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长鎏村位于阊门内下塘崇安里北。南起东角墙,北至前同仁街,东至宫弄,西至久福里。民国初年由上海富商兴建的里弄式建筑,取其两个儿子“长”、“鎏”之名合成村名,含有金钱长流不息之意。建筑共六排,每排楼前东西向道路均称长鎏村,各长33米,宽4.5米。……[详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郭巷公社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在中部地区开挖了一条全长4.63公里的南北向主干河道,取名郭新河。开挖中,大批埋藏地下数千年的文化遗物重见天日,证明这里原先是一个古人类文化遗址。后来这一遗址被命名为“郭新河遗址”。1987年,文物部门通过对遗址的全面复查,发现郭新河两岸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厚度超过1.5米,采集到石器、陶器200余件、片,其中石器有斧、凿,陶器有鼎、壶、罐、钵及原始瓷器盖、碗等。根据陶器的质地、纹饰、器形,文物部门认为,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的时代最早可追溯到53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1997年7月28日,郭新河遗址被列为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吴县撤县设区后转为苏州市文保单……[详细]
  敦裕堂位于东山镇东新街,在东山明代建筑中是最为完整的一座民宅。堂正南向,四周均系砖墙包围,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照墙、墙门、轿厅、大厅、堂楼、后堂等,其间均有天井、石库门、塞口墙相隔,组成各个独立院落。左右有备弄、厢房、书楼等相连。大厅中间堂房三间,进深七檩10米,接退堂间4米。厅堂的主脊檩正中处,绘有苏式彩画,谓“枋面上搭反袱式”,袱中画有三个菱形方块,组成“三胜”,“三胜”中央又画笔、锭,喻为“必定高升”,以吉祥的口采。色彩基调褐、红、黄等暖色调,和青、绿、紫等冷色,间以黑、白线条隔开,形成冷暖对比,“笔锭胜”处,用少量金色,但在屋顶黝暗的空中闪亮,很是醒目,使整个色彩富丽而……[详细]
  高定子与高斯道墓在西洞庭山包山寺北,吴县市文保单位,现吴县市划归苏州市,自然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保碑介绍:高定子(公元1177--公元1247),字瞻叔,邛州蒲邱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理宗淳祐七年,年七十一岁。博通六经。嘉泰二年,(公元一二〇二年)进士,累官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转官退居吴中。高斯道,高定子之子(1207--1273).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导谒宋高定子暨其子斯道墓。定子,官太师资政殿学士,封成国公;斯道,知德庆府,封吴县开国男。俗传魏文靖公了翁与定子为同母异父兄弟,误。实则,了翁乃定子中表弟也。见斯道圹志。……[详细]
  后埠井亭位于金庭镇村中南部,开凿于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由里人徐氏所开,徐氏是迁自北方的抗金烈士徐揆后裔,井栏距井水虽仅40厘米,用水桶就能轻易提到,徐氏却舍简就繁,使用南方没有的辘轳汲水,实为承袭北方的生活方式。元初大德(1297—1307)年间里人蒋棣在双井上添建井亭,蒋棣是蒋氏迁后埠的第二代。原为南宋将军,后应元朝之召,诰授武德将军。仕归后埠建“乌府”宅第及村中各巷门,添建井亭及铺村中青石板道路。明天顺三年(1459年)蒋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里人费氏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里人徐氏重修,1998年5月再次重修。现井和亭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为村中主要公……[详细]
  蠡墅古镇在吴中区长桥街道,是一历史悠久的古镇,据传,春秋末期,在越国任大夫的楚国贵族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曾在这里建别墅小居,并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蠡墅也因此得名。如今在古镇区范围依稀还能看到古镇的影子。特别是四座古桥最有价值,建于清代,现为市级文保单位。蠡墅四古桥分布在蠡墅镇蠡墅港的两侧,其中,永兴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桥栏青砖砌成,东西堍4块抱鼓石有花纹,艺术造诣很高;蠡墅桥建于1878年,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加丁头石,望柱和抱鼓石刻有花纹图案,是典型的水乡石桥;须茂桥建于1833年,明柱有桥联,桥洞拱劵上有刻字;太平桥建于道光年间,栏杆用铁制成,当地百姓俗称为铁栏杆桥。……[详细]
  五龙桥位于苏州南部长桥乡,是龙桥社区的地界。听龙桥村里的一位姓卢的84岁老人说,这里本来是一个集镇,市面相当不错。集镇的老街就在西塘河(又称大龙港、齾塘)的东河沿,也就是五龙桥东堍。从澹台湖沿着西塘河往北,整条老街排满了各类商店,一溜的商行。解放前,镇上有地货行、鲜鱼行、米店、香烛店、建材商店及理发店等店铺,苏州城里人来此买水产鲜货的也是比比皆是。五龙桥东堍稍往北就是一个轮船码头,当年一直是从蠡墅来往于苏州的航班的通道。龙桥镇老街南头就是大运河主航道,当年这里的澹台湖水阔浪高,过湖没有桥,只是靠一个渡口摆渡。南面蠡墅村民要来龙桥镇集市,常常是摆渡前来,据说,只要你说出到湖对面找谁,摆渡的就免收……[详细]
  燕贻堂,为苏州明代古厅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即西山镇)蒋东村辛村96号。303平方米的燕贻堂共有3个单体建筑,门屋1栋、大厅1栋、住楼1栋。坐北面南的宅院沿街而建,门屋、大厅、住楼三进。门屋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圆作穿斗式。大厅面阔五间前附两厢楼,后带两厢屋,进深七檩,为内四界前廊形式。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楼。从燕贻堂单体建筑的构架形式和特点作出判断,这是一座建于明代晚期的宅第民居。最让人惊叹的是大厅的山雾云。山雾云就是古代大厅梁架顶端两侧的木板,一般刻成流云仙鹤模样。燕贻堂大厅山雾云身坯不大,却雕得雄浑流畅,像闲云流水一样。仔细察看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大厅、住楼正边贴梁架做法规整,特别是大……[详细]
  畲庆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即西山岛)东里村186号,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现有门屋1栋、花厅1栋、后附房1栋、大厅1栋、楼厅1栋、住楼1栋,总面积约411.3平方米的6个单体建筑分为东西二路,东路有门屋、花厅、后附房;西路有大厅、楼厅、住屋。间以备弄相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又有塞口墙与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单元。花厅面阔三间,内五界前后轩,内五界回顶做法,成“三轩联缀”形式,结构小巧,极具曲线美。难得的是,在前院东侧砖雕门楼字牌内镌有“乾隆乙丑孟秋”年号铭文,即公元1745年,这正是该堂建造的绝对纪年。大厅面阔三间,内四界前轩后双步形式。大厅内梁垫、蜂头、枫栱、山雾云、抱梁云、窗隔等雕饰件与装折形……[详细]
  樟坞里方亭位于西山樟坞村小亭坞山坡上,系清代某官员夫人墓道上的亭子。亭为单檐歇山造,四坡小瓦屋面,面阔5.55米,进深6米,内三界前后轩做法。青石台基,四角设花岗石质方形角柱,檐檩与檐枋间设一斗三升牌科。亭门两侧角柱楹联为“善積於身教子著義方之訓,祥開开厥後傳家堂構之遺”,亭內壁嵌碑一方,馱碑石龟弃于亭外。亭前有方形照池,亭后古墓仅存残迹。……[详细]
  西山仁寿堂位于吴中区西山植里下泾77号,年代为明清。西山仁寿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庆馀堂位于吴中区西山东村阴山38号,年代为清。庆馀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纯德堂位于吴中区东山杨湾村张巷80号,年代为清。现存单体文物建筑共7处——轿厅1栋;大厅1栋;住楼1栋;花厅1栋;书房1栋;书楼1栋;水井1口。整座建筑规模极为宏大,其布局可分东、中、西三路,皆以备弄相通。东路有花厅、书房;中路有轿厅、大厅、住楼;西路有书楼。三路单体建筑四周围以高耸的院墙。前院墙有二道,二道院墙之间有古井一口。轿厅二坡硬山造,两山墙顶部设五山屏风式烽火。面阔三间,进深8.0米,为内四界前廊形式。大厅面阔三间,进深11.4米,内四界前廊轩后单步形式。大厅后本有穿堂,可惜穿堂今已毁坏。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二楼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边贴穿斗式。住楼前庭院院墙正……[详细]
  万盛米行旧址位于甪直镇古镇区内。甪直古镇街区位于甪直镇东首,面积约1平方公里,一河二街,民居店铺林立,沿“上”字型河道贴水而筑,水乡特色浓郁。甪直古称甫里。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本境南隅建离宫,夫差在境内北隅建梧桐园,其间有个一里见方的小村落,故名“甫里”。五代南梁时境内建有保圣教寺、白莲讲寺等。唐贤陆龟蒙隐居建别业,宋代理学家魏了翁晚年隐居甫里也曾筑别业,明代许自昌造梅花墅,清代有元和县丞衙署等,引历代文人贤士定居寄寓。古镇宋元时已初成格局,明清时日趋繁荣,为吴东水乡地区的商贸重镇。……[详细]
  甪直是古桥之乡,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四十八点三座。旧有七十二座半,现存四十座,绝大部分建于清乾隆年前,有的可上溯宋元。桥的造型有拱形、圆洞形、梁式,桥洞有单孔、多孔,用料有花岗石、武康石、青石,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很值得观赏。位于中市北端的和丰桥(又称中美桥,上图第二),建于宋初,是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这座花岗石拱桥,以青石为拱圈,以武康石为桥墩。每块桥面石均有浮雕,图案典雅,雕刻精美,而且都是弓背形武康石,这正是宋桥的特点。位于镇东塔弄口西的东美桥(又称鸡鹅桥,上图第三),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它的桥洞是一个整圆形,比一般单孔拱桥能承载更大压力,由于结构独特而载入中国桥梁史。……[详细]
  苏纶纱厂旧址位于人民路239号,年代为20世纪30—80年代。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移用清政府向苏州等五府商民借银54.76万两(原拟用作中日甲午战争军费),成立苏州商务局办苏经苏纶股份有限公司,由丁忧在籍的国子监祭酒陆润庠为公司总董进行筹建。选择盘门外官荒地营建厂房,于二十三年(1897)七月投产,有工人2200名,年产粗纱约1.4万件。苏纶纱厂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详细]
  昆曲传习所旧址位于姑苏区原林机厂内,年代为民国。2019年8月23日,昆曲传习所旧址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救国里位于养育巷长春巷北,由六幢二层楼构成的民国建筑群。救国里的建造者是苏州一位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的莫逆之交张一麐(1867-1943)。张一麐,苏州吴县人,曾任徐世昌内阁教育总长,国民参政员。他与李根源二人在苏共同致力乡村改革、农村办校传播文明,营救“七君子”,舍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赢得了苏州人民乃至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赞誉和尊敬,被称为“吴下两老”,郭沫若更赞其为“天下大老”。救国里构建之时,正值“9.18”事变,为表示自己爱国救国的强烈思想,张一麐特将这一片建筑命名“救国里”。1943年张一麐病故后,亲属按照其遗愿,将其灵柩从重庆运回苏州,安葬在吴县香山白马岭白马寺后的山坳中。……[详细]
  雷允上诵芬堂药铺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中药铺。清雍正十二年(1734),雷大升(1696~1779,字允上,号南山),设诵芬堂于苏州老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乾隆初,雷允上挂牌行医设诊所于诵芬堂内,集医、药于一处,不久和诵芬堂铺名连在一起,称为雷允上诵芬堂。雷允上独创的“六神丸”被誉为中华国药的瑰宝,自问世后即传誉四方,远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六神丸”曾三次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2008年6月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中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项目。雷允上诵芬堂秉承“允执其信、上品为宗”的信条,“聚百草、泽万民”,声誉鹊起,盛名举世,为……[详细]
  侵华日军--旧址位于广济路市第三医院内,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日本占领苏州时建,抗战时为日军沪宁线司令部,后为国民党202师司令部。现存四幢民国建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