364口,六层粮仓为圆形桶状,以上加盖仿古砖房4间,0-钢构楼梯。徽县酒厂是全省建厂较早的白酒酿造企业之一,1951年在“永盛源”等白酒(烧酒)作坊的基础上组建而成。酒厂沿用明清以来老窖池窖泥,历史悠久,是我省工业遗址较为突出的代表,反映了甘肃省轻工业发展历史。……[详细]
  杨店古建筑群位于陇南市两当县杨店镇,主要由明清时期修建的何家作坊、米店、药房、银匠铺、车马店、余圣宫、福兴客栈等17处古建筑组成,分布在杨店全长700多米的主街道两侧。杨店古建筑群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特点,较为全面的体现了古镇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宗族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红崖河沟底中心线以东5米,南至晒麦场南侧以南10米,西至国道316线东侧,北至杨店学校路北侧以北1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