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七岩山摩崖造像,位于定襄县南王乡黄场峪村东南约1000米处。位于沟两侧崖壁上,现存东魏、北齐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处。七中石窟5处,摩崖造像4处,大小佛教造像1200余尊。造像面积约27平方米。据《定襄金石考》记载:最早的造像及碑记为北魏神龟二年(519),现存无。现存最早的摩崖造像及题记为东魏天平三年(536),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齐天保七年(556)广武令赵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题记和唐先天二年(713)造像及题记。石窟主要为佛殿窟和禅窟,造像题材为七佛、千佛和涅槃像等。2007年,忻州市人……[详细]
  建封寺又名百法寺,位于襄垣县古韩镇南里信村南,是唐代高僧、百法疏主释义忠出家和坐化之地,庙西南舍利塔为供养其身之塔。据碑文记载,建封寺创建于唐代,明代、清代均有重修。现存正殿、舍利塔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布局由三条轴线并列,中轴线现仅存正殿;东轴线上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东西耳殿各二间;西轴线上存倒座戏台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东耳殿三间。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昂。寺内存明碣五方、清碣三方,为研究当地明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详细]
  流渠菩萨庙位于襄垣县上马乡流渠村中。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南北35.2 米,东西25.8 米,占地面积913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主体为元代遗构,明、清曾修缮过,大门、戏台、东厢房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现存有戏台、正殿,东侧有厢房三间,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其中东厢房为二层楼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四椽伏前后搭牵,用四柱,柱头科四铺做单昂,单檐悬山顶,屋顶琉璃脊饰,筒瓦铺做。东南部辟门,大门东侧有禁赌碣一方。菩萨庙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元代建筑,为研究当地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2007……[详细]
  回凤塔,位于定襄县受禄乡回凤村东北约500米处。为楼阁式砖塔,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宋代遗构。原在普济寺内,现寺已无,独存此塔。据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记》碑载,该塔建于宋哲中宗元祐元年(1086年),塔高约17余米,共七层,底层呈四边形,边长4.5米,高2.5米,出檐为平砖一出,又尖砖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层,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层渐矮渐小,每层出檐均作砖雕仿木斗拱。上层作仿木檐飞,在布瓦尖端作铁刹,各层均有向阳门。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详细]
  孙中山纪念馆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儿童公园北端。原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的劝工陈列所,亦称劝业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硬山式楼房,上下层均出檐有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占地面积326平方米。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到太原视察,19日下午在文瀛公园劝业楼二层向太原各界群众凭栏发表演说,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山西武装起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莅晋这一大事,1986年5月,将劝业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位于太原文瀛湖畔。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详细]
  天涯石鼓神祠(又名石鼓大王庙),位于原平市子干乡停旨头村东南约100米处天涯山下。坐北朝南,东西长42.9米,南北宽75.28米,占地面积323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金天会三年(1125)重修,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二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牌楼、戏台、香亭、阎王殿和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院内存明代重修石碑3通,清碑21通,石狮1对,石旗杆2对。1981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详细]
  甘村李卫公庙位于襄垣县古韩镇甘村北部。坐北朝南,南北宽45米,东西长36米,面积为162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正脊题记为清雍正元年(1722年)维修。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山门、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妆楼、东西厢房、东西耳殿等。正殿砖砌台基,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七檩式构架,柱头斗拱七踩单翘双昂,平身科每间一攒,门窗部分被改建。正殿内存清壁画28.4平方米。庙内保存有唐代经幢1座。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详细]
  元好问祠堂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南北大街北部84号。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50年代及2006年维修,现存为清代。中轴线上有西大厅,两侧南北各存有碑房11间。祠堂主人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存西大厅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大厅右侧檐下有“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襄垣南罗山仰韶文化遗址,位于襄垣县古韩镇南峰村的漳河南岸台地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为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址的西部断崖暴露有灰坑等遗迹,遗址地表散落有陶片。采集有新石器时期的彩绘陶片、泥质灰陶盆、夹砂灰陶鬲足残片,商代的泥质灰陶豆残片、绳纹泥质灰陶片等遗物。灰坑为袋状,底径约2米,残高1.5米,灰坑内文化遗迹丰富。采集有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的泥质红陶钵和罐;龙山文化小神类型的夹砂灰陶绳纹肥袋足鬲和泥质灰陶篮纹小口瓮。1999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详细]
  姜涛墓,位于忻府区曹张乡解村西北500米。坐北向南,墓地南北250米,东西190米,为明代墓。墓主人姜涛,字伯渊,忻府区解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卒于正统十五年(1445)。历任浙江嘉兴府同知,直隶河间府同知,河间府知府,顺天府尹,官至户部侍郎。姜涛在位二十余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洁、一贫如洗,深得朝廷器重,同僚拥戴,百姓拥护。他不仅是明代官吏的典范,更是重塑现在官场秩序的一面镜子,当之无愧。2007年6月6日由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悬空寺石窟,位于神池县烈堡乡烈堡村西北约25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凿于明天顺四年(1460),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现存6窟,东西长100平米、南北宽80平米,占地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6窟并排而列,最大窟高8米、宽4米,深70米,最小窟高6.5米、宽3米,深1米。窟内佛像均无存,建筑均已坍塌。洞窟佛像毁于“文革”。现有明代“烈石峰辘轳悬空寺记”残碑1通,清代“悬空寺碑记”3通。2007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真容寺,位于忻府区紫岩乡紫岩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有大佛殿、关帝殿、奶奶殿、龙王殿等。除大佛殿为明代遗存外,余皆为清代遗构。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拱三踩单翘,前檐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悬山顶。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奶奶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部出廊,悬山顶。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杨家大院,又称“老狮院”,是八百余年文采风流、薪火相传的杨家之宅院。杨家在金、明、清三朝出过五名进士、数名举人,其中代表为杨枢、杨植分别官至河南、陕西按察使等,民国年间杨念先、杨兰阶是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其宅院初建于明前朝,为一进五院,两个偏院,数个附院,建筑形制均为传统的北方四合院建筑,有前牌楼、过厅、中牌楼、后牌楼和杨家祠堂等。大石狮精妙绝伦、砖木雕栩栩如生,前门楼巍峨高耸,中过厅高大气派。在2012年5月,在晋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铁梁桥,位于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西约3000米。南北走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金、元建筑,跨度13米,桥身宽4.6米,矢高6.3米,桥头石狮2对。铁梁桥系单孔形石拱平桥,所有券面上的连接,均采用双腰铁加以固定,俗称铁梁桥。铁梁桥面两侧各施勾阑,其两侧存望栏8块、望柱10根,望柱高0.77米、长1.25米。望柱图案各异,雕工精湛,人物、山水、花鸟活龙活现,精美绝伦。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兰若寺,位于繁峙县集义庄乡大宋峪村南3公里处。坐北朝南。东西长23.8,米,南北宽21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及碑记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嘉庆二十一年(1816)曾予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一进院布局,现仅存正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歇山顶,斗栱三踩单翘,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格扇门。寺内存清代重修碑3通,清代木匾2块。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