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周佛海公馆车水马龙的南京中山北路中段东侧,斜伸着一条幽深的小巷,巷内不远处的民房后面,两幢松柏掩映的西式洋楼夹杂在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当中,显得很是古朴,这便是过去的西流湾8号(今西流湾8号、9号的后面,正门开在中山北路150号国营东方漂染总厂内)周佛海公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各派军阀、政治集团打着“共纾国难”的旗号,展开了一场新的分权战。挤过蒋介石智囊团,号称“文胆”的周佛海因拥蒋有功,在蒋汪重组的南京合作政府中,地位陡升,不仅担任了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还戴上了一顶-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的桂冠。这时,-达官贵人纷纷在京都南京刮起了一阵置地建公馆之风,周佛海不甘落后,偕……[详细] |
澄虚道院是周庄一带有名的道观,它是一个道教圣地,道教始创于东汉,由张陵创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身养性,长生不老。澄虚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已有900多年历史,原名“圣堂”,是吴江澄虚人士来此捐建,故名澄虚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坏,1994年周庄政府出资重修,又重现了当年的面貌。进观首先看到的这一位是道教的-神王,叫做王灵官,他手拿金鞭,三目怒视,好像在警告世间一切-之人不可再为祸人间,他有三只眼睛,中间一只眼睛可以分辩好人与坏人,所以他是惩恶扬善的,他手中的鞭子是天地间最长的一根鞭子,所以做了坏事的人,千万不……[详细] |
下关火车站初称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南京下关车站;汪伪时期,一度称为南京车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侧的南京火车站建成后,更名为南京西站。下关火车站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有大小平房18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大厅、票房、电报房、站长房、邮政房、货物经理人房等建筑设施。候车室仅有两小间,木结构屋顶,屋面铺盖瓦楞白铁皮。共有站台三道,分别长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对车站进行重建。重建的车站为中间3层、两侧2层的建筑,中部为椭圆形车站大厅,车站站台上盖有雨篷。1947年……[详细] |
徐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古代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构筑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绕过徐园,立于小红桥,小金山耸立,湖面陡然放开。徐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详细] |
启园的园址原名叶家浜,是太湖边种稻养鱼的十余亩洼地。本世纪三十年代,东山人席启荪买进这块地,在临湖一边挖土,扩展到40余亩,耗资十万(当时币值),历时3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园。建园时,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参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进行设计,“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寓意深邃尽得湖山之胜。园内主体建筑“镜湖厅”是位于山水层林之间的四面厅,为二层建筑,端庄雅致。厅的四面空旷,东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笋”,铺地用小石砌成图案,其间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红枫、腊梅、铁牙松,清幽悦目。特别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园中复廊的隔壁……[详细] |
“胡家花园”本名愚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是晚清金陵名园之一,号称“金陵狮子林”。其造型甚至可以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相提并论,它的建筑价值也绝不逊色于“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胡家花园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该园易主徽州商贾汪氏,再易主为吴用光。乾隆以后,该园逐渐败落。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辞官归里,购下西园故址,光绪初年构筑愚园,建有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青山伴读之楼、觅句廊、依琴拜石之斋、镜里芙蓉、寄……[详细] |
江浦文庙位于江浦县珠江镇东门大街,座落在县城东北隅的凤凰山下。文庙是供奉和祭祀“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庙宇,因孔子曾被追封为文宣王遂得以称名。它与祭祀仁义至上的“忠义先贤”关云长的武庙相配而珠联璧合。据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知县仇存仁自浦子口城迁建旷口山县治东。其中为大成殿,两翼为东西庑,左右为祭器库、为斋湢房。(大成殿)前为戟门,门右为乡贤祠。(戟门)前为棂星门、为屏门,左右栅栏一座,中为泮池,池南为照墙,墙南为天开楼。(大成殿)以东为门屏,(门屏)右为文明楼,(楼)后为明伦堂,(堂)东为日新斋、西为时习斋。(大成殿)最后为崇圣祠。”县志还罗列了这组建筑之东……[详细] |
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光福早在西汉初叶就开创了种梅历史。明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其时,一年一度的邓尉探梅,早已成为苏沪一带的习俗。原《光福志》载:“所谓二十四香花信风,唯梅信第一,帷时四方名流骚客,或寻胜,或探梅,舟车往来,络绎而至,极一春之盛。”邓尉探梅最好处,莫过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光福镇西南的马驾山(亦名吾家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苏巡抚宋荦,登马驾山赏梅,有感于“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遂提名“香雪海”,并题词镌刻在马驾山的石崖上,香雪海随之便名扬天下。1960年3月17日,香雪海被列为为吴县文物保护……[详细] |
王韬纪念馆位于甪直古镇中市下塘街6号,原为沈氏老宅,1998年在老宅的基础上成立纪念馆以供游人瞻仰,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钱君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王韬纪念馆有一路三进,主体建筑有门楼、前厅(王韬生平事迹陈列馆)、鸳鸯厅(王韬故居)和弢园等。大体为清代遗构,近代补修,门票包含在甪直古镇大联票内。王韬(1828-1897)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出生于长洲县甫里村(现甪直镇)的书香门第;少年在甫里度过,常到保圣禅院听松,便有“有如千军万马声,又如千山落叶,万豁泉流”。十八岁时,王韬赴昆山考中秀才,随后赴金陵考试不第。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王韬应伦敦传教士麦都思聘请来到上海墨海书馆……[详细] |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始建于东晋初年,原名为“甘露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另一说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该寺,元帝为其树塔建冢,于是该寺改名为高座寺。粱代初年,宝志禅师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师在此坐山巅说法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直至感应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称讲经高台处为“雨花台”。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详细] |
南京龙泉寺 南京龙泉寺“龙泉古苑”是经国家发政部批准的永久性塔陵。整座塔陵首期占地五十亩。依山傍水,宽畅阴阳,密林如烟,芳草茂盛,祥鸟香花云集,以其自然诱人的风景而驰名中外,可谓灵山翠薇,天日同光,汇集了无尽的地气和灵气。龙泉寺塔陵地处南京市南郊风景区将军山和韩府山之间,紧邻牛首山和“南唐二陵”。是历代帝王将相及诸多仁人志士看好的风水宝地。龙泉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由唐代高僧鹤林素禅师募捐而建。唐代以后,渐渐衰落,明末,镜中禅师又募捐重修该寺,并易名为“通善寺”,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又重修改回原名。1995年,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龙泉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对龙泉……[详细] |
鹤园位于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年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园中池水似鉴,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又署其厅曰“栖鹤”。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详细] |
方宅,是苏州控制保护性古建筑,编号130。此宅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宅主为朱姓,后售与米行主方姓。建筑面积2402平方米。中路4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3间11.9米,进深7檩8.4米,扁作梁架。大梁、棹木、山雾云等雕刻精细。第三、四进为楼厅。东路4进,第二进为船厅,后2进为楼。西路仅存1楼,宅后有小园。1959年后拆半亭,假山迁耦园,1983年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现存桂花厅(船屋)及零星湖石。方宅解放后入住了近30户人家,街坊改造后,方宅连同街对面的董氏义庄,被香港丝路集团投资六千余万元包装成一家准四星的宾馆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宾馆命名“平江客栈——苑桥别馆”,因融于小桥流水的优秀历史街区,……[详细] |
石公山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东南端,隶属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石公山不高,以石为奇;三面临水,一面背倚丛岭,满山翠柏浓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山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轩树桥廊,疏密有致,有归云洞、浮玉北堂、来鹤亭、断山亭、一线天、明月坡、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傍晚可观“日月双照”奇观等景观,湖光山色举目入画,当年著名的海澄法师曾在此居住长达10年。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这是对我们石公美景的真实写照和形象概括。石公山在历史上即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自春秋……[详细] |
南京幽栖寺 南京幽栖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庙宇,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的南麓,与宏觉寺遥遥相对。幽栖寺地势幽静,竹海松涛,置身其中,令人尘虑顿消,幽思无限。南唐烈祖李异在政务倥偬之际,常来此山游赏,中主李瑕也多次来此礼忏拜佛,后主李煜更在此处大兴土木,造寺千间。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间,恢复幽栖寺原名。祖堂山与牛首山似断若连,层峦叠翠,主峰削如芙蓉,高矗云霄。南麓茫茫竹海,古木参天,原名幽栖山。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建寺,即以山为名,称幽栖寺。唐太宗贞观(627-649年)年间,高僧法融禅师在此山……[详细] |
吴宅位于学士街梵门桥弄8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介绍,此宅原为明代正德间大学士王鏊故居的一部分,后几经辗转,方归吴氏。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暂借作紫阳书院,俞樾一度寓此。梵门桥弄原称杨衙前,因明末复社名士杨廷枢及其字杨无咎曾居此而得名,今吴宅为该巷最典型之古宅,是否即为杨廷枢故宅,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此宅现存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原有建筑两路五进,坐北朝南,形式古朴,气势宏伟。正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可惜前面三进已于1981年拆除。仅存的第四进楼厅,面阔七间29米,进深九檩八架14米,东西厢楼各三间,阔10米,深5米。内柱均用楠……[详细] |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西面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详细] |
坐落在古城苏州人民路(旧名马龙街)穿心街三号。北邻着名的怡园,东有双塔,南有沧浪亭,处于闹市僻静处,颇有闹中取静,静中取禅的意境。报国寺内现设有苏州佛教博物馆、苏州弘化社、苏州佛博弘化艺术院、苏州弘化社义诊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机构。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在文庙西,名“报国禅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肃政廉访使捐赠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时禅风甚盛。明初禅院录开元寺,景泰天顺年间僧志学请於朝廷改院为寺,遂成丛林。成化年间住侍成钊大扩规模,殿宇、客寮、斋堂、库房等计有数百间,占地四十七亩,成为巨刹。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扰乱,佛法逐衰,报国寺亦渐颓废。万历末僧慧如苦行重兴,茂林继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详细] |
光宅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虎头44号,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原为梁武帝萧衍的故宅。萧衍当皇帝后,舍为寺庙,当时庙宇宏伟。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在废墟掘得一尊石观音像,以石观音寺为名重建。现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萧衍当了皇帝以后,即将同夏里三桥篱门侧之故里舍为寺庙,取名光宅寺。当时庙宇宏伟,梁武帝曾将僧祜所造高达一丈八尺的无量寿佛佛像供奉于此。且诏镌金像花跌,命周兴嗣、陆倭等著名文人各制寺碑。光宅寺内有井,又称“郗氏窟”。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详细] |
惠荫园位于南显子巷内,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惠荫园大门对面照墙书4个一米见方大字“惠荫书苑”。西侧门廊墙壁嵌有‘古惠荫全园图’砖刻。残存面积约7亩。惠荫园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废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云壑幽深,竹树沧凉,“小林屋”洞若天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