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陈天嘉三年(562年)……[详细] |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详细] |
南谯楼位于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详细] |
檀干园位于歙县西10公里唐模村。建于清初,乾隆年间修葺。曾是本村许氏文会馆旧址。以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又因园内有人工湖,湖内模拟杭州风景,故当地民间俗称为“小西湖”。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富商所凿,有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以供其母游乐。整个唐模村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从唐模东向进村,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和同胞翰林坊。亭分上下两层,四边有虚阁,飞檐悬有铁马,风吹铮铮作响;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详细] |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位于歙县城东南渔梁坝下,因西近秀丽的紫阳山麓,故有现名。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此桥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桥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据说此桥开始募资筹建时,虽有许多人解囊应募,却未集足银两。这时,人们见一位身穿麻布衣的买灰人也赶来凑热闹,便讽刺他:“凭你这副模样。也敢来出钱造桥吗?”岂知买灰人慨然允诺:“我个人单造一孔。”后来,他说到做到,单凭个人出资,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原来那些解囊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它八孔,但终因财力……[详细] |
张曙故居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48平方米。张曙,是近代著名音乐家,积极投身革命音乐活动。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曙故居外观由四面墙(风火墙)包裹,内部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进大门为一小院,前厅三楹,楼上左右两部房,中为厅。临小院为敞廊,后进三间三楼,左侧通厨房。目前张曙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近年来多次修缮,特别是2009年进行了重点修缮,并开辟了张曙事迹陈列展览。张曙故居取名“亦政堂”,建于明末清初,前二楼、后三楼、二天井,相同格式的两栋房紧密相连,张曙卧室在右边二楼,1934年6月,田汉跟随张曙来到故居,同床共叙一周,1924年衢州一中送来的官报……[详细] |
新安碑园坐落于安徽省歙县城西练江对岸,主要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达200余米的碑廊,蜿蜒曲折,给游人以幽深之感,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随着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栏、望柱相伴,栏、柱上工致的雕刻,均出于明万历年间名人的刀笔,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开间仿明清风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内部的门窗式样、砖雕纹饰,显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三是“两清堂”,其堂名是由于这里藏有著名的两部碑帖——《余清斋帖》和《请鉴堂帖》——而得。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桥点缀其间,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使它成为歙县一大名胜。新安碑园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和名帖刻石……[详细] |
黄宾虹生于1864年,于1955年去世,名质,字朴存,号宾虹,祖籍歙县,是与齐白石齐名、享有“南黄北齐”之誉的国画大师。先生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光绪二年(1876年)回家乡参加童子试后,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这幢砖木结构的民宅,建于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系黄宾虹祖上所建,现存有铸园、卧室和画室三部分。故居在歙县西潭渡村。林木葱郁,景致优美。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房屋,正屋是三开间楼房,前有庑廊和天井。正屋宾虹题名为“宾虹草堂”和“虹庐”,庑廊前有小院,庭院西侧台阶边有一块玲珑剔透太湖石的建筑是“玉森斋”。人称之为“石芝室”或“石芝阁”。黄宾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详细] |
方士载宅建于明中叶,为许国府邪的部分遗构。坐东朝西,凹字形平面,一进二层,面阔13.94米,进深8.65米。大门开在左侧,两傍为廊房,中央为天井。山面穿逗式梁架,月梁雕刻华丽,双步梁端雕饰的构图下面用两朵小云承托上部的大云,有的大云前后两端作尖状。三架梁上立有脊瓜柱承托脊檩,两侧置雕花叉手,整个形状很像一条飘带。不用平盘斗时,脊瓜柱下端咬杀成鹰嘴形。1987年,曾按原样进行维修。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辟为建筑史陈列馆。位于县城向阳路,原系明万历大学士许国“阁老府”的部分遗构。砖木结构三开间楼屋,面阔14米,进深8.65米。宅中为厅堂,两边为住房,前临小院,后背为马蹄形回廊,右侧为楼梯间……[详细] |
槐塘双坊明、清黄山市歙县槐塘双坊包括龙兴独对坊和丞相状元坊。龙兴独对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为纪念元末明初槐塘人唐仲实和朱元璋对话而建。明末进行了大的修复改建,清中期进行了维修,近期又对牌坊四周石基进行了加固维护,本体状况基本完好。槐塘双坊四柱三间五楼,坊阔8.63米,白麻石(砂岩)鳌鱼吻脊饰,挑檐下作仿木结构斗拱,梁枋、雀替。明间二柱外础石上立蹲狮一对。南宋理宗时,槐塘人程元凤(1200--1269)官至右丞相,弟元岳官工部侍郎,因称亚卿,侄扬祖为廷对御赐状元,侄念祖官至秘阁学士,四人共立一坊。丞相状元坊为四柱三间楼阁式牌坊,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宽约8.4米,高9.1米……[详细] |
天心堂位于歙县瞻淇村。建成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住宅。天心堂以布局典雅、雕刻精美著称,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堂大门没有花砖门罩,粗扩大方。进大门为门厅,月梁两端置丁头拱,左右为厢房。天井左右为廊,右廊置楼梯。中厅宽敞,两侧厢房较狭。后厅靠边墙留小天井,两侧为廊屋。楼上天井栏杆上置飞来椅,靠背作弧形,高约:米。栏板外侧满布花饰,用靠背柱隔成五间,每间四层。第一层下雕壶门\第二、三层每小格内雕各式花卉图案,第四层雕净瓶荷叶,排列有序。天井栏杆的其它三面,仅在平板上用木条作出方格,上部装扶手。临天井的房窗,方格窗扉,外装花窗栏。天心堂的堂匾为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该天心堂……[详细] |
尚宾坊位于黄山市歙县,年代为明。建于1476年。双柱单间三楼,白麻石质。南面额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10字,月梁镂鲤鱼纹饰图案,上枋镂双凤朝阳图,栏板镌尚宾二字,北面月梁镂牡丹纹饰图案,额枋镌风云庆会四字,上枋镂双鹤翔云图形。八角柱护斗板八出,栏板上下四出云朵。其转角处用斜拱和枫拱,保存了中国金元时斜拱形制。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县学宫、今歙县中学大门右侧,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花岗岩石料,双柱单间三楼,开间约3米,高约5米,南面额枋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十字,上枋镂双凤朝阳图,月梁镂鲤鱼纹饰图案;栏板镌“尚宾”二字;北面月梁镌牡丹纹饰图案;额坊镌“风云庆会”四字,上……[详细] |
雄村五石坊包括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鲍氏墓坊、宗二公墓道坊、余庆堂门坊。五座牌坊在布局、建筑结构、石料选择等方面各有不同,都能体现出它们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但很有历史价值,而且显示出雄村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中丞坊:立在遗址“崇功报德祠”正前方,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坊高13米,宽8.5米,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四世一品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青石牌坊,高11米,宽8米,灰凝石构建,两侧二只雄狮相蹬。鲍氏墓坊:二柱一楼青石墓坊,坊高3米,宽3米,单层墓坊,坊前地面用大块青石板铺设。宗二公墓道坊:二柱二楼青石墓道坊,……[详细] |
许氏宗祠(敦睦堂)位于黄山市歙县,年代为明。许氏宗祠的前进与后进已于“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作小学教室,但主体建筑中进享堂仍完好健在。中进享堂的古韵较之皖南许多名祠,诸如歙县呈坎罗家祠堂、黔县西递胡家祠堂、本县龙川胡氏宗祠等,不能相比,许祠的中进享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顶建造法式,许祠的梁柱构架特别粗矿硕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鸡身体与四肢的感觉相似,显得极为圆浑笨拙,配之梁架间诸如雀替、梁驮、斗拱、叉手等装饰雕琢构件交融为一体,使许祠中进享堂的文化古韵显得更为浓郁。据《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享堂轩顶上部有过拆换修补痕迹,但主体梁架结构仍为……[详细] |
蕃村鲍氏宗祠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占地680平方米,是当地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鲍氏宗祠坐西朝东,三进三开间,都采用木栅栏护祠外套。两边八字墙,磨砖对缝,“万字”花纹嵌入其中,上有葵花砖雕修饰,下为“虎门纹”,上下均有石基护祠,祠内卷篷轩顶、雕梁画栋。享堂分三格分设,里外天井、两廊环抱,石柱、木柱林立并有说处。“鲍氏宗祠”匾额高悬,门前“百兽坦”,旗杆敦六个分两组,端坐坦前,气势恢宏。该祠三进两天井,前后高低有序,一进为天井庭院,廊西廊北合抱。二进为正堂,“惇叙堂”正匾高悬,卷篷轩顶,画栋雕梁。鲍氏宗祠“惇叙堂”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该祠……[详细] |
汪华墓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3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永徽二年(651)营建,墓依山南向,根据地形建有巨大的环形扶手,中为圆形封土,墓前原有拜台、神道、翁仲、牌坊等均毁于文革。墓地依山南向,正对府城,左右冈峦屏护。墓前右为享堂,二进五开间,飞檐高瓴,壮丽堂皇,现仅存遗址。左为家庙,两进,有左右廊房,现部分毁坏。原先还有神道、翁仲、牌坊,现皆不存。墓穴在唐末曾遭掘毁,今呈封土堆积。今墓遗址尚存,墓前右为汪王墓祠遗址,三进,现仅存地坪遗址;墓前为忠烈王庙遗址,三进五开间,现存遗址和部分门屋,门屋内保存有两通清代部宪禁碑。汪华,唐歙县人,隋末皖、浙、赣一带农民起义领袖,曾自封吴王,降唐后封越国公……[详细] |
王氏故宅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大北街100号。该宅始建于清代,主楼为三开间三进深二天井二层木结构建筑。南北开间平均为9.26米,东西进深为20.67米,门前坦开间为9.05米,进深为3.35米,后院开间13.29米,进深为8.48米,厨房开间为3.83米,进深为5.92米,偏房开间为2.78米,进深为4.05米,石板阶梯宽为1.32米,长4.05米,共占地面积为373.91平方米。整体建筑造型古朴大方,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王氏故宅梁架结构及梁枋和木构配件,简朴大方,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征,是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典型范例。王家为中医世家,家学渊源,历代均为新安名医,民国版《歙县志》称之为“新……[详细] |
圣僧庵位于歙县七里头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寺僧慧明善治眼疾被人尊为圣僧,庵由此得名。后代曾多次修葺,平面变化很大。现建筑由大殿、享殿、庭院、僧房、天井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庵四周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庵内墙壁上有明代万历年间歙县画家黄柱所绘制的壁画,壁画绘于大殿和两庑的壁上。大殿后壁为“侧座观音像”;左庑为“九尊罗汉九龙图”通景,右庑为“九尊罗汉伏虎图”通景,均被柱子隔成3个独立的画面。享殿台阶两边壁上分为“苍松图”,“翠柏图”,现右壁“苍松图”已无存,余皆保存完好。尤其是“翠柏图”,其枝桠穿插富有变化,用笔挺拔有力。现存庵占地面积276.36平方米,由庭院、大……[详细] |
丛林寺,位于歙县小溪村东南1公里处,始建于公元831年,历代均曾修葺。松柏掩映,紫竹簇拥。始建于公元831年,历代均曾修葺。明初,歙县有十大丛林(一丛林管十寺),丛林寺为第十丛林所在。寺兴盛时有文殊院、大雄宝殿、普贤行宫、晨钟楼等,现仅存大雄宝殿和僧房。大殿正方形,边长9米,绕以敞廊,歇山顶。殿内中间四柱上架横枋,枋上用12座斗拱托起藻井,天花板上彩绘云龙图案。寺内殿壁上画有24幅水墨观音罗汉像,据传为丁云鹏所作。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丛林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寺(包括原僧房)周边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50米。……[详细] |
昌溪庙坦及水口安徽省歙县忠烈庙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该庙共分三间。正间供了汪公大帝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庙前广场即庙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为全国罕见、昌溪仅有,对研究徽州古代古村落建设历史和水口文化有较高的价值。位于庙坦的正前方就是昌溪的古水口,形成于元朝的末年。村外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也称为八卦形)溪流,注入昌源河。保护范围:北至庙后银杏树,南至水圳出口,东、西至庙坦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周边50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