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亭林遗址公园AAA 亭林古文化遗址(Tingli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县亭林镇西北部祝家港东岸。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2年试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发掘,清理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石器制造场地1处;出土较多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等遗物。1966年发现,经多次发掘,第一层为东周和西周时代遗物,如灰陶三足盘、细高把豆等,是太湖地区西周几何印纹陶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存。第四层出土物属早期印纹陶文化的马桥类型。第五层出土遗存为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1966年,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2年试掘,1973、1975、1……[详细] |
姚光故居位于张堰镇新华路139号,姚光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以前,是典型的清末民国初年建筑风格,为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的院落布局。故居是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的故居,也是当时南社人士通讯联络及会晤交流的场所。无论是在建筑的历史、艺术方面,还是作为南社重要成员姚光活动足迹的历史记录方面,姚光故居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姚光(1891~1945),一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张堰人,为高燮之甥。7岁入私塾,11岁即能文,15岁入秦山实枚学堂,17岁(1907年)入上海震旦学校,未数月即因大病辍学,遂乡居自学。读书、藏书、著书。几乎每年都有所作,至老不衰。每有所作,辄就正于其舅,故他与高燮……[详细] |
东林寺大殿原名观音堂,元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妙因始建。皇庆二年(1313年)西林寺元智僧来开山,改额为东林禅寺。至正元年(1341年)毁于兵灾。明初僧至益重建,后因年久失修而倾毁。清乾隆年间陈克己等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大殿毁于火。道光九年(1829年)僧念怀又重建。1998年5月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出资予以修缮,大殿整体顶升60公分,同年12月竣工。此殿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通高15.2米,面阔5间带轩廊,进深6间,建筑面积351平方米。脊饰华美,每只戗脊有3只蹲兽,木内柱和梁架粗大,斗拱密布有序,上下檐的外檐斗拱均是一斗六升大斗拱,殿前后共12根檐柱。现为上海地区佛……[详细] |
华严塔位于金山区松隐镇松隐禅寺内,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然和尚募资历时四年建成。塔为方形七层,砖木结构,承唐代风格,通高32米。因塔顶藏有德然和尚刺血书写的华严经81卷,故名华严塔。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两次重修。1961年遭雷击,塔顶倾斜,政府出资扶正塔心木,但终因年代久远,各层腰檐、平座、围廓等木结构已朽损殆尽。为保护浦南现存唯一古塔,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联合出资200余万元,予以重修。工程于1999年元月启动,8月宝瓶升顶,12月竣工。……[详细] |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分布于杭州湾东北部金山区山阳镇戚家墩村防汛海塘内外两侧。最初发现于1935年,1962年2月、1964年5月先后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上层属西汉时期文化,下层则以几何印纹硬陶和釉陶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发掘灰坑4座,古井2口,发掘墓葬8座。在出土文物中,有陶器与釉陶,其中几何印纹陶占39.9%,泥质陶占39.5%,夹砂陶占12.5%,釉陶占8.1%.器形有炊器,如鼎、鬲,釜、甑;饮食器,如碗、杯、豆、盘;盛贮器,如坛、罐、瓮、盆、钵、盒等。此外,还有西汉的陶器、铜镜、五铢钱、铁器、漆器、石器等文物出土。第一地区在戚家墩,发掘出遗物和古井,属春秋战国时期遗存;第二地区在戚家墩西约……[详细] |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的枫围乡(今枫泾镇-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一直到1984年1月,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公社大院后边,还有当时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而开挖的防空洞。里边有指挥室、会议室、弹药库……战备的所需一应俱全。在这里,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浓烈的宣传气氛,门楣、照墙、廊柱上,刷满着一条条当时最典型常用的标语,走廊的内侧墙面上,悬挂着毛……[详细] |
招贤浜古文化遗址位于亭林镇东新村9组招贤浜口新开河两岸。遗址发现于1975年,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遗物有良渚文化黑衣灰陶片、夹砂红陶T字型鼎足,马桥文化篮纹、叶脉纹、绳纹印纹陶片,吴越文化灰陶豆把、回字纹、米筛纹、米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2003年为建A7高速公路,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再次调查和试探性挖掘,发掘面积共200平方米,出土少量西周至唐宋时期的文化遗物。招贤浜遗址的发掘,丰富了马桥文化的内涵,为了解上海地区马桥文化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招贤浜遗址中心区域主要分布于现在招贤浜的两侧,面积大约在1万平方米左右,遗址的堆积以马桥文化为主。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的考古调查采集文……[详细] |
查山古文化遗址(Zhasha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县金卫镇查山山麓。1977年发现。东南山坡上,第一层出土物为西周和商代遗存,第二层为马家浜文化堆积层。坡下耕地上,第一层出土物为唐宋陶瓷片,第二层为南北朝到唐宋时期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和早期印纹陶文化马桥类型遗存。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位于金山卫镇长春村1组查山东侧。发现于1972年,同年考古清理163平方米,出土大量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及南北朝、唐宋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2008年,上海文管委考古部对查山古文化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确认遗址分布面积为3万平方米。该遗址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三处年代最为久……[详细] |
金山卫城日军杀人塘位于金山卫镇卫城村4组。1937年11月侵华日军从金山卫偷袭登陆,沿途烧杀掳掠。日军侵占金山卫后,三天内,金山县就被屠杀2933人,焚烧房屋2.6万间,奸污妇女无数。1966年,金山卫设立了“十月初三惨案碑”、“杀人刑场碑”、“杀人塘碑”。1985年县政府在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建亭立碑,以志纪念。2005.8.30,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修缮1期完成,遗址总面积1500平米,以大型纪念浮雕和雕塑为主要内容,记录当年侵华日军的残酷暴行,以及金山卫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史实。卫城村原党支部书记、现正在负责编写村志的陈宝龙和今年80多岁的朱春生介绍说:日寇从裴家弄海滩上岸……[详细] |
1926年,救火联合会为纪念义务救火亡故人员,特建立纪念塔。塔高7米,上 书-“松善枫泾救火联合会历届故亡同志纪念塔”,塔首呈鼓形,上饰四环,下为救火联合会徽标。这是上海郊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2000年5月11日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与东区火政会一同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纪念塔2002年列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火政会原址建筑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受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门面墙被改建成了西洋式。推开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放着的几大件旧时救火设备。有20世纪初出现的称作“洋龙”的手压式揿龙,有19……[详细] |
钱家祠堂位于张堰镇东河沿路15号。该祠堂所属张堰钱家,系钱圩钱氏一脉。祠堂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四合院式格局。现存后厅及两侧厢房,共17间,建筑面积约352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我沿海守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状况下,殊死抵抗,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都壮烈殉国。日军登陆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1984年3月,金山卫城日军登陆地点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遗址纪念地”。1985年9月,金山县政府在此建亭立碑。为更好地发掘和整合金山历史文化资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金山对纪念地进行了修缮、扩建。目前主要有抗日主题石雕壁画、中心雕塑、“十月初……[详细] |
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地点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经过三个的激战,国军虽然付出巨大的牺牲,但兵力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赶来,日军难以正面突击。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包抄国军,目标直接进攻南京。我沿海守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状况下,殊死抵抗,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都壮烈殉国。日军登陆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屠杀,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1984年市府公布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地为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地点。201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地点为文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