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五台山七佛寺
  五台山七佛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庄村东约250米。坐东朝西,东西长80.71米,南北宽179.12米,占地面积为1.45万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清《五台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现存七佛殿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华严三圣殿、七佛殿,两侧为耳殿、配殿,近年来在主院北侧又新建韦驮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和僧舍,南侧又新建七佛塔及偏院一座。七佛殿石砌台基,宽12.1米,深12.5米,高0.94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为四扇隔扇窗。殿内佛台上一字排列新塑7尊。寺内存宋代陀罗尼经幢3座,明成化四年(1468)贴钟1口,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记事碑1通,蒙文碑2通。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
五台山普寿寺
  普寿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庄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255米,南北宽428米,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清凉山志》载,清代重修。现建筑均为重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两侧为钟楼、鼓楼及念佛堂、客堂、五观堂。寺内存金泰和二年(1202)残功德幢1座。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武乡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武乡县城中央,原为段村镇东门外净业庵遗留建筑。据旧县志记载,为清初名和尚阎福江(字洪润)主持修建,自清康熙38年(公元1698年)始,至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建成,距今310余年。虽屡受地震、雷击,仍完好无损。其塔体为砖石结构,十三级锥形空心体,八角撵尖顶,每级内有楼梯相通,并置放有佛像;外以围檐作界,挑角上均均系有风镙,每当清风拂过,铃声悦耳。塔的底层外部,北有“清康熙四十九年建”字样;第二级的南门上方有“花开见佛”的砖刻横匾。塔的顶端置有金属、硫璃混合而成的插花朵叠的皇冠形顶戴,顶戴高约二米,和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衬着蓝天白云,甚是壮观,不失为县三代建筑的一处杰作。清人魏亮生有诗赞曰:“久有凌霄志,登高景愈奇仰观临日月,俯视小城池。眼界开千里,胸怀畅……[详细]
204、善财洞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财洞
  五台山善财洞,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杨林村营坊自然村东约400米。坐东朝西,东西长144.8米,南北宽163.3米,占地面积约2.37万平方米。据清《五台县志》记载,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四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牌坊、大门(山门)、垂花门、大雄宝殿和弥勒殿,两侧新建东西跨院、配殿及新建斋堂,北面新建居士楼、僧舍,弥勒殿后新建高塔。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5.5米,深11米,高1.36米,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顶设方格平棊,明、次间设四扇六抹格扇门,稍间为格扇窗。殿内佛台上供一佛二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新塑,共有佛像25尊。弥勒殿石砌台基,宽19.2米,深10.7米,高2.3米。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详细]
忻口战役遗址
  看点: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1937年10月,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是中-队抵抗日本侵略军进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役。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约三万余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这次战役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详细]
李林烈士陵园
  李林烈士陵园,前身为平鲁县烈士陵园,位于平鲁区井坪镇。1987年,该园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至2004年先后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朔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先后被团省委、省教委、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命名为“全省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4月26日被全国侨联授匾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2008年、2010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山西省文明和谐景区”。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平鲁区,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接壤,东连右玉,西接偏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陡路险,沟壑纵横,依据特殊的地理环境,抗……[详细]
永康东岳庙
  永康东岳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永康村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由村民胡福等建,清光绪元年(1875)曾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与倒座戏台连构)、正殿,山门两侧为东西耳房、东西掖门、钟鼓楼,院内两侧为东西厢房,厢房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座,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殿。山门与倒座戏台屋面呈勾连搭,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后出单檐卷棚歇山抱厦形成戏台。戏台两侧设砖砌八字影壁各一,壁心为方砖砌筑,其上篆书文字。戏台建于高台基之上,基下中部设券门,前台及两侧三面开敞,面宽一间,进深五椽,檐下斗栱五踩双下昂,斗栱上承四架梁,梁上置驼峰、瓜柱隔承;斗栱、梁架构件均施彩画。正殿建……[详细]
金岗库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时代:1937年地址:五台县五台山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金岗库村,成立于2003年11月7日,是在军区司令部旧址的基础上修建的。旧址院落坐西向东,紧靠山根,位置险要。整个建筑分里外两院,大小相仿。纪念馆现有陈列室二十一间,展厅四个。具有北方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布展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铁血长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抗战史迹展。以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展出图片142幅,生动再现了晋察冀根据地军民舍身忘死,不屈斗争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千秋风流一元戎》聂帅生平展。共展出图片90幅,实物14件,详尽地阐述了聂帅光辉的一生。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总部离开五台山区开赴太行山。11月,在五台县石咀镇召开晋察冀军区成立大会。1938年2月,军区司令部移……[详细]
209、法安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安寺
  法安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民国地址:晋中市太谷县水秀乡北郭村据清乾隆、光绪及民国版《太谷县志》记载,北郭村法安寺法安寺创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据庙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及民国8年(1919)曾予重修。坐北朝南,二进院带禅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文革时期被毁)、过殿及正殿,一进院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文革时期被毁),二进院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禅院现存禅堂一座。现存过殿为明代建筑,耳殿为民国建筑,其余建筑均为清代建筑。过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出廊式构架,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梁栿间施驼峰式垫墩。三架梁上施瓜柱、丁华抹颏拱、叉手承脊檩,瓜柱底部角背稳固;山面施用抹角梁。外檐斗栱柱头、平身科各一攒,形制相同,均……[详细]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第六批国保)时代:1942—1947年地址:定襄县城西2公里处西河头村内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公里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地道战遗址之一。地道开挖于民国31(1942)年,到36年(1947)秋,挖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是有3条干线、52条支道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此外,地道内还有翻口22个,卡口8个,陷阱和迷魂阵各12个,作战枪眼22个,出击口10个,出入口11个,连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处。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烟、射击等多种功能。地道筑成后武工对和地方民兵与敌人展开灵活的地道战,多次击退国民党阎匪军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详细]
长城雁门关段
  (含白草口长城)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代县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门关村南200米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雁门关关城,周长1公里余,由关城、瓮城、围城三大部分组成。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即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上有楼,为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墙垣设垛口,门洞内原有板门一道,青石板铺路。雁门楼是驻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场所。西门即地利门,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门楼为杨六郎祠,已……[详细]
沁县普照寺大殿
  长治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据清雍正年间《杭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间(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顺治(1644-1661)、雍正年间(1723-1735)屡有增建与修葺。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称的佛教寺院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将南殿、后殿及其附属建筑炸毁,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大佛殿建于高台之上,广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详细]
长子小张碧云寺
  始创年代不详。寺院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现存正殿,东、西厢房,占地面积约465平方米。正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台基高0.3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椽歇山顶。殿内梁架四椽檐栿通搭,后槽位置加了根内柱,栿上承平梁,平梁之上蜀柱、叉手承脊槫,转角铺作由昂之上再施“由昂”的“重由昂”做法,是典型宋代早期做法。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和斜搭在撩风槫与下平槫结点上的大角梁,仍保存了唐代的手法。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栱;檐下转角处为单杪三下昂,昂嘴均呈长尖琴面状;所有乳栿最终都压在真昂之上。大殿内明间上装有平綦,上面有精美的动物图案,色泽鲜明。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碧者,绿也。因庙院内下院有古槐一株,高五丈多,其粗十四人手搭手方可合抱,从春到秋,遮天蔽日,满树碧绿。中院有巨柏五株,挺拔苍……[详细]
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
  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第七批国保)时代:明地址:翼城县旧城南十字街心创建年代不详,石牌坊为四柱三楼青石结构,单檐十字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阔、进深均为5.5米。梁架、斗栱、椽飞、垂莲柱等均为木构,下层柱枋花板台基等均为石质,石柱、额枋上浮雕人物、禽兽、花卉等。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石四牌坊雕刻逼真精美,采用圆雕、镂空雕、半圆雕、平雕等各种雕刻手法,将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不落俗套的饰于石柱、额枋上。主体突出,立体感强,雕刻线……[详细]
翼城大河口遗址
  大河口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西周、东周、汉代地址: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大河口遗址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面积约80万平方米。大河口遗址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东北,距县城约6公里,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该遗址经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发掘得确定知为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时期。新石器遗址位于西部,西周遗址位于中部,东周遗址位于东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汉代遗址位于遗址的南部,文化层厚约0.5-2.5米。断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红陶片;西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残片;春秋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甗、泥质灰陶绳纹盆、罐残片;战国时期的卷草纹瓦当残片及陶支垫;汉代的绳纹筒瓦、板瓦等残片。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族墓群是大河口遗址的重要组成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