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郭巷公社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在中部地区开挖了一条全长4.63公里的南北向主干河道,取名郭新河。开挖中,大批埋藏地下数千年的文化遗物重见天日,证明这里原先是一个古人类文化遗址。后来这一遗址被命名为“郭新河遗址”。1987年,文物部门通过对遗址的全面复查,发现郭新河两岸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厚度超过1.5米,采集到石器、陶器200余件、片,其中石器有斧、凿,陶器有鼎、壶、罐、钵及原始瓷器盖、碗等。根据陶器的质地、纹饰、器形,文物部门认为,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的时代最早可追溯到53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1997年7月28日,郭新河遗址被列为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吴县撤县设区后转为苏州市文保单……[详细]
  张墓村遗址位于越溪镇龙翔村北侧,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超过1米。1987年,考古采集到良渚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鱼鳍形鼎足、黑衣陶圈足盘、镂孔豆柄。马桥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折沿篮纹罐、卷沿篮纹罐、黑衣陶簋、夹砂灰陶甗以及商周时期的内壁有刻划纹的圜底钵、夹砂灰陶鼎、灰陶圈足盘、钵、印纹硬陶尊、原始瓷豆、碗等。遗址保存较好。……[详细]
  高定子与高斯道墓在西洞庭山包山寺北,吴县市文保单位,现吴县市划归苏州市,自然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保碑介绍:高定子(公元1177--公元1247),字瞻叔,邛州蒲邱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理宗淳祐七年,年七十一岁。博通六经。嘉泰二年,(公元一二〇二年)进士,累官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转官退居吴中。高斯道,高定子之子(1207--1273).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导谒宋高定子暨其子斯道墓。定子,官太师资政殿学士,封成国公;斯道,知德庆府,封吴县开国男。俗传魏文靖公了翁与定子为同母异父兄弟,误。实则,了翁乃定子中表弟也。见斯道圹志。……[详细]
  后埠井亭位于金庭镇村中南部,开凿于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由里人徐氏所开,徐氏是迁自北方的抗金烈士徐揆后裔,井栏距井水虽仅40厘米,用水桶就能轻易提到,徐氏却舍简就繁,使用南方没有的辘轳汲水,实为承袭北方的生活方式。元初大德(1297—1307)年间里人蒋棣在双井上添建井亭,蒋棣是蒋氏迁后埠的第二代。原为南宋将军,后应元朝之召,诰授武德将军。仕归后埠建“乌府”宅第及村中各巷门,添建井亭及铺村中青石板道路。明天顺三年(1459年)蒋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里人费氏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里人徐氏重修,1998年5月再次重修。现井和亭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为村中主要公……[详细]
  蠡墅古镇在吴中区长桥街道,是一历史悠久的古镇,据传,春秋末期,在越国任大夫的楚国贵族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曾在这里建别墅小居,并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蠡墅也因此得名。如今在古镇区范围依稀还能看到古镇的影子。特别是四座古桥最有价值,建于清代,现为市级文保单位。蠡墅四古桥分布在蠡墅镇蠡墅港的两侧,其中,永兴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桥栏青砖砌成,东西堍4块抱鼓石有花纹,艺术造诣很高;蠡墅桥建于1878年,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加丁头石,望柱和抱鼓石刻有花纹图案,是典型的水乡石桥;须茂桥建于1833年,明柱有桥联,桥洞拱劵上有刻字;太平桥建于道光年间,栏杆用铁制成,当地百姓俗称为铁栏杆桥。……[详细]
  五龙桥位于苏州南部长桥乡,是龙桥社区的地界。听龙桥村里的一位姓卢的84岁老人说,这里本来是一个集镇,市面相当不错。集镇的老街就在西塘河(又称大龙港、齾塘)的东河沿,也就是五龙桥东堍。从澹台湖沿着西塘河往北,整条老街排满了各类商店,一溜的商行。解放前,镇上有地货行、鲜鱼行、米店、香烛店、建材商店及理发店等店铺,苏州城里人来此买水产鲜货的也是比比皆是。五龙桥东堍稍往北就是一个轮船码头,当年一直是从蠡墅来往于苏州的航班的通道。龙桥镇老街南头就是大运河主航道,当年这里的澹台湖水阔浪高,过湖没有桥,只是靠一个渡口摆渡。南面蠡墅村民要来龙桥镇集市,常常是摆渡前来,据说,只要你说出到湖对面找谁,摆渡的就免收……[详细]
  裕德堂花厅位于东山镇人民街,俗称海棠椽厅。始建于清道光丁酉年(1837),原为江淮盐官周氏所筑,现为东山望族席启寓后裔席总荣所有。裕德堂花厅主轴线上有门楼、花厅、住楼和书楼等建筑。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桁,梁、柱、桁等均用方材。上有草架,屋顶间以鹤颈复水椽,制作成轩式天蓬,仰视似盛开的海棠花,故名。厅的两山均以磨光细砖并嵌叠砌法砌筑。前后天井,累以假山,植以花木,使厅堂更具有秀丽憩静之感。裕德堂花厅有“江南第一花厅”美誉。……[详细]
  乐群社会堂位于城中宫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基督教活动场所,由教会保护管理。乐群社会堂占地1443平方米,包括三幢楼房,前为大教堂,后为小教堂及供牧师们议事、憩息的地方。原大门于1934年拓宽宫巷时拆除。今主体建筑大教堂前临宫巷,门西向,奶黄色墙面。正立面三间,中辟拱门,左右设券窗。门上现有“基督教宫巷堂”额。陡坡灰瓦屋顶,山尖浮塑红色十字架,其下为大拱窗。内部高两层,局部三层,辟为大、小礼堂等,平面对称,左右两侧相对耸峙四方五层塔楼,上覆四角攒尖红瓦顶,高约20米。正面每层辟拱窗,其中顶层两窗,其余各层一窗,侧面仅四、五两层有窗。小教堂、牧师楼均为两层建筑。……[详细]
  苏州潮州会馆创建于明代的南京,于1682年,迁址到苏州北濠(吴县阊门外的北濠弄)。后因馆址太小,在公元1708年,也就是清康熙47年,潮州会馆迁至苏州上塘(义慈巷西首)。1982年,会馆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这座会馆历经3个世纪,见证了清朝的盛世、国土的沦陷、国民的奋发、新中国的和平崛起。苏州潮州会馆是现存潮州会馆中保存最完善最富丽堂皇的会址,它以庄严典雅的风骨向八方来客展示着富有特色的潮州文化,讲述着潮商这一古老大商帮续写辉煌的故事。会馆头门北向,外墙高约10米,面阔15米,两侧呈八字形,通体以磨细方砖斜角贴面,给人以秀雅与豪放兼具之感。墙设三门,一大二小,中额“潮州会馆”,左额“……[详细]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位于苏州市干将路,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六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2012年6月4日晚,江苏凤凰集团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2.16亿元竞得过云楼藏书。2012年6月11日,北京大学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并从社会捐赠募集收购过云楼。2012年6月20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过云楼回归江苏,和南京图书馆的其余四分之三的过云楼团聚。藏书中的《锦绣万花谷》是目前海内外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宋版书,保存了大量失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书成锦绣万花谷,画……[详细]
  普安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上塘街,跨上塘河支流鸭蛋桥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嘉庆十九年重修。桥畔旧有金阊关(又名青龙关),与铁铃关、白虎关并称“三关”,明代为抵御倭寇建。此桥结构独特,系石板平桥,桥长30米,净跨3.5米,桥面宽21.2米,是苏州古桥中最宽的一座。桥上建有关帝庙,内供关帝神像。庙房占去桥的面积83%;庙前仍有桥面,供行人、车辆通行,是庙与桥相结合的典型,有“普安桥,造得巧,庙蹲桥,桥载庙,庙门对河道”之说。1982年10月22日,普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唐寅故居遗址即宝华庵,又称文昌阁,位于平门内西大营门双荷花池13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明代薪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说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于桃花坞择地建宅,署额桃花庵,据载有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蛱蝶斋诸构。清顺治初,名医沈明生得其址,构筑梦墨亭、六如亭、桃花庵、蓉镜亭等,时人称为唐家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曾改作文昌阁。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致可分为两路两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临池而建的水阁,面阔五间15.4米,进深9米,硬山项,内构船篷轩,圆……[详细]
  卫道观位于苏州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道士邓道枢所创,在原宋代上官氏废圃上建立。明初归于玄妙观。成化十二年(1476年)主持张复淳重建,嘉靖二十年(1541年)长洲县令吴世良捐俸修葺,更今名。清康熙四年(1665年)周宏教重修扩建,嘉庆十五年(1810年)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1917年和1953年又几度修缮。卫道观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历经近千年的变⾰与洗礼,卫道观几度颓落与复兴,2013年11月,由苏州城投资产开发有限公司再度完成全观整体修复保护工作。卫道观修复与运营是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核心……[详细]
  文星阁俗称钟楼、方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内东偏葑门与相门之间。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现存阁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同治年间重修。阁楼分四层。下承三级青石方台基,高6.5米,底边宽14.4米,逐级向上递减,南面有石级作八字形,可从两侧拾级而登。上覆四角攒尖顶,翼角起翘,葫芦结顶。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四面辟为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阁南尚存清代同治年间桂香殿。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苏州文星阁与东吴大学旧址共同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苏……[详细]
  下津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上津桥西,为一明代始建的单孔石拱桥。该桥拱券高大,全孔以青石建成,外观苍古,为枫桥路上一景。原为古运河重要渡口,隋代江南运河开通后,阊门一带商业繁荣,摆渡不能适应过往行人需要,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桥。清康熙四年(1665)、道光二年(1822)重修,1984年又修。南北走向,为青石、花岗石混合结构的单孔石拱桥,全长36.7米,中宽4.95米(一作4.8米),桥堍南、桥北分别宽6米和6.5米,净跨12.2米,矢高6.3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它部均为花岗石,石雕实腹桥栏,栏板中间书写“下津桥”额。南北踏步共59级,条石栏板。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详细]
  新民桥雕花厅位于阊门外广济路新民桥北人民里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原为申家祠堂,大门在山塘街,现仅存此厅,其他祠宇已废。厅为清代早期建筑,大约建于乾隆年间。硬山顶,面阔三间12米,进深13米。海棠式满堂翻轩,扁作梁架,四周木枋精雕人物故事,东西山墙以磨细方砖斜角贴面,柱础为雕花石鼓式。……[详细]
  越城桥位于苏州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尽收眼底。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位于苏州市中街路马大鹿巷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本为邱氏宅第慎修堂,建于明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入苏州前,宅主携眷离城避乱。战后返回,见厅堂庭院中有煤、铁、炮、炮弹之类,显然做过军械修造工场,民间亦相传为太平天国军械所。同治年间,邱氏曾重修住宅。本世纪60年代初期,从庭院地下发现并出土了石炮弹、圆形铁-、锯断的铁炮、太平军--之类兵器,估计为当初重修宅第时就地掩埋的。全宅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路四进。中路依次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大厅面阔三间计17.55米,进深13.7米,东、西、北三面……[详细]
  彩云桥是苏州城外西北部的一座桥梁,位于山塘街半塘,跨山塘河。原系木板桥。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载:“桥在半塘寺右,横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政和元年重建为石板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南堍毁坏,康熙三年僧试宝重修。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栏桥。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装铁栏杆。桥与铁路桥平行,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跨径7.4米,宽3米,长7.9米。……[详细]
  张永夫墓位于灵岩山寺下院东侧。张锡祚(1672—1724),字永夫,清初诗人,与盛青嵝、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少年时与住横山的叶燮学诗,和沈德潜同为叶氏的得意弟子。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与沈德潜、张景松、徐夔等创立城南诗社,终日苦吟。后迁居木渎下沙塘。以授徒、占卜为生,生活贫苦,有时几日无米做饭,采撷山野蔬菜充饥。为人高洁,不受人怜,气节高尚,诗才横溢,毕生作诗500余首,编为《锄茅集》。他52岁时穷饿而死,无子女,死后丧葬事宜,都由好友盛青嵝出钱料理。相传其死后十余年,又来寻生前旧友,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这就是“再来人”的来历。张永夫墓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营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