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宣威市海岱镇泽嘎村北约1000米的坡地上。海岱恐龙化石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修筑乡村简易公路时发现,后至70年代修建羊场至田坝铁路支线时再次发现。20世纪80年代,在泽嘎村一带又多次发现恐龙化石露出,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986年3月,羊场煤矿汽车驾驶员在石口子村拉沙,于村东约50米的路边发现股骨化石1节,被取走送有关单位。同年12月,曲靖地区科协和地理学会等单位组织人员到现场考察,在石口子村东约150米处公路边的台地上采集到一批骨骼化石。1987年6月,泽嘎村的中学生孔焱在一次大雨后于石口子村东约300米的小河岸边发现被雨水冲刷出的脊椎动物化石1段。化石较为完整,共有9节,每节长1……[详细] |
俗称大谷堆。位于宣威市丰华街道办事处螃蟹坡村西南约 200米的耕地中。1983年宣威县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封土高于地面,较为明显,多次被盗。2004年3月,曲靖市、宣威市文物管理所征得云南省文物局同意,对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墓封土堆顶部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 11.5米、东西宽 9米、高 3.2米,面积约 103.5平方米。封土全部为黄褐色。经清理发现此墓未挖墓坑,直接在地表用石灰岩石板竖砌成 1长方形墓室,石板与石板间未使用黏合剂填缝。墓室长 3.34米、宽 2.04米、深 0.9米,墓向北偏东 10°。石板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最大者 70×70厘米、厚度 2.8~4厘米,多数厚 3厘米。墓室外……[详细] |
姬家老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600米处的山顶上。姬家老城与姬家小城南北相对,地势比小城高约16米,两城相距约700米。老城城墙用石灰石砌筑,绕山顶边缘一 周,总长约1800米,占地约94000平方米,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长方形。遗址东、南两面城墙均临城外陡坎,大部分为响石堆砌,不甚规整,西面城墙较为规整,大部分为双层,保存相对完好。北面城墙支砌则较为简单,为毛石支砌,采用石料较差。据调查,历史上老城与小城同为姬姓土司所建,但此城尚未完工便已放弃,城内除少量近现代生活遗迹外,未发现其余设施和生活遗存。据中华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载,安土司统治沾益州(即今宣威)时期,辖有48……[详细] |
宣威观音阁位于宣威市落水镇多乐村东200米处。阁坐东向西,占地面积81平方米。阁依岩石建于高约1.5米的方形青石台基上,岩石高约9米,岩面凹似弯弓,阁就岩势立柱,为攒尖顶楼阁式木结构,共5层。阁后檐从1~4层的一半,均以岩壁为后檐墙,形成1~3层只有前檐而无后檐。南北两檐也因岩面凸凹不平,以致各层进深长短不一。从正面看,前檐各层比较规整,4~5层因高出岩石顶部,方出现完整的四檐。阁为3开间,通高15米。底层明间通面阔3.3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1.95米、进深为2间,第一进间深1.95米、第二进间深2.9米。前檐和左右檐,从2层起直至5层,逐层内收0.5米,以左右次间和第一进间为回廊。回廊因各层……[详细] |
贵昆铁路木嘎至天生桥段位于宣威市乐丰乡木嘎村委会至双河乡天生桥贵州界之间。起点木嘎车站,铁路全长21千米。铁路为准轨铁路。其中最险要的路段是宣威市乐丰木嘎车站至双河荷马岭车站,距离16千米,高差达150米。为减缓坡度,增大曲线半径,达到最大坡度为12‰、最小曲线半径为300米的设计要求,线路呈“S”形设计,共有隧道21个,桥梁30座,总延长11.1千米。铁路盘旋迂回,形成桥上有桥、隧洞相叠的景观。当火车经过此地段时,让人产生几列火车同时运行的错觉。天生桥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全长520余米,桥下由17个高30~60米不等的混凝土桥墩和钢架桥墩支撑,下面为石灰岩过水洞,形成“天生桥上架天桥”的景观……[详细] |
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位于宣威市热水镇陡沟村委会陡沟小学校园内。由纪念碑、陈列室组成,占地面积370平方米。纪念碑为屏风式样。宽12.8米、高6米,建于高2米的台基上,台基周围设高1.2米的石栏杆。屏风底部正面立有石灰石质碑5通,正中1通较高,碑额篆书横刻“盛世永昌”4字,其下楷书直刻“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9字,两侧各立石碑2通,记述陡沟农民暴-动-和立碑经过。陈列室,位于纪念碑东南20米处,砖混结构,1层,5开间,正前方立有暴-动-领导人陶永昌半身石像。陡沟农民暴-动-发生于1938年12月,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陶永昌带领下,当地农民举行暴-动-,参加人数迅速发展到30……[详细] |
可渡关关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老村)。关城为一座小城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0米,平面呈椭圆形,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关城原有南、北2门,现仅存南门,城垣除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段石砌墙体外,南城墙东边尚有长50米夯土墙体,残高仅1米余;西城墙被毁,仅余墙基,但仍可清晰分辨城垣的准确位置及走向;北面和东城墙均无存。现存南关门为打制规整的五面砂条石砌筑,平面略为正方形。城门净宽3.7米、高3.5米、进深4.3米。城门顶部横跨长条石,长4.6米、宽0.5米、厚0.2米,仅存4块。关门上原有关楼,后被毁。20世纪 90年代维修时,重建了关楼。城内仅有1条南北向“S”形街道,为……[详细] |
马嘎寺大炼钢铁土炉群位于宣威市板桥街道鸭塘村委会东南4600米处的马嘎寺白窑泥塘。炉群分布于南北相邻的两座小山山脚和山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土炉38座。南面山脚及山腰分布32座,北面6座。炉呈方形,下大上小,为夯土筑成。残高1.6~2.3米不等,上部口沿残宽1.8米、底宽2.3米。炉膛和烟道联为一体,为下大上小的圆锥形,顶部即为进料口,炉子底部除有炉口外,其余3面均有开口,应为火口,亦为铁水出口。从炉子整体结构看,铁矿及其材料应为一次性从炉子顶部进料口装入,经过冶炼,铁水从炉子底部各口流出。土炉均为1958年“大跃进”时期所建,由于长期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炉子已经面临倒塌。马嘎寺大……[详细] |
姬家小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北面600米处的山顶上。为南北向,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城南面和东面均为房屋建筑,应为主要居住生活区,地面建筑已毁,但大多数房屋基址仍然保存完整;北面由于地表不平整,故均为形状各异的石灰石板,应为古城的休闲区或花园。整个古城因地势而建,大部分均为悬崖,仅在缺口处或平缓处用五面石灰石支砌围墙。遗址南面入口为一条宽约5米、长约40米的砂石道路,路面平直,是进入小城的唯一通道。城南边开凿有1口圆形石灰石巨型水缸,供全城饮水。据调查,小城为当地姬姓土司所建,据清道光《宣威州志·土司传》等相关地方文献记载,小城当建于清代初期至清雍正……[详细] |
可渡武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门北面小山山脚。武庙坐北向南,由正殿、厢房及戏楼组成,占地907.54平方米。正殿为2层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13.65米,明间通面阔4.6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4.5米、进深8.3米。正殿前两侧建东、西厢房。戏楼建于武庙前地势较低的另一台地上,穿过戏楼明间通道,上10余级台阶,即至武庙正殿及厢房所组成的院落。武庙当时供奉有关公、周仓、关平及牛王、马王等造像。戏楼于清朝末期被毁,建筑样式不清。武庙被辟为旧城小学,后东、西厢房亦被毁。现正殿基址之上是后来重新翻修过的建筑,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遗址整个平面布局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整栋建筑布局……[详细] |
可渡旧城城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北部和西部边缘。城整体接近方形,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可渡关驿道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城设有东、西两道城门。现东城门已毁,西城门北侧尚存有砌筑门洞的砂石和方形门闩孔。城址现存城墙为旧城北面和西面城墙。总长约500米、最宽处4米、最窄处2米、高1~2米,均用当地砂石砌筑而成。据贵州《大定府志》记载:“可渡桥城在河北,傅友德筑,方围里许,东、西二门。西门设把总一员、汛兵三十四名,滇黔分界。”可知可渡旧城当为明初征南大将军傅友德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作为可渡关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详细] |
周建屏故居位于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委会下街村西侧20米处。故居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8.5平方米。现存故居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正房3开间,通面阔12.3米,明间通面阔4.3米,左右次间通面阔4米、通进深4.75米。正房北面建有厢房1间,南面厢房位置改建为1间小厨房。院中建有一层房屋1间,院子东南角有1棵白蜡树。故居正房南边山墙外为1株杏树,后檐墙外建有1间畜圈和1间烤房,烤房后为一块空地。故居始建于中华民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修建公路时在原址上改变方向,方位由坐北向南改为坐西向东,建筑布局、结构和材料未作较大改变。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渣格文阁位于宣威市龙潭镇上格村委会上格完小校园东南角。建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68平方米。文阁建于高约0.3米的方形青石台基上,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设宝顶,共3层。建筑平面布局为正方形。底层通面阔和进深均为6米,西面设大门,其余三面为砖墙,墙正中上部设雕花格子窗。二、三层逐层内收,四周为回廊,设有木栏杆;楼梯设于阁内南侧。文阁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渣格村民所建,原称魁阁,后称文阁。原文阁四周建有其他建筑,与文阁形成四合院。后建小学时,周围房屋被毁。原文阁年久失修,濒临倒塌,2000年重新修缮如新。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太极村龙王庙位于宣威市西泽乡西泽村委会太极村西面 10米处。庙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 95平方米。 庙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楼阁式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共2层。底层3开间,通面阔11.2米、 通进深 6.4米。明间梁架高于左右次间,四角起翘,正脊设宝顶。整个建筑端庄稳重中透着 灵动秀气。 庙建于中华民国27年(1938),由太极村村民集体兴建。2017年西泽乡政府筹资原貌修复。 2013年 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可渡贞烈碑记碑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南关门碑廊内。碑为砂石质。高2.2米、宽1.08米、厚0.13米。碑额为半圆首形,无字。碑下部有榫,碑座已失。碑原立于可渡旧城街道旁,后被当地村民作为院子铺地石,碑阳朝下。碑文楷书,直书左行,凡25行,共计1000余字。碑文记述了明万历年间当地百户邹承恩之妻谢氏守节抚孤事迹。明天启二年(1622),安效良叛乱,叛军至可渡,谢氏为保守节义率女儿、长媳、次媳和军民张允德之妻毛氏怀抱幼女投崖自尽。碑由于剥蚀严重,刻立时间不清。据清道光《宣威州志·节烈》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乌撒卫指挥为旌表谢氏等“忠魂苦节”而立此碑。碑对研究明代晚期滇东北土司叛乱情况提供……[详细] |
耿让墓碑原存于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大成殿后檐墙上。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共2通。碑呈长方体,各高0.76米、宽0.28米、厚0.28米。碑正面及侧面打磨过并刻有文字,背面未打磨。第一通侧面刻“□□□百代”,第2通侧面刻“威烈振千秋”。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5行,每行15~31字不等,共700余字。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碑文记述了耿让先祖耿炳文(注:碑文记述耿炳文为耿兴之父,有误。据2010年3月耿兴墓出土墓志记载,耿兴之父为耿思)及其子耿兴的事迹和耿让本人的生平。2017年碑被搬迁至宣威市博物馆保存。碑四边均有残损。耿让(1611~1695),早年镇压过明末东川农民起义,清朝……[详细] |
东山寺碑记碑位于宣威市城东5000米的东山寺天王殿内北面墙壁上。碑坐北向南,石灰石质,半圆--方形。通高2.38米。碑额为半圆形。高0.58米、宽0.9米,上部饰双凤朝阳图案,下部右起左行横书阴刻“万古佛流传”5字,楷书。碑身高1.8米、宽0.88米。碑文为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5行,每行5~70字不等,共计1250字。碑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内容记述东山寺周边环境状况和明、清两代“安土司代代相与重修”的沿革及寺庙界址情况,为研究明、清时期宣威的自然环境、宗教状况、安氏土司修庙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碑在20世纪60年代被水泥糊覆。1983年宣威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将碑复原……[详细] |
清世祖条教生员卧碑位于宣威市城南端第二小学内。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横长方形。横长1.46米、高0.8米、厚0.15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9行,每行2~24字,共计475字。碑文书写规整秀丽,镌刻精细。内容为清世祖规范生员人格培养的8条规定。即:要受教父母;要立志成为忠臣清官;要居心忠厚,正直读书,不得心术--;不许巴结结交势要以图进身;要爱身忍性,不干预他人词讼;要尊敬师长;不许生员上 书-陈言干预军民利病之事;不许纠党立盟结社。碑身四周刻饰云龙图案(上下各有1组二龙戏珠,左右各饰1条云龙)。碑由宣威州知州题授威远同知饶梦铭、曲靖府宣威州事候补知州廖景明、拣选知县预补宣威州学学正陈……[详细] |
可渡诸葛大营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东北150米处的山丘上。遗址地处山丘顶部,山顶地势较为平坦,山丘高约20米,当地人称为“诸葛大营”。遗址近似椭圆形,最长处78米、最宽处38米,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据调查,原遗址周围仅存有夯土墙,其中东南面有一段高约0.6米的夯土墙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毁。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诸葛亮征南时,李恢率部取道可渡进攻南中,“追奔逐北, 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诸葛大营应是当时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六六起义纪念碑位于宣威市格宜镇第一中学校园内。纪念碑坐西向东,由底座、基座、碑身、碑帽及碑顶雕塑组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纪念碑底座和基座均为混凝土浇筑。碑身厚1.3米、宽0.81米、高6.6米,用雕凿平整的青石垒砌而成,正面楷体直书阴刻“六六起义纪念碑”7个大字。碑身顶部立有碑帽,碑帽正面中心位置刻五角星图案。碑顶立火焰形状雕塑。纪念碑南北两侧距碑座1.6米处各建有一座碑廊,分别记述“六六分队”起义后历次战斗中牺牲的131位烈士名录和六六起义纪念碑修建经过。1947年6月6日,“六六分队”在宣威县格宜法马坡成立,成为滇东北第一支反蒋武装,由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分队成立后,组织精干……[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