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山塔位于椒江区海门街道太和山顶,古名鸿文宝塔。《咸丰临海县志稿》载:太和山巅,即鸿文宝塔故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现塔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走近太和山塔,砖石结构,六面七级,逐层收分,残高18.5米,现已修葺一新,塔基新修了六面台基。第一层以条石砌筑,每面宽2.6米,上以砖石做成斗拱出檐,第二层起均以砖砌,菱角牙子叠涩(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出檐,顶上宝顶。第一层腰檐下装饰斗栱,二、三层挑角下有浅斗栱装饰,四、五、六层没有。顶层西北面有一佛龛,佛龛内一座佛像端坐,塔顶为葫芦形。《海门志稿》记载:相传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刘基(刘伯温)点基所造,始建于明洪武六……[详细] |
清修寺位于浙江台州市区枫山巅。旧名塔庵,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始正式建寺,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赐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过江,高宗赵构仓皇南逃,舟至海门,登清修寺,北望椒江,东瞰大海,诗兴大发,索笔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作为楹联,又在僧房题写了两首绝句。其一云:“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具,暂就僧房借榻眠。”现清修寺山门及大殿尚存,部分是康熙年间重建时遗留的。大殿明间的四根复莲础石柱,做成梭子形,复莲极浅,比例粗矮,则年代更早。山门外西头,有古井一口,泉眼出岩层,井壁加条石支撑,地处山顶而大旱不枯。旧海门八景的“清修霁雪”就在这里,枫山……[详细] |
小圆山塔位于椒江前所街道小圆山顶,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塔为砖石结构,六面七级,残高15.8米。第一层以条石砌筑,每面宽1.7米;第二层以上均为砖砌,菱角牙子叠涩出檐,二层南面嵌建塔记,已无字迹可认,其余五面筑龛,内塑天王像等;第三层每面塑一字为“高明悠久博厚”;第六层建龛;第七层每面又塑字,字迹风化严重,无法辨认,塔刹已毁。……[详细] |
牛头颈塔位于椒江海门街道东山北牛头颈山,今塔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砖石结构,六面七级,残高10.3米。第一层以条石砌筑,每面宽1.35米,第二层以上均为砖砌,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每面建龛,内塑天王、力士像等,塔刹已毁。牛头颈山与江北岸小圆山相对,为台州湾椒江口最狭处,旧称海门,此塔与小圆山塔合称海门双塔。……[详细] |
毓龙宫古涵洞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祝昌村龙潭岙。毓龙宫始建于宋代,宫基即在涵洞之上。涵洞块石砌筑,高2.5米,宽2米,总长70余米,入口两洞,承上流两山谷流水,至洞中合二为一,呈丫形,流入溪河。河南20米山路入口处有一天然圭形巨石,上刻“龙泓濯秀”四大字,为王葆桢书。毓龙宫古涵洞早在1987年6月8日即被椒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椒江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7日又被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标示。这个古涵洞始建于宋代,为台州现存少有的古代水利建筑工程旧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洞中一股水流正顺着涵洞潺潺地流出来,水流边上长满了野草和灌水丛,也留下了许许……[详细] |
蔡桥又名弘济桥。桥东西横跨于回浦东支,南宋端平(1234-1236)间蔡兴龙始建。今桥为清乾隆59年(1794)重建。一孔石拱桥,长24.8米,宽4.5米,左右各望柱12,柱头雕饰狮子、莲花。栏板浮雕花鸟虫鱼等;两端石踏跺东25级,西24级。桥东建有桥亭,亭北侧尚存《弘济桥碑记》一通。……[详细] |
章安桥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章安街中,东西横跨于回浦,连接章安古街,始建于西汉,原为木桥,桥栏红漆,故又称赤柱桥。《临海县志》载,桥初建时“其上有楼,东西有亭”。晋时成公绥为章安令,曾登赤栏桥,望江作《云赋》。进桥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三孔石拱桥,长30.6米,宽4.9米,高10米。左右望柱各10个,柱头雕饰狮、猴及莲花,栏板浮雕各种花卉,两端石踏跺各8级,桥西端与祠山庙相接,庙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据《临海县志》记载,此桥原名赤栏桥。最早的时候,这座桥是木桥,因为桥栏涂上了红油漆之故。有关记载称:“旧有亭,东西有楼,晋成公绥为章安令,登桥望江制《云赋》。”成公绥是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