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市 > 东平县旅游

东平县文物古迹介绍

沟坝遗址
  沟坝遗址位于梯门镇沟坝村西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接村庄,北临大山,其范围南北长70米,东西宽90米,遗址高出四周3至6米,形成台形地。1994年3月18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未进行科学发掘,但从南部山水冲刷断面上观察,地表20厘米下即文化层,深度在5米左右。文化层为灰褐色土质,内包含物比较丰富,主要有烧土块、兽骨和各种陶器残片,红、灰、黑色陶片均有,但以灰陶为多。1973年,文物复查,曾在此遗址发现粗柄豆、袋足鬲、夹砂罐等陶器。县文物管理部门从群众手中征集到从遗址出土的陶豆和陶罐,并发现有青铜剑等。根据文物工作者现场考察和征集到的出土器物标本分析,应为商周时期一处文化遗址。……[详细]
常庄民居
  常庄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接山镇金马山南面,古民居以梯形依山势而建,向东西方向延伸。常庄现存传统建筑共30户500余间。村落三面有护城河与古寨墙环绕,如今依昔可见,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50%,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堪称“鲁西第一民居群”。2010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苍邱,银夏谢,赶不上常庄后山坡。”这句在接山镇常庄流传很久的谚语经常被当地人念叨。意思是说,苍邱和夏谢这两个接山镇的村庄,因田地肥沃、村民富裕而被赋予“金银村庄”的称号,但是和常庄一比,就逊色了,可见常庄曾经在接山镇人眼中的富庶。明朝初期,常氏家族自洪洞-县迁到现在的常庄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常庄。常庄村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占地面积1404亩,现有人口4426人,由于人口较多……[详细]
东平戴庙闸
  东平戴庙闸位于戴庙镇戴庙村南,为220国道必经桥梁。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光绪五年《东平州志》载:“戴家庙闸,在州西40里,安山闸北30里,明景泰五年建,西邻安山湖,旧有进水二口,曰安济,曰私沟”。为运河上的重要漕闸之一,其作用是调节运河水流,控制漕船荷载,保障运河的畅通。原桥宽5米,1973年修建220国道时在原坝基础上增高加宽改为石桥。增修时改为长10米、宽5米、高4米的石桥。由于220国道的通过和常年河水淤积,原闸大部分淤积地下。戴庙闸北侧为戴庙村,是闻名齐鲁的水旱码头,称“不夜镇”。清代,运河堡房中有“第十堡戴家庙”,戴庙闸上设闸官1人,闸夫数名。2013年10月10日,东平戴庙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4、尚书林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林
  尚书林位于东平县梯门镇。年代为明。明代兵部尚书王宪及其家族的林地,有东西两处林地,相距500余米,俗称“东王林”“西王林”。东王林是皇帝敕谕为王宪修建,以安葬王宪建茔,现存王宪神道石像生、神门、华表及王宪墓碑等石刻文物。西王林是王宪的祖茔,有王宪祖父王海、父亲王智的墓葬,有王智神道石像生、谕祭文墓碑、诰命墓碑等石刻文物遗物。附属文物王氏祠堂位于梯门镇梯门村内,是祭祀王氏家族先人的一处明代建筑。座北朝南,面阔3间,起脊、灰瓦顶,立山建筑。2013年,尚书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银山石刻
  银山石刻位于东平县银山镇,年代为北朝、宋、清。2015年6月23日,银山石刻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阳谷邑故城
  阳谷邑故城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南部,王古店村东。是商、周时期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100余米,文化层近5米。文化层内遗物十分丰富,裸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骨、蚌及陶器残片等,曾出土戈等兵器及生活器物残片一宗。战国时,鲁、齐和鲁、楚曾在此会盟。2015年6月23日,阳谷邑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鄣城故城
  鄣城故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接山镇鄣城村及周围地带,南临大清河,北端有泰东公路穿过。故城遗址面积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650米,文化层的中心部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村东、村北由于动土较多,从地下50至80厘米深处发现有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残件,据考证,大多数器物为秦汉时期的遗物。鄣城,是东平县地方志有记载的一处古城池。光绪版《东平州志》载:“鄣,姜姓故城,在无盐城东北50里。”鄣城故城,西周、春秋时期为鄣国治;战国时期属齐管辖,秦代属无盐县;西汉置章县于此,属东平国;至三国魏废制。真可谓是历史悠久,虽然延续时间不长,现在城郭不清楚,但能分辨出其大致范围。……[详细]
蔚家祠堂
  蔚家祠堂位于沙河站镇沙南村东南部,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蔚氏九世祖继儒率众会社,蔚氏族社成立,修林种树立碑,建立祠堂,奉祀先灵,至今已有440余年历史。该祠堂占地44亩,其中院内面积5亩,院外面积39亩。原建筑群建有正中大殿3间,耳房6间,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碑刻林立,古木苍翠,百年楸树参天,枝叶繁茂,属鲁西南稀有名木。后经明季之乱,兵灾屡至,神堂被毁,谱碟失传,及至康熙丙子(1696年),蔚氏十三代祖弘业,弘毅焦劳族事,率众议:重立祖碑,再树神堂。蔚氏合族一体同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奉祖碑,神堂焕然一新。咸丰末岁,烽烟四起,南匪扰乱,焚败家祠,蔚氏族人无不痛心。光绪十八年(1892年)蔚氏族人同心合力重修神堂。现蔚氏家祠仅存大殿3间,大殿正门立柱上 书-对联曰:派出平……[详细]
凤凰岭道院
  凤凰岭道院位于斑鸠店镇岱程村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道院座落于山前高坡地上,南北85米,东西35米,南部东西二门相对。分前后两院。后院正殿为玉帝阁,面阔3间7.2米,进深2柱8.2米,高4.6米。立山灰瓦顶,木构五架梁,砖石墙。两石柱上有联曰:“天道非遥视无形听无声居幽治明外默悬,人心有觉无畔援无歆读应事接物中当凛。”殿前左右有粗大的古柏两株,枝叶繁茂。玉帝阁前20米处为碧霞殿,已圯废。其前左右各有一排配殿,为十王殿,均面阔4间12米,进深3.2米,高3.8米,为抬梁式木构,立山灰瓦顶建筑。凤凰岭道院始建年代不详,院内有清康熙廿六年重修碑记一方和民国年间重修碑记两方。……[详细]
尧陵禅寺
  尧陵禅寺位于梯门镇芦泉村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尧陵禅寺原名崇圣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现存大殿3间,面阔14米,进深8.7米,高9米。墙为砖石结构,内有8根石柱支撑,7架梁,木结构,立山灰瓦顶。石柱上刻有明代嘉靖七年重修崇圣寺题记及后魏村杨氏族人等捐资人姓名,在嘉靖十六年重修时更名为尧陵禅寺。寺内现存嘉靖十六年重修残碑,此碑仍能看出是由3位进士分别篆额,撰文和书丹。有清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碑,另有许多碑刻被打断后垒砌于墙上。院内还有银杏树1株,树围3.2米,夏日硕果累累,枝叶茂盛。寺北芦泉山,又称尧陵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喷涌,水尤清冽,夏不浊,冬不冰”,与尧陵禅寺一起形成了东平古八景之一的“尧陵览胜”美丽景观。……[详细]
东平双塔
  双塔位于梯门镇双塔村西北的双塔山顶,东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原有两座古塔,故称双塔,山亦名双塔山。自古民间传为东平州城的镇城塔,又称“风水塔”。两塔皆为两层全石建筑,东西排列,塔门南向,高2丈有余。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曾多次维修。“文革”时东一塔被炸掉,仅存残石堆。现西塔残存,顶已被破坏。原塔门有刻字题额,上层为“玉皇阁”,下层为“娘娘殿”。塔外有石阶可登至塔顶。塔前现存清代碑刻4方: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玉皇阁碑记”,碑高220厘米,宽85厘米;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碑记”,碑高178厘米,宽70厘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双塔山玉皇阁碑记”,碑高197厘米,宽72厘米;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双塔山玉皇阁碑记”,碑高115厘米,宽142厘米。4方碑的碑……[详细]
华岩洞石窟造像
  华岩洞石窟造像位于梯门镇西沟流村西北凤凰山之阳,是山东地区较为有名的一处佛教造像石窟,现为泰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系自然石洞稍作加工而成,一进一处两洞口,呈“凹”形,俗称“牛鼻子洞”。洞宽3米,高3.5米,洞长近50米,造像分布在洞内两边石壁上,共有浮雕造像大小近百尊。造像内容有三佛像、西方三圣像、菩萨像、天王像、十王像和罗汉像等。佛像穿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不同手印,菩萨像衣着华丽,缨络繁缛,面部丰圆饱满,雕刻细腻。其中位于洞口南壁的关羽像,身着盔甲,一脚下踏,一脚横置,双手握披巾抚于膝部,长鬓垂至胸前,仪态威严,豪气冲天,右边周仓持青龙偃月刀侍立。十八罗汉像,或站或坐,或卧或侧,有的手持兵器,有的双手扪天,肚腹凸圆,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据考证华岩洞石窟造像内容和分布的情况,此洞窟造像俨如……[详细]
龙山摩崖造像
  龙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街道龙山之阳龙山书院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居于悬崖上,高3.6米,高浮雕站立像。肉髻,宽圆脸,眼部呈凸起状,未刻眼线,厚唇,颈饰蚕节纹。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开贴于体侧,右手屈肘上举,掌中托一圆珠。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刻线较粗。身体丰满健壮,具有唐代造像的风格特点,应为唐代造像。像外有后人垒起的石屋,门上有一赞诗曰:“无始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诸君弃舍皇宫院,却奔深山作茅庵。好景致,有井泉,佛殿山门在中间。太子看了心中喜,松柏长得伴春天。”落款是“云峰道人题 嘉靖二十二年 岁次癸卯”。像右有两处呈碑状的题记,惜因风化已难读。……[详细]
清泉寺摩崖刻字
  清泉寺摩崖刻字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尚庄村西杨山之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原有寺曰“清泉寺”。据光绪《东平州志》载:“清泉寺,旧志作杨山口寺,在县治东北三十里金螺山下,去杨山迤东三里许有清泉,水甚甘美,因以清泉名寺。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今寺院建筑已无。解放初在寺址上建麻疯病人医院,今已废。寺西有明代和尚塔残石。此处摩崖刻字共有4处。寺后近于山顶处刻“层峦叠翠”四字,字径1米,隶书,字体雍荣华贵。“仰止”2字,字径0.8米,篆书,字体遒劲潇洒。近山脚处在一突兀的大巨石上刻“抱璞”2字,字径0.4米,篆书,字体古朴苍劲。其东在一大石斜面上刻“大块文章”4字,字径0.5米,隶书。此处刻字年代不详,仅“仰止”2字首题“卯仲夏”“层峦叠翠”4字右有一处刻字题记,已漫漶难辨。落款均为“怡延年”,志中对此人……[详细]
灵泉寺及其摩崖造像
  灵泉寺及其摩崖造像位于梯门镇东沟流村北凤凰山之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泉寺占地约8000平方米。周围群峰环抱,岩石突兀参差,翠柏枫林,枝虬蔽翳。寺后悬崖上雕有唐代佛像10余尊以及3处禅窟。寺边山泉叮咚作响,景致极为秀丽优雅,是东平县较为有名旅游圣地。据光绪《东平州志》载,灵泉寺始建于唐代初期。原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旗架及僧房等。现仅存大雄宝殿3间,坐北向南,长12米,宽7.5米,高4.2米,砖石结构,起脊灰瓦顶,背上有砖雕龙、凤、花卉图案等。殿内布满壁画,多为佛教内容。原山门殿仅存8根高大的八棱石柱,上有金代题记,其前有6个大型的莲花柱基,直径1.5米,可见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原正殿前有唐开元十九年造像碑一方,雕一佛二弟子像,皆体态丰腴,面部丰满。主佛像……[详细]
铧山石刻造像
  铧山石刻造像铧山位于旧县乡。石刻造像位于山巅面北的朝阳洞内,洞口上部刻“朝阳洞”3个楷体字,左右又有两洞口,三洞内相连,皆属自然石洞。洞内有圆雕造像两尊,据碑文记载,一为白衣大士观音像,一为-韦驮像。观音像为坐式,面北,似坐于石椅上,右手抚膝,左手抚椅肘;头戴巾,身披斜交大衣,内着僧祗支;面部上宽下窄。像高1.2米,宽0.75米,在造型上与其它地方所见的观音像略有不同。其它两洞内无造像和碑记山南有碧霞元君祠,系自然石洞加工而成,洞口砌墙有门,洞前部较大,向内渐渐狭窄。前部高3米,向北深约20米。洞内有神台,上供元君塑像,高1.7米,面目慈祥,端庄静雅。除此之外,还有碑刻4方,最早为大清宣统四年“善士题名碑”。山西麓有“白云泉”,泉侧有康熙年间题记,泉下万仞高崖,泉水涌出流下,溅沫迸珠,如丝丝……[详细]
簎山汉墓群
  簎山汉墓群位于东平县东平街道,年代为汉。2015年6月23日,簎山汉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8、永济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
  永济桥 俗称南大桥,位于州城街道南关村南邻,横跨小清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东平州人邢整奏请创建,计18孔;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州邱如蒿于桥两侧添砌桥栏。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州人王元臣募款重修,时桥的长度为全县之冠。1970年,1桥孔局部塌陷,县公路站进行修补,桥面两侧加垒石墙。桥为石基砖拱结构,全长98米,宽7米;现存13孔,跨径4米,孔径高2.5米。永济桥是今东(平)靳(口)公路必经桥梁,现存状况仍保留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原貌。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流经东平,使东平成为漕运要枢,历时600余载。永济桥紧靠京杭大运河,横跨小清河,成为沟通南北交通枢纽的主要桥梁,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辉煌的过去。……[详细]
39、蓆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蓆桥
  蓆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蓆桥村村南的汇河故道上,因传说宋真宗过桥时以草席铺垫而得名。清光绪年间的《东平州志》称蓆桥的始建于宋代。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经过此处,据传宋真宗经过此桥时以草席铺垫,蓆桥因此得名。金代大定年间、明嘉靖年间蓆桥曾获重修。1921年、1934年蓆桥曾两次被维修。20世纪50年代后,山东省交通厅又对蓆桥进行数次维修加固。蓆桥为石质联拱桥,总长约107米,其中主桥长21.7米,主桥东、西各有一段引桥,分别长25米和58米。桥高3.25米,桥面宽5.6米,以石板铺成。有三个孔,直径7米。蓆桥桥东有一处周、汉时期的遗址,此处曾出土陶豆、鬲足等遗物。1967年,泰东公路改道至原道路以北,不再通过古蓆桥,此后蓆桥仅作当地村民通行之用。同时,当地政府在新的泰……[详细]
须昌故城
  须昌故城须昌为商周至宋时故城。唐代称郓州,后唐称须城,位于东平县的西部。金山东南,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现位于东平湖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商代,须昌曾为东平境内须句国的国都,秦时置须昌县属薛郡。西汉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西晋,东平国都由寿张迁至须昌,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南北朝北齐时,废东平郡,须昌县移治宿城。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须昌城,属郓州。唐贞观八年(634年)郓州治所从郓城迁至须昌,曾一度成为天平节度使使治机关,郓州州治机关,东平郡郡治机关。除此以外,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先后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诗篇。诗人李商隐曾任郓州参军;李白写有《送梁四归东平》;高适住东平时,曾写诗《东平路中大水》;文学家韩愈写《郓州貉堂诗序》;柳宗元写有《贺东平表》的奏文。这是须昌(亦即东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