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旅游

涵江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闽中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一部分,是中共闽中地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正规武装队伍。闽中支队司令部于1949年2月在莆田大洋渡口小学成立,司令员兼政委黄国璋,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委林汝楠。从此,大洋成为闽中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中心。闽中支队司令部成立后,针对所属各县游击队没有正式的建制序列、部队番号也较混乱的情况,决定一边开展斗争,一边进行集训、整编。至6月底,整编基本完成,各县区游击武装统一改编为游击大队,大队之下设中队,并任命了各县区武装领导人,至此,闽中支队司令部下辖的部队总兵力约6000人-……[详细]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省三小学(现沁后小学)创办于1910年。1929年,莆田地下党在该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蔡拱北接任校长后,在该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护送往来的革命同志、传送情报等任务,是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重要联络点。1930年底,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福建省委巡视员兼特委书记邓子恢等同志在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带领下往白沙东度老区转移到王纪修家,再由王纪修派8名红军战士护送到梧塘沁后省三小学交通站。同年12月29日,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军第二支队,张威等4位军事干部仍回闽西苏区。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郭……[详细]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坑头里小组。1934年至1949年间,闽中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雷光熙、邱子国、方子明、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都曾在庄边赤石宫组织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以垵口村、安马洋村、半岭村作为革命活动据点。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双方商定:闽中抗日义勇军正式点编前先在莆田庄边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训。谈判结束后,闽中抗日义勇军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赤石宫集中,中共闽中工委着手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由刘突军等工委领导人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形势和革命纪律教育;……[详细]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顶隔自然村。开福寺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来往方便,有利于闽中游击队开展活动,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秘密--场所和重要联络站。1931年,陈建新等同志向当时寺内住持琼章师父宣传党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党组织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农民组建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抗租等斗争。解放前夕,黄国璋、易德及该村的胡文灼、林练、胡茂堂等人在寺内为游击队准备散发的传单、张贴的革命标语。开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亩,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毁灭于兵火,成为废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建……[详细]
  鲤江庙涵江鲤江庙,亦称城隍庙,创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秋。座落在涵江鉴前路(古地名称凤岭),坐南朝北。鲤江庙南高北低,整体建筑依地形而建:殿堂节节升高,瞻之弥高,更显气势雄伟。1985年由侨胞捐资重修后,妈祖及其部属千里眼、顺风耳也成为涵江鲤江庙的重要神像。现为市、区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鲤江庙整体造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大门内二进,有门厅、前殿,正殿面阔三间三进。每年的正月十九,鲤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庙内外点灯结彩,帷幕如云,雍容肃穆,中堂摆列斋菜供品,荤素兼备,制成飞禽走兽花样。中厅巧匠采撷百花制成百碟斋品,姹紫嫣红,好像一幅百花怒放图,春意盎然,雅俗共赏。庙内点亮重五……[详细]
  国欢寺唐名僧妙应禅师和他的俗家胞弟本寂禅师二兄弟都出家后,于其双亲墓西侧的旧居建庵奉佛,初名延福院,为囊山慈寿寺的属院。后梁开平元年(907),奏请赐额,适闽王王审知以孙王昶出生,因名国欢寺。明末清初,国欢寺住持超元(字道者,为雪峰亘信禅师弟子),于永历四年(1650)东渡日本-,住持长崎崇福寺,传“盘桂派”。今长崎、东京等寺法裔达数千人。回国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圆寂于国欢寺,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行世。他是莆田僧人出国传教的第一人。国欢寺坐落在松林掩映的国欢坡上,主殿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金柱高大,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现有建筑系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黄起龙重建,曾奏请朝廷颁赐藏经。……[详细]
  黄冈祠黄冈祠位于涵江梧塘公路黄巷坡西侧,这是纪念黄岸的祠堂。门楼是四柱三楼的花岗岩0式,黄色琉璃瓦顶,埕内列石马、石羊……。碑墙上嵌着十多块自唐代以降的历代碑碣,是黄巷历史的真实记载。埕前有一口幽深的千年古井,据传为由年已七十、精于地理的妙应禅师亲手勘定形势所开凿的古井。黄冈祠正面阔三间,二进,门厅与正厅以天井相隔。因天井宽大,正厅又是敞口厅,祠内显得明亮舒展。祠内梁楣上金匾耀眼,立柱楹联丰富。正厅的神龛上,悬挂着自唐至明黄氏列祖列代中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画像。有入莆始祖黄岸、“闽中文章初祖”黄滔、儒学名家黄璞、宰辅黄镛、状元黄公度、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等。几案上还有两座髹金座像,是唐代高僧……[详细]
  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徐洋村徐州自然村。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在徐州宫建立联络站。1947年初,游击小分队队员黄正瑞、陈国双、池洪坤等人在宫里开会、住宿,存放-支、弹药,开展革命活动。徐州宫始建于宋太平天国十二年(987年),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存部分明代构件。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两侧的墙各出檐1.25米,是奉祀妈祖的宫庙。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详细]
  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东埕尾89-92号,类别为古建筑。明天启年间(1621-1627)太仆卿林道楠建,清代重建。原建筑群共120间,现存仅中部主体部分。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4米,通进深32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围墙、砖埕、下厅、天井、上厅,两侧带厢房。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南至砖埕外沿外延3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详细]
  李制干祠(李富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东墩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原为李富故居,后裔改为祠堂,近年修。李富(1085-1162),字子诚,白塘镇洋尾村人,宋建炎元年(1127)捐家财募义兵3000人北上抗金,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官(世称李制干)。坐北朝南,二进合院式。通面阔11.1米,通进深34.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门厅、内埕、下厅、天井、上厅。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南宋进士王进之书“种德传心”匾1方;明正德十四年(1519)“宋赠殿前都统制司制干李公墓道”石刻1通;明嘉靖丙戌年(1526)“永思堂记”碑1通。李制干祠(李富祠)为莆田市市……[详细]
  卢埕杨氏民居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楼下社区卢埕,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清中期。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并列三大座,前有大砖埕,左为正堂,中、右为卷堂。正堂通面阔七间27米,通进深33.2米,二进合院式。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内埕、下堂、天井、上堂、后尾堂(文革期间改建为楼房)。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两卷堂均面阔三间,二进合院式。正堂及两卷堂之间有两条小巷相隔,小巷宽1.3米,前后及中间设五道门,门框石构。卢埕杨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杨大清、杨清源屋西墙,西至卢埕小路外延2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北至卢埕小路外延2米。……[详细]
  瑶岛祠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后度居委会,类别为古建筑。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一教”嫡传弟子卢文辉创建,明、清多次扩建,1999年异地迁建至今址。坐西朝东,三进合院式。通面阔20.8米,通进深75.8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中殿、天井、大殿、后院、五子祠。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式木构架。大殿存明代神台。五子祠原为单层,1999年迁建后改为双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存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倡修瑶岛祠并置公田记”碑1通。瑶岛祠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湖滨路绿化带内侧,西至五子祠后墙外延2米,南至建筑外墙排水沟,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详细]
  黄岸墓位于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类别为古墓葬。黄岸(?-755),唐开元间人,任桂州刺史,辞官后居黄霞村黄巷,为黄氏入莆始祖。墓建于唐代,20世纪80年代修。坐东朝西,通面阔12.3米,通进深27.5米,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墓丘宽4.7米,纵7.5米,高2.5米,三合土构筑。墓丘之后墓圈砖墙上嵌墓碑“入莆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墓”,碑圆首,高1.44米,宽0.45米。有四级墓坪。黄岸墓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丘中心点为基点,向东、南、北各外延30米,向西外延50米。……[详细]
  混元殿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鲸山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近年修。坐西南朝东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34.8米,通进深22.9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前殿、两小天井、大殿及护厝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主祀太上老君。混元殿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中军府外延3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北至宫埕外延2米。……[详细]
  善德堂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社区。善德堂又名善德崇孔堂,是涵江“三一教”主要堂祠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近代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0.67米,通进深34.35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拜亭、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木构架。……[详细]
  南下霞美庙位于涵江区萩芦镇南下村霞美境。南下霞美庙据庙中碑刻载:庙始建于明初,主殿利用元代古建筑旧址旧构建造。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10.3米,通进深44,.95米,占地面积463平方米,由山门、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三门建于清代中期,1998年修,保持清代风格,保存部分清构件,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歇山顶。前殿1998年修,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悬山顶。主殿1982年修,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保存六根元代瓜楞形石柱。庙祀妈祖。该庙已列入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详细]
  赤溪龙山宫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赤溪村赤溪自然村。赤溪龙山宫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近代重修。该宫坐南朝北,面阔五间13.6米,进深8.9米,建筑占地面积121平方米,单体建筑,由正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垂莲、抱鼓石、柱础、柁墩、雀替浮雕仙兽、花卉等图案,雕工精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实物资料。……[详细]
  兴化县城隍庙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文笔村。始建于元皇庆元年(1312),明洪武年四年(1371)重建,清代及今年均有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17.7米,通进深20.7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前殿、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存光绪乙未年(1895)龙陛石,长0.95米,宽0.66米,上刻“光绪岁舍乙未年花月吉旦立”。……[详细]
  白塘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为李富后裔为纪念李富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1.4米,通进深25.2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下厅、天井、上厅。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存明弘治二年(1489)“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1通;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大宗祠碑”1通。……[详细]
  洞庭宫位于涵江区国欢镇洞庭村,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六年(1741)重建,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20世纪80年代又修。坐北朝南偏西10°,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1.3米,通进深56.4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埕、拜亭、前殿、大殿,右有中军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主祀昊天弟子。存清同治十三年“重修洞庭宫殿芳名”碑1通。洞庭宫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南至宫埕外沿,北至刘阿也、刘阿梅厝外延2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