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省级廉政主题博物馆,是国家级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安民巷48、49号古民居院落。49号院落为主展区,分前言、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展区及结束语。48号为副展区展示勤廉名人字画区和工作区等。“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立足于三坊七巷近现代名人聚居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收集提炼三坊七巷古今名人廉政文化格言、楹联、警句、故事等,配以文字图版、雕塑、场景制作、绘画、实物展陈、声光电高科技展示手段、互动项目等形式,以小显大,以游客为载体,不断扩大和延伸廉政文化。布展、软装中大量的仿真雕塑、大量的多媒体……[详细]
  安民巷程家小院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东侧,靠近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清代,主人程玉珠,菲律宾华侨,于50年代初购买这座房屋,精心保护,保留至今。民居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坐南朝北,单进厅堂小院,小巧玲珑,四面围墙,双开宁波门,上施门罩,入门中设插屏,单面廊东西走向,廊下天井,条石铺地,左右批榭,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用屏隔成前后厅。前厅有横案,八仙桌,学士椅,茶几等摆设,保留四对柱联。后厅有小天井。东西两侧为民国双层砖木楼房,架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梁架有灯桁,油漆描金花纹。西隔院花厅,小天井,通北侧厨房。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199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保福寺位于福州西郊保福寺保福村保福山南麓,明、清·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年〕,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清重修,占地795平方米,坐东向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齐天大圣殿、香积厨等。回廊、堂廊、庭院均用石铺,周以封火墙。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青灰瓦顶,两侧设风火墙。寺宇已残破,后院有二株高3.7米左右的铁树,树龄达干年以上。庙内尚存明代雕造的孙大圣悟空坐像一尊。寺旁有宋代石盂一口。……[详细]
  燕桥位于福州市水部土山,在龙华桥北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单孔石构,廊屋式平梁桥。桥高3米,长5.5米,宽2.6米,南北走向。廊屋为单檐悬山顶,屋檐南北各嵌有青石匾额,镌刻“古迹燕桥”四字,下题:“清咸丰己未孟冬修建”。这是一座典型的福州式的亭桥,坐落于水部琼东河支流与琼东河的交叉口。桥面是小型的石梁桥,精彩之处是桥上盖的路亭,小巧的红砖风火墙,出入拱门,墙头叠涩,面朝琼东河方向为木栅栏,配合上石板路,桥畔的一棵老树,是福州特色水乡的典型景致。可惜于2000年左右毁于拆迁,建设了燕桥温泉苑。燕桥作为鼓楼区的文物点,悄无声息地被开发商拆毁,是福州文物命运的一个缩影。……[详细]
  慈善堂座落在福州市乌山东麓第一山下,乌塔之西。慈善堂大门是一座三开间两层近代洋楼,中央开间设拱门,门顶有扇形匾额,左右矩形窗上有木过梁,一层表面有黄色粉刷。二层红砖砌筑,檐口有砖叠涩线脚,上为两坡顶小青瓦屋面。大门后为天井,有两厢。天井后为大殿,正面五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观音兜式封火山墙。大殿占中央三开间,西开间为西归堂,东开间为穿堂通向后进。据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背面碑文(文保碑已不知所踪),“殿前古井,立有清同治年丁卯年‘东井’碑刻”。现石碑只剩下半部分横卧在西归堂前。据《福州晚报》2003年报导:“……在堂前乌山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一块古碑,上以古篆题‘东井’,以隶书题‘同治丁卯七月……[详细]
  旧闽县谢家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旧闽县,建于清代,三面围墙,单进单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双重大门朝东,门头房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五间排房屋,转为坐北朝南,前天井深5米,宽9.2米,种有茶花、茉莉等花卉。主建筑厅堂五间排,宽27.8米,深17.7米,屋顶木构架驼峰、斗、拱、托相互交叠,精雕细琢。大厅两旁各壁扇窗子漏花镂空构成各种花锦图案;四间厢房前有十二扇支摘式窗子,工艺考究。厅前厅后二十多条大石板,宽达80公分,长达10多米;30根大木柱,青石柱楚、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不论门、窗、壁扇、插屏门、大门、灯桁等全部楠木构成。前后厅粉墙正中,悬塑“福”字,字径三尺,字圈上各有三只蝙……[详细]
  湖南会馆原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保定巷福州十八中学校内,现迁建于杨桥中学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四面砖砌封火墙,墙堵均为大石板,高2米左右。正门石门框高大,宽1米余,高2米多。入门为天井,其上原为复龟亭,斗拱繁复,惜己拆除。正座一进殿堂,面阔3间,进深7柱,前廊后堂,中用减柱法,木柱大可双手合抱,青石花纹柱础,斗拱华美;横梁长约8米,木雕精湛。左宗棠题福州湖南会馆: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秦陇指疏勒,榕垣还作故乡看。此联系左氏1884年写于督办福建军务任内。上联涉及东南防务,下联涉及西北战事,抒发了不论在何地都不忘故乡之情。……[详细]
  光福山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原来大院四面围墙,大门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六扇五”。在第二进后园建造一座形似雄狮的假山,称为“狮山”;周围有鱼池、八角亭、拜月台、仙人洞等。“狮山”张口露齿,雄视眈眈;西侧仙人洞一股“仙气”;山下鱼池、泉眼多处,旱涝不变,始终保持七、八成池水,雅称“天池”。原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48-50号,始建于明末,系口译《茶花女》第一人王寿昌的故居、也是清末民初福州名人、才女吟诗作画之所。原大院四面围墙,大门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六扇五”;第二进后园有一座形似雄狮的假山,称为“狮山”;周围有鱼池、八角亭、拜月台、仙人洞等。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