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旅游

吉林省文物古迹介绍

龙虎石刻
  位于珲春市中心广场旁边的龙虎碑亭。是为纪念清末爱国将领吴大澄将军而建。1840年以后,沙俄侵吞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领土,并屡开衅端,横行不法,致使华夏之邦的边民生计日,颠沛流离。1880-1886年间,吴大澄钦差大臣身分奔走于吉林,珲春,宁古塔之间,抵抗沙俄入侵。为了防止沙俄入侵,他与沙俄签定了《重勘珲春东界约记》,并于图们江口补立了土子界碑,在珲春中俄边界添设了啦字,萨字,二界碑和十六个边界记号,在长岭子竖立了铜柱。从而有效地扼止了俄国向西扩张,保卫了中国领土地处图们至珲春公路边的凉水镇,原名凉水泉子。当时,由于沙俄入侵,烧杀抢夺致使村民们民背井离乡。1881年,吴大澄查边至此,帮助边民整修房屋,举办”劝农所”,组织边民抗击沙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凉水之地日益兴盛。当地……[详细]
古墓壁画
  介绍: 古墓壁画均藏于集安的洞沟古墓群中,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后,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是研究公元5世纪至6世纪,高句丽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公元4世纪晚期的墓室壁画,也就是墓室的早期壁画内容主要以描绘社会风俗习惯为主,较有名的有反映力士角抵场面的角抵墓画及绘有巨幅舞蹈画面的舞蹈墓画。这一时期的墓画多是创作在石灰涂抹的土壁之上,整幅画面清晰优美,内容丰富,如有筵宴、狩猎、欢娱、战争等诸多的场面,除此之外,还有珍禽异兽、花卉、星象、神仙等画面。  到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壁画的内容就演变成以鬼神为主,较具代表性的有五盔坟五号墓。此墓是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的地下墓。墓室长4.37米,宽 3.56米,高3.94米,以白灰给墙壁勾缝,并以整体的平整巨石压顶,整个墓室以壁画为主,墓室四周……[详细]
黄鱼圈遗址
  黄鱼圈位于舒兰市法特镇黄鱼圈村,距202国道2.5公里,距法特镇8公里,距舒兰市65公里,是清代皇宫圈养鲟鳇鱼的地方,也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占地面积1.5公顷,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鳇鱼圈始建于清康熙初年.鳇鱼圈深丈有余,周长500米,全用花岗岩砌成,并配有晾网地。相传,清朝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为保证皇宫的衣食住行,分别在乌拉街、江宁、苏州、杭州设立了与地方官府无关的朝贡衙站,直接归京城内务府管理。东北的乌拉街总管衙门负责采集东珠、松籽、蜂蜜、鲟鳇鱼、人参、貂皮及白小米等。其中,松花江特产的鲟鳇鱼个大味美、鲜嫩、尹受宫廷欢迎,一般捕鱼时值春、夏、秋三季,捕鱼牲丁从松花江里把捕上来的鲟鳇鱼放到圈里养起来,等到冬季将鱼冻好用马车送往京城,专供皇宫食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曾巡视过……[详细]
于家大院遗址
  于家大院遗址属于辽金时代遗址,该遗址处在洮南市安定镇远望村于家大院屯西南500米处,一条东西走向的沙岗耕地中。地理坐标:北纬45°07′44.6″,东经122°35′02.1″,高程162.100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30.35米,面积为6070平方米,呈长方形。东为林地,西为耕地,地表文物丰富,出土文物有大型灰陶器物残片,有口沿,有足有布纹瓦片,有青砖,为一处建筑址,该遗址较小,但出土文物较为丰富,根据出土文物分析为辽金时代遗址。于家大院遗址为二级台地,在一个东西走向的沙岗上,大体呈长方形。遗址周围均种有杨树,西侧为护林沟,南侧15米有两座沙岗,沙岗上有一片自然林。该遗址地处洮南市安定镇于家大院屯西南500米处,西距于家至四海村路……[详细]
扶余龙王庙
  龙王庙地址在扶余县城南关外,据《吉林外记》记载,是乾隆四十九年修建的。这个浦平常不开庙门,也没人给他办会,如遇每年天旱,久不下雨,大家在庙前跪香上供、打表,恳求天上下雨,龙王行雨等等。旧社会迷信说雨是龙王行的,龙在大海里、大江里能腾云驾雾,天要老不下雨,就得向他哀求,雨就能下。如在芒种前后雨没有下来,地不能种,苗不能出,这时人们都到龙王庙里跪香上供,恳求下雨,以救众生。还有各家大门小户撤龙牌,龙牌是用黄千纸写的,上写: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之神位。两边写: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供在各家大门口,门口放上一口大缸,插上杨柳树枝。大家在庙里跪香,打表(表是给玉皇打的),表我已记得不太完全,大意是恳求玉皇大帝发敕令,叫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诸神速行急雨,如五日不下雨则无谷,十日不下雨则无禾;请玉皇大帝早……[详细]
叶赫部城址
  叶赫部城址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城东南30公里处,是明末海西女真族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故城,建于明中晚期。王城有东西二城和商监府城。三城均位于梨树县叶赫满族镇西部老爷庙村附近,“相距里许”呈三角形分布。东城与西城隔叶赫河相望,商监府城位于东城之南。商监府城,又称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之分。西城称“夜黑寨”,因修筑时间比东城早,又位于叶赫河之西岸,故称老城或西城。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废弃,延用八十余年。古城有外城和内城之分,外城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平面呈椭圆形;内城墙由土石混筑,有城门三座,西墙凿山作瓮门,东城原称“台柱寨”,因修筑时间比西城晚,又位于叶赫河东岸,故称新城或东城,呈椭圆形。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万历四十……[详细]
偏脸城城址
  偏脸城城址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白山咀子山岗南坡,前临昭苏太河,南距梨树县城4公里。古城顺山坡横下,四面高墙清晰可辨。全城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向东斜,有如偏歪的人面,故称“偏脸城”。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垣夯土板筑,夯层厚10~15厘米,周长4318米,东墙与西墙,南墙与北墙,大体平行。东墙长1078米,城门南侧毁圮约40米,北侧保存较好,最高处达6米;南墙长1077米,大部分已毁圮,残墙最高处仅2.5米;西墙长1077米,保存完好,最高处达7.4米;北墙长1092米,最高处7米。古城辟四门,东西两门辟在两墙正中,南北两门辟在两墙东部,各门均有马蹄形瓮城。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墙外,高于墙顶的圆形高台,是角楼,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全城。西墙与北墙外,都有护城壕遗址。偏脸古城在辽金时代……[详细]
七官营子遗址
  七官营子遗址位于洮南市向阳乡玉成村七官营子屯西南400米漫岗上。地理坐标:北纬45°21′05.9″,东经122°52′49.2″,高程149.498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宽600米,南北长约700米,面积为42000平方米,呈长方形。在遗址的北、东、西三处各有一隆起的土包,调查时采集到辽金至明代的文物标本,有白瓷碗、盘、罐和四系罐残片,泥质灰陶盆、罐、瓮残片,以及青砖,布纹瓦,勾滴等建筑材料残块,陶器纹饰多见压印或波浪和附加堆纹,一九七四年四月曾在此遗址出土明代“禾屯吉卫指挥使司”铜印一方,现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馆。从地表散布的文物标本和出土的“禾屯吉卫指挥使司”铜印分析,该遗址的年代上限应为辽金,下限延续到明代。该遗址西临一条南北走向的村村通水泥路……[详细]
金日成读书纪念室
  金日成主席读书纪念室位于毓文中学旧址,吉林市船营区松江中路191号。是一个长方形院落,总占地面积271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其布局属传统的三合院建筑,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东侧有回廊相连。正门楼的门额上,镌刻着原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吉林毓文中学语文教师楚图南题写的“吉林毓文中学”6个大字。该校始创于1917年3月,创办人韩乃赓。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毓文中学全体师生于同年5月7日举行大-,5月9日召开公众演说大会,并进行--,展开-斗争,点燃了吉林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熊熊烈火。在新文化运动中,毓文师生站在吉林新文化运动的前列,积极宣传新思想,反对旧礼教,创办进步刊物,传播马列主义。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又是吉林五卅运动的策源地。先后有许多革命者来这里教书育人,从事革命活动,……[详细]
万发拨子遗址
  万发拨子(俗称“王八脖子”)遗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郊金厂镇。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生活居住区,东部则发现相当数量的墓葬。其墓葬非常有特色,分为土坑墓、积石墓、方坛积石墓、阶坛积石墓等,还发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40余人的合葬墓。其中积石墓、方坛积石墓反映出高句丽时期的一种特殊葬俗,与这两种墓葬同期的生活居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高句丽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介绍时代:秦汉万发拨子是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上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之一。貌形态较为独特,西部为圜丘,东接平缓的漫岗山脊并与连绵的高山相连,形态近于俯卧的乌龟,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遗址南侧为现代村落,向前半里许,金厂河经遗址东南部注入浑江。遗址年代跨度长,分别相当于新石器、商周、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及明代,……[详细]
报国普乐寺
  报国普乐寺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内,在秀丽的七星山环抱中,殿堂雄伟,佛像生动,是一座庄严辉煌的佛教道场。此寺由刘秀真居士于1993年8月倡建,仿照浙江普陀山普济寺的格局修建,广大信众在没有机械设备、没有完整图纸的情况下,艰苦、顽强地奋斗,历时五年,于1997年农历九月十三日举行开光大典。寺院面积六千平方米,山门、圆慧宝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是主体建筑。三圣殿上层是藏经楼,两侧是普门殿、地藏殿;圆通宝殿左右有文殊殿、普贤殿。此外还有眼光菩萨、0堂、功德堂、药师殿、祖师殿、钟楼、鼓楼、念佛堂、僧舍、斋堂等。圆通宝殿约五层楼高,占地五百平方米,可同时容五百人拜佛。殿内供奉毗庐遮那佛、观世音菩萨,旁边侍立着善财童子、龙女菩萨,周围有三十二尊观世音菩萨化身像。全国除了普陀山普济寺,这是第二处供奉……[详细]
城四家子城址
  城四家子城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南4公里的洮儿河北岸,是辽泰州故城。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城墙由夯土板筑而成。古城周长5748米,现城墙除西墙被洮儿河冲去半边残留483米外,其余三面均保存完好。东墙长1340米,南墙长1375,北墙长1150米。墙现均高5~7米,顶宽1.5米~2米,墙基底宽约20~27米不等。此城有四门,南北两门都设于城墙中部;东西两门分设于东西两墙南段中部,城门外均设有翁城,四角设有角楼。四面城墙上不等距离之间,筑有稍高出墙顶的马面。在辽金元及明初几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吉林省西部乃至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辽金元三代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1981年出土的“中书门下之印”一方,对研究辽、金、元几百年历史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历史科学价值,为研究这里……[详细]
大荒山抗日根据地
  大荒山抗日根据地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二批 1981.4.20地址:珲春市英安乡大荒沟村年代:1932-1943年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管理单位:珲春市文物管理所是否开放:否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位于珲春县英安、密江两乡北部,包括中岗子、三安(下中沟)、上中沟、清水洞、荒沟、东沟、北沟、大槟榔沟、小槟榔沟、徐大马沟、杨木桥子等自然屯。主要遗址有:北一学校遗址、荒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十三烈士殉难地、头道岭军事筹备会议遗址、中共珲春县委遗址、北沟村苏维埃政府遗址、兵工厂遗址、被服厂和医院遗址等。1932年1月中共珲春县委派15名党团员到大荒沟头道岭建造密营,成立了珲春县第一个抗日武装别动队。同年9月,中共珲春县委把各地武装队伍统一编成岭南、岭北游击队,大荒沟别动队为岭北游击队,从而创建了大荒沟抗……[详细]
西大坡遗址
  该遗址所处于洮南市大通乡,大通乡位于洮南市西部,东与福顺镇蛟流河为界,西与沈阳军区洮南军马场为邻,南与安定镇、呼和车力蒙古乡接壤,北与蛟流河乡毗连。乡驻地三家子屯,距市人民政府西北18500米。地理坐标:北纬45°20′45.5″,东经122°30′21.9″,高程160.800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78米,面积为6240平方米,大体呈圆形。遗址北临三家泡子,西临创业水库四干渠,东300米为林地。该遗址处在耕地之中,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乡村土路直抵三家泡子。遗址位于大通乡惠清村敖包营子屯西北约1500米处,东南,西北走向的漫岗上为二级台地,西距大通乡霍家段屯2500米,北距大通乡赵民村2000米处,西北距赵民村小学校500米,东北与……[详细]
延吉边墙遗址
  边墙是指西起和龙县土山乡,向东绵亘150余公里,终止于龙井市长安镇鸡林山的防御性墙垣。当地称“长城”、“边墙”、“边壕”等。边墙跨越和龙县、龙并市和延吉市的9个乡镇。边墙起点在和龙县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这里东北距西古城(渤海中京显德府)约2.5公里。南岗山脉与英额岭山脉在边墙起点南稍偏西约35公里处交汇。这一带山势陡峭,南临海兰江,形势十分险要。边墙从东山村向北延伸,经西城乡之西北山,沿亚东水库边缘,越过和龙县人参场后进入龙井市境内,与细鳞河乡果树农场的边墙相接。边墙继续向北至日新乡长城村、小辉洞村、小北村,再过老头沟镇桃源乡之东山、官道、官船,然后向东北于铜佛乡的泗水村、朝阳乡的石山与八道乡的馒头山边墙相连,后东折,越双凤村,进入延吉市境内烟集乡台岩村西北5公里的平峰山上,再东南接台……[详细]
河夹信子遗址
  河夹信子遗址处于洮南市二龙乡仁义村四社洮儿河南岸,北以洮儿河乡洮儿河为界。地理坐标:北纬45°24′26.4″,东经123°05′15.6″,高程191.800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夹信子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为75000平方米,呈长方形。该遗址上面有杂乱无序的民房与遗址中建筑遗迹相互交错,难窥全貌,在民居西部,居民建民房取土时,出土过大量完整简瓦,板瓦,勾滴等建筑材料,同时还出土两块柱础。但地表文物较少,均为辽金时代文物,有少量的陶片和鸡腿坛子残片,和辽白瓷片。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了解辽金时期的生产生活及民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夹信子遗址南端有一东西走向的村间小路,该遗址与二龙乡仁义村四社屯相连,屯内有百余户人家,以打渔种地为生。南距二龙……[详细]
阎群昌烈士纪念碑
  阎群昌烈士纪念碑座落在洮南市那金镇群昌村小群昌屯北200米处的高地上,总占地面积2500米。地理坐标:北纬45°48′53.1″,东经122°04′59.8″,高程272.400米。2012年被白城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通高15.4米。由碑身、碑座、护基三部分组成。碑身呈上窄下宽的长方体,正面书有“阎群昌烈士纪念碑”铭文,背面书有“阎群昌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碑座呈长方体。正面刻有楷书阎群昌烈士的简介、背面是隶书“万古千秋”四个大字护基呈长方体每面长均为15米,每面有水泥围栏四个,在正面留有水泥台阶4阶。该纪念碑立于1997年10月,墓葬建在洮南市烈士墓地。阎群昌曾担任洮北县十四区人民政府区长,1946年,为了建立红色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土改斗争英勇牺牲。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帽儿山墓地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分布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汉代扶余国都城附近的大型墓地,已知墓葬约4000座,推测墓葬总数应数以万计,这些墓葬是从西汉晚期延续到西晋中期,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墓葬多土坑竖穴,为木椁与青膏泥加封土的汉式墓葬。出土有陶器、漆器、铜器、铁器和丝织品等。有少量岩穴墓和积石墓,后者为高句丽墓葬。墓地出土的马具等具有草原骑马民族的特征,可以看到扶余族与鲜卑、高句丽、东-民族的文化交流线索。附近有战国时期和汉代遗迹多处。1996年,帽儿山墓地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西汉初年,秽貊族内的貊族部落,索离国王子东明,因不甘受排挤率众由嫩江下游南迁至现在松花江东岸东团山下的平原,与当地的土著涉人(秽貊族内的涉族人)结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夫余族,并于汉武帝原封三年(公元前1……[详细]
丸都山故城
  丸都山故城在吉林省集安县城西北2.5公里的山脊上。城址始建于公元3年,是高句丽前期的都城国内城的守备城,平时用作储放兵械粮草,战时可恃险固守。209年,山上王移都山城。244年,曹魏毋丘俭攻伐高旬丽,丸都山城遭到洗劫,此后,山城荒芜了近一百年,至公元342年,故国原王再次移都大都城,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前燕的军队又一次攻陷了高句丽,故国原王只得仓皇逃命,丸都山城几经盛衰,终于成了历史陈迹。山城周长约7公里,气势宏伟,工程浩大,整个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平面呈椭圆形。城垣以方整的石材垒砌,东部的完整处高达6米。墙垣的顶部新修有宽阔的通道,外侧筑女墙。城门遗址共有五处,南门是山城的主要城门遗迹,向内凹入,便于防御进攻。城内至今尚保存有德望台、蓄水池和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殿址位于东坡,顺坡修成两……[详细]
苏密沟古城
  苏密沟古城简称苏密城,位于桦甸市城东约四公里的辉发河冲积平原上,因近苏密沟而得名。苏密城基本上呈回字形,正南北向。内城现高3—4米,顶宽0.5—1米,基宽约10米左右,内城东墙长337米,南墙长334米,西墙长367米,北墙长341米,周长1381米。外城现高3—4米,顶宽2—3米,基宽10—12米。外城东墙长697米,西墙长535米,南墙长747米,北墙长611米,周长2590米。内外城皆为夯土构筑,夯层厚10—15厘米,城四角突出,当年可能有角楼建筑。内外城西门有明显的瓮城痕迹。内城隐约可辨南北城楼的痕迹。城外三面(东、西、南)有护城壕,西面护城壕较为明显,现宽13米,深2米左右。城内耕地上散布许多筒瓦和板瓦残片以及灰褐色泥质陶片等遗物。日本侵略东北时期,日本考古学者岩间茂次郎等曾在此城……[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