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寺,位于原平市中阳乡井沟村东约5000米的五峰山腰。坐北朝南,东西长53.6米,南北宽69.29米,占地面积371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嘉靖年间(1522-1566)、清康熙六十二年(1722)和咸丰年间(1851-1861)屡有修葺、扩建。“文革”受损严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寺僧人主持复修、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由东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组成。中院中轴线建有照壁、牌楼、大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碑廊。东院中轴线仅存圣母殿,两侧为碑亭。西院中轴线有官厅、大悲殿,两侧为僧舍,寺内存明代木……[详细] |
徐继畲故居,位于五台县东冶镇东街村朝阳巷。徐继畲(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五台县东冶镇人。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梁州知府、福建延邵道道员、广东布政使、福建布政使、广西巡抚。鸦片战争期间上 书《禁鸦片论》。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五台东冶家中。有《瀛寰志略》、《松龛先生全集》传世。徐继畲故居坐北朝南,一进两院,占地面积428平方米。大门1座,面一间,硬山灰瓦顶,中柱安板门一合,旁余塞板,走马板书“惠迪吉”,左右砖雕看墙,门内砖雕影壁、门与门洞,进入故居。一院两厢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东厢房已改建。正北仪门1间,抱鼓门铭,石雕门坎,走马板书“居无中美”、“道光丙……[详细] |
灵境寺,位于五台县灵境乡灵境村。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 坐北向南,四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276平方米。现存仪门1座,面一间,深二椽,卷棚悬山顶,前面垂莲柱,安板门,里为仪门式。北正殿为三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硬山顶,当心间隔扇门,两尽间隔扇窗,内供华严三圣玉佛,十六罗汉,大梁墨题:“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北殿左右砖券门洞进入东西小院,均有正房三间,东西房三间,均出廊,为僧寮房。东配殿为东方三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顶,中隔扇门,旁安隔扇窗,内供东方三圣、关云长……[详细] |
兴国寺位于忻州市城内兴寺街。据碑文记载:兴国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圣国寺,唐圣历元年(698)敕为太平兴国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为兴国寺。该寺原先规模宏大,近来在维修天王殿时,发现梁上有块木板题有:“大唐敕赐忻州城太平兴国禅寺,周围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冶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开工重修佛殿、廊房、围墙。万寿宫朝门周正堂、济荣重修。”若大的一座皇家敕建寺庙,清以后再没维修过,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拆寺毁像,几乎夷为废墟,幸存下来的只有天王殿一座建筑。忻府区佛教协会会长寂常法师看到这种残破局面,发心修……[详细] |
周玳官邸,位于代县上馆镇东南街村周家巷11号。据《代县志》载,周玳(1887-1972),字子梁,代县马站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太原陆军小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清宣统三年(1911),回太原与山西新军86标标统阎锡山商议起义。1927年任阎锡山部炮兵司令,1928 年任晋军总参议,1949年在北平投诚,1952年任林业部专员,1956年任山西省政协委员,1972年病故。官邸建于1930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996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南房、过厅和正房(二层为藏书楼),两侧为门楼、东西配房及耳房,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院西设花园,建……[详细] |
虸蚄庙在大林乡的魏家庄,占地面积一亩多,正殿即为虸蚄殿,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5.9米,为元代遗构。其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斗拱五踩双下昂,平身科每间一攒,明间平身科出45°斜拱,装修不存。门楣正中悬立式匾额,上有“虸蚄殿”字样。廊柱上有漆写的楹联两副。其一为:“螟蝗咸远避群歌圣德,蟊贼尽潜藏共报神恩,”其二为:“借泥偶解瘟可扶吉庆,赖神灵逐疫能保平安。”正殿左侧为观音殿,虽然造型有些简陋,只是两米见方的一个砖砌窑洞,却透出一股朴拙之气。据《崞县志》载:“八蜡庙,一名虸蚄庙,在县治南十五里魏家庄。金大定初,邑人游完建,后圮,至正元年修复。明洪武、弘治间先后重修。崇……[详细] |
位于原平市区20公里处的崞阳古城,设县治历史久远。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开始建置崞城,一直到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止,历时长达1648年。其历史轨迹为,永嘉末(313)县废,为鲜卑族领地。东晋元兴二年(410)复置县,冠名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457)置崞州于石城,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周又复石城县。隋开皇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雁门郡。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元初置崞山军。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详细] |
白衣殿位于偏关县新关镇西关村百地坪。坐北朝南,南北长49.2米,东西宽36.5米,占地面积1795.8平方米。据庙内现存碑记载,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绪六年(1880)多次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天王殿、白衣殿,两侧建有东西配殿、耳殿。白衣殿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底层窑洞加木结构前檐,东西两侧各有砖券耳窑二孔,上有木结构卷棚硬山顶楼阁各二间,东西两侧设有砖石砌台阶。东西配殿各五间,均为硬山顶。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两侧有砖券便门。东侧有配殿禅房六间,西侧有配殿禅房七间,均为硬山顶。东西有耳殿……[详细] |
寿圣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白石村内。坐北向南,东西32米,南北85米,面积272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建加修。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昂,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昂,后檐斗栱三踩单翘,原装修形制不存。戏台为二层楼阁式悬山顶。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东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寺内除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外,余皆为清代建筑。另关帝殿内壁画50平方米,表述关羽生平。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
城区关帝庙,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南街村关帝庙巷4号。坐北向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30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中轴上线依次有戏台、山门、关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鼓楼。关帝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装修不存。山门、关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为清代建筑。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单檐前卷棚后悬山顶,斗栱三踩单昂,两侧筑八字墙,为明代建筑。2006年、2007年对关帝殿、山门、配殿进行了维修。甬道上山门与过殿之间存有石经幢一个,高1.4米,直径0.35米,八棱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公孙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东。坐北向南,东西41.8米,南北110.5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大殿题记载,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过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除戏台为近年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悬山式卷棚顶。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均设六抹方格隔扇门窗,鼓式柱础。殿内明间设神坛,供奉公孙杵臼夫妇坐像。公孙杵臼为晋国大夫,为救赵氏孤儿而献身。此祠堂为纪念他而设。东西配殿各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七岩山摩崖造像,位于定襄县南王乡黄场峪村东南约1000米处。位于沟两侧崖壁上,现存东魏、北齐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处。七中石窟5处,摩崖造像4处,大小佛教造像1200余尊。造像面积约27平方米。据《定襄金石考》记载:最早的造像及碑记为北魏神龟二年(519),现存无。现存最早的摩崖造像及题记为东魏天平三年(536),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齐天保七年(556)广武令赵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题记和唐先天二年(713)造像及题记。石窟主要为佛殿窟和禅窟,造像题材为七佛、千佛和涅槃像等。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回凤塔,位于定襄县受禄乡回凤村东北约500米处。为楼阁式砖塔,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宋代遗构。原在普济寺内,现寺已无,独存此塔。据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记》碑载,该塔建于宋哲中宗元祐元年(1086年),塔高约17余米,共七层,底层呈四边形,边长4.5米,高2.5米,出檐为平砖一出,又尖砖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层,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层渐矮渐小,每层出檐均作砖雕仿木斗拱。上层作仿木檐飞,在布瓦尖端作铁刹,各层均有向阳门。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天涯石鼓神祠(又名石鼓大王庙),位于原平市子干乡停旨头村东南约100米处天涯山下。坐北朝南,东西长42.9米,南北宽75.28米,占地面积323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金天会三年(1125)重修,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二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牌楼、戏台、香亭、阎王殿和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院内存明代重修石碑3通,清碑21通,石狮1对,石旗杆2对。1981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元好问祠堂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南北大街北部84号。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50年代及2006年维修,现存为清代。中轴线上有西大厅,两侧南北各存有碑房11间。祠堂主人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存西大厅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大厅右侧檐下有“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姜涛墓,位于忻府区曹张乡解村西北500米。坐北向南,墓地南北250米,东西190米,为明代墓。墓主人姜涛,字伯渊,忻府区解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卒于正统十五年(1445)。历任浙江嘉兴府同知,直隶河间府同知,河间府知府,顺天府尹,官至户部侍郎。姜涛在位二十余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洁、一贫如洗,深得朝廷器重,同僚拥戴,百姓拥护。他不仅是明代官吏的典范,更是重塑现在官场秩序的一面镜子,当之无愧。2007年6月6日由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悬空寺石窟,位于神池县烈堡乡烈堡村西北约25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凿于明天顺四年(1460),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现存6窟,东西长100平米、南北宽80平米,占地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6窟并排而列,最大窟高8米、宽4米,深70米,最小窟高6.5米、宽3米,深1米。窟内佛像均无存,建筑均已坍塌。洞窟佛像毁于“文革”。现有明代“烈石峰辘轳悬空寺记”残碑1通,清代“悬空寺碑记”3通。2007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真容寺,位于忻府区紫岩乡紫岩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有大佛殿、关帝殿、奶奶殿、龙王殿等。除大佛殿为明代遗存外,余皆为清代遗构。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拱三踩单翘,前檐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悬山顶。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奶奶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部出廊,悬山顶。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铁梁桥,位于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西约3000米。南北走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金、元建筑,跨度13米,桥身宽4.6米,矢高6.3米,桥头石狮2对。铁梁桥系单孔形石拱平桥,所有券面上的连接,均采用双腰铁加以固定,俗称铁梁桥。铁梁桥面两侧各施勾阑,其两侧存望栏8块、望柱10根,望柱高0.77米、长1.25米。望柱图案各异,雕工精湛,人物、山水、花鸟活龙活现,精美绝伦。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
兰若寺,位于繁峙县集义庄乡大宋峪村南3公里处。坐北朝南。东西长23.8,米,南北宽21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及碑记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嘉庆二十一年(1816)曾予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一进院布局,现仅存正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歇山顶,斗栱三踩单翘,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格扇门。寺内存清代重修碑3通,清代木匾2块。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