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雨花台区旅游

雨花台区文物古迹介绍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并通过ISO9001/14001认证。年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以上。雨花台,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时,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为江南著名风景游览胜地。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近年来,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详细]
2、南京科技馆 AAAA
南京科技馆
  南京科技馆座落于风景秀丽的雨花台区宁南新区,美丽的花神湖畔。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主建筑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人民币。南京科技馆分为展览影视区、青少年活动区、茶园观赏区和湿地休闲区四个部分。科技馆主体馆由常设展厅、非常设展厅和会议交流报告厅组成。常设展厅打破以往的传统理念,以天、地、人为主线划分为四个楼层。设置智慧主人、地球万象、创造天地、儿童科技乐园四大主题展区和动漫体验馆、公共安全教育展馆。展区里的300多展品中有70%是参与性项目,可让游客亲身体验科学带来的独特感受,亲身感悟科学的魅力和提升青少年智慧的隐形功力。在这里,游客可体验模拟驾驶、模拟飞行带来的刺激与欢乐;感受高压放电、怒发冲冠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从而达到寓教娱乐的效果。科技与人文相融合,自然与艺术相……[详细]
南京高座寺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始建于东晋初年,原名为“甘露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另一说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该寺,元帝为其树塔建冢,于是该寺改名为高座寺。粱代初年,宝志禅师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师在此坐山巅说法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直至感应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称讲经高台处为“雨花台”。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尚存,只是破败不堪。成化年问,僧人照堂广募钱财,想要加以修缮,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腊月正式动工……[详细]
南京龙泉寺
  南京龙泉寺 南京龙泉寺“龙泉古苑”是经国家发政部批准的永久性塔陵。整座塔陵首期占地五十亩。依山傍水,宽畅阴阳,密林如烟,芳草茂盛,祥鸟香花云集,以其自然诱人的风景而驰名中外,可谓灵山翠薇,天日同光,汇集了无尽的地气和灵气。龙泉寺塔陵地处南京市南郊风景区将军山和韩府山之间,紧邻牛首山和“南唐二陵”。是历代帝王将相及诸多仁人志士看好的风水宝地。龙泉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由唐代高僧鹤林素禅师募捐而建。唐代以后,渐渐衰落,明末,镜中禅师又募捐重修该寺,并易名为“通善寺”,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又重修改回原名。1995年,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龙泉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对龙泉禅寺进行了全面修复,于1996年初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成为新的旅游景点。目前主要景点有龙泉禅寺、断……[详细]
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面积113公顷。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东晋太守梅颐曾屯兵东岗,故东岗又称梅岗。南朝梁代(502~557)佛教盛行,相传有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神明,遂落花如雨,坠地成石,故得名雨花台,彩色石子称雨花石。古雨花台有金陵南大门之称,为金陵著名风景区、兵家重地,遗留名胜古迹甚多。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人与爱国志士之主要刑场,连同军阀与日伪、汪伪统治时期,在此牺牲之共产党人与爱国志士近10万人。省港大-领导者、中共政治局候补委……[详细]
邓愈墓
  邓愈墓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西邓府山,现雨花西路旁。邓愈,明初开国功臣,原名友德,朱元璋赐名愈,今安徽泗县人。少年时随父兄参加元末农民军,后率部投奔朱元璋,屡建战功。官至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北征,洪武十年(1377)受命西征吐番,班师途中病死于寿春。追封宁河王,谥“武顺”,葬邓府山。墓前神道碑一座,立于神道正前方右侧,碑高5.05米,碑额高0.98米,宽1.35米,厚0.43米,两面浮雕四条缠龙,篆刻“大明钦赐宁河武顺王神道碑”等字,碑身2.82米,宽1.16米,厚0.33米,正面楷书碑文33行,满行94字,题“大明钦赐故开国辅运推成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追封宁河武顺邓公神道碑铭”,碑文大部清晰。碑后石刻有石柱一,石马、马夫、石羊、石虎、文臣武将各二,分……[详细]
福清公主墓
  福清公主墓发掘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现位于雨花台区邓愈墓园内,俗称“八公主墓”,是中国发现并保留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结构复杂、规格宏大的明代公主墓,福清公主墓的发掘和保护对研究明代皇族丧葬礼俗、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发现明朝福清公主和其子驸马舍人张克俊的坟墓。2000年,经专家和南京市文物局决定,福清公主墓易地重建。2003年,公布为“雨花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福清公主墓亦呈长方形券顶,规模宏伟,建筑考究。墓室内壁普遍涂饰一层白石灰。墓分前后室,全长9.35长、宽4.2米。前后室间有隔墙,隔墙厚0.6米、宽0.85米,其中央置木门,已腐。中间门宽2.45米、高2.85米。后室长5.5米。后室中央置须弥座石棺床,棺床底部长2.87米、宽1.……[详细]
天隆寺塔林
  南京天隆寺塔林是佛教南山律宗中兴初祖古心和尚和古林寺、天隆寺历代祖师的安葬地。古心是中国佛教律宗南山正宗隋、唐以来的继承者,明、清乃至近代律学研究的开拓者。古心圆寂后,其全身塔即建在天隆寺后玉环山上。明万历皇帝亲笔题赞:“瞻其貌,知其人,人三昧,绝六尘,昔婆离,今古心。”古心和尚对佛教律宗的重兴功不可没。天隆寺始建于明初,原名极乐庵。明宣德年间,寺僧弘升奏请赐额“天隆极乐寺”。据清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二十六日寺庙册籍记载,计开江宁所属12寺,天隆寺名列第三。该寺原有金刚殿、天王殿、佛殿、毗卢阁等建筑,有基址1200平方米,田地山塘13000多平方米。天隆寺塔林的塔多为四面或六面石刻,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等,经精雕细刻、投榫堆砌而成。石刻花卉、动物、纹饰等,都是精美的高浮雕,线条活泼……[详细]
南京刘智墓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刘智(约1655~1745)逝世后,葬于南京中华门外花神庙街茅家巷穆斯林公墓。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智墓在中华门外花神庙毛家巷回民公墓内。19路公交车可达。刘智(1660-1745),字介廉,号一斋,回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学者,毕生致力于阿拉伯经传典藉的研究。译著宏丰,著有《至圣实录年谱》、《天方典礼择要解》等数百卷。墓园坐东朝西,门前有石柱一对,上镌“刘介廉之墓”。墓园几经修葺,保存尚好。门内甬道有华表一对,上端有石牌连接,上刻“典型在望”。墓基呈南北向,初为黄土堆聚,后为砖砌水泥封饰墓,长28米,宽8米。墓前有石碑1方,上镌“先贤介廉刘公之墓”,系清末净觉寺掌教刘德坤所立。碑旁有巨树l株,茂柯掩护墓上。墓后有弧形大照壁1座……[详细]
南京李杰墓
  南京李杰墓南京李杰墓原址在中华门外雨花乡,坐北面南,与神道方向一致。因工程建设需要,于1996年将碑和其它神道石刻搬迁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镇国将军李杰墓神道碑位于南京雨花台附近,碑通高5.05米。李杰墓石刻现存神道碑一,石羊、石虎,石马与马夫、武将各二。神道碑高2.9米,龟趺长2.5米。李杰(1331-1369年)为明初开国功臣之一。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洪武元年(1368年),随大将军徐达北伐,十二月,军至孔山寨,李杰奋然先驱,身陷敌围,不幸阵亡,时年三十八岁,洪武二年八月,灵柩运回南京,赐葬在聚宝山之阳。李杰有一女五子,长女为明太祖朱元璋妃。据史学家们的研究,大明王朝建立以前,朱元璋长期在外征战,身边只有淑妃李氏相伴。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因病不治而崩,年五十一岁,九月庚午葬于孝陵,朱……[详细]
11、普德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德寺
  普德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西北方向的普德村,始建于南朝萧梁天一年间(502-519年),明代重修,系敕赐古刹。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普德寺山门前原有龟趺一对,全长3米,宽1.7米,体型硕大,形象生动。原有殿堂四进,第一进为寺门。第二进为天王殿,殿内供弥勒、韦陀和四大金刚。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内供金身如来,周列五百铁罗汉。殿前东西两侧各有月门,东通大厅,为寺僧会客之所,厅前有小天井,内有雨花泉一眼,再东小楼,为方丈楼;西通大院,有僧房十余间。第四进为无量佛殿,中供大铁佛一尊,高6米,人称伽蓝神。殿两角设钟、鼓楼。明清时期,普德寺仍为南郊胜地之一,招引众多文人骚客前来寻踪觅胜。普德寺原有基址10万平方米,田地山塘近5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左右碑亭、大佛殿、左观……[详细]
南京浡泥国王墓
  南京浡泥国王墓是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浡泥国王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铁心桥镇安德门外石子岗南麓。渤泥国王墓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帝王墓之一,如今被重新开发、包装成南郊新景,入选“南京新48景”无可厚非。浡泥国即今文莱苏丹国。明永乐六年(1408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中国访问,于当年十月病故于南京会同馆,后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后经战乱,渤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直至1958年5月,才重新发现了佚名已久、一直被当地人称为“回回坟”的渤泥国王墓。此后,渤泥国王墓受到了各级政府的精心呵护,国家多次拨款进行修葺。渤泥国王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双阙,东、西、北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其墓园环境幽静、林木苍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数十个品种的上千株树木环抱……[详细]
方孝孺墓
  南京方孝孺墓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墓区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宁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拒不从,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剧作《牡丹亭》)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毁于战火,清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又重新为其修墓立碑,民国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又重修,后来均遭焚毁。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特请东南……[详细]
窑岗村琉璃窑窑址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窑岗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明代琉璃窑遗址,这是文献中聚宝山琉璃窑址的一部分,专为明故宫、大报恩寺、帝王陵寝等皇家建筑烧造各类琉璃建筑构件。其实,雨花台区窑岗村即因明代窑址而得名,构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考古发掘结束后,南京市博物馆将其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窑(10号窑)整体搬迁至南京市博物馆进行保护、展出。这座琉璃窑平面呈不规则的马蹄形,其南北总长12.36米,最宽处3.98米,最深处距地表2.8米,由窑门、火塘、窑室、烟囱四部分构成。窑门外有砖砌的挡火墙。窑床上分布着若干吸火孔,用来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窑顶的火焰不单纯倒向窑室后部,让火焰覆盖所有的烧成物。使坯件受热更加均匀,大大提高了琉璃烧造的成功率。2002年10月22日,窑岗村琉璃……[详细]
驻外使节九烈士墓
  南京中华门外菊花台上有抗日九烈士墓。墓园坐落在台的正南坡,墓丘面南,9座墓排成一字,似摺扇形,每座墓丘均以混凝土浇筑,平均长2.65米,宽1.85米,略为高出地面。这里松柏长青,象征着烈士们坚贞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景仰。各墓均书刻墓主人的职衔和姓名,这九位抗日烈士的名字是:中国驻马拉总领事馆总领事杨光泩、领事莫介恩、领事朱少屏、主事卢秉枢、随习领事萧东明、随习领事衔领事杨庆寿、随习领事姚竹修、甲种学习员王恭玮,以及驻山打根领事馆领事卓还来。他们都是原国民政府派驻菲律宾的外交人员。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偷袭珍珠港,第二天便出动飞机向菲律宾进攻。很快在南吕宋、中吕宋登陆,马尼拉市陷入包围之中。1942年1月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马尼拉,随即对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馆人员,……[详细]
顾兴祖墓
  顾兴祖墓位于雨花台区安德门外小行,时代为明。明仁宗即位,任总兵官,讨平广西蛮叛,降附甚众。宣德中,交址黎利反叛,因为他拥兵不援助平叛,逮下狱,逾年释放。明英宗末年,随同北征,土木堡之变逃回,定为死罪。也先兵逼近京城,充任副总兵,参与京城保卫战。授都督同知,把守紫荆关。景泰三年(1452)因受贿,复下狱,不久释放。因有立皇太子功,授予伯爵。在天顺初,封侯,赐守备南京,直至死。在安德门外小行街南京药械厂内。顾兴祖墓原神道长达百米,有神道碑、石马、石羊、石虎、石翁仲等。神道碑碑额高约一米,碑身高2.5米,碑文“大明征蛮将军协同守备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镇远侯顾公神道铭”等阴刻楷书依稀可辨,惜今已无存,只有碑座还在原处。顾兴祖墓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邦乂剖心处
  杨邦乂剖心处位于雨花台区雨花台东北角,时代为南宋。杨邦乂剖心处即杨忠襄公剖心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完颜宗弼(兀术)率金兵渡江南侵,进逼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宋户部尚书李棁、显谟阁直学士陈邦光献城投降。杨邦乂时任建康府通判,严辞拒绝金人招降,大骂宗弼而被杀。杨邦乂死后,宗弼剖腹取其心。次年岳飞光复建康,宋高宗为褒扬杨邦乂的忠义,赐建“褒忠祠”,设于建康城南门外杨邦乂遇难处。庆元三年(1197年),游九言立墓道碑,详述杨邦乂死节经过。据考证,剖心处原址应在现中华门外长干里、大报恩寺南,旧名土门岗。杨邦乂剖心碑坊在历史上曾多次移动,早已不在原处。1975年,剖心碑迁至雨花台现址。杨邦乂剖心处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秦桧墓
秦桧墓
  在离牛首山不远的长江边,有座没有碑文的“秽墓”,这是南宋初年臭名昭著的0相秦桧之墓。秦桧世居建康,并被宋高宗封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龙镇牧牛亭,当年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据说是因为无人为其撰碑文。明朝成化十一年(1485年),秦桧墓被盗发,盗墓者“获金银器具巨万”,被抓获后,当地官吏有意“减其罪,恶桧也”。 住在秦桧墓侧的秦桧后代耻于姓秦,都改姓徐,因“秦”字,头为三人,而“徐”字,“双人”在旁边,一人在上面,也是三人,笔画一样。秦桧府第原在城南夫子庙附近的秦状元境(因秦桧父子都曾考中过状元),但因秦桧人品太丑,当地人耻于提及其氏,改称“状元境”。……[详细]
太监义会碑
  太监义会碑,地处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新村街道雨花社区。位于雨花台梅岗北侧。明代遗存太监义会碑,因明代27名太监“义会”所设建。该碑体量大,碑文完好,信息量大,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该碑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东麓梅岗北侧,西接杨邦乂剖心处,南临方孝孺墓,与周围文物保护单位连接于同一山脉。碑高2.64米,宽0.84米,厚0.23米,碑座高0.84米,宽0.94米,厚0.42米,通体无剥蚀,碑文字迹清晰,碑身为青石材,碑座为汉白玉质。明太监义会碑原倒伏在地,背面朝上,所以多年没有引起注意,后经雨花台烈士陵园文物工作者发现并经多方考证研究,确定为明碑。2001年1月将此碑移至现址。……[详细]
姚南村明墓石刻
  姚南村明墓石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姚南村。村北面。1958年发现。原墓规制颇大,墓前石刻有:享殿基石、龟趺、石碑、石坊、文臣、武将、石马、石虎、石羊、石狮、石望柱等。1982年整治。现存石羊二、石虎二、石麒麟二、石马二、文臣二、武将二,残缺部分已于1984年修整。原墓址祭殿屋基平台等历历可见,尚有一长50米、宽20米之荷花池遗迹。因神道被毁,墓主失考。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